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多思的博客  
既然上帝赋予每人一个脑袋,或许就是为了鼓励人们独立思考......  
https://blog.creaders.net/u/3213/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业余体育运动在美国民众心目中的魅力 2010-04-23 05:54:37

上两周,我先后上传了《浅析美国的学校教育》与《浅析美国的体育赛制》,对美国的智育和体育分别做了一些粗浅的分析。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体育也是一种“育”,参与体能锻炼也是教育的一种形态。这让我想起万维网湘君所写《美国—体育造就的国家》里的精彩叙述。

 

“体育活动在生活中所占比例不同,是中美两国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极大的差异。中国的传统一向是智育第一,如果说德、智、体三方面是个三角形,那么智育绝对是最大的那个边,德与体是另外的两个小边。在中国的学校里,基本上学习成绩就是一切,只有成绩好,才能得到老师的喜爱和其他同学的尊敬……在美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小学生都会参加一到几项体育活动,学校的、社区的、俱乐部的等等……每次送小女去训练,看到足球场上那些生龙活虎的孩子们在球场上来往驰骋,我就会为小女感到庆幸,能在这样一个国家里成长,真是她的幸运。同时,我也觉得能够拥有一代代在体育活动中成长起来的国民,也是美国这个国家的幸运。”

 

我撰写《浅析美国的体育赛制》就是想探讨体育对美国以及其国民人格塑造的重要影响,但该文其实相当片面。原因在于该文仅仅叙述了专业体育赛制在美国体育文化里的重要作用,没有涉及美国的业余体育锻炼。而美国体育文化的繁荣与兴盛恰恰体现在他的全民性与广泛性。但美国业余体育的参与人数之繁多、赛事之繁忙、组织机构之繁杂,实在是我所无力囊括。本文只想透过几个与美国业余体育有关的词语,探讨一下业余体育运动在美国民众心目中的魅力。

 

一,soccer mom(足球妈妈)

 

我在《浅析美国的学校教育》一文里说过,美国的中小学有着“下课早、作业少”的特点。所以好多中小学生下课之后都会参加校内外的体育锻炼,都需要家长负责接送,这就产生了soccer mom。假如孩子参加的是一种团队活动,所有队友都面临家长接受的难题。家长们就会组成了互助组,每天由不同的家长轮流负责接送。或许这也是很多中产阶级的家庭总要陪备一辆minivan(箱型车)或SUV的原因之一吧?我无从知晓美国到底有多少 soccer momsoccer dad。但我坚信,soccer momsoccer dad的大量存在足以见证美国业余体育文化的兴旺发达。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万维网友都曾经或正在担任运动爹妈的角色。比如,足球爹妈(雪枫、水柔石刚、渔舟舟……);滑雪爹妈(桅子花开……);游泳爹妈(春阳、转悠、桅子花开、渔舟舟、多虑了……);网球爹妈(海鸥飞飞、转悠、山梓、牛北村、木乃伊……)、台球爸妈(琴韵……)、乒乓爹妈(又一蛮夷……);高尔夫球爹妈(绿草茵茵……)。雪枫的博文《儿子的足球队拿到了联赛亚军》是足球妈妈亮丽风采的精彩写照!下列二图则来自水柔石刚的《五岁儿子的人生第一次进球--“乌龙球”》。

  

二,Ankle Biter(童子队)

 

按照万维网友涂仙提供的翻译,Ankle Biter 的直译为“踝叮咬”,本意是形容喜爱咬踝子骨的小狗,后来被俚语借用形容顽皮,爱找麻烦的小不点儿。我的一位老外同事白天从事IT工作,下班之后就去小男孩的橄榄球俱乐部担任教练。他告诉我说美国的体育俱乐部非常之多,年龄最小的足球俱乐部就属于Ankle Biter Division。,专指四岁至七岁小儿组成的球队。对此,万维网友转悠在我博文底下留言写道“俺是经常惊诧于美国的这些体育赛制,不论你是业余的专业的,总能找到相应水平的俱乐部参与进去,而且比赛是有规有矩的。”

 

 

正是这种庞大的业余体育运动,才为美国的职业体育联赛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2000年的夏季奥运会中,中国女足没能进入四强。当时的中国女足教练马元安感慨地说:一支球队最理想的结构是老、中、青球员结合,但中国目前优秀的年轻球员很少。他说美国女足的新老交替完成得很快、也很好,因为美国有700万人从事女子足球运动,而中国还不到2000......2010年,新上任的足协主席讲到大陆足球现存的六大问题,其中之一就是“青少年储备萎缩,足球人口严重缩水。从60万到7千人,萎缩了100倍”。

 

(引自 http://news.sohu.com/20100202/n270002069.shtml

 

三,March Madness (疯狂三月)

 

