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多思的博客  
既然上帝赋予每人一个脑袋,或许就是为了鼓励人们独立思考......  
https://blog.creaders.net/u/3213/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浅析美国影片产销的商业化倾向 2010-07-21 06:25:02

在美国,很多事物都难免沾染商业气息。比如,我在《浅谈音乐剧》一文里曾经写到,好些著名的音乐剧在伦敦诞生演出时反映一般,票房平平。而移师美国,经过好莱坞似的包装与炒作之后都一票难求,而且都是一连演上几十多年,赚得满盆满罐。同样,NBA赛季过半都会举行一场东西明星的表演赛。经过NBA的商业化操作,东西队的明星球员都由观众在网络上投票选举,又插入了灌篮、三分球投篮以及男女明星混合赛等等,本来的一场表演赛竟然变成了一次娱乐性极强的演出(show),同样赚了大把大把的银子。

 

电影艺术同样如此。从电影发展史看,欧洲曾出现过很多非常重要的电影流派。比如二战之后意大利电影出现了“新现实主义”思潮。口号是“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强调电影拍摄方式的真实性与表现内容的纪实性;五十年末,法国电影艺术出现了“新浪潮”运动,口号是“作家电影。强调导演的个人风格以及电影作品的个性化。但这些重要的电影艺术流派似乎很少影响美国电影,美国电影还是依照商业化的轨道前进。

 

本文只想粗略描述美国影片产销的一些商业化倾向(不包括好些独立制片商)。事先声明,本人只是“伪影迷”一个,看过的影片屈指可数。文中引用的数据也多半来自中文媒体,不是第一手资料,仅供参考。

 

影片题材的类型化

 

走进美国的超市,最深的印象恐怕就是商品丰富与品种繁多。想买面包吗?软的、硬的;甜的、咸的;圆的、方的……种类不下几十种;想买冰淇淋吗?草莓味的、香草味的;含糖的,不含糖的;多奶油的,少奶油的……品种同样不下几十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道理很简单---人类的口味是食不厌精,每个人的需求不完全相同。正是为了满足不同人的不同口味,所以才会生产那么多种类的面包或冰淇淋。

 

物质产品如此,精神产品也同样如此!想看美国电影吗?喜剧片、惊险片、浪漫片、恐怖片、战争片、动画片、动作片、灾难片、科幻片。几乎每部影片都可被划入某一类别。原因在于不同观众对影片的审美趣味有着明显不同,拍摄不同类型的影片就是为了满足或迎合不同观众的不同需求,而每一类影片也都会出现大量的雷同或似曾相识。

 

随着影片被类型化,好多演员也被类型化了。比如“美国甜心”型--梅格•瑞恩(Meg Ryan)、詹妮弗•安妮斯顿(Jennifer Aniston);“傻大姐”型---桑德拉•布洛克(Sandra Annette Bullock)、卡梅隆•迪雅兹(Cameron Diaz);西部牛仔型--贾利•古柏(Gary Cooper)、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硬汉型--西尔维斯特•史泰龙(Sylvester Stallone)、阿諾•史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 ……好些导演的作品也有“类型化”倾向。比如,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专拍悬念影片;马丁·斯科西斯(Martin Scorsese) 专门导演纽约题材;导演伍迪.艾伦(Woody Allen)与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Jerome Tatantino)的作品常常带有黑色幽默。

 

好多演员或导演也曾努力转型,试图摆脱类型化的束缚,但成功的不多。除了本身的技能局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演员、导演与影片被类型化之后,不仅可以满足不同的观众需求,同时也为影片制作商与演员、导演本人带来丰厚的收入,符合商业化的需要。

 

影片种类的分级化

 

我所居住的地区住着很多的华裔。几年前,本地图书馆举行中国电影导演黄蜀芹的作品欣赏会。那天放映的是黄蜀芹导演的影片《画魂》,描写女画家张玉良的遭遇。影片放映之中,我发现周围一些观众手忙脚乱。原来影片里有一些妓院里的镜头,年轻的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们看到那些场面,于是就用手去遮挡孩子的视线。有的母亲携带两、三个孩子,两只手都不够用……这时候我就想起来影片分级的重要性。

 

