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多思的博客  
既然上帝赋予每人一个脑袋,或许就是为了鼓励人们独立思考......  
https://blog.creaders.net/u/3213/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三) 2010-01-15 05:45:06

---鼓励孩子大胆提问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离不开“问”;“问”就是“学”。联想到孩子的成长阶段,一定也会有很多很多的困惑与疑问。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大胆地提问或反问,这样有助于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

 

先来欣赏“万维网”上著名网友“西岸”文中的一个生动例子(备注:在“西岸”文章里的“老老大”是指他自己,“小老大”是指他的太太,“小小老大”是指他的女儿,请不要混淆了人物关系)。

 

“就在旧金山同性恋结婚合法的那个周末,我们去看午场芭蕾,市政厅就在芭蕾剧院的对面。开场前我们带着小小老大去市政厅广场,想让她目睹历史事件。广场上有很多人,多是来结婚和庆贺的,也有一小撮反对的被隔在一边。小小老大并不能理解整个事件的意义,但知道这是BOY AND BOYGIRL AND GIRL结婚,是与爸爸妈妈不同的,是过去没有的事,每对新人出来她也像人们一样欢呼,在她看来可能就是个大家都高兴的美好的事。

 

对面一老头拄着根树枝子举着个牌子,上面写着‘我要和这棵树结婚’,小小老大问是什么意思。我告诉她那目光有点呆滞的老头的意思是如果连BOY AND BOYGIRL AND GIRL都能结婚,那人也可以和树结婚,他是在MOCKING那些结婚的人。但是那老头的比喻MAKES NO SENSE,因为人和树是不一样的,不是一个范畴的东西。就像你喜欢你的PS2,别人拿一块土旮瘩跟你换,你干不干?那老东西实际上是把自己也当成了土旮瘩,还自认特是块焦泥,能烧砖做中流抵柱,但泥巴不能PLAY GAME。那种脑子特笨想不清楚和脑子特聪明但想骗人的人会这么做。小小老大说懂了,IT‘S NOT HIS BUSINESS。我说等会儿在剧场里你可以点吃的。

 

小家伙又问,要是有人用块金子来换PS2呢?我说这就是另一回事了,涉及到市场等值交换概念,是另一个范畴。弄不懂没关系,就记住了土旮瘩不换,金子给你爸来做决定就行,肯定不会吃亏。

 

哲学范畴、形式逻辑、诡辩和价值概念都涉及了,小小老大弄清楚了没有我并不关心。

 

我们当然希望用我们的思想来影响孩子,但我们无法保证我们认同的就一定是别人也认同的,甚至是与学校里教的是一致的。我们能做的是尽可能的让小小老大见识这个世界上的东西,让她知道一样的东西可能会有不同的说法,不是人人都有一样的看法。就像上山下海到处游玩一样,回来后你的感觉可能和别的小朋友的不一样,尽管去的是同一个地方,不是什么不正常的。要是别人没去过,你就是权威。自信是建立在知识和对知识的理解上,不是建立在别人的说法上。这就是我们希望小小老大懂的……

 

引自 http://bbs.creaders.net/child/bbsviewer.php?trd_id=232787

 

对于如何教育孩子独立思考,“西岸”有着自己的考虑---“有些老中的家长用国内那套教育孩子,生怕孩子走斜路。但结果可能是两种,一种是出来个乖孩子,可能最终不错,但缺少独立的思想,最终和父母一样就是个螺钉。另一种是明着听话,但暗地里学一套,因为美国的文化不鼓励趋同。现在获得信息的方式又多,孩子想知道什么你也挡不住。但越知道的多就越不愿像父母那样生活和思想。结果是从看不起父母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到看不起父母,到看不起中国文化。这种例子在生活中不少见,认识的人中总会有一个……我们鼓励女儿上网对于一些问题找答案,有时是我们懒的回答,但更多的时候是想训练她学会不要依赖别人的解释。另外,比较不同的说法,知道对任何事都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一般她会回来拿着不同的说法来问,这就是交流的机会……所以不怕孩子知道的多,只要小家伙愿意与你交流,你就有机会纠偏。而交流的前提是平等的地位……”

 

引自 http://bbs.creaders.net/child/bbsviewer.php?trd_id=232672

 

为了避免我的“断章取义”,有兴趣的读者不妨阅读“西岸”的系列文章《小儿小女》。http://www2.bbsland.com/life/archive.php?searchArticle=西岸&sn=2