正如我在《浅析美国的体育赛制》一文里所说,当美国职业篮球联赛开始的同时,美国大学中学的篮球联赛也同步举行。几百支参赛的美国大学篮球队被分成几个不同的赛区,经过数月的常规赛,到了春花三月期间,还剩64支球队进入最后的淘汰赛。然后,经过一轮轮的淘汰赛,64队变成32队,又变成16Sweet Sixteen,再变成8队(Elite Eight),最后剩下4支球队(Final Four......最终产生年度冠军。于是,每年三月就被美国人称之为March Madness(疯狂三月)。 

 

三月里的大学篮球淘汰赛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它不像职业篮球(NBA)的季候淘汰赛采用七战四胜制,而是一锤定音。赢了就进入下一轮,输了便打道回府。很多美国同事不喜欢看职业体育比赛,他们认为职业运动是运动员安身立命的饭碗,带有表演的痕迹。只有业余比赛才是真正的体育运动。由于大学篮球淘汰赛是一剑封喉,常常出现排名低的“弱队”意外战胜“强队”的奇迹。真可谓人人有希望,个个无把握。一到March Madness,公司里那些热衷体育运动的老外见了面就在谈论篮球赛事。请注意以下与“疯狂三月”有关的专用词组(March Madness Sweet Sixteen Elite EightFinal Four)。所有词组都采用了头韵(alliteration),即两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完全相同,这种组词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便于记忆,也增添了趣味与气氛。从这些词汇的形成也足以证明美国民众对于体育运动的酷爱!

 

四,Homecoming(年度主场赛)

 

从体育运动的角度来说,Homecoming就是在某校或某城市举行的盛大体育活动,不仅包括体育比赛,而且还伴随其他娱乐活动。美国高中每年都有几次Homecoming,通常是学校橄榄球队或篮球队迎战来访的球队。大学的Homecoming就更加热闹了。美国有好些大学城,那里的居民几乎都是与大学相关联的教职员工、学生以及为大学提供各类服务的雇员。一旦到了Homecoming,这类大学城就像过节一样。

 

女儿曾去内布拉斯加的林肯市作访,那里的内布拉斯加大学的橄榄球队向来很出名。女儿去的那天正好赶上大学橄榄球队的Homecoming--全城近半以上的居民都身穿球队的红色球衣,几万人的体育场里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其分贝之高早已超越了波音客机起飞的噪音。从这种Homecoming的热闹就可看出美国普通居民对于体育赛事的热情与狂热。

 

五,Home Advantage(主场优势)

 

主场优势的意思就是比赛时主队通常享受着天时、地理、人和的巨大优势。不仅当地观众为主队摇旗呐喊的声浪会胜过客队,甚至连裁判的哨音也会偏向主队。

 

但事情也有例外,美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就曾多次抱怨---他们在美国许多城市比赛时难以享受“主场优势”。原因在于足球不是美国男子最崇尚的体育项目,却是欧洲或南美洲的宠物。而在美国的好些大城市周围,来自南美(包括墨西哥)的移民数量众多,足球文化在那些国家非常强盛。如果美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在美国都市迎战一些南美国家队(包括墨西哥),常常出现为客队呐喊助威的观众数量远远超过了前来支持美国队的观众。有一次,美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在芝加哥地区与波兰国家男子足球队对阵,芝加哥地区的大批波兰移民蜂拥而入,场上为波兰队的欢呼呐喊声嚣尘上,美国队完全丧失了“主场优势”的感觉。

 

与此相关的还有美国民众对美国国家队与地方队的另眼相看。2002年,世界篮球锦标赛在美国中西部印第安纳波利斯(Indianapolis)举行,前往那里为美国国家男子篮球队助威的观众寥寥无几。反倒是那些美国队的对手常常受到移民美国的该国民众的热烈支持,搞得美国队感觉很不爽。而在同一城市的NBA印第安纳遛马队比赛时,前来助战观众却非常踊跃。为此,我曾与公司一些老外球迷进行过探讨,他们说美国的文化里有着一种强烈的Localism (地方主义)。也就是说,很多美国人对于国家的事情不太在乎,但对于自己切身有关的地区或地方上的事情却非常关注。

 

这一现象可从美国的报纸中获得证据。除“今日美国”(USA Today)之外,美国的所有报纸都是地方性报纸。即便是在《华盛顿邮报》或《洛杉矶时报》这些世界著名的“地方报纸”上,每天的体育版都会用一到二版的篇幅来刊登当地中学生体育比赛的战况或消息,而对于奥运会之类的国际比赛、对美国国家队与外国队比赛的报道却非常之少。在奥运期间我曾询问几个热衷体育比赛的老外同事,“你知道美国现在获得的奥运奖牌数量吗?”他们通常会不屑一顾地回答说“Who care?”(谁在乎?)。

 

不要以为这只是个别现象,其实,绝大多数的老美都不在乎美国在奥运会或世界竞标赛上的战绩。即使获得奥运金牌,美国奥组委给予运动员的奖励也仅是两万美元,实在是惨不忍睹。从这些地方也可看出美国体育文化的又一鲜明特点---许多美国观众几乎从不将体育比赛视为凝聚爱国热情的产物,更不会将国家队的胜负看得很重要。相比之下他们似乎更关心自己孩子的球队、自己所在城市球队的战绩与战况。