美国影片上映之前就由美国电影协会(The 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给影片定级。评定等级的主要依据是影片里表现暴力、性、粗口、吸毒等内容的尺度。以下是至目前美国影片的定级标准:1GGeneral Audience)适应所有年龄的观众;2PGParental Guidance Suggested)其中某些言辞或画面不适合儿童观看,建议家长陪同儿童观看;3PG13Parents Strongly Cautioned)其中某些言辞或画面不适合13岁以下儿童观看,强烈要求父母陪同孩子共同观看;4RRestrict )。影片中含有一定的暴力、性或吸毒的场面。17岁以下必须随同父母或成年监护人观看;5NC17No one 17 and under admitted )。影片里有明显的关于性与暴力的镜头或言辞。17岁以下观众不得观看。

 

美国没有宣传部、文化部或广电部,给影片定级都是美国影视行业对自身的约束。好多影片厂商经常迫不得已地对影片内容进行修改或剪裁,尽量删除一些不必要的画面或言辞,以便放宽影片的定级指标来扩大观众面。从另一角度来说,给影片定级的规则也就意味着在影片拍摄制作时就有明确对象感--为特定的观众群体来拍摄特定的影片,以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同样符合商业化的原则。

 

影片上映的传统化

 

稍加留意美国商店的布置装饰就会发现美国人的生活非常有规律---元旦一过,商店里到处都是粉红色的情人节布置;情人节刚刚过去,商店的布置换成了迎接圣派翠克节(St. Patrick's Festival)的翠绿色;然后就是母亲节、父亲节;当暑期即将结束,商店里大量成列文教用品,那是为了back to school sale;然后是“万圣节”的妖魔鬼怪;感恩节的火鸡火腿;最后便是圣诞节的礼品促销……这种年复一年极有规律性的商业化操作并不是商家的凭空臆造,而是为了迎合并满足美国平民百姓的传统化生活需求。

 

精神生活也是如此。暑期期间,美国家长通常会带孩子去影院观赏影片;而到了感恩节、圣诞节与元旦期间,合家团圆的亲人们也常常结伴去影院享受团聚的温馨。于是,暑期与节假期间(从感恩节到元旦)就成为影片上市的两大高峰。

 

同样是影片上映的高峰季节,暑期与年底假期的观众群体却存在巨大的差异。暑期影片的主要对象是孩子与家长;年底假期的主要观众则是团聚的家人。这种观众层面的差异决定了电影公司对上市影片的不同选择。简单地说,暑期上映的影片大都是热闹的动作片、科幻片、动画片;而冬季上映的影片则通常是温馨的家庭伦理及浪漫情爱。假如想在暑期寻找温馨的家庭伦理艺术影片,多半会失望!

 

除此之外,按照每年开春的金球奖与奥斯卡奖的评选规定,参加评奖的影片必须在1231日之前公开放映。假如影片上映时间过早,很容易被评委们疏忽遗忘。所以,那些可能获奖的影片通常会安排在年底上映。而一旦获得提名,好多影片广告都会冠以“荣获金球奖与奥斯卡奖的提名”等美誉,该片的上座率也会因此而攀升。这就导致年底上映影片的艺术质量往往高于暑期上映的影片。说到底,还是为了满足商业化的需求!

 

影片创作的对象化

 

过去一提起动画片就想到迪斯尼(Disney)的唐老鸭、米老鼠、白雪公主等等。现在美国的动画片制作出现了不同格局。除了迪斯尼之外,索尼、梦工厂也开始参与竞争。1995年,皮克斯(Pixar拍摄制作了“玩具总动员”(Toy Story)。这是第一次使用3D技术制作动画长片。随后几年里,皮克斯制作的动画片带来了一场动画界的革命。以下是1995年以来皮克斯(Pixar Animation Studios)制作的动画片历年票房记录:

年份

英文片名

中文片名

制作成本

全球票房

1995

Toy Story

玩具总动员

 $30,000,000

$358,100,000

1998

A Bug's Life

虫虫危机

 $45,000,000 (估计)

$358,100,000

1999

Toy Story 2

玩具总动员2

 $90,000,000

$485,700,000

2001

Monsters Inc.

