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与电影艺术
音乐剧与电影艺术的关联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因为这种关联是双向的---既有根据电影改编的音乐剧(比如来自动画片的音乐剧《美女与野兽》与《狮子王》),也有根据音乐剧拍摄的影片。这里仅以我所看过的几部根据音乐剧改编拍摄的影片为例,看看此类影片在奥斯卡奖的傲人成绩。
· 1957年《国王与我》荣获最佳男主角、最佳音响、最佳服装设计、最佳音乐、最佳艺术指导四项奥斯卡奖;
· 1962年《西区的故事》荣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最佳音响、最佳剪接、最佳音乐等10项奥斯卡奖;
· 1965年《窈窕淑女》荣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最佳音响、最佳配乐等八项奥斯卡奖;
· 1966年《音乐之声》荣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剪接、最佳音响、最佳配乐等五项奥斯卡最佳大奖;
· 2003年《芝加哥》荣获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最佳录音、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接等五项奥斯卡奖。
以上名单还不包括其他一些零零星星的奖项,也不包括仅仅获得提名而没有获奖的奖项。在美国艺术界的观念里,获得提名也被视为一项殊荣。
坦率地说,将一部成功的音乐剧改编拍摄成影片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和非常讨好的事情。由于音乐剧本身是舞台化演出,带有很多虚拟性与假定性。假如在影片中让演员们在真实的实景里载歌载舞,会显得与现实生活很不协调。反之,假如完全在摄影棚里搭出的布景中演出,又可能沦为舞台演出的实况转播。
依个人愚见,根据音乐剧改编拍摄的影片里最最成功的当数麦当娜主演的《艾薇塔》,此片将真实与虚幻、舞台与现实、历史与回忆等众多矛盾融合得相当巧妙。
《艾薇塔》的拍摄过程也非常富有戏剧性。当初决定开拍这一影片时,好多著名演员都争想加盟,比如,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芭芭拉史翠姗(Barbra Streisand)与米歇尔菲佛(Michelle Pfeiffer)等等。但制片方最终却挑选了麦当娜。这一决定引起阿根廷民众的极大愤怒。因为《艾薇塔》的主人公庇隆夫人是阿根廷民众心目里的“国母”,而麦当娜则是一个“荡妇”。由“荡妇”来扮演“国母”岂不是乱了“朝纲”、坏了“王法”。据说,当《艾薇塔》摄制组进入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挨利斯时,城里的高架桥及高大建筑物上都涂写着“麦当娜,滚回去!”的字样。为此,影片制片商不得不动用大量精力与资金去“摆平”各种关系。想不到,麦当娜倒表现得相当冷静,面对重重压力,她施展了超人的才华与智慧,展开了强有力的公关---她首先发表声明,表示一定竭尽全力演好艾薇塔。与此同时,她一方面仔细研究艾薇塔的历史,另一方面主动会晤与艾薇塔有过交往的人士。甚至拜会当时的阿根廷总统,请求他对影片摄制给予支持。
于是,情况发生了转机。在影片的结尾,麦当娜扮演病危之中的庇隆夫人站在总统府阳台上,面对四千多阿根廷群众演员演唱了“阿根廷别为我哭泣”。麦当娜声情并茂,催人下泪。群众演员仿佛重新看见了庇隆夫人,他们疯狂地高呼“艾薇塔!艾薇塔!”据说,就连拍摄现场的摄制组工作人员也感动地哭了起来。我坐在黑暗的电影院里更是为阿根廷普通民众的真情所动容。
我非常钦佩《艾薇塔》制片方的慧眼独具,影片的成功也再度证明了他们的英明决断。原因就在于麦当娜与庇隆夫人之间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与相通之处。麦当娜本人就曾说过“没有人比我更了解艾薇塔……我们是本世纪最有争议的女人”--—她们都是雄心(或者说野心)勃勃的女人;都曾生活在社会底层;都曾当过舞女或歌女;都曾经历了从底层社会向上层社会的攀登。所不同的只是一个热忱于参政,另一个醉心于从艺而已。
关于这段往事,《译林》杂志曾刊载英国作家哈里森的专著《庇隆夫人和麦当娜》,其中有详尽记载。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找来一读,真的很有意思。
音乐剧演出的产业化