 

六,Draft (征兵)

 

美国各种职业球赛的年度赛季结束之后,都要进行一次Draft(征兵)---选拔合适的业余选手加入各个专业球队。这种职业联盟的“征兵”也是电视实况转播的热点之一。虽然参加中学、大学体育运动的业余爱好者人数众多,但最终能够成为职业运动员的却少之又少。原因在于业余体育运动队与职业运动队的比例实在过于悬殊。比如,美国的大学男子篮球队少说也有几百支以上,而职业男篮只有三十支。好些优秀球员驰骋球场十几年,业余球员进入职业球队的机会就非常稀少。

 

庞大的业余球员为美国职业球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力军。在强大、广泛的业余体育运动的基础之上,职业运动水准也就水涨船高。那些站在金字塔的顶尖的职业选手也就成为业余爱好者们的心中偶像。据说,假如去询问美国男孩的梦想,很多男孩都渴望成为某种体育项目的职业明星!

 

当年乔丹驶骋职业球场时,很多青少年都喜欢穿芝加哥公牛队23号球衣。在高尔夫名将“老虎”伍兹出名之前,高尔夫球似乎是三种人(白人、富人与老人)的专利。在老虎连续几年获得美国业余高尔夫球赛冠军,又成为职业高尔夫球赛明星之后,极大地激励了一大批美国青少年。现如今,高尔夫球早已不再是白人的专利,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宠物,更不是有钱人附庸风雅的玩艺儿了。它象其他所有的体育项目一样,正在获得民众们愈来愈多的认同、喜爱和参与。

 

在过去被人视为贵族运动的网球场上,美国网坛的威廉斯姐妹与“老虎”伍兹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黑人,启蒙教练都是自己的父亲。当初,出生贫寒的威廉斯姐妹在洛山矶市的公共网球场练球,还要时刻担心街头巷尾暴力犯罪活动的侵袭。2000年,温布尔顿网球赛的女子单打决赛在威廉斯姐妹之间进行,观众席上出现了很多黑人观众。其中一位黑人观众说,“我就住在这个球场附近,但我从来没有到这儿来看过球......”。这就见证了明星球员对于体育观众的吸引力与号召力。

 

在美国,一个业余体育运动爱好者能够最终成为职业体育明星的几乎是凤毛麟角。但丝毫没有削弱和减少美国民众对体育运动的热衷,这种非功利的热情才是体育运动的真谛与魅力!对此,湘君在《美国---体育造就的国家》一文里做了精辟总结---“美国的孩子从小经历体育方面的熏陶,少数人可以成为作风良好的职业运动员,大部分人虽说不能成为职业运动员,至少也能成为作风良好的球迷。其实说到底,进取心、合作精神、尊重对手、面对失败、尊重规则等等,指的都是一种正常而健全的游戏心态,而这种游戏心态却是一个合格的现代国民所必需具备的素质,这种素质不仅适用于体育比赛,同时也适用于社会生活的其它方面......

 

七,SoccerPlex

 

SoccerPlex是位于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县的一所足球运动中心。那里也是美国职业女足华盛顿自由队的主场家园。2000年的初秋,从报纸上获悉,在距离我家十来公里的地方新建了一个公共足球运动中心,带有一座3200个座位的灯光球场,周围包括24个标准足球场,占地655英亩。以下是该中心的平面图。

 

 

这个足球中心的建造颇有戏剧性。1997年,一对有着两个喜爱足球的儿子的夫妇捐赠了一百万美元,设想凑集资金兴建一个足球运动中心。他们先打电话给州长并获得了州长的大力赞同(州长的儿子也热爱足球);然后他们又打电话给县长,并从县政府购得了土地。兴建足球运动中心的计划得到了州足球基金会的支持,这个非赢利机构赞助了一千四百万;县政府资助近九百万;州政府也从发展基金里拨款四百万......当那对热爱足球运动的夫妻第一次站到建成的足球运动中心的高处时,他们哭了。他们感慨地说“对于这个县、对于这个地区、对于孩子们,这一切意义深远。它意味着孩子们不必担心踢球时会踢到石子,会陷入坑里......”谈到自己的贡献时,他们淡淡地说“我们只是打了两个电话......

 

 

2000年一个初秋的早上,阳光和煦,秋风送爽,我和妻子满怀好奇地开车来到那个神奇的地方。站在一个高坡上,我们发觉自己正处于色彩和声音的交响之中--华盛顿地区的青少年女子足球联赛正在此地进行。眺望四周,只见二十来个足球场上,欢呼声、呐喊声、叹息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滚动的足球、跳跃的马尾辫、还有跑动中的不同发色、不同肤色和不同运动服色,真是色彩斑斓、目不暇接。

 

我很难用我贫瘠的语言来描述当时的情景与感受。但我坚信,美国确实是一个体育造就的国家。美国确实是一个热爱体育、崇尚竞争、喜欢挑战的国家! 