怪物公司

$115,000,000 

$528,900,000

2003

Finding Nemo

海底总动员

 $94,000,000 

$865,000,000

2004

The Incredibles

超人总动员

 $92,000,000

$624,037,578

2006

Cars

赛车总动员

$120,000,000

$461,981,126

2007

Ratatouille

料理鼠王

$150,000,000

$621,445,654

2008

Wall E

机器人瓦力

$120,000,000

$532,508,164

2008

UP

 

 

$667,479,556

 

数据来自 http://blog.163.com/xin-ganxian/blog/static/122142127200911335510897/。其中全球票房还不包括录像带、DVD、玩具、游戏或其他衍生产品。

暑期,好多美国家长都会携带孩子去观赏动画片,于是动画片的制作商们就要考虑到影片内容的老少皆宜。就拿“机器人瓦力”(Wall E)来说吧,她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由于人类无度的破坏,2070年的地球已成为漂浮在太空中的一个大垃圾球,由于过于懒散,人类体型退化,只能坐着漂浮椅在空中移动,不得不移居到太空船上生活,并请专业公司派遣的机器人来清除地球上的垃圾。但机器人并不适应地球的污染环境,渐渐地都损坏了,最后只剩下一个机器人还在日复一日的清理垃圾,他就是机器人瓦力。在清扫过程之中,机器人瓦力从人类残留的垃圾里捡来不少好玩的东西。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瓦力感到孤独,渴望有人来陪伴它。有一天,一个女机器人 Eve 也来到地球,机器人瓦力上了Eve,但它面临的抉择却是随着Eve离开地球?还是按照预设的指令继续清扫地球上的垃圾……这类动画片不仅仅是面对孩子,成年人同样可从中获得乐趣和思考。这种老少通吃的创作方法吸引力更多票房。

影片产销的一体化

 

众所周知,要想满足商业化的需求,生产厂商就需要流水线操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的电影工业也有类似流水线的生产制作。这种一体化生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影片生产制作过程的流水线操作。据说,美国好多大电影公司都有一些专业人才,剧本一旦获准拍摄,那些专业人才就开始大显身手---有的专门负责修改人物台词;有的专门负责添加笑料噱头。经过这些人士的专业设计包装,影片剧本也就更加符合特定观众的特定需求。

 

二是影片发行与销售的流水线操作---包括一系列的宣传与制作。比如,首映宣传;出版广告海报;出版发行影片VCDDVD;出版发行根据影片改变的小说;甚至包括将影片改编成音乐剧(比如,动画片《美女与野兽》与《狮子王》)。有些影片还有很多的衍生产品,比如动画片上映之后,生产厂商便不失时机地推出好多玩具来配合影片宣传。总之,在如何盈利方面,美国商人从来就不乏想象李。以下是Pan-Jivagongs公司统计,过去18个月里运往美国的玩具集装箱数目。该信息来自2010625《多维时报》。

 

中文片名

英文片名

集装箱数目(个)

玩具总动员

Toy Story

724

钢铁侠

Iron Man

474

特种部队:眼镜蛇的崛起

G.I. Joe: Rise of Cobra

321

公主与青蛙

The Princess and the Frog

321

冰川时代

Ice Age: Dawn of the Dinosaurs

248

怪物史克莱4

Shrek the Third

230

大战外星人

Monsters vs. Aliens

182

驯龙高手

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174

星际迷航

Start Trek

143

 

好莱坞还在世界各地建造迪斯尼乐园和一些电影城,将卡通人物、拍摄过程、使用道具等等作为吸引游客的诱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迪斯尼乐园就是影片衍生产品商业化的典范。这种产销一体化以及大量的衍生产品,确保了影视制品的利润最大化!

 

 

我小时候所接受的教育是“资本主义来到世界上,从头到脚每一个汗毛孔都滴着肮脏的”。中国的古代文化里也有“无商不奸”的说法,以及“士农工商”的社会地位排列。的确,在一个商品经济很不发达,从商道德良莠不齐的情况之下,商品经济的弊端很容易泛滥成灾。反之,随着市场法规的高度规范化,就不能再将商业化与低级庸俗化完全等同起来。

 

商业化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产品利润的最大化,同时也应该是人类需求的最大化。一个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就会生产丰富的商品去满足顾客的不同需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就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极大丰富,以及人们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得到极大满足。

相关链接:多元组合的魅力大片的份量来自何方;浅谈音乐剧

 

