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上了些年纪的人,都记得这样一句话,叫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自己也曾创造过条件,“上”了一次。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有那么一段时光,城镇不论大小,每个月都有停电的几天。遇到停电的日子,有的人就早早洗漱完毕,上床休息;有的人拿个小板凳,坐到街上与街坊邻居谈天说地;有的人会打个小手电,在旮旯草丛逮蛐蛐。 我从小爱看书。遇到停电,就点上煤油灯,黑灯瞎火地照看不误。更多的时候是叫上同学,去坐公共汽车。从总站到总站来回几趟总要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的。我们经常是吃完晚饭后行动,因为那个钟点,坐车的人少,坐来坐去的总能有个座位,好在车上看书。 古人曾凿壁偷光读书,我是坐车借光看书。这倒不是图什么浪漫,而是为了省下煤油钱。当时两块五(2.50元)就能打张学生月票,公交车你随便坐。用这种方法,曾经背过中学时代所有的数学公式以及英语单词。 与那时比,现在的条件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就拿学习英语来说吧,只要你想学,网上什么都能找到——各种有关英语学习的书籍能让你挑得眼花缭乱,各种有关的音像制品能让你听得看得头晕脑胀,各种补习班各种补习广告更是让你不知如何选择。 曾听到有人说,买了很多本各式英语书,找了多种音像制品,看了英语语法,也做了听说练习。钱花了不少,怎么还是听不懂,看不明白呢? 学英语,肯定要有诸如上面所言的英语书和音像制品;也需要学语法,练听说。但能否学好,则要取决于诸多方面不同条件,有必要不充分的,有充分不必要的;还有充分又必要的。 必要不充分的,是“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比如,人吃饭不一定能活,但不吃饭一定不能活; 充分不必要的,是“有之必然,无之不必不然”。比如,人患伤寒必发热。但不患伤寒,不一定不发热(患登革热也会发热的); 充分又必要的,是“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如心脏停跳,人则死。 工作生活中,常常遇到的是必要不充分的条件。而且人们往往过于强调其必要性,忽略了充分性。仍以英语学习为例,有人英语语法书看了好几本,做了很多听说练习,可仍然没有学好。这是因为看英语书,做听说练习是必要的,但学好英语还有其它必要条件,比如能否常年坚持不懈,能否坚持记忆单词,能否常常阅读英语小说,能否动笔写英语文章等等。 这就如同上面刚刚举的例子,吃饭不一定能活,但不吃饭一定不能活。 同理,看英语书,做听说练习不一定能学好英语,但不看英语书,不做听说练习一定不能学好英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