 

初稿写于2000年秋天

改于2010年春天

 

相关连接:湘君《美国---体育造就的国家

 

 

浏览(3010) (2) 评论(34)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29 05:27:19
雪枫,soccer mom(足球妈妈)的确是很光荣的称号。而且,你为孩子作出的奉献远远超越了开车接受。孩子从体育运动中所获得的体育文化、拼搏精神以及竞争意识等等将会让他受益无穷。

绿园,谢谢你的留言。不知你使用何种中文输入软件?从你的博文与留言来看,你同时熟悉简体字与繁体字。假如你也熟悉汉语拼音,建议你使用谷歌拼音输入软件。操作简易方便,词汇量也很大。可去以下网页下载

http://www.google.com/ime/pinyin/
回复 | 0
作者:綠園 留言时间:2010-04-28 18:16:59
我不熱衷邉樱屠贤庹勌欤钆铝捏w育。
您這表格很管用,我就按表操課,下次公司辦party時,先在家惡補一番!
回复 | 0
作者:雪枫 留言时间:2010-04-27 17:46:42
没想到在您的文章里我成了一个光荣的Soccer mom,谢谢啊。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26 07:33:36
西老大,非常感谢你的长篇留言!其次,我还要补充两个迟到的感谢。一是我将博文《韩剧“爱丽丝”让人刮目相看》上传到论坛之后,你曾留言表示弗•福赛斯的作品并非部部精彩,倒是加拿大作家阿瑟•黑利的作品几乎部部完美。我觉得你的提醒非常正确。当时就想表示致谢,但是我无法用我目前的网名登入论坛(已经有人使用了同样的网名),在此补上我的致谢!其次,我在系列博文《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建议》以及《大片的份量来自何方》等博文里曾多次引用你的文字与观点,一直没有机会向你表示致谢,在此也一并补上!最近阅读了你关于“南京换偶事件引发的法律官司”的系列文章,很长见识!

用你过去曾经论述的观点来说,我属于典型的“线性思维”,面对美国的体育文化(包括专业体育赛事与业余体育运动)如此浩大的话题,我是绝对无力概括与涵盖的,只是做一些抛砖引玉的浅析而已。

我完全赞同你的“不同看法”。你的留言至少补充了我的两点遗漏和疏忽,一是商业化在美国业余体育运动里的影响与作用;二是业余体育运动的走向与发展。

我有一位朋友的女儿参与业余的花样滑冰训练,他告诉我他女儿是如何从业余运动员向专业运动员逐步升级转换的,确实是非常非常的艰辛。不仅孩子每天上学之前要去滑冰场训练,家长也要早起接送。家长与孩子在精神与经济上的付出与花费都是难以想象的!当然,所有这些付出都是家长与孩子自觉自愿的。没有外界施加任何压力!而他女儿的竞争意识与拼搏精神也就是通过这些体育锻炼逐渐获得的。目前,他女儿已经获得杜克等一系列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

美国发展业余体育运动的客观结果将导致两大走向。一是你留言中所说,“客观上为美国的体育提供国家级的比赛运动员”(几乎所有美国的职业运动员都是从业余逐渐走向专业的,而不是国家花钱从小培养的)。另外一个也是你留言中所提及的,就是“弄得孩子挺有成就感,对自信心有好处”。正如你对小小老大的断言“体能上的优异并不只是身体好和在学校里有吹牛的资本,培养了自信是不言而喻的,但更重要的是身体能力的挑战、对自然的了解、对一件事的完成过程的艰辛的体验,容易培养孩子对事情持一种不极端的态度。没有什么不可能,但也没有什么很容易。不会轻易听信别人的结论,因为自己经历过很多,通过类比也知道一些东西的说法是否MAKE SENSE。孩子会对事物有一种OPEN MIND的态度,容易听进父母的劝说……这在美国这种多元化的社会里是极为重要的。”

提高到理论高度就是湘君在其《美国---体育造就的国家》一文里所说 “进取心、合作精神、尊重对手、面对失败、尊重规则等等,指的都是一种正常而健全的游戏心态,而这种游戏心态却是一个合格的现代国民所必需具备的素质,这种素质不仅适用于体育比赛,同时也适用于社会生活的其它方面......”总之,体育文化对于美国整个国民心态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体育文化是国民文化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你的留言主要是涉及到另外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话题---美国的商业化。我在《浅析美国的体育赛制》一文里也专门写到业余体育运动与专业体育赛事对美国经济具有巨大的推动与刺激作用。我相信,体育文化给美国带来的经济影响一定远远高于好莱坞的影视娱乐文化。

关于商业化这一话题,我曾与网友水柔石刚还做过一系列的讨论。她写了系列文章介绍奥兰多的迪斯尼乐园,我曾在她的博文底下留言写到----我深深感受到美国社会浓厚的商业气息。对此,也不知应该称赞还是批评?我曾经写了《浅谈音乐剧》一文,其中讲到好多世界著名的音乐剧都来自英国,在英国时反响平平、票房平平。而到了美国,经过专业人士的“操作包装”,就成了经久不衰的“摇钱树”,好多观众都从世界各地来美国观赏演出,这是一种寓乐于商。