浏览(1575) (2) 评论(32)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7-27 10:52:06
水柔石刚。我没有商业头脑,但我时时刻刻都是一名顾客或观众。当我从一个计划经济的国度来到一个极度商业化的国家,对很多现象都很好奇。比如,在美国我曾退换货物无数次,我很好奇,为什么很少有人询问我为何退换?从中我悟出一个简单的道理---商家无条件地接受退换实在是非常聪明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以优异的服务吸引回头客!所以我认为,真正成功的商业化行为不是只图眼前的短视操作,而是寻求如何满足顾客心理需求的长期行为。
回复 | 0
作者:水柔石刚 留言时间:2010-07-27 07:49:57
又是一篇好文,也借此了解了美国电影,你说得几个方面很对,成功的事不止是单方面的,是多渠道的努力,必有值得挖掘和学习的地方!引用你的话“究竟是先有麦当劳?还是先有麦当劳的顾客呢?估计在麦当劳盛行之前,一定早已有过类似的快餐店,麦当劳只是顺应了某种消费欲望与饮食习惯而已。”你从商业的角度去看待身边的好奇,这般探索求知很棒,长此积累定有很多收获。向多思学习。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7-24 05:22:09
2cents,很抱歉,我的文章常常长得连我自己也讨厌。但写短了又怕说不清楚,或不够全面,结果就写成这样了,还是水平有限啊!希见谅!你说得很对---“看一部英国或加国的好片,有如读一本好的中文书,是一种享受啊”。我也注意到PBS播放的英国连续剧,谢谢!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7-24 05:15:50
吾丁,所言极是,王小波也分析得很对。美国绝大多数的“商业大片”都很“俗套”,但卖座却不俗,原因还是世界上毕竟是俗人占据绝对多数。这与“快餐文化”和“垃圾食品”销量很好是一个道理。好莱坞以外的独立制片人的呕心沥血之作确实很不一般,这些大约就是“法国大餐”,用来满足那些不喜欢“快餐文化”和“垃圾食品”的顾客观众。对吗?我也非常喜欢Al Pacino和 Robert de Niro,他们俩属于哪一流派我也不清楚,既然你认为他们演技一流,那就属于演技派吧:-)
回复 | 0
作者:2cents 留言时间:2010-07-24 04:51:57
多思,
如你以往的文章一样,这是有学术性的高文,不过对我这种中文水平的是稍微长一点。我很少看美国电影,就是因为觉得太商业化了,太 “ trashy ”了。加拿大和英国的电影有较好的文学和语文内容,我觉得看一部好英国或加国影片,有如读一本好的中文书,是一种享受啊。这些所谓文艺片,可以在 PBS 看到。 PBS 播放的英国连续剧 As Time Goes By, To the Manor Born, Keeping up Appearances, 都是一级作品,百看不厌的。
回复 | 0
作者:吾丁 留言时间:2010-07-23 22:13:09
分析得很好啊。
王小波也分析过美国的“商业大片”,关键是“俗套”两个字。
美国也不少的好的艺术片,那一般都是好莱坞以外的独立制片人的呕心沥血之作,我不在美国,了解不多。

我喜欢Al Pacino和 Robert de Niro,他们俩属于哪一流派?
起码演技是一流的。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7-23 08:15:14
只作评论不写文章,实在是太感谢你了!百忙之中还为我搜寻提供那么多数据,真是连累你了!也只怪我在撰写文章之前没有做足功课,实在很惭愧。根据你提供的网页和数据,我已对文中表格做了修整。由于版面限制,我去除了美国票房一栏,加入你提供的制作成本一栏。这些数据的加入也增添了此文的说服力---尽管全球票房并不包括玩具、图书以及其他衍生产品的收入。但将制作成本与全球票房一比较,已足以证明这些影片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此文从动笔到完成都离不开你的启发与支持,再次深表感谢!
回复 | 0
作者:只作评论不写文章 留言时间:2010-07-23 07:21:35
多思兄,我查找了一下表一中电影的制作成本,贴上来,供参考。
(单位:亿)
Toy $0.3
Bug’s $0.45
Toy 2 $0.9
Monsters $1.15
Finding Nemo $0.94
The Incredibles $0.92
Cars $1.2
Ratatouille $1.5
Wall E $1.2(一说$1.8)
Up $1.75
主要出典:http://blog.163.com/xin-ganxian/blog/static/122142127200911335510897/
匆匆忙忙就先写这么多,祝夏安。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7-23 06:05:58
昭君,由于美国影片市场的严重商业化,很难在美国观赏到非美国的文艺片。我的途径有三。一是通过网上搜寻观赏;二是借阅DVD或录像带;三是去我们这里一家小电影院,那里专门放映一些非美国影片。我曾去那里观赏陈凯歌的影片《和你在一起》。我猜想好些美国大都市周围恐怕都会有类似的非主流电影院。

暑期不是一个观赏文艺片的合适时机,正如我文中所说,暑期的主要观众是放假的孩子与其家长,所以暑期上市的好些新片都以动作片、科幻片、动画片为主;而冬季上映的影片则包括好些文艺片。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7-22 19:59:37
呵呵,想不到我一时兴起涂鸦的一点感想,竟然引发了多思的专业化分析!

