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部苏联影片名字叫做“自由,这个迷人的字眼”。是啊,生命之中还有什么比“自由”更加珍贵迷人呢?我坚信人类最大的梦想与愿望就是渴望自由。我也赞同这样的说法---“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颗向往自由的火种”。但找寻“自由”之路,却往往是漫长而曲折的。
一
少年时代就曾听说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著名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从此之后也就理所当然地意识到---民族的独立与国家的解放是何等的重要。相比之下,个体的“生命”或“爱情”似乎都是微不足道的。假如是为了民族自由或国家独立,牺牲个体的一切(包括肉体生命)都应在所不惜。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与年岁的增长,忽然冒出一些奇谈怪想---假如民族已经独立,国家已经解放,“自由”是否依然重要呢?
出国后方才知道,即便是国家已经独立、民族已经解放,各国人民追求“自由”的路程依然漫长而曲折----战胜英国殖民主义二百多年之后,美国民众还在为了争取黑人、妇女、少数民族的平等地位而奋斗,同性恋者还在为争取同性恋婚姻的合法与自由而努力……而建国六十周年的中国的自由与平等之路也相当漫长---从招聘中的性别歧视与年龄歧视,到民众的选举权与监督权;从农民工进城之后的自由居住权,到民工子女进城之后的自由入学权……看来,“自由”不仅与民族“独立”与国家“解放”有关。还与个体的“权利”有关。
于是,我又产生另外一个奇谈怪想----假如有一天,世界上每个国家的每个公民都已完全、彻底地获取了选举的自由、迁居的自由、平等就业的自由、同性恋结婚的自由等等,等等。作为社会的个体,是否依然需要寻求“自由”呢?在个体的生命、爱情以及其他日常生活之中,“自由”是否依然重要呢?
二
相信看过故事片《简爱》的观众一定记得那段动人心扉的台词---“您以为我穷,不好看,就没有感情吗?告诉你吧,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一定要使你难于离开我,就象现在我难于离开你。上帝没有这样!但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就如同你跟我经过坟墓将同样地站在上帝面前……”
这段话语曾经深深地震撼了我。我不禁想到:简爱明知罗切斯特深爱自己,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她断然离开罗切斯特呢?或许就是因为她缺少一种“自由”的心态---她无法降低自己的“尊严”去接受罗切斯特的婚姻状况,同样也无法忍受罗切斯特在一种“不平等”的状态下来追求自己。因为她知道罗切斯特的妻子还活着---“不管上帝是怎么样地在安排她,她还活着,她也无能为力。我不愿意在夜里偷偷溜过她身边,睡到你床上来……”直到罗切斯特的妻子过世,罗切斯特本人也成为残疾之后,简爱才主动回到罗切斯特的身边。我猜想,不仅因为此时此刻简爱深感罗切斯特需要自己的照顾。更重要的是罗切斯特解脱了、“自由”了,而简爱也感觉自己与罗切斯特“平等”了、“自由”了。
前些日子观赏了电视连续剧《大院子女》,其中廖凡扮演的那位来自农村的排长爱上了车晓扮演的军队高级将领的女儿,经过苦苦追求,小排长终于如愿以偿,不仅娶了高干女儿为妻,还进入军区大院担任作战部参谋。但他内心的自卑却一天也没有消除,这种缺少自尊,也缺少“自由心态”的婚姻必然是难以善终。婚姻的最终失败恐怕不仅仅因为“门不当、户不对”的社会现实,更重要的是那位来自农村的小排长始终缺少自信、缺乏一种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心理机制。比如,即便到了军区作战部担任参谋,他依然不会使用电脑。最后,当他去了特种兵大队担任中队长,负责士兵的体能集训,方才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找回了自信与尊严。因为他找回来自己期盼的“心灵自由”。
在男女情爱之中,无论是顶礼膜拜的仰人鼻息,还是居高临下的怜悯同情都是不足为取的。同样,即便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亲情,也需要一种“平视”个体的心灵自由,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就是最好的例子。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李尔王长期生活在权高位重的宫廷,听惯了他人的阿谀奉承与献媚邀宠,以至面对小女儿的真情实话反而觉得别扭刺耳。最后,李尔王失去了王位与权势,历尽磨难却因此而恢复了人性。剧中有一段从“悬崖”跌落的场景曾经引来无数剧作家的赞赏,他们认为这种“跌落”带有一种象征的意义---只有当李尔王从“高处不胜寒”的王位“跌落”到与女儿同处的“平地”,方能唤回他那颗仁爱之心,方能用一种“自由心态”去看待周围的一切。
看来,“自由”不仅与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政治权益与经济地位有关,同时也与每个人的平等观念有关!
