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天涯月的博客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在心。  
网络日志正文
中国道路.杂思录 第二章 生命与价值(4) 2022-01-05 14:32:57


2.20 秩序 思想 精神 文化 价值

前面提及,出于对最大利益的追求,同类物种的生命个体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组成群体,群体必然产生秩序,无序的群体无法成为利益共同体,更无法追求最大利益。动物或非人类物种由于不具有思维能力,其群体秩序是通过群体间个体相处的磨合,日积月累将无数个体经验记忆逐步进化成为物种固有行为模式从而成为物种基因记忆,也就是遵循群体间个体磨合,个体生命记忆,基因记忆这样一条路径,群体的秩序是做为基因记忆被刻画在物种基因记忆里的,可以把物种生物由基因记忆带来的原始群体秩序称为基因秩序,任何物种生命体自出生只要物种基因健全,随着生命体的生长与成熟,都会自然而然地在物种群体中依据自身的基因记忆带来的基因秩序在物种群体中生存,与其他个体相互影响,或依存繁衍或争斗,等等。

人类在进化到具有思维能力之前,群体秩序的形成也应该遵循同一路径。然而当人类进化到具有思维能力从而产生意识与思想,人类群体秩序演化与改变过程就截然不同了,将由基因秩序为基本方式逐步进化为以群体文化为基础形成的群体秩序,个体间实践磨合加之于意识思维产生的思想为基本方式的群体文化秩序体系。随着人类文化文明的更加进步,思想在群体或社会文化秩序演化中逐渐成为主导的作用。同类不相残就是一种基因秩序,而法律就是文化秩序,群体愈文明群体文化秩序愈显现,也必然超越基因秩序成为群体主导秩序,人类相残的战争与屠杀都是可以说是群体文化秩序碾压基因秩序的事例,基因秩序作为自然而然与生俱来的人类生命行为表现为日常习性及隐没于群体文化秩序之中。不论基因秩序还是群体文化秩序都受生命利益的操控,不同的是基因秩序直接而不引注意,不同文化群体也不存在差异,而文化秩序明显而带有族群于文化思想,以及信仰的特征。

随着人类思维能力的不断成长,人类抽象思维能力也愈来愈成熟复杂,抽象思维带来的思想意识能够将现实中不断重复的现象归类演绎而形成观念,并预见未来可能发生的事物并得到证实。人类可以预见及期待更为复杂及相对长时期的物质利益结果,这些复杂长期的期待以经验记忆与抽象意识为基础,这种基于抽象思维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使人类产生特有的感觉或感情意识与思想,这些由抽象意识产生的感情与思想,会给人带来喜悦,忧虑,与期待的复杂情绪,这些感情意识使人类产生比非人类更为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或精神世界,这个抽象丰富复杂的感情与精神世界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现象的基础。有了这个精神世界,人类生命由单轨的物质生命现象进入以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为基础的的双轨,所有健康健全的生命个体都是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双轨的平衡,同样稳定的群体与社会也都是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双轨的相对平衡。非人类生物物种由于记忆能力的有限,同类生物的关系更多的是基于基因记忆,而不是个体记忆,也不会有感情,感情是属于人类心理精神层面的个体记忆,这个感情世界是人类心灵精神的基础。有了感情意识从此人类生活从单一的物质世界进入到绚丽多彩复杂的双重世界,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精神世界使人类生命产生许多有别于其他物种的生命现象,最重要最本质的表现就是人类从对自然形成的群体或社会不知不觉的被动适应不经意逐步转化为主动改造,这在人类进化史上绝对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有了感情或精神的世界就必然产生与之相关的属于精神层面的精神利益,这些精神利益带来人类独有的精神享受或心灵愉悦,而与之相反的精神感受则为精神痛苦或心灵创伤,这些精神世界的特有感受毫无疑问都会对人类生命个体本能的发挥或生活带来影响。精神感受对生命个体有好的也有坏的,这就带来对利或害的选择,或精神利益选择,出于趋利避害的生命属性,这些精神利益必然像物质利益一样也成为人类生命追逐的目标。

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表面看似截然分开的,并隐含各自截然不同的利益,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然而生命仅是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现象,生命的本质是物质的,人类精神世界与精神利益其最终本质也必然最终是物质的,这个最终的物质也是要有利于生命的本能,就是生扩张延生。任何精神现象,精神世界,精神利益,或精神活动或精神目的都是以物质为根本,也最终将以物质利益为终极依归,就是要有利于生物生命体生的物质本能。任何以精神为目的或以精神为基础的人类现象,活动,或冠冕堂皇的理想事业,也许呈及一时辉煌强大,甚至经历相当历史时期,都最终将接受其生命本质,也就是物质的制约检验,也最终改弦易辙以物质利益为依归,否则难逃失败的结局,一切脱离物质实际的宏伟精神大夏都难逃坍塌的命运。