又比如,美国每年的NBA赛季过半,都会举行一次东西明星的表演赛。以往只是从东西各队里挑选球星组队比赛而已。经过现今的“操作”---东西队的球员由观众在网络上投票选举,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参与;插入了灌篮比赛、三分球投篮比赛以及男女明星混合赛等等内容,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热情;于是,过去简单的明星表演赛就变成了一个娱乐性极强的节日演出。既宣传了NBA,扩大了明星效应,又凝聚力观众的热情,还赚了大钱。这又是一种寓乐于商。

对此,水柔石刚也表示“如果纯粹为了人们的生活没有商业利益的做法,或为了商业利益不顾人们的生活的做法,我都不欣赏,我欣赏有了商业利益又能把事情做得更漂亮,也让人更舒服,相信很多人的心理倒也觉得很值得。现在经济衰退,很多人都说生意难做,其实生意不难做,关键的是你如何发现商机、如何引导群众、如何了解趋势、如何发展核心能力、如何寓乐于商,要让消费者明明白白快快乐乐掏钱,这才是真正的生意人。”

http://blog.creaders.net/helen00/user_blog_diary.php?did=57748

你今天的留言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organized sports在美国首先是门生意……不论水平多菜,美国这里都会给你发奖,弄得孩子挺有成就感,对自信心有好处。我觉得这是非常会做生意的表现”。

网友转悠也曾在我博文底下留言写到“经常惊诧于美国的这些体育赛制,不论你是业余的专业的,总能找到相应水平的俱乐部参与进去,而且比赛是有规有矩的。”

也就是说,这些组织机构利用家长缴纳的会费、比赛费用或赞助雇佣专业裁判,使这些比赛搞得很有规矩,得到严格的国家级别的竞赛级别认定。于是,家长与孩子就热衷于参加,因为他们可以获得自信心,甚至可以获得大学奖学金等等。当然“整个赛季就是门生意”。

商业化在美国几乎是无孔不入,人们或许憎恨商业化,但很多时候又会不得不去迎合它或顺从它。比如,自己掏腰包去观赏音乐剧;去游览迪斯尼;去观看体育赛事;去带领孩子参加业余体育锻炼等等。总之,如何让商业与体育、商业与艺术结合起来,如何让孩子与家长心甘情愿地去化那些“冤枉钱”,还真是一门大学问啊。

再次感谢你的光顾与留言!
回复 | 0
作者:西岸 留言时间:2010-04-26 00:29:04
提点不同的看法吧,毕竟我们小家伙从三岁多开始体操,拿过加州all state的单项冠军和一堆什么冠军,后来因为OS不得不转为游泳,到现在也算是在专业级别游泳俱乐部混了快两年了。、
这个美国体育的事,大概是参与四五年后终于意识到其实本质上是个生意的概念,当然也利用了一些人的体育可以获得奖学金的主观意识(比如美国游泳协会的会员,USS,就是我们这个小家伙的协会,万分之二的可能性去奥林匹克,但100%可以得到大学奖学金,但要不要在你,对老中来说,99%的可能性不要)。
自从美国女足拿了世界冠军后,就意识到美国的体育本质上是生意的概念,不赚钱的项目就没戏,比如女足,是在世界冠军后迅速发展的,利用了当时的形势,去年一个朋友的女儿是靠女足奖学金进了大学。
就体操和游泳两项来说,进入赛季后几乎每两三周一次meet,连续三天的周末(周五只有下午)比赛(弄得家长非常疲劳,尤其是参加远程比赛,可能需要提前住在当地旅馆里),美国体操协会或游泳协会证书裁判负责,但整个比赛本质上是私人组织的,不过就是个联盟的概念。而雇裁判的钱其实都是家长的会费和比赛费出,或赞助。很有规矩,严格的国家级别的竞赛级别认定,但整个赛季就是门生意。
而为了赛季,平时的训练(12岁的孩子一周6次,游泳是每次两个小时。体操是两个半小时每周五次,不能无故缺席,多少是个cult)也是为了生意,因此相应的商品,比如队服,竞赛服和其他训练竞赛必须用品,随便一个孩子一年就是上千刀,一副专业游泳眼镜30刀,最多能持续一个月,游泳衣每件从60到160刀不等(在去年鲨鱼皮被禁止之前,有孩子花上千刀买类似专业鲨鱼皮的泳衣用于比赛),一个孩子至少同时要有6件才够用,而也不过就是能用几个月时间就都要换,一年十几件是很普遍的。更不用说俱乐部的月费,私人教练的小时费,meet费用,州级和地区级别比赛的旅馆飞机票费用。。。家长的时间和相应费用就不算了。
当然孩子也可以有个发泄的机会,也是make friends的地方,因为不像学校里那样需要争popularity。另外不论水平多菜,美国这里都会给你发奖,弄得孩子挺有成就感,对自信心有好处。我觉得这是非常会做生意的表现。
organized sports在美国首先是门生意,否则就不会走organize这个方式,当然客观上为美国的体育提供国家级的比赛运动员,俱乐部养了一批专业教练。而只要能拿到national的冠军,就会有很多赞助主动跟上来,经理人员也会主动来代理,因为有了成为专业的的可能,是更大的生意,随便一个代言就是上百万的费用。