三
当人们在谈到“自由”的时候,最初的设想恐怕都是---“自由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当然,前提是不能伤害他人,不能违法乱纪。
我好友的父亲曾是上海一家医院的妇产科主任医师。他在大陆身患肠癌却拒绝开刀,依靠中医中药和气功治愈了癌症。然后他与老伴移民来到了美国。他们的儿子、媳妇住在美国东海岸,收入丰厚,居住宽敞。但是老俩口却不希望依靠子女生活,他们住在加州的老人院里,不仅常常免费为周围的老人们巡诊治病,还去餐馆洗碗。最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丝毫没有将大陆的主任医师来美国洗碗视为艰难、困苦或羞辱,而是过得相当的轻松与快乐。原因就是他们将这种自食其力的生活看作一种生活的“常态”,看做一种人生的“自由”。
无独有偶,“万维网”的博主怡然曾经写过《生活在美国,你快乐吗?》一文,网友“小百合”在那篇文章的留言里也写过一个类似的例子--“我以前认识一位东北来的教授,他的儿女都在美国读书并找到了工作。他跟女儿家住在一起,可是他却风里来雨里去的,大半夜的骑个破自行车到几个餐馆给人家洗碗打工。他女儿和我们大家都劝他别这么辛苦了,他却乐此不疲,还说特高兴!因为自由!”
看来,是否获得“心灵自由”不是取决于地位、名声或收入,而是来自每个人心里的那杆秤。所以,“自由”与每个人的心态有关。
四
尽管人们心目中对于自由的梦想和期盼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现实生活里,事情却往往未能如愿以偿。在万维网博主山哥的博文《自由的真谛:我的一点感想》底下,网友枫苑梦客就曾留言写到,“自由当然不是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在现实社会中,这根本不可能。我们每天都有很多事情想去做,却不能做;有很多事情不想去做,却又不得不做。”
记得好多年之前,曾经读过意大利著名影星索非娅罗兰的回忆录《生活与爱情》,其中记录了美国明星查理卓别林与她最后一次见面时的忠告---卓别林谆谆告诫索非娅罗兰说:“你必须学会说‘不’。索非娅,你不会说‘不’,这是一个严重的缺陷。我也很难说出口,但我一旦学会说‘不’,生活就变得好过多了”!我猜想这些著名影星一定是面对太多太多的“需求”,而他们毕竟也是凡人,无法时时事事满足他人的请求,所以就需要学会说“不”。这样才能给自己保留更多的自由。
山哥在博文《自由的真谛:我的一点感想》里引述一个新的概念---“自由是能够不做自己不想作的事情”。对此,我深有同感。借用刘以栋《出国的得与失》一文的话题,华裔出国之后确实失去不少自由,比如失去了广泛的社会关系以及熟悉的食品环境等等。但也得到了许多其他方面的“自由”。比如,看医生不需要送红包;孩子读书不需付赞助费;办很多事情不需要请客送礼,不需要找关系。也就是说,出国也可以获得不做某些事情的“自由”。
从万维网看到记者对《蜗居》作者六六的采访,六六说到一句很有意思的话语--“古希腊一个哲学家说富有不是你拥有的多,而是你要求的少”。(http://ent.creaders.net/newsViewer.php?nid=425371&id=970361)
在中文里有一个单词叫做“异化”(据说来自马克思的著作)。我无力也无能对“异化”两字作出全面、准确的解释。但我认为“异化”的表现之一或许就是说违心话、做违心事,也就是不得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所以,在我看来,“能够不做自己不想作的事情”确实是“自由的真谛”,也是防止“异化”的重要途径!