世界上有两个最大的音乐剧演出“基地”。一个是伦敦西区,另一个就是百老汇。据说在伦敦西区每天演出的音乐剧有将近二十出,而在百老汇与外百老汇地区每天上演的音乐剧则有超过二十。一旦某部作品演出成功、深受观众欢迎之后,该演出公司常常为一出音乐剧建立两个剧组。其中一个在纽约或伦敦上演,另一个剧组则在国内或全球巡回演出。
假如关注音乐剧的历史,或许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许多音乐剧都是在英国“诞生”,却在纽约走红并迈向世界。四大著名音乐剧《猫》、《悲惨世界》、《剧院魅影》以及《西贡小姐》无一例外。
《猫》1981年在伦敦西区上演,1982年将“猫窝”移居纽约百老汇;《悲惨世界》1985年在伦敦西区首次推出,1987年登陆纽约百老汇;《剧院魅影》1985年在伦敦首演,1989年移师纽约百老汇;《西贡小姐》1898年在伦敦西区上演,两年后“出嫁”前往在纽约百老汇。
这些剧目在伦敦西区演出时,几乎都是反映一般,票房平平。而移师美国之后,经过美国人好莱坞似的包装与炒作之后,每部戏都是一票难求,每部戏都是一连演上几十多年,每部戏的票房收入外加CD、录音带和其他相关商品的收入全都高于数十亿美元。
造成这种奇特现象的原因恐怕有很多。首先“音乐剧虽然起源与伦敦,且在伦敦西区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但英国社会的一部分人仍以正统艺术捍卫者的姿态轻视音乐剧的巨大市场,甚至还称之为不入主流;反观美国百老汇,在引进音乐剧的同时,对音乐剧作品的改造与再创作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也是音乐剧在美国更加深入人心的原因之一”。
另外,“比较英国原版与美国版本的音乐剧,我们不难看出,伦敦音乐剧偏重于歌剧的色彩和音乐的表现,而百老汇的作品则把舞蹈摆在了与音乐同样重要的位置,甚至舞蹈更占上风”。这种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深受观众的喜爱。
再有就是美国有着一大批专门从事创作与推广音乐剧的“音乐剧人”,他们懂得如何包装与炒作--他们将每部音乐剧当作一个文化产品来经营。围绕剧目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生产销售体系,实行产业化操作。据说,好莱坞的剧本创作也是如此:剧本大纲出来之后,开始一条龙式的流水线操作---某人专门添加笑料;某人专门修改台词……难怪有人觉得好莱坞的影片常常都有似曾相识之感。
我去纽约观赏音乐剧时,发现好多观众都是来自欧洲或其他国家。在美国,除了百老汇当地的几十家剧院在演出音乐剧之外,还有几十个剧团在美国与世界各地巡回演出。所以说,美国民众对于这种大众文化的认可与喜爱才是音乐剧在美国大行其道的主要原因。
西方音乐剧舞台上的华裔演员

在西方的音乐剧舞台上,有两位华裔演员值得一提,一是借助“冬天里的一把火”而红遍大江南北的费翔。他曾在纽约百老汇的音乐剧《猫》里扮演一个小角色。后来被《猫》与《剧院魅影》的作曲家韦伯选中参加韦伯音乐剧的巡回演出。与费翔同台演出的就是韦伯的前妻,《剧院幽灵》中克里斯蒂的首演莎拉-布莱曼。

另外一位华裔演员名叫王洛勇,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之后去美国发展。他曾在著名音乐剧《西贡小姐》里扮演主要角色。从1995到2001那五年半里,他连续参与演出2478场。可以说对于西方音乐剧是很有发言权的。
我读过一本记载王洛勇演艺生涯的书,其中,王洛勇曾这样评价西方音乐剧的演出风格---“现代百老汇音乐剧彻底是产业化的运作方式,就像生产麦当劳和可口可乐,你在中国吃和在美国吃没有大区别”。“这是一个品牌,一个标准化的产品。一部音乐剧生产出来以后,无论它在哪儿演,虽然演员不同,但他(她)的个体、面相、表情以及服饰化妆,甚至台上一个洞、一根钉子都不能走样”。“每天有一个值班经理坐在台下看戏。如果说一部戏按标准应该有一百一十六个地方出剧场效果,而今天在第五十三处没做到,就要查为什么。是演员台词没有念好?还是灯光出来晚了?或是道具没到位?都得找原因,检讨责任,第二天纠正,如还不行就走人”。
王洛勇在《西贡小姐》里演了两千四百多场后离开了剧组,但《西贡小姐》仍在继续上演。听了在西方音乐剧舞台上驰骋千日的王洛勇的这番话,恐怕也就不难想象为何西方音乐剧能够如此红火与如此成功了吧。
结束语
近年来,西方音乐剧先后前往大陆演出,在大陆也逐渐形成了众多的音乐剧爱好者与观众群体。现如今,大陆已开始重视音乐剧的创作,在上海音乐学院与上海戏剧学院同时设有音乐剧专业。大概音乐学院的音乐专业主要培养音乐剧的创作人才,而戏剧学院的音乐剧专业则主要培养音乐剧的舞台表演人才吧。
在此,衷心期盼中国艺术家们能够早日创作出脍炙人口的音乐剧,供全世界观众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