是个非常值得参与的东西,但应该认识代价。等到了高中之后,IB或advanced课程使得孩子基本没有时间继续参加训练(高中级别的USS游泳是每天5个小时的训练,分一天两次,早上4点半开始),因为作业量很不同了。除非比赛成绩有可能进入专业,或希望奖学金,否则不值得继续,肯定耽误学业。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24 10:01:16
水柔石刚,感谢鼓励!不好意思,未经你的许可就将包括你儿子在内的图像转贴到了我的博文,上面还有你五岁儿子的形象。我不算侵犯你儿子的肖像权吧?呵呵!这篇博文写于十年之前,当时只是寄出给生活在上海的母亲与家人们阅读,让他们了解我在美国的所遇所感。同时也想比较理性地认识自己已生活了十年的美国。我从来没有期盼自己的文字成为他人了解美国的向导,至多就是仅供参考而已。谢谢你提供笋干炒肉丝的佳肴图文,今天外出采购就去寻觅笋干......周末愉快!
回复 | 0
作者:水柔石刚 留言时间:2010-04-24 09:20:05
多思,
你的文章确实写得很丰富,我喜欢这样的方式,逻辑清楚,又有例举。我想,这文章将成为国内人了解美国的一大向导,建议推荐。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24 05:37:02
AirChina23,感谢你的光临与留言,你所举的例子非常具有代表性。没有比较深入地了解美国人的体育文化。很难想象美国球迷不愿意去看国家队比赛,而热衷去看当地一家球队的比赛;不喜欢为国家队捧场,而宁愿去为当地小联盟的球队助威。至于你说到这几年美国人“对梦之队是越来越关心了”,也是因为NBA的那些球星太“大牌”自作自受。以往,他们常常拒绝代表美国队出战世界级比赛,导致美国篮球队在世界级比赛里一输再输,于是引起了美国球迷们的公愤。最近两年那些大牌球星才开始“乖乖”地参赛!周末愉快!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24 05:29:55
夏子,谢谢你的留言于贴图。祝贺你学会了在留言里贴图的“转悠法制”了。你说的很对很对,美囯家庭与家长对于孩子们在体育运动方面的投入真的是难以言传。美国国民就是从小在浓郁的体育文化里耳濡目染地成长起来的。

关于美国总统在体育方面的爱好与特长足以写一篇有趣的博文---几乎每位美国总统都有自己的体育特长。比如,老布什喜欢跳伞,七、八十岁了还与老伴玩命地跳伞;里根、卡特、福特等等都曾是大学橄榄球队队员;当总统之前,里根曾在电台担任体育比赛的解说与评论;小布什喜欢打棒球,曾是一家棒球职业队的老板之一;奧巴马的特长是打篮球,经常与自己的下属打篮球比赛。你提供的照片是有背景资料的---美国棒球职业年赛的开场或最终决赛的开场往往邀请现任总统或其他名人去“发球”。小布什、奧巴马都曾被邀请,你上传的图片就是奧巴马“发球”的情景。周末愉快!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24 05:09:58
山梓,谢谢鼓励!体育在美国的影响之大实在是我的博文所难以驾驭。而体育精神(增强竞争意识、尊重游戏规则、尊重对手、超越自我等等)对美国国民工作与生活的影响之大更是难以估量。假如要深入到具体某一些体育运动,可聊的话题更是无穷无尽。比如,我知道你对网球运动非常热爱与精通,网球里的故事就层出不穷。记得2000年,山普拉斯赢得了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的男单冠军,成为第一位荣获14项大满惯的得主。当时记者曾经采访他说“你认为这一纪录是否能够被打破?”。山普拉斯思考了一会儿说“或许会被一个现在正在公园练球的八岁男孩所打破”。其实,那个男孩当时已经19岁,他就是瑞士选手费德勒。这一故事就足以写一篇精彩的博文了,对吗?周末愉快!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24 04:58:40
涂仙,老木,再次感谢你们的无私援助。我已将你们的翻译精神“融化”到了我的博文。我下周博文的标题是《闲聊“外来语”》,主要想聊聊中文里的英语外来语和英文里的中文外来语。届时还需你们的大力协助!周末愉快!
回复 | 0
作者:AirChina23 留言时间:2010-04-23 20:46:06
2002年去看中国对美国的那一场球时,当时DOWNTOWN很多人,我还纳闷着 "哇,毕竟是大国较量,FANS肯定很多". 原来后来发现大部分人是去看INDIANAPOLIS INDIANS棒球队的比赛, 而他们还只是个MINOR LEAGUE球队. 不过那年的票价实在是太高,其实这几年球迷们对梦之队是越来越关心了.
回复 | 0
作者:AirChina23 留言时间:2010-04-23 20:42:18
great article
回复 | 0
作者:夏子 留言时间:2010-04-23 19:17:51
美囯人真的人人热爱体育、崇尚体育又参与体育。文章介绍得非常詳细,可以看出业余体育运动,浓浓的体育氛围在美国到处可见,早已蔚然成风,成为美国社会一道独特的社会现象了。
(足球妈妈)很有趣,家庭的投入对美国体育潜力的挖掘也起到很大作用,看来美国少年儿童对体育的兴趣,从小在耳濡目染之中就培养起来的。