 

鼓励孩子大胆提问有助于建立起一种家长与孩子平等的态势,但绝不等于家长就一定能够解答孩子的问题。答案可以到网上搜寻,可以到书里寻找。有些问题甚至根本就没有正确答案。关键是通过鼓励孩子大胆提问来引导孩子树立自己独立思考、勤于思考的习惯,训练孩子的思辨能力。而不是对家长、老师以及外界的“教育”来者不拒的照单全收。

 

更何况,大胆提问常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这种好处也并非仅仅是孩子们的“专利”。

 

记得刚刚进入IT行业,面试录用我的那位年轻老外(team leader)还在大学读书,年龄几乎只有我的一半。但他俱聪明,知识很丰富,尤其喜欢研究历史。也许正因为年轻有为、才智过人,所以也特“狂”。最让我受不了的就是他的口头语,动不动就说“I have told you million times!”(我已经告诉你无数遍了……)。一听此话我就犯晕,充其量也就说了两遍、三遍,怎么一下子就变成“无数遍”了呢,至于吗?太夸张了吧?可人家狂得有本钱、牛得有本事,咱也无话可说。

 

工作之余我们常常聊天或外出就餐,每次就餐他都是最后一个吃完,因为他嘴巴的“运动量”特大---不仅要不停地吃,还要不停地说。他从白俄罗斯移民美国,而我幼年生长的环境正是“中苏友好”的“蜜月阶段”,当时看的书、电影或欣赏的音乐全是苏联的作品。于是我就开始询问一些关于苏联的事情。比如“苏联民众如何看待赫鲁晓夫”;“苏联民众如何评介斯大林”等等。他都非常乐意,并一一详尽回答。

 

在一天的饭桌上,我脱口询问“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是一个什么样人?”这位老外嘴里含着食物望着我,半响没有说话,大概是觉得我过问的历史人物过于“冷僻”吧。其实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也不算“冷僻”,他曾担任苏联军事委员会主席兼第一副国防人民委员会委员。在1937年斯大林发起的“大清洗”中,他与好多苏军高级将领被先后枪决了……借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幽灵之光”,我似乎再也没有听到“I have told you million times……

 

与这位老外共事十年,我们成为很好的朋友。从他那里,我解决了很多的疑问,从电脑技术一直到世界历史。与此同时,他也虚心地向我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但平心而论,我从他那里学到的更多更广。比如,“为什么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里有着大量的犹太人?”“为什么移民以色列的最大高潮不是在二战结束,而是在苏联解体之后?”在这种互相交流过程之中,他真挚地坦承我在俄罗斯文学艺术方面的某些知识远胜过他。其实这也毫不奇怪,再聪明的人也有知识的“死角”。更何况我的“优势”是年长,在他的成长岁月里,我观赏过的苏联文学艺术作品早已过时。他怎么会看过《乡村女教师》、《侦察员的功勋》或《攻克柏林》这类影片呢?

 

总之,我的受益来自于“不耻下问”---人家比我年轻,但学问与知识远胜于我,身边有那么好的义务老师,何乐不为呢?

 

感谢昭君女士的推荐,我再度阅读李开复写给女儿的那封信。其中也谈及了“学”与“问”之间的关系,不妨引述在下:

 

“不要被教条所束缚,任何问题都没有一个唯一的简单的答案。还记得当我帮助你高中的辩论课程时,我总是让你站在你不认可的那一方来辩论吗?我这么做的理由就是希望你能够理解:看待一个问题不应该非黑即白,而是有很多方法和角度。当你意识到这点的时候,你就会成为一个很好的解决问题者。这就是‘批判的思维’——你的一生都会需要的最重要的思考方式,这也意味着你还需要包容和支持不同于你的其他观点。我永远记得我去找我的博士导师提出了一个新论题,他告诉我:‘我不同意你,但我支持你。’多年后,我认识到这不仅仅是包容,而是一种批判式思考,更是令人折服的领导风格,现在这也变成了我的一部分。我希望这也能成为你的一部分。“

 

引自 http://blog.creaders.net/dreamweaver/user_blog_diary.php?did=51562

 

我相信,培养孩子逐渐建立并具备“批判的思维”,是在美国这种开放性、多元化社会求生存、求发展的重要课题。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二)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一)

