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拙文《漫谈“批判式思维”与“建设性思考”》(下面简称《漫谈》)上传之后,引来一些网友的留言,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尤其是网友“流溪河”的几次留言更让我深受启发,他写到“我对批判式思维有着多一层思考,既生命共同体利益关联度。若是身在其外,有些批判(评)式思维容易成为站着说话不腰痛。许多事情要考虑到那一生命共同体的家底历史现状,不应忽略了与他人相比起跑线的差异……” 以下便是网友留言所引发的思考。 一,“批判性思考”与“生命共同体” 我对“流溪河”的留言理解为---仅仅树立“批判式思维”或许并非困难,更为艰难的是当“批判式思维”的持有者与被“批判”对象处于同一“生命共同体”内,如何才能把握好“批判式思维”的尺度、分寸与功效。这一严峻深刻的话题让我想起一件过去的往事…… 家母终身从事医务工作,永远都注重自身衣着的干净与仪表的整洁。2004年的盛夏酷暑,即便母亲已身患晚期肺癌,但每次去医院求诊治疗之前,她都要自己沐浴更衣,为的就是在医生护士面前保持仪表整洁…… 记得在2000年初,当我出国十年之后第一次回国探亲之时,八十四岁的母亲因牙周炎和肠胃疾病,口中常常散发出阵阵口臭。据说散发口臭的病患本人是无法闻到这种味道,而在她身边的人却常常难以忍受。 当时,我感觉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出于对母亲的敬重,尤其是深知母亲喜爱干净整洁的嗜好,我实在不忍心向提醒她。但是我又深知,母亲的生活寂寞孤独,偶尔也会去“老年活动中心”与一些退休老人聊天交谈。假如外人因她的口臭而退避三舍,岂不是将母亲仅有的社交机会也彻底毁灭了吗?考虑再三,我还是鼓足勇气,私下提醒了母亲。幸好,晚年的母亲也没有讳疾忌医。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母亲的口臭彻底消除了,我的心里也如释重负…… 我在想,或许这就是“流溪河”所说“批判式思维”与“生命共同体利益关联度”吧---由于被“批判(评)”的对象是我的生身母亲,我就面临着同一“生命共同体”内“批判式思维”的敏感度与艰难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常常将祖国比作“母亲”,也常常将政府官员比作平民百姓的“父母官”。这样就组成了一个更高层次的“生命共同体”,并产生了一个新的话题---对于中国文化尚存的糟粕,对于中国现实的问题,对于 “祖国母亲”尚存的落后或愚昧,作为我们这些处于同一“生命共同体”里的“儿子”或“女儿”,究竟应该如何把握“批判式思维”的尺度、分寸与功效呢?这就是本文想要探讨的话题。 二,“批判式思维”的锋芒指向与价值取向 我知道,好多身在海外、旅居他乡的华裔都因各种原因而变换了国籍。但是,我们都依然有着黑头发、黄皮肤与黑眼睛,走到哪里都无法改变华裔的“身份证”。也就是说,即便是旅居海外甚至改变了国籍,作为华裔,我们与中国的“生命共同体利益关联度”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或根本的改变。但是,处于同一“生命共同体”内的华裔在把握“批判式思维”的锋芒指向与价值取向时,还会出现种种差异。 一部分“儿女”或许认为,我们的祖国有着悠久历史与灿烂的文明,近百年来又惨遭世界列强的蹂躏,这几年刚刚开始和平崛起,依然不是非常强大,对“祖国母亲”的现状应该以鼓励表扬为主。不能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所以,在这类“儿女”的言辞中,往往更多地将“批判式思维”的锋芒指向西方列强,较多地展现对西方世界的蔑视与批判,而对祖国则充满了乐观与自豪。我暂且将这种思维称之为“歌德倾向”。 另外一些海外游子则可能认为,出国之后方才发现,由于多年的闭关自守,已造成“祖国母亲”在各方面的严重滞后。正因为与“祖国母亲”处于同一“生命共同体”内,更应该不留情面与不讲客套,更应该出于“忧国忧民”的心态,抱有鲁迅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秉性,以国外的先进来激发祖国的变革与进步。在他们的言辞里,往往多一些对西方进步的赞誉,而习惯将“批判式思维”更多地指向“生命共同体”。我暂且将这种思维称之为“鲁迅风格”。 必须声明,借用世界文坛巨匠的名字丝毫没有对他们的不敬,而完全是出于叙述的便利。我也丝毫没有划分派别的意思---本人从不加入任何派别,尤其讨厌华人之中大陆人、台湾人、香港人之间的互相隔膜,更加讨厌大陆各地人士之间的互相指责谩骂或贬低。