听说大总统奧巴马也喜欢足球,他的女儿也是足球运动员。传一图片。
謝謝好文,学到不少…
<IMG height=450 alt="" src="http://blog.creaders.net/upfile/201004/20100423183445637375.jpg" width=315 border=0>
回复 | 0
作者:山梓 留言时间:2010-04-23 18:08:45
两篇论述体育的大作,把体育精神和作用分析得十分透彻,受益匪浅。
体育的确是个好东西,他塑造了国民性格,也是促进各国家,各族裔,各阶层人民互相尊重,和平相处的最佳润滑剂。
回复 | 0
作者:新中国木乃伊 留言时间:2010-04-23 16:47:37
返校狂欢劲旅赛?
返校狂欢对手赛?
返校狂欢敌手赛?
回复 | 0
作者:新中国木乃伊 留言时间:2010-04-23 16:34:58
多思, 涂仙: How about "Homecoming Game = 返校劲旅赛? " As far as I know, this is an exhibition game during the homecoming week (first week of school for high schools and colleges?). Normally, the home team invites the local rival (劲旅, 对手,敌手 匹敌)(such as Purdue plays at Indiana University for Indiana's homecoming game)... well, just a thought.
回复 | 0
作者:twocentsworth 留言时间:2010-04-23 15:14:14
多思,
不谢,很高兴有效劳的机会。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23 15:05:33
涂仙,非常感谢你的热心与热情,我觉得就我文章里的意思,似乎翻译成“年度主场赛”更加合适。因为“运动会”似乎应该包括其他好多项目。对吗?再次再次再次再次再次感谢你的大力援助!
回复 | 0
作者:twocentsworth 留言时间:2010-04-23 15:00:45
刚查了香港和上海的一些网页,看到有间香港大学把 homecoming 翻为 “校友聚会”,而上海的网页则翻为“同学会”。
我还是比较喜欢“回校日运动会” 或“回校日活动”。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23 14:55:47
涂仙,你的英文功底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否则怎能称你为“仙”呢?呵呵!在维基百科上HOMECOMING被翻译称“归家、回家”,还过得去,总比“似水流年”像话。我准备采用你这位“非官方英译顾问”的建议,并稍加修改为“年度主场运动会”。再次感谢你的无私奉献!
回复 | 0
作者:twocentsworth 留言时间:2010-04-23 14:43:36
多思,
想不到我竟然成为“非官方英译顾问”了,哈哈。

既然不喜欢“年度校友团聚会”, 那么“年度回校日运动会”呢?
(很好笑,中国维科竟把 HOMECOMING 译成美国传统“似水流年”活动。有点离谱了)

老木,谢谢你也来助一臂之力。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23 14:40:41
老木,谢谢你的光临!的确,Homecoming的确很难翻译。在维基百科里的英语翻译是---Homecoming is the tradition of welcoming back former residents and alumni of an institution. It most commonly refers to a tradition in many universities, colleges and high schools in North America. It usually includes activities for students and alumni, such as sports and culture events and a parade through the streets of the city or town. 心领了!周末愉快!
回复 | 0
作者:新中国木乃伊 留言时间:2010-04-23 14:24:38
Ankle biters, the little people, the little players ... "童子队","童子队员", "小小孩队"...?

The high shchool homecoming, and the homecoming game against the local rivals during the homecoming on the home field ... how to explain all this in a couple of Chinese words? To me, NO WAY, 没门儿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23 14:11:52
涂仙,非常感谢你提供的帮助!你的建议很经典!我已采纳你的建议将Ankle Biter翻译成童子队。周末愉快!
回复 | 0
作者:twocentsworth 留言时间:2010-04-23 12:34:41
多思,
很对不起,对体育我也是外行,所以没参与讨论。你的两个句子我可以试一试。(这里献丑大家不要见笑。 老木,你对美国球坛的事很up to speed, 来帮我一手。)

Ankle Biter 直译确实是踝叮咬,本来是形容喜爱咬踝子骨的小狗,后来被俚语借用形容顽皮,爱找麻烦的小不点儿,因此“Ankle Biter Division”是指四岁 -- 七岁小儿组成的球队。不知道正确的中文称呼是什么,你觉得“童子队”行吗?

