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從何年何月聽說了“哈佛”,從此便覺得那個地方仿佛異常的崇高。但來美二十餘年,卻始終沒有機會前去“朝聖”,直到09年的秋天,一家人才欣然前往。 波士頓的古老與年輕 哈佛位于波士頓的劍橋地區,出發之前好友就曾提醒我“在波士頓開車非常困難”。果不其然,即便藉助GPS,在波士頓市中心開車還會常常迷路,原因在於汽車一旦進入地下隧道,GPS就失去了功效。對波士頓稍有了解之後,方才得知這全是歷史使然。 波士頓市中心的一些路名挺有意思,有的叫“學校路”,有的叫“水街”。據說“歷史悠久”的波士頓有着眾多“歷史古蹟”---有了美國第一所公立學校,於是就出現了“學校路”;有了美國第一個供水站,於是就誕生了“水街”……總之,波士頓的市政建設隨着城市歷史的演變而逐漸發展,道路格局的凌亂不整也就可想而知了。不像紐約市或華盛頓DC,在開始大規模修建之前,道路設計與城市布局就有了全盤規劃……儘管波士頓是那麼“古老”,市中心還是常常看到現代化的摩登建築與古老教堂相映成輝。
這棟玻璃鏡面的大廈據說曾是美國東北部最高的摩天大樓,外部由一萬多塊玻璃鏡子相嵌而成。一開始,由於疏忽了波士頓奇冷的冬天,忽視了玻璃熱脹冷縮的因素,大樓外部的玻璃時常破裂墜入,幸好沒有傷及路人。只是大樓周邊的道路曾經因此而常常封鎖。目前,大樓外部三分之一的玻璃鏡子據說都已更換。看來,即便是“古老”的波士頓,也會時常面對新事物和新問題的困擾啊! 有趣的是,在波士頓,也有着“龜兔賽跑”的雕塑,不知老外是如何運用現代語言來解釋這一古老的寓言故事。 波士頓是位於紐約之後的美國第二大金融中心,原以為金融風暴一定會給她帶來很多傷害。但至少從表面上看,波士頓完全沒有底特律的那種蕭條與破敗,街上常常看到好些充滿朝氣的青年男女。 聽說波士頓的周邊有着八十多所高等院校(大學、學院和大專)。波士頓全市的常住人口是六十多萬,還有三十多萬則是來自全國與全世界的年輕學子。據說麻省理工學院(MIT)本科生里的百分之六十來自外國。有人告戒我們“千萬不要在九月上旬來波士頓旅遊”。那時正值秋季入學的時刻,前來註冊報到的年輕學子以及陪同他們的家長與親友們導致整個波士頓都非常的忙碌。 或許,正是這些來自全球的年輕學子才給這座古老的城市帶來了不少的生機與朝氣吧! 哈佛的色彩 驅車來到位於劍橋地區的哈佛大學,撲面而來的就是那種紅磚、紅牆的古樸與凝重。 哈佛大學的門前有着一大塊紅磚鋪地的三角地帶,周邊開設着書店、咖啡店與服裝店。儘管是星期日的早上,儘管下着朦朧的秋雨,但不同年齡與不同膚色的人們從商店、校園、地鐵車站進進出出,造成一種充滿生機的情景。 一個高大的黑人小伙子在三角地帶豎起一塊廣告牌----他與其他幾十位哈佛學子自發組成義務導遊團,每天輪流為遊客們免費介紹哈佛。據說,在年輕學子報考申請哈佛的時候,成績優秀已不在話下---大學入學考試(SAT)獲得滿分的優等生比比皆是。所以在錄取新生時,哈佛校方似乎更加注重學生為社會提供義務服務的獻身精神…… 距離第一批免費旅遊團的出發時間尚早,我們開始在哈佛門前的三角地帶轉悠觀賞。哈佛的色彩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斑斕的秋葉、整潔的紅磚地面、五彩的商店櫥窗…… 免費旅遊團出發時間已經臨近,我們趕緊回到了哈佛門前。 哇!也不知從何而來,一下子聚集了近百名各種年齡與各種膚色的遊客。