今年夏天只看了“Toy Story 3 ” 和‘功夫小子”,感觉一般-- "Toy Story" 我还是觉得第二部最好,当然三部在动画片里都是很上乘的了。总的感觉今年夏天的电影没什么可看的 -- 上周的"Inception" 也许不错,但又不大喜欢 DiCaprio ,呵呵。还有 “Salt ”,比较应美俄间谍案的“景”,但俺又不喜欢 Angelina Jolie - 嘿嘿, 还是怪俺太挑剔 !

相比美国的“大片”,我也更喜欢欧洲的文艺片。但最近这种电影在这边很少能看到了。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7-22 11:26:39
谷语草鸣,你也太搞笑了!作为“伪球迷”或“伪影迷”写了两篇文章就有了“大师”的风范?这“大师”是“西太大”的?还是“加木理工”的?幸亏带着双引号呢:-)
回复 | 0
作者:谷语草鸣 留言时间:2010-07-22 07:50:07
多思的文章越来越有“大师”的风范了!问候老朋友。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7-22 07:33:30
木兰,看来你才是真正的影迷。你不仅观赏了好多影片,而且说出了影迷才有的真实感受---"看多了就象吃麦当劳,饿了想吃,吃完了后悔。" 为了使用某种类型化影片去吸引某种类型的观众,必然会出现很多雷同的感觉,也必然有出现很多俗套。倒是一些独立制片商拍摄的影片或许会有一些新意。你说得非常精辟,“商业化的倾向又岂止是电影?”在美国这样高度商业化的社会里,到处可看到商业化的痕迹。当然,也就像你所说的那样,那些商品“不知道养活了多少人呢”。商业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啊!
回复 | 0
作者:木兰 留言时间:2010-07-22 07:09:55
多思,写到点子上了!这是为什么电影看多了,会有雷同的感觉。尤其是那些广告做得很多的大片,往往会让人失望。就拿AVATAR来讲,电影不错,但结尾也是落入了俗套, 那些打斗的场面,就是为了迎合一部分观众吗。商业化的东东,看多了就象吃麦当劳,饿了想吃,吃完了后悔。

这商业化的倾向,又岂止是电影?拿哈利波特来说吧,基本上是书,电影,玩具,游戏一条龙,现在Universal Studio还有ride,罗琳这七本书,不知道养活了多少人呢。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7-22 06:51:22
只作评论不写文章,求你还是饶了我吧!此文的起因就是你在昭君的博文后把我搭上“调侃”了一回。现在又要“挑唆”我将此文“在国内或国外华语报刊上发表出去,向更多的人作介绍”。我实在没有这样的“雄心胆略”!至于说到影片的“制作成本”,我手头没有这方面的数据。即便是文章表格中的那些数据也是我从其他中文媒体转载的“二手货”,我也不知其是否确实可靠。总之,此文仅供饭后茶余一笑!谢了!
回复 | 0
作者:只作评论不写文章 留言时间:2010-07-22 06:37:21
经过博主的这一梳理,了解了美国电影业界的一些理念,一些操作。对电影业的一些现象也知道了其中缘由。多谢多思的辛勤劳动,写出了这样一篇内容充实,条理分明的文章。
我觉得博主的这类文章仅仅作为博文有些可惜。可以在国内或国外华语报刊上发表出去,向更多的人作介绍。
几张表格很有说服力,不过,如果在表一中把“制作成本“一栏添加进去,是不是更能显示“商业化”的效果?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7-22 06:07:20
晓竹,你说得非常正确,“美国电影的商业味确实很浓。有些很艺术的影片也会加上一些卖点。先把观众吸引住,让他们坐下来看电影,才能向观众传输某些艺术理念”。我觉得,试图向“观众传输某些艺术理念”或许还是其次,更主要的是想让观众们乖乖地掏钱、自觉地花钱。这才是商业化的最终目的。当然,在一个商业化比较发达、商业法规比较健全的社会,不能仅仅依靠违法乱纪、坑蒙拐骗、弄虚作假。所以才需要充分研究消费心理,提供包装得漂漂亮亮的各色商品来满足顾客或观众的各种需求。这样才能让你花了钱还为他叫好捧场。观赏好莱坞影片或游览迪斯尼乐园无不如此。这才是高度商业化的精明写照。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7-22 05:54:45
山梓,当我们从一个高度计划经济的环境来到一个高度商业化的环境,就会对很多不同的社会现象产生好奇。我的好些博文就是在努力探索这种好奇背后的内在因素。记得曾经从某一文章获得信息,美国娱乐业的总收入好像占美国国民经济总收入的百分之六,体育界的收入或许更高。正如你所说的那样,体育界与娱乐界真的“不知养活了多少人,捧红了多少星,也养了多少人的眼”。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7-22 05:50:04
莺歌燕语,哪里谈得上什么“宏观”,只是试图从商业化角度去看问题而已。其实,在一个高度商业化的国家里,任何事情都会与商业化产生密切联系。前几天,春阳曾提出疑问,“很奇怪,美国小孩足球队特多,越到后面越少。”我猜想背后的因素也就是商业化。