体育活动是加,美国大学和中学通常每年一度举行的校友团聚会(也叫 ”Homecoming Week”) 的一个亮点,其中有球赛,大游行,舞会, Homecoming 皇后竞选等等。

周末愉快!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23 10:07:31
北村,我哪里是什么内行,绝对是外行看热闹!只是与老外同事整天泡在一起,受他们所“熏陶”啊!这不,经过这次温哥华冬季奥运,我又觉得冰球也挺好看!

从你博文来看,就知道你绝对是一块喜欢体育运动的料。想不到竟然从事过那么多体育专项!“美国确实是一个体育造就的国家”。仔细研究体育运动在美国文化中的地位、作用与影响力,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周末愉快!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4-23 10:02:26
阳光,水柔石刚五岁儿子人生第一次进球真的是极好的题材。进的还是“乌龙球”。更加说明孩子踢球时的那种冲劲与可爱。我的老外同事告诉我说,参加Ankle Biter Division的孩子只有四、五岁,每个球队是六名队员。但是假如你到现场观战,只见十二名球员尽是追着足球跑,那种可爱与活泼,真的是难以形容。更加值得注意到是,孩子的家长也没有打算让孩子将来加入国家队。终身从事职业体育事业。我觉得,没有功利性的体育锻炼更加难能可贵,它避免了急功近利的浮躁!
回复 | 0
作者:牛北村 留言时间:2010-04-23 09:15:46
真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美国确实是一个体育造就的国家”此话有理。

俺妄自玩了几十年的运动(小学-射击队;中学-田径队;大学-排球队;美国-网球),谈起运动不甚了了,尤其对美国的大众体育精神,虽有一些感觉,却说不出个子午卯酉来。多思兄几篇大作拨云见雾,醍醐灌顶,让俺受教匪浅。谢谢!
回复 | 0
作者:love阳光 留言时间:2010-04-23 08:57:59
多思兄:厉害啊!水柔石刚五岁儿子人生第一次进球也可以拿来作题材。俺对足球,并不内行,但喜欢看。经过多思兄这样图文并茂的分析,让俺获益不浅,以后就更喜欢看了。
回复 | 0
我的名片
多思
注册日期: 2009-12-14
访问总量: 328,740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秋日感恩
· 夏日梦想
· “爱”的“本质”
· 湖畔风情
· 闲话“左、右”
· 漫谈美国的电视广播
· 呼唤“真诚”
分类目录
【“制”在人为】
· 浅析美国的公共图书馆
· 浅析美国居民的“废物”处理
· 浅析美国的体育赛制
· 浅析美国的学校教育
【随笔漫谈】
· 漫谈美国的电视广播
· 漫谈“生命共同体”内的“批判式思
· 漫谈“批判式思维”与“建设性思考”
· 漫谈“融入主流社会”
【魅力四溢】
· 足球的魅力--兼谈决定胜负的各种
· 业余体育运动在美国民众心目中的
· “多元组合”的魅力
· “分享”的魅力
【奇谈怪想】
· “爱”的“本质”
· 闲话“左、右”
· 呼唤“真诚”
· 鉴赏“秘诀”
【杂感闲聊】
· 万维博客的“木村阳一”
· 从“外来词”说开去
· 闲聊“网络礼仪”
· “用脚趾头想”靠谱吗?
【艺海漫游】
· 浅谈音乐剧
· 大片的份量来自何方?
· 笑声过后--浅析春晚小品的选材
· 艺海漫游的“导航坐标”
【海外影视】
· 浅析美国影片产销的商业化倾向
· 南韩影片《太极旗飘扬》带来的反
· 日本影片《入殓师》带来的震撼
· 韩剧《爱丽丝》让人刮目相看
【热忱推荐】
· 热忱推荐电视剧《永不回头》
· 热忱推荐电视剧《情陷巴塞罗那》
· 热忱推荐几位“业余作家”
· 热忱推荐电视剧《小姨多鹤》
【养儿育女】
·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四)
·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三)
·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二)
·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一)
【自由代价】
· 自由的代价(三)日裔美籍国民纪
· 自由的代价(二)D-Day纪念园散
· 自由的代价(一)二战纪念园散记
· 找寻心灵的“自由”
【浮光掠影】
· 夏日梦想
· 湖畔风情
· 浮光掠影西雅图
· 浮光掠影看哈佛
【往事点滴】
· 秋日感恩
· 春光无限
· 怀念秋天
· 开博于母亲的提示
【他山之石】
· 巴非特与盖茨联合答问(ZT)
存档目录
2010-09-07 - 2010-09-28
2010-08-03 - 2010-08-31
2010-07-12 - 2010-07-27
2010-06-03 - 2010-06-10
2010-05-06 - 2010-05-27
2010-04-01 - 2010-04-30
2010-03-01 - 2010-03-26
2010-02-01 - 2010-02-26
2010-01-01 - 2010-01-29
2009-12-15 - 2009-12-29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