所以,请勿对号入座,也请勿误解我的本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以上两种认知上的差异似乎有点儿类似中西医的区别--中医注重强身健体与滋补养身;而西医则强调对症下药,开刀除创。记得鲁迅当年就是选择了弃医从文。但在我看来,以上两种倾向其实没有根本的冲突与分歧。原因在于两方都认可自身与“祖国母亲”处于一个“生命共同体”内;都意识到自己与“祖国母亲”的“利益关联度”;也都期盼“祖国母亲”健康完美,繁荣昌盛。因为他们都深深懂得“祖国母亲”的愚昧落后对于海外华裔没有丝毫的好处。 但由于上述双方在“批判式思维”的锋芒指向与价值取向有所不同,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或碰撞。比如,“流溪河”留言表示“有些人的‘批判式思维’是单向的,多针对中国的事物(还给不同于己见者戴帽子),极少针对美国西方的事物。但凡西方(几乎什么)都好,似乎本身就有违于批判式思维的精神。” 我完成赞同“流溪河”的“指控”,他说的这种现象确实存在。我也坚决反对单向性 “批判式思维”,尤其反感“但凡西方(几乎什么)都好”。这一立场与观点本身就有违于了“批判式思维”的基本精神。我更加反感“给不同于己见者戴帽子”。在《漫谈》一文的开宗明义,我便引用了李开复先生给女儿信件里的那句话---“批判式思维”是“你的一生都会需要的最重要的思考方式,这也意味着你还需要包容和支持不同于你的其他观点”。 但非常有趣的是,我同时也听到另外一种观点,他们同样认为“有些人的‘批判式思维’是单向的”,只是那些人的批判锋芒“多针对西方的事物”,而且同样“还给不同于己见者戴帽子”。比如,有位网友就曾给我留言写到“国人这些年来变得狂妄自大,容不得批评,不向别人学习。其实,我们的批评很多不是针对老百姓的,但他们很急,真没办法,只能用‘愚昧’这个词形容。有人竟然问‘中国有五千年文明,怎么能落后呢?’看后我实在不想说什么,我们总不能从幼儿班开始说起吧。总之,我很失望。估计如果遇到那些极左的人,又是一场无聊的辩论……” 在我看来,以上种种就是“歌德倾向”与“鲁迅风格”在锋芒指向与价值取向的不同所造成的误会与碰撞。 不必讳言,在“歌德倾向”与“鲁迅风格”之间,我比较倾向于后者(从我对母亲病患的例子中已可见一斑)。原因在于我从小接受的就是中国式的传统教育,我比较赞成“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传统观念---假如母亲因口臭而遭到外人的鄙视,那是我们当儿子的没有尽到责任。尤其因为口臭患者本人是无法闻到口臭的,需要外人的提醒。假如这种提醒不是来自家人,而是来自外人,我猜想母亲会觉得更加难堪。同样,出于对“祖国母亲”的眷恋与热爱,对于“祖国母亲”身上的不足乃至病患,我们这些属于同一“生命共同体”的“儿孙们”也应该满怀虔诚地批评指出,而不应该回避掩盖。为的就是不希望将“祖国母亲”的愚昧落后暴露与展示在世界民族之林之前。 但与此同时,对于其他人习惯采用“歌德倾向”,我也非常能够理解。我认为无论是持有“歌德倾向”或“鲁迅风格”,都是热爱故土的华裔,都自认属于同一“生命共同体”,所以才会对“祖国母亲”投入那么多的关注与眷恋。因此,双方都应该互相尊重和互相理解,而不应该互相指责或谩骂。也不能因为某人的某一篇文章里将“批判思维”的锋芒更多地指向某一方,就简单武断地判定他的“批判式思维”是“单向的”。 我在《“多元组合”的魅力》一文里曾经写道,“在一个“多元组合”的大千世界里,我们应该容许各种各样的‘片面’存在,唯独不能容忍的就是‘独霸’与‘专横’---只容许一种声音,听不得半点杂音;所有的问题上都是‘我对你错,我白你黑’;强调高度统一,容不得任何差异;甚至恨不能将异己‘斩尽杀绝’……” 三,海外华裔所面对的多重“生命共同体” 到目前为止,我只将中国比作“母亲”,也只是将中国视为我们海外华裔的“生命共同体”。其实,对于旅居海外的华裔而言,还面对着另一个“生命共同体”,那是我们所居住或入籍的国家。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假如中国是你的“生母”,那么你所移民或入籍的国家则是你的“养母”或“继母”。尤其需要提醒的是,你选择了“养母”或“继母”,并非因为遭受“生母”的虐待抛弃,也并非因为“养母”或“继母”的拐骗绑架,而完全是出于你本人的自觉自愿。所以,你就必须对自己做出的选择承担法律义务与道德责任。 请容许我再次声明,比喻总是有缺陷的。而这一比喻的版权应该属于周恩来总理。