思想使人类摆脱单一的由基因秩序或原始群体秩序,进入由基因秩序与意识和精神世界共同构造的群体秩序,这种包含人类意识和精神诉求元素的群体秩序不但要满足人类的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还有满足人类对精神利益的追求,这种群体秩序含有许多复杂的抽象的意识概念以及这些概念相互关联构成的思想成果。生物进化仅能将生命体长期的特殊的行为演化成为基因记忆,而无法将抽象的意识概念演化成基因记忆,这些群体秩序已经不可能经由基因记忆加以承传延续,这种群体秩序必须也仅能通过群体记忆的方式加以承传延续,这些以群体记忆方式承传的群体秩序就是人类文化文明的起点。可以说文化从一开始就是人类群体秩序与人类精神诉求的共同产物,时至今日,人类社会秩序与人类精神诉求仍然是人类社会文化最基本最本质的双轨,任何人类群体或社会都不会出现脱离秩序的文化或不含精神的文化,文化本身就是精神与结构的表现,这个结构就是秩序。

文化是社会精神与秩序的共同产物与表现,然而秩序是思想的产物更是物质环境的产物,秩序有着明显的物质特质及群体性,秩序要维护群体及个体间相互利益的平衡,维护群体的稳定及最大利益,这就是群体的物质特质或物质性,而物质环境与群体性的相对稳定,决定秩序的变化是相对缓慢的。而精神做为思想意识的升华,以及思想意识对日常物质现实的反应,这包含着对潜在可能利益的探寻追逐与维护,以及人类精神需求所表现的特质,抽象的表面非物质的(其本质仍是物质的),这些特质对文化有着更直接灵活更为抽象的更为深远的影响或引导,使文化相对于秩序而言,也更多的展现它的思想性。

总而言之,群体文化秩序与精神都是思想的产物,秩序是文化的物质基础,精神是思想的精华与灵魂,同样也是文化的灵魂,文化是思想的表现,社会主流文化也是社会主流思想的体现,思想的改变必然带动社会精神的改变以及社会文化的改变,这也是人类每一特殊历史时期都有其特有的社会文化及思想风貌,其本质就是思想,其灵魂表现就是就是时代精神。思想精神文化这三者的改变绝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影响的,但毫无疑问,思想永远是前置的,并且是第一位的。

价值与价值观是人类特有的思想意识认知,价值认知同样包含两个方面,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价值首先是物质的,在生存及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中,人们认识不同物质及器物的有用性,如食物可充饥,工具可用于猎取食物,这些物品可以带来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有用性就是价值的物质基础。由于具有发达大脑带来的思维记忆与思想意识,人类会具有其他生物没有的精神认知与感受,这使人类除直接的物质利益追求之外,人类还会有精神愉悦带来的的精神享受与追求,这些精神享受与追求也像物质器物一样具有有用性,这使价值有了精神的要素或基础。

价值的本质源于资源的有限性,有价值的物体首先具有有用性,而资源的有限决定获取物体的有用性也需要付出相应代价,无需任何付出就可得到的有用性,无论的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不具有价值,如空气具有有用性但不具价值,和煦的阳光带来身心愉悦同样不具有价值。有用性不仅表现在器物方面,在个体间的合作关系也是具有有用性的特征,个体间相互关系亲疏远近及能力差异,也会表现出有用性的差异,如相互合作中的付出与分配,对亲近者的无偿付出,对强者及一般合作者的不同,其中都含有物质与精神的算计与估量,这也说明物质与精神的相互关系,以及精神的物质基础。

价值观则是个体对社会存在的系统性思想意识认知、理解与判断,具有明显的社会伦理道德为裁判的倾向。价值观也是人类思想的产物,人类文明独有的象征,价值观表现的是精神与思想意识,然而本质与基础就是对利益的认知,对群体与个体利益认知的平衡。由于对物质利益或有用性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人们对具体事物的价值的认知相对一致,尽管有个体个性的偏好差别,人们的价值或事物的有用性基本是一致的。而价值观则是对社会存在的系统性认知与理解,其中也包含社会文化思想,群体,与个人经历诸多因素,价值观是与个体及社会思想密切相关的精神与思想认知,与思想相关的社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互相影响的联系,且不同人类族群由于社会环境与历史的差异,必然产生不同的社会思想或社会文化,这就会有不同的精神利益认知,不同的社会族群与文化群体也必然产生不同的精神利益认知,也即不同的价值观。

