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他 2010-8-26 |
| |
从小到大,有过不少的爱好。有的已经放弃了,像打桥牌,下围棋等;有的虽然觉得还没放弃,但实际上却很少动了,像打乒乓球什么的。只有看小说,直到现在还是乐此不疲。中国的,外国的,高雅的,通俗的和庸俗的,闲来无事时,只要有本小说在手,就不会觉得无聊。 以前看小说的时候,不太注意作者使用第几人称来讲故事,更不注意使用不同的人称对讲故事有什么影响。可自从在博客上开始码字,当了个业余写手后,慢慢地注意到,人称的使用对码字还是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的。 你 - 好像很少有人用第二人称写长篇大论,一来不好使,二来这文章写出来各种嫌疑太多。头一条,有居高临下、指手画脚地教训人的嫌疑。比如说想表达人应该谦虚谨慎的意思时写出这样的句子来:“你也不撒泡尿照照,别老把自己当个唐朝夜壶似的,谁尿你呀”。 第二条,用第二人称总有卖弄的嫌疑。明明是想分享知识或经验,却常事与愿违。想想这样的句子:“说你是个棒槌你还不爱听。你给我听好了,太阳比月亮大,而且大得不止一点儿” 。最后,有扮演上帝的嫌疑。听听这句:“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打住打住,可不能再往下说了。 我 - 第一人称大概是最常用的人称了。用起来顺手,读上去亲切、自然。可有时会觉得单用“我”字显得太严肃,太单调,甚至有点儿装腔作势的感觉,比如老说我觉得,我想,我认为,我说,我是,我不同意等等。好在咱们中文的表现力极强,表达这个“我”字至少也得有三、五十种形式(北村的《国学精粹 -- 如何翻译英文的I》里有个非正式的统计可以参考)。于是就有了带北方口音的“俺”,带西北口音的“额”,带港台口音的“偶”,还有带不列颠口音的“米”。再加字儿的话还有“老子”,“洒家”,“小女子”,“姑奶奶”等等。这些“我”的使用一下就使得很多文章变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得多了。 当然了,不一定所有的时候都能有这顺手、亲切、自然的感觉。好象是王朔说过,写东西得舍得自己。可那是王朔,世界上有几个像他那样,能把自己舍出去的痞子呀。看看下面这段文字: 我可以清楚地听见里面哗哗的水声和唧唧喳喳的谈笑声,于是我登上了椅子,用两手扒住窗台,慢慢地,小心翼翼地站起身来向里面看去。屋里那活色生香的景像使我 …… 要克服心理障碍,用第一人称把这段文字发出去,甭管是用俺,额,偶还是米,还真得有点儿舍得自己的气概才行。写小时候在商店偷糖吃,考试作弊,年轻时被人抛弃等,也许也都在不够顺手,不太亲切和不怎么自然的范围之内。然而在喝了几杯后,脑子发热,豪气大发时,第一人称绝对是首选,有民谣为证: 天上没有玉皇, 地上没有龙王, 喝令三山五岳开道, 我来了。
他 - 最没特点的人称应该就是这个“他”了。缺乏感情色彩,距离感还挺强。特别是如果用第三人称写自己时,一开始还觉得挺别扭,甚至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有双重人格迹象,其实没那么严重。用第三人称码字的好处是平和自然,你好我好他也好。写着轻松,读着愉快。更容易不动声色,冷静准确地描述事情;用事实代替说教,用描写代替渲泄。把上面那段文字抄一遍,换个人称,读起来,至少写起来感觉就好多了: 他可以清楚地听见里面哗哗的水声和唧唧喳喳的谈笑声,于是他登上了椅子,用两手扒住窗台,慢慢地,小心翼翼地站起身来向里面看去。屋里那活色生香的景像使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