五
说到“自由”,网络大概是最自由的地方了---谁都能上网、谁都能开博、谁都能自由自在地写博或留言。所以,我向来认为---“开博就是主,来访全是客,上网就是玩”。
对此,老秃在他的《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闲谈网络写作的提高》里做了精彩表述---“网络写作的活跃性和自主性,让写手们不必处于非此即彼,走投无路的困境。网络毕竟不同于平面媒体。没有名额限制,没有出版计划,更没有金钱压力。写手们完全自己决定一个适合自己状况的模式…….”即便如此,是否上网写博就能获得彻底的“自由”呢?也不尽然。
我的网友之一“星辰的翅膀”非常喜欢与其他网友争论。我称他有点儿“鲁迅风格”。对于我的“评价”,“星辰”诚恳坦率地写到“我现在也意识到自己的批评意识过强,这是没有爱心的表现,修养需要提高啊!”对于“星辰的翅膀”的“批评意识”我完全可以理解与接受,因为我向来提倡“批评式思考”。只是在我看来,网络上的讨论与争辩重要的是“自圆其说”,也就是完整地阐述自己的主张与观点。而不在于试图去说服他人,甚至压服他人。网友们都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哪能那么容易就接受他人的观点呢?再说,我也自知没有这样的兴趣与能力。所以,在网络上持有“批评式思考”应该是仅仅针对某些观点进行质疑或探讨。但遗憾的是,本来仅仅是不同观点之间的质疑或探讨常常会引申或演变为对某些人或某一类人进行“批判”,比如动辄给对方冠以“右派/左派/极左/极右/汉奸/卖国贼”之类的“头衔”。这就疏离或违背了“网络自由”的本意。
对于上网的自由,网友夏子2009年10月22日的博文《学会放松》写的很有意思。她写到“上网除了和博友交流思想外就是放松心情。但沒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去上网,会适得其反。网上和現实一样,有各种不同思想、观点的人存在,如果沒有一个心平气和的态度,上网不但得不到放松,会成为一种負担,会累得你睡不着覚。亲眼看見有些人,在网上対待愽友写的的文章很不客气,仿佛世人皆醉我独醒,不是平等的交流探讨,换位思考,而是諷刺挖苦,甚至攻击谩骂,恨不得把别人天诛地灭。十分没有修养。大家把慱客作为心灵的家园,是朋友们交流的平台,既然是交流,就要心平气和的评论和讨论。”
要想真正享受网络自由,还得有夏子提倡的这种“平和的心态”,也就是“心态自由”吧。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着许许多多与“心灵自由”有关的文字。比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心灵的自由来自于宽容与忍让;比如“无欲则刚”---心灵的自由来自于克制与节度;比如“心底无私天地宽”---心灵的自由来自于无私……还有“得让人时且让人”;“相逢一笑泯恩仇”;“不要将自己太当回事,也不要将别人太不当回事”等等,等等。我觉得,深入领会中华文明的平和精髓,有利于给自己带来心态的自由,也有利于给整个网坛带来平和与平等。
六
在我看来,生活中的个人自由大约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个是“生态的自由”,另一个是“心态的自由”。“生态自由”包括迁移的自由、求学的自由、找工的自由、出国的自由、回国的自由等等,这些都将与每个人的物质生活与经济收入有关;而“心态的自由”则取决于一个人的性格、气质与人生追求。
总之,“自由”确实是一个迷人的字眼。而“心灵自由”更值得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普通人、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去追求、去体验、去分享、去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