浏览(3094) (2) 评论(2)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1-15 07:28:52
昭君,谢谢来访和留言!我不太了解美国的教育模式,相信你在这方面的经历与思考远胜于我。

我看到很多老中不满美国的学校教育与课堂教育,但我常常在想,孩子接受的教育远远不仅仅是来自学校和课堂,还有整个社会的风气与风格。在这方面,美国社会有着很多优势。比如鼓励不同意见的存在;鼓励批判的思维;鼓励开拓创新等等。阅读以下这篇文章就能感知美国在创造性思维方面的傲人成就!文中提及的好多东西我不仅没有用过,甚至都不曾听说,真是值得我自己反思啊!

http://news.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news&MsgID=988842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1-15 06:20:40
谢谢又一篇充满智慧的好文!

我一直感觉,美国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是许多中国孩子欠缺的(当然这不是说中国孩子里就没有这样的,但总体来说,中国孩子太习惯于“依赖书本和权威“), 这当然和文化有关,但也和中国教育的鼓励“comformity and obedience"很有关系。我的一位美国朋友在中国开了所英文学校,请我儿子回国的时候到那里去参观,并和学校的孩子们交流。他说, 你儿子的一天提的问题,比这里的学生一个月的都要多,简直让我招架不住(he makes me mentally exhausted")!

当然这和你前面说的一些也有关系,美国孩子的阅读量和阅读面相对要宽,所以他们的思维更开放,如果家长注意为他们介绍不同的思路和视角(象文中西老大这样),那么他们的思维会更加成熟。参加儿子高中的辩论比赛,让我深深 感到这些孩子们的“厉害”
回复 | 0
我的名片
多思
注册日期: 2009-12-14
访问总量: 327,733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秋日感恩
· 夏日梦想
· “爱”的“本质”
· 湖畔风情
· 闲话“左、右”
· 漫谈美国的电视广播
· 呼唤“真诚”
分类目录
【“制”在人为】
· 浅析美国的公共图书馆
· 浅析美国居民的“废物”处理
· 浅析美国的体育赛制
· 浅析美国的学校教育
【随笔漫谈】
· 漫谈美国的电视广播
· 漫谈“生命共同体”内的“批判式思
· 漫谈“批判式思维”与“建设性思考”
· 漫谈“融入主流社会”
【魅力四溢】
· 足球的魅力--兼谈决定胜负的各种
· 业余体育运动在美国民众心目中的
· “多元组合”的魅力
· “分享”的魅力
【奇谈怪想】
· “爱”的“本质”
· 闲话“左、右”
· 呼唤“真诚”
· 鉴赏“秘诀”
【杂感闲聊】
· 万维博客的“木村阳一”
· 从“外来词”说开去
· 闲聊“网络礼仪”
· “用脚趾头想”靠谱吗?
【艺海漫游】
· 浅谈音乐剧
· 大片的份量来自何方?
· 笑声过后--浅析春晚小品的选材
· 艺海漫游的“导航坐标”
【海外影视】
· 浅析美国影片产销的商业化倾向
· 南韩影片《太极旗飘扬》带来的反
· 日本影片《入殓师》带来的震撼
· 韩剧《爱丽丝》让人刮目相看
【热忱推荐】
· 热忱推荐电视剧《永不回头》
· 热忱推荐电视剧《情陷巴塞罗那》
· 热忱推荐几位“业余作家”
· 热忱推荐电视剧《小姨多鹤》
【养儿育女】
·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四)
·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三)
·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二)
·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一)
【自由代价】
· 自由的代价(三)日裔美籍国民纪
· 自由的代价(二)D-Day纪念园散
· 自由的代价(一)二战纪念园散记
· 找寻心灵的“自由”
【浮光掠影】
· 夏日梦想
· 湖畔风情
· 浮光掠影西雅图
· 浮光掠影看哈佛
【往事点滴】
· 秋日感恩
· 春光无限
· 怀念秋天
· 开博于母亲的提示
【他山之石】
· 巴非特与盖茨联合答问(ZT)
存档目录
2010-09-07 - 2010-09-28
2010-08-03 - 2010-08-31
2010-07-12 - 2010-07-27
2010-06-03 - 2010-06-10
2010-05-06 - 2010-05-27
2010-04-01 - 2010-04-30
2010-03-01 - 2010-03-26
2010-02-01 - 2010-02-26
2010-01-01 - 2010-01-29
2009-12-15 - 2009-12-29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