兩位身穿哈佛傳統紫紅色外套的年輕女孩走進了人群,首先讓等候的遊客們玩一個“集體遊戲”---請各位自報家門。 於是,各種口音的英語奔涌而出。等候的遊客們不僅來自美國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州。更有半數以上的遊客來自全球不同的國家。單是來自亞洲的就有日本、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香港、台灣和大陸的遊客--免費導遊帶領的竟是一個自發形成的“聯合國”。這時候,我便加倍領悟到哈佛的色彩為何如此豐富多彩! 哈佛的女性 “集體遊戲”一結束,兩位女孩中的一個登上了石階,自信滿滿地開始了自我介紹----她們就是我們今天的義務導遊。在隨後的一個多小時裡,近百名遊客跟隨兩位年輕的哈佛女生,聽她們娓娓道來,講述哈佛的過去與現在。 她們講到三百多年之前,來自歐洲的移民剛剛適應了北美的嚴寒,就渴望一所大學來培育新人,於是便有了最初的哈佛---最初的哈佛只有十二名學生。後來,有位名叫哈佛的先生捐出一塊土地供學生們讀書,於是就有了今天我們的立足之地。而哈佛先生的雕塑(據說並不是根據真人形象所塑造)也就成為後人瞻仰的對象。看看他那被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們撫摸的金光錚亮的左腳,就可得知他在全球人們心中的份量。
哈佛大學有着眾多的學院(比如法學院、商學院、醫學院等等),大都分布在劍橋的周邊地區。我們所遊覽參觀的僅僅是哈佛早年的發源地。現如今,這裡的紅磚房子估計多半是女生宿舍,常常看見一些年輕的女孩子進進出出。 年輕的導遊告訴我們,在早先的哈佛,男女學生不能同校---老師在哈佛教完男生之後,還要步行十分鐘,前往另一地點教授拉德克里夫女子學院的女生。很多年裡,拉德克里夫學院的女學生們享受着哈佛同樣的師資,卻無法享受哈佛的聲譽。直到1963年,該學院的畢業生方能領取哈佛大學的畢業證書;到了1972年,該學院的女學生方能搬進哈佛校園的學生宿舍;而到了1999年,哈佛大學方才正式宣布:所有拉德克里夫女子學院的女畢業生都能享有哈佛大學的畢業資格......相距十分鐘路程的“男女平等之路”,哈佛大學用了將近三百多年才“終於”走完。 年輕的導遊自豪地告訴我們,“在2010年哈佛的畢業生里,女生的比例將第一次超越男生”。作為哈佛的女性,作為歷史的見證人,兩位年輕的導遊豈能不自信滿滿呢?
哈佛的簡陋與富有 在跟隨導遊參觀哈佛之前,我們曾花費了一些時間去尋覓哈佛的校門。或許由於心理因素作怪,導致我們遲遲沒有找到----因為在我們心目之中,哈佛校門想必應該是宏偉壯觀、器宇軒昂。 而實際上,哈佛的校門遠比我們想象的要低矮與狹窄,恐怕汽車也難以通過。以上圖片就是站在哈佛校園之內,朝外拍攝的圖像。 其實,這也不足為奇,哈佛誕生之時並沒有汽車,甚至還沒有美國!而美國的大學本來就不設圍牆,四通八達的道路將校內與校外自由鏈通,校門也就不再顯得非常重要了。 在那毫不起眼的校門附近,有着一棟毫不起眼的淺黃色的房子。導遊告訴我們,這是哈佛最早的三任校長與後來的總統喬治華盛頓曾經居住的房子。這種簡陋實在是讓人難以想象。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哈佛又是極其的富有--在世界大學排名中,哈佛似乎永遠都名列前茅;在校友捐款總數上,哈佛也常常是美國冠軍。以下圖片就是哈佛的學生宿舍、餐廳、大禮堂與教堂。