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伟大的情感莫过于“爱”,最伟大的字眼也莫过于“爱”。而人世间又有着各种各样的“爱”。比如爱父母、爱子女、爱宠物、爱大自然等等、等等。形形色色的“爱”目标不同、对象不同、出发点不同、“爱”的行为方式也不同。而如此众多的“爱”是否具有某种相同、相通或相似的“共性”?换句话说,如此众多的“爱”是否应该具有某种“本质”上的共同点呢?本文就是通过阅读观赏文艺作品之后,我对“爱”之“本质”的“胡思乱想”。 在一个精神极度饥渴的寒冬,年幼的我寻觅到一本没有书皮的书,看完之后依然感觉云山雾罩。只记得其中的故事情节是小伙子罗普霍夫救了少女薇拉并与她结婚。后来,罗普霍夫发现薇拉与自己的好朋友吉尔沙洛夫产生了爱情,于是就制造了“跳河自杀”的假象,促使薇拉与吉尔沙洛夫水到渠成的自然结合……后来方知那本没有封面的书是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巨著《怎么办》。 通过那次阅读,我朦朦胧胧地意识到真正的爱、高尚的爱就要符合这样的理念:“爱,就是要让被爱的感受幸福”。我不知道现实生活里究竟有多少人赞成并接受这一“爱”的理念。但是,我对“爱”之“本质”的思考似乎就是从读完《怎么办》之后起步的。 一 都说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就是母爱。对此,我毫无异议。只是希望在适当的时候与机会,也充分注重父爱的地位。 曾经听说这样一个故事,两位女子都说某孩子属于自己,聪明的判官让两个女人分别站住孩子的左右两侧,各自拽着孩子的一只手臂朝自己怀里拉。一旦孩子喊疼,首先放手的那位女子肯定是孩子的亲生母亲。判官的理由很简单---只有亲生母亲才不忍心孩子遭罪受苦。这大概就是“爱,就要学会放手”、“爱,就是要让被爱的感受幸福”的最通俗的注解吧! 前不久,万维网友怡然撰写博文《从“父母皆祸害”看中国父母教育理念的误区》,其中写道大陆“豆瓣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