他在1955年4月出席万隆会议期间,曾在接见华侨代表时的说过“华侨入了居住国的籍,就像出嫁的女儿,居住国就是你的祖国,中国就是你的娘家,出嫁了还可走亲戚回娘家嘛!” (引自 http://www.xmqs.xm.fj.cn/0501-web/05-05m-qx/050502-ql2.htm) 1955年4月27日,周恩来在印尼雅加达会见当地华侨时也曾说过“选择了别的国籍,朋友仍然是朋友,兄弟仍然是兄弟。”他还多次说这是一种“亲戚关系”---“你们入了当地国籍回中国,就像出嫁的女儿回娘家一样”,并随时“欢迎你们回娘家嘛。” (引自 http://hanyu.iciba.com/wiki/329037.shtml) 无论是“婆家”还是“娘家”,无论是“生母”还是“继母”或“养母”,都仅仅是简单的比喻而已,只是为了强调海外华裔身处的特殊地位。而如何在多重“生命共同体”里把握好“批判式思维”的锋芒指向与价值取向,更是海外华裔所面临的严峻课题。 比如,近几年多次发生华裔“盗窃”外国情报的事件,从李文和到麦大志,从朗讯商业机密到福特汽车设计,这些消息在海内外中文网上闹得沸沸扬扬。我不知道具体案情与事实真相,所以无法也无意去判定功过是非。但值得令人深思的现象是---海内外中文网似乎都将此类事件视为外国政府持有“冷战思维”,对华裔进行的“政治迫害”。大陆好些网民甚至将这些涉案人员的举止视为爱国举动。我不知道这些涉案人员究竟是出于“爱国”还是“贪财”。退一万步来讲,即使他们确实曾经接受了某种经济上的好处,也不能完全否认他们确实具备“爱国情操”。但问题在于。假设这些案件的起诉确实是因为外国政府与公司机构存在 “冷战思维”,我们是否就可以仅仅将“批判式思维”仅仅对准老外呢?我们是否可以因为珍惜某一“生命共同体”的实际利益,而忽视另一“生命共同体”的价值观念呢?再退一万步来讲,即便是将“婆家”的原创设计未经许可就搬回“娘家”,或者是将“养母”的精神财富擅自赠送给了“生母”,这种行为本身是否存有道德上的缺陷?我们的“批判式思维”是否也应该对这些道德上的缺陷加以足够的关照呢? 刚刚结束的温哥华冬季奥运会再度引发了我的思考。署名“枫苑梦客”的博主撰写了《2010冬奥会与加拿大人的爱国主义》一文,讲述了加拿大政府所面临的两难境地---既要推行加拿大一贯倡导的多元文化主义,又想强化加拿大的爱国主义与民族凝聚力。在此博文底下,署名“雨蒙蒙“的网友写道“移民来(到加拿大)的中国人特别热爱祖国,北京和多伦多争2008奥运会主办权,北京赢了,中国移民就在马路上载歌载舞,大肆庆祝,爱祖国没错,可是也别伤害当地人民的感情。” (引自 http://blog.creaders.net/zqingzhi/user_blog_diary.php?did=56343) 我没有亲临现场,无法判定以上描述是否事实。假如以上事实确实存在,句应该值得反思----在这一敏感的场合与时间,即便这些中国移民并没有将“批判式思维”的锋芒指向加拿大,而只是“自顾自”地庆贺“北京申奥成功”。但他们的举止是否会对失去主办权的加拿大国民带去“幸灾乐祸”的感受?是否会“伤害当地人民的感情”呢? 我猜想,这些热爱中国的加拿大华裔或许忘记了周恩来在会见印尼华侨代表时的谆谆教诲---“在海外要注意团结。不仅要团结侨胞,还要跟所在国家的人民团结在一起,跟他们友好相处。要尊重他们。要得到人家尊重,首先要尊重人家。我们丝毫不骄傲,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我们要善于学习。要提倡互相学习,互相尊重”。 (引自 http://www.globalview.cn/ReadNews.asp?NewsID=11106) 这一系列现象都在提醒侨居海外的华裔们---当你身处由自己选择的多重“生命共同体”时,究竟应该如何把握“批判式思维”的锋芒指向与价值取向?如何把握“生命共同体利益关联度”里的天平砝码? 四,“批判式思维”所面对的严峻挑战 在我《漫谈》一文的留言之中,网友“思考”借用了网友“无忧”的一句话,建议移民美国的华裔“多念一些美国的好,少说一些中国的坏”。我完全理解“思考”与“无忧”的好意。但是,既然提倡 “批判式思维”,我们就不能仅仅报喜不报忧,而现实生活常常又会将海外华裔推到两难的境地,前不久发生的谷歌事件就是如此。 感谢“思考”向我推荐山哥的博克《我为何不支持中国当局打压古狗?》一文。山哥在此文里写到“古狗之争,当然有明显的中美两国,古狗和百度两大互联网巨头之间实际利益之争,但也有封闭与开放两种思维方式之争。我们很多热爱中国的华人朋友们,看到了第一方面的问题,却忽视了第二方面的问题。而后者或许比前者意义更加深远……让人民特别是年轻一代在开放的网络世界学习吸收人类最美好的创造,及时了解外部世界信息,他人观点的分享,应该是网络的重要功能。