很多美国大学都设立篮球、橄榄球等运动队。根据NCAA的规定,有篮球队的大学可设立13个全额奖学金(或26个半额奖学金),授予那些富有篮球才华的学子,这样就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我公司一位“碳哥”同事就是用篮球奖学金完成了大学学业。而一旦真的具有篮球天赋,还有可能被NBA或海外职业篮球队吸收(科比的父亲早年就在意大利职业篮球队效力),并享受天价工资。棒球与橄榄球运动也很类似。而美国大学的足球队就远远没有篮球队或橄榄球那样具有吸引力。再说,美国的职业足球联盟MLS也就是世界三流水准,即使被MLS所录用,工资也不高。所以,那些小时候踢足球并真正富有运动天赋的孩子们都会陆续转入篮球、橄榄球或棒球等体育运动。
回复 | 0
作者:晓竹 留言时间:2010-07-21 19:53:19
写得真好,很有条理的分析,有些数据我是第一次看到,谢谢分享。

美国电影的商业味确实很浓。有些很艺术的影片,也会加上一些卖点。先把观众吸引住,让他们坐下来看电影,才能向观众传输某些艺术理念。美国电影还是很有影响力的。
回复 | 0
作者:山梓 留言时间:2010-07-21 19:20:51
高!你这五化比中国的四化还多了一化,难怪好莱坞电影几十年立于不败之地,不知养活了多少人,捧红了多少星,也养了多少人的眼。
回复 | 0
作者:莺歌燕语 留言时间:2010-07-21 18:25:48
又是一篇宏观看问题的好文。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7-21 15:01:14
沁霈,不瞒你说,这篇文章是我在思考如何回答一位网友的提问之后苦苦琢磨出来的---昭君曾经写过一篇博文,其中表示暑期上映的影片里很难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品。网友“只写评论不写文章”则鼓动我参与那一讨论。当时觉得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没有马上回答。后来经过思考才糊弄出这样一篇长文,也算是清理一下自己的思路来答复网友的提问吧!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7-21 14:54:58
五彩,假如你与孩子们共同观赏那Pixar生产的十大动画片,并且你也能够感受到很多乐趣或启发,那就说明Pixar生产的动画片确实有着雅俗共赏与老少通吃的商业化素质。
回复 | 0
作者:沁霈 留言时间:2010-07-21 14:20:52
哦,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多思”?多思才能多才。真的很佩服你治学精神和才华。

你对美国影片产销商业化分析得非常透彻,我再来补充,那纯粹是多余的。

我刚刚从好莱坞回来,所以对你这段结论非常认同:“好莱坞还在世界各地建造迪斯尼乐园和一些电影城,将卡通人物、拍摄过程、使用道具等等作为吸引游客的诱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迪斯尼乐园就是影片衍生产品商业化的典范。这种产销一体化以及大量的衍生产品,确保了影视制品的利润最大化!
回复 | 0
作者:五彩 留言时间:2010-07-21 12:17:07
多思:谢谢介绍,这些年大人的电影俺没看多少, 但是你那十大Pixar动画片, 俺几乎都看了,没想到Finding Nemo 票房远远第一。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7-21 11:45:56
欢乐颂,从商业化的角度来看,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产品。比如,美国的垃圾食品与快餐文化驰名世界。尽管都说吃了不健康,但销量大、销路好,照样通行无阻。我在想,究竟是先有麦当劳?还是先有麦当劳的顾客呢?估计在麦当劳盛行之前,一定早已有过类似的快餐店,麦当劳只是顺应了某种消费欲望与饮食习惯而已。正如你留言所说,只要“人类的故事”还在“循环往复”,艺术作品也会无休无止地出现新的组合,尽管可能依然是“垃圾食品”!感谢留言!
回复 | 0
作者:欢乐颂 留言时间:2010-07-21 11:35:57
顶多思的专业好文,同好啊。