這裡培養出八位美國總統,以及四十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在遊覽哈佛校園的時候,我突然發現一個令人深思的現象---在這樣一個陰雨連綿的秋天的周日早晨,在我視力所能看的不足一平方公里的空間之內,竟然有十多批遊客在跟隨導遊參觀遊覽,每批都是幾十人以上,零星自發的游兵散勇就更加難以計算了。 我猜想,假如統計每年來校參觀的遊客人數,哈佛大學註定是世界第一。這種人氣、這種吸引力、這種凝聚力方面的富有,恐怕也是世界上所有大學都望塵莫及的啊! 哈佛的椅子和台階 在哈佛校園裡,在教學大樓前、在學生宿舍前、在綠蔭遮掩的草地上,隨時可以看到五顏六色的椅子。或許因為是陰雨連綿的星期天早晨,椅子多半是空閒着。假如換個時間,這裡或許就是學生們討論的會場與自修的課堂。 導遊帶著我們來到一棟莊嚴的大樓之前,她告訴我們,哈佛大學每年的畢業典禮就在這裡舉行。抬頭仰望,通往哈佛畢業聖殿的台階莊嚴而寬廣。 我們很想進入哈佛畢業生的聖殿,分享一點兒哈佛畢業生所享受過的氛圍。可惜,沒有學生證是無法進入的。台階上坐着幾位忘帶學生證的年輕人,他們也只能席地而坐,冥思苦想,為最終進入這一殿堂所必須完成的課程學業而辛勞。 不知哪位家長將自己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抱到台階的頂端,莫非是期盼自己的孩子能夠實現自己未竟的夢想,有朝一日也能走進這神聖的哈佛殿堂? 在那些色彩鮮艷的椅子與等級森嚴的台階之前,我不禁想到:綠蔭下、草地上那些散亂的椅子仿佛代表着哈佛充滿自由精神的學術空氣,而畢業典禮殿堂前的莊嚴台階則象徵着嚴謹的治學態度。正是這樣兩種相輔相成的學術氣氛,方才構成了一所世界聞名的著名學府的氣質與魅力啊! 離開了哈佛校園,我們在哈佛校外瀏覽,只見校園附近的居民住房都是一些年代已久的紅色磚房--庭院深深、綠蔭濃郁、曲徑通幽。估計多半居住着哈佛資深的教職員工。 下一站是去參觀遊覽麻省理工學院(MIT)。雖然我們知道MIT也在劍橋地區,路途並不遙遠,但領教了波士頓的道路繁雜之苦,我們覺得還是保險一些為好。於是將汽車停靠在路邊,準備給GPS輸入MIT的信息。 正在此時,一位白髮童顏的長者從院子裡漫步走來,聲音顫娓地問道“你們是否遇到什麼困難?是否需要幫助?”當他得知我們只是希望給GPS輸入MIT的準確地址,長者遺憾地聳聳肩,慚愧地表示他愛莫能助。 從GPS里找到準確地址之後,我們準備開車前往MIT。只見那位長者開着汽車急匆匆地朝MIT方向駛去。在我們駛往MIT的路上,那位老人的汽車始終在我們前方。 我突然萌生奇談怪想:莫非他就是去查看MIT的準確位置?以便將來再遇到我們這樣的遊客,能夠提供準確的有效信息?本來嘛,哈佛的傳統就是為社會、為他人提供無償而有效的義務服務!就像那兩位年輕的義務導遊。 這些,就是哈佛給我們留下的印象! 寫於2009-10-15 後記:此文純屬“看圖說話”--讀過我“開博於母親的提示”一文的讀者或許記得,二哥因患肺癌而暫時無法再來美國。對於一個畢生從事教學事業的大學老師,我相信二哥一定非常希望看看哈佛。於是,利用“走馬看花”游哈佛之際,我拍攝了不少照片。但在寄出之前,感覺似乎應該對照片做些說明,於是挑出三十張圖像,並對這些照片進行了一些“合併同類項”的技術處理,再加上一些文字,最後就成了現在這個模樣。 對於有毅力終於看完此文的讀者,深表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