物质与生命体生存直接相关,而精神与思想相关,价值侧重于具体事物的有用性或物质性,个体对所有社会物质与精神存在与利益的认知形成个体的社会价值观,这其中就包含社会文化,以及受教育个体经历等个体的生命记忆。由于每个个体的的人生经历都是独特的单一的,每个个体的价值观也不尽相同,而特定社会群体具有一定的共同社会环境,同一群体的个体一般具有相近的价值观。同样由于所有社会个体都面对最基本的社会环境或物质存在,如社会物质生产,以及相应的社会伦理道德,人们都遵循一些最基本与共同的行为规则,这是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基础,如秩序与道德伦理,这是个体组成群体与社会的基础,既是个体追求最大利益的基础。也即是社会的价值观是所有社会个体价值观的集合,同时每个个体的价值观的包含三个层面的价值观,即社会,群体及个体。由于价值观其本质是个体对社会利益认知的反应,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必然存在或产生利益认知不同的矛盾,这就是社会矛盾的根源。

价值观与文化都是人类进化的产物,两者也都是思想的产物,不同在于文化建立在特定的社会物质生产与环境之上,价值观建立在社会文化思想之上,价值观与物质利益之间隔着社会文化衬垫,使之显得脱离了物质羁绊,具有明显的道德裁决与精神取向,成为社会人的共同基础,也是形成自我认知与追求社会认知的基础。价值观即是个体的认知,普遍为大多数个体认可的价值观认知形成群体价值观认知,或群体价值观,而文化表现群体的生活方式,文化是群体现象,是群体的共同记忆与认知,具有群体性。在价值观与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思想意识的稳定与成熟是基础,价值观与文化也相互影响与铺陈,互为因果,或相辅相成,或相亏相损,文化与价值观都含有物质与精神要素。如前所述,从秩序到文化的形成,从一开始,物质的要素应先于精神的要素,而价值观则是事物的有用性与精神意识偏好的组合,侧重于表现有明显的明确的精神取向,文化文明的程度愈高,精神意识认知在价值观中的比重就愈高,并成为普遍的文化现象,从价值观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变革所起的作用可知端倪。群体与社会价值观代表一系列观念与思想意识的体现与成熟。由此可知,群体与文化应先于价值观的形成,价值观的出现应该基于一定文化秩序作为基础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稳定与文化成熟的表现,而社会价值观的形成也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这些文化思想意识元素在进化过程中的先后出现的次序,并非随机或偶然,其出现次序决定于人类进化过程的物质性,这个物质性就是生命的物质本质。可以设想,人类生命个体出于生存的物质性,也就是对最大利益的追求组成群体,为更有效地达到群体与个体的最大利益而形成群体秩序。当人类大脑还属于低能时期,群体秩序也应该像其他生物一样是以基因记忆为基础的基因秩序。随着人类进化与大脑记忆能力的发达,抽象思维使人类具有思想意识,由思想意识带来超越物质价值的认知或精神感知,生命生存利益不再仅是物质的需求,也具有精神利益的追求,超越物质价值的认知就是精神意识,精神追求带来超越物质价值的认知。生命有了精神认知的追求,价值观随之产生,价值观首先形成于个体思想意识,个体共同记忆是文化秩序的基础,当价值观成为群体多数共同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就成为群体价值观,秩序与精神价值观的交互铺陈演变并由此成为群体记忆,这些群体记忆就形成文化的坚实基础。

2.21 精神意识最终回归生命利益

思想,秩序,精神,价值,文化,这些人类特有的生命现象是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的本源与元素,任何人类社会活动,无论个体或群体,都会含有这些基本元素和围绕这些元素而展开。这些元素体现在人类活动中是进化的结果,实现了人类由物质人到精神人的转变,或动物人生物人到社会人文明人现代人的转变。