美国电影套路比较多,欧洲电影艺术性较强。就象你说的,美国人包装着好,让你觉得特顺溜。看惯了美国电影再看欧洲可能感觉怪怪的。但我还是喜欢老电影,现在电影创新越来越难了,我担心再过二十年后所有的题材都被穷尽以后怎么办。《sex and city》后面是《绝望主妇》,《绝望主妇》后面可能还会有新的四人组,反正人类的故事就是循环往复,无休无止,呵呵。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7-21 09:28:23
阳光兄,千万不要“瞎起哄”!推荐你看一篇刘以栋撰写的与你的职业爱好有关的博文,题目叫《投资理念故事》。是否很专业?
http://blog.creaders.net/xiangshui/user_blog_diary.php?did=65861
回复 | 0
作者:love阳光 留言时间:2010-07-21 08:41:43
多思兄:你这篇“浅析美国影片产销的商业化倾向”,比俺这个学商的还专业。顶!
回复 | 0
我的名片
多思
注册日期: 2009-12-14
访问总量: 327,742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秋日感恩
· 夏日梦想
· “爱”的“本质”
· 湖畔风情
· 闲话“左、右”
· 漫谈美国的电视广播
· 呼唤“真诚”
分类目录
【“制”在人为】
· 浅析美国的公共图书馆
· 浅析美国居民的“废物”处理
· 浅析美国的体育赛制
· 浅析美国的学校教育
【随笔漫谈】
· 漫谈美国的电视广播
· 漫谈“生命共同体”内的“批判式思
· 漫谈“批判式思维”与“建设性思考”
· 漫谈“融入主流社会”
【魅力四溢】
· 足球的魅力--兼谈决定胜负的各种
· 业余体育运动在美国民众心目中的
· “多元组合”的魅力
· “分享”的魅力
【奇谈怪想】
· “爱”的“本质”
· 闲话“左、右”
· 呼唤“真诚”
· 鉴赏“秘诀”
【杂感闲聊】
· 万维博客的“木村阳一”
· 从“外来词”说开去
· 闲聊“网络礼仪”
· “用脚趾头想”靠谱吗?
【艺海漫游】
· 浅谈音乐剧
· 大片的份量来自何方?
· 笑声过后--浅析春晚小品的选材
· 艺海漫游的“导航坐标”
【海外影视】
· 浅析美国影片产销的商业化倾向
· 南韩影片《太极旗飘扬》带来的反
· 日本影片《入殓师》带来的震撼
· 韩剧《爱丽丝》让人刮目相看
【热忱推荐】
· 热忱推荐电视剧《永不回头》
· 热忱推荐电视剧《情陷巴塞罗那》
· 热忱推荐几位“业余作家”
· 热忱推荐电视剧《小姨多鹤》
【养儿育女】
·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四)
·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三)
·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二)
·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一)
【自由代价】
· 自由的代价(三)日裔美籍国民纪
· 自由的代价(二)D-Day纪念园散
· 自由的代价(一)二战纪念园散记
· 找寻心灵的“自由”
【浮光掠影】
· 夏日梦想
· 湖畔风情
· 浮光掠影西雅图
· 浮光掠影看哈佛
【往事点滴】
· 秋日感恩
· 春光无限
· 怀念秋天
· 开博于母亲的提示
【他山之石】
· 巴非特与盖茨联合答问(ZT)
存档目录
2010-09-07 - 2010-09-28
2010-08-03 - 2010-08-31
2010-07-12 - 2010-07-27
2010-06-03 - 2010-06-10
2010-05-06 - 2010-05-27
2010-04-01 - 2010-04-30
2010-03-01 - 2010-03-26
2010-02-01 - 2010-02-26
2010-01-01 - 2010-01-29
2009-12-15 - 2009-12-29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