这些元素终其根源与本质就是人类个体生命两项基本要素,就是人类生命的物质性与意识产生的精神性。生命本质是物质的,而人类发达的大脑带来的思维能力与思想意识,使人的生命在得到相应的物质满足后产生精神的信仰或升华,使人类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人的思想意识产生的精神性使人类有了追求理想生活理想社会的动力,也为追求理想脱离物质现实奠定思想意识基础,这些思想意识在现代社会就是意识形态的社会理想与生命价值。物质与精神是人类个体生命生活及群体社会活动的本质,一切活动正常运行的双轨,重物质忽略精神,表现的是人的物质性,或强调精神失于物质都会带来不良后果,社会与生活都会苍白无力。社会人文价值思想缺乏精神价值,社会将失去进步与方向,而缺乏相应物质的精神不仅不能推动社会进步,可能是灾难的开始。所以高度进化的现代人文明人表面上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而生命本质决定精神最终是物质的,也就是以物质利益为最后依归,暴力屠刀下的屈服,与社会人格扭曲就是生命物质利益的抉择,舍弃精神价值回归生命生存物质本质。思想,秩序,精神,价值,文化,所有这些社会元素表现是精神的,最终都以物质利益为依归,这是生命的物质本质所决定的。

认知是生命意识对环境的感知与回应,被动的感知与主动的回应。存在是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识或认知最终以本质为基础,利益是生命存在不可或缺的手段,生命的本质就是生存利益,认知使生命有了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的取舍,尽管精神也最终以利益为基础,意识中延后的未来可能的物质利益,人生只能在利益与认知(未来利益)之间摇摆,当意识超越物质利益基础就演化为意识的理想追求,乌托邦的意识基础。绝对的物质利益是蒙昧与野蛮的生命本能感知,所谓丛林行为的基础,而建立在思想意识价值之上的理想信仰往往由于超脱社会现实及生命本质最终不可持续。每个生命都是单一的个体,由于经历与能力的不同,对环境也必然有不同的回应,这也是社会现象千差万别的根本原因。所谓理性人是对人性的理论或理想假设,人类具有同一的认知模式就是以理性人的假设为基础。生命的物质本质决定生命行为同一性的基础,然而个体生命的能力与经验形成个体对环境回应的差异,生命本质同一性对环境的回应淹没了个体能力经验单一性的差异,总是理性人的基础,然而现实中不存在同一认知与行为模式的理性的人。理论思想者或社会精英将思想局限于自身所处社会环境与思想认知模式,又将其推向现实社会作为全社会的普遍认知,从而产生或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或同一认知,并以此为构建未来社会的基础。由于个体的差异造成对环境回应的差异,但终将回归本质,而回归的不同表现就是所处环境与时间性的差异,也即是社会个体生命回归生命本质的不同时间性差异,这是一个物质利益起作用的过程,这就使错误的设想也可延续相当的时期不致坍塌,然而也将最终坍塌,回归物质利益本质是物质生命的必然,这就是生命与价值的关系。

价值的本质就是个体群体或社会的文化精神认知与追求,个体或群体与社会精神升华,然而任何以精神为目的或以精神为基础的人类现象如文化精神价值,以及活动,或冠冕堂皇的理想事业,也许呈及一时辉煌强大,甚至经历相当历史时期,都最终将接受其生命本质,也就是是物质的制约及检验,如果其违背生命的物质本质,也最终将以物质利益为依归,改弦易辙,否则难逃失败的结局,一切脱离物质实际的宏伟精神大夏都难逃坍塌的命运。


大鱼 谷歌博客

大鱼 - YouTube

中国文化与社会的过去,今生与未来, 电子书 中国道路.杂思录


浏览(2896) (2) 评论(0)
发表评论
我的名片
天涯月
注册日期: 2021-05-26
访问总量: 94,045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Trump, Our MAGA Driver!
· 中国道路.杂思录 第二章 生命与
· 中国道路.杂思录 第二章 生命与
· 中国道路.杂思录 第二章 生命与
· 中国道路.杂思录 第二章 生命与
· 中国道路.杂思录 第二章 生命与
· 中国道路.杂思录 第一章 生命与
分类目录
【时事】
· Trump, Our MAGA Driver!
【文化思想】
· 中国道路.杂思录 第二章 生命与
· 中国道路.杂思录 第二章 生命与
· 中国道路.杂思录 第二章 生命与
· 中国道路.杂思录 第二章 生命与
· 中国道路.杂思录 第二章 生命与
· 中国道路.杂思录 第一章 生命与
· 中国道路.杂思录 第一章 生命与
· 中国道路.杂思录 第一章 生命与
· 中国道路.杂思录 第一章 生命与
· 中国道路杂思录
存档目录
2024-09-05 - 2024-09-05
2022-01-05 - 2022-01-12
2021-12-06 - 2021-12-25
2021-11-08 - 2021-11-30
2021-10-02 - 2021-10-31
2021-09-02 - 2021-09-29
2021-08-02 - 2021-08-30
2021-07-02 - 2021-07-29
2021-06-07 - 2021-06-30
2021-05-26 - 2021-05-26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