期待中国当局大处着眼,明智抉择,管好管活网络。不要让国人生活在一潭死水的网络围城以内,而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自由开放益处,使中国成为自信、强大、开放、进取的象征。” (引自 http://blog.creaders.net/SGDB/user_blog_diary.php?did=55796) “思考”热忱地赞扬以“铁杆保华派”自居的山哥,能够以一个知识分子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在这个问题上把政府的利益,国家利益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看得异常清晰,并提出了我个人也认为是正确的立场”。我竭诚赞同“思考”的观点。在身处多重“生命共同体”时,山哥的立场与观点令人钦佩。 除了面对祖国与居住国这样双重“生命共同体”的之外,全世界华裔面对的另外一个严峻的“生命共同体”就是包括台湾海峡两边“全中国”。为此要深切感谢两位留言的网友。 当我阅读“思考”推荐的《大江大海1949》里那些饱含血泪的文字时,多次“老泪纵横”。来自台湾的弱女子龙应台发出震撼人心的思考---“战争有胜利者吗?”“顶顶牛”的留言更是震耳发聩--“Do we mainlanders really love Taiwan or we just want the land?”我理解“顶顶牛”的意思是在大声质问---我们这些大陆同胞究竟是热爱整个台湾(包括台湾人民以及他们创造的成就)?还是仅仅留恋台湾宝岛那一方领土呢? 在“南韩影片《太极旗飘扬》带来的反思”一文里我曾经提到,当我看到海外中文网上,“简体字”用户与“繁体字”用户之间的对立冲突之时,内心深感忧虑与苦涩。海峡两岸的华裔同胞们是否真正将海峡对面的同胞视为自己一个“生命共同体”呢?我们的言论举止是否完全符合处于同一“生命共同体”内的所有同胞们的利益呢?假如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华裔儿女不能用高超的政治智慧来和平解决台海争端,那将是中华民族的耻辱与世界和平的灾难! 五,施行“批判式思维”的“功利有效性” 任何人持有“批判式思维”时都会面临这样一个严峻课题---如何才能让被“批判”(评)的对象能够接受自己的好心好意呢?尤其是当“批判式思维”与被“批判批评”的对象处于同一“生命共同体”内时,把握好“批判式思维”的“功利有效性”也就显得更加艰难与敏感。 1,施行“批判式思维”的环境场合 网友“含蓄”曾经给我留言写到“‘批判式思维’是普遍适用的(无论批评中国还是西方)。批评中国多一些,是因为看到那里的问题比较多。”对此我深表赞同。我只想补充一点,之所以我们华裔在中文网上对中国事务批判或批评的比较多,不仅因为我们生活在华裔圈子或华人社会里,看到华裔社会的问题比较多。更重要的是浏览中文网的读者几乎都是华裔,在中文网页上对自身问题的揭示有助于提高整个华裔社会的注意和警惕。这就好比面对母亲的口臭病患,我是在私下悄然提醒,还是在大庭广众下公开批评。前者是为了完美母亲的形象,后者则是故意损坏母亲的声誉。 同样,假如针对中国游客在海外旅游时的大声喧哗或不懂礼仪行为,仅仅在中文网站上加以内部探讨,还是去西方媒体大肆宣扬,也就体现了“批判式思维”的“功利有效性”的巨大差异。也就是说,假如华裔去老外的新闻媒体或网络上肆意批判中国事务,那就有点儿“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了。而在中文网页上批判或批判华人社会的愚昧或落后,恰恰是出于对“生命共同体”的眷恋与热爱!反之,假如想对华裔所旅居或入籍国家进行善意的批判或批评,更应该去当地老外的新闻媒体或网络上发言。就好比我们没有必要在“娘家”的网站诉说传播“婆家”的不是,也不应该去“婆家”的媒体控诉声讨“娘家”的罪孽。 当然,我绝对不是说在中文网上不能或不必谴责西方文化或批判西方的事务。问题还是要分清“功利”与“有效性”。我认为没有必要在中文网络媒体借助大肆批评或批判西方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优越感。也就是说,在中文媒体或网络上对西方进行批评或批判的真正“功利”“有效性”并不仅仅是为了指责西方,更重要的是为了我们自身---为了让我们自身保持清醒,引以为戒。 2,施行“批判式思维”的语调口气 在留言中,“流溪河”还提出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论点---“有些批判(评)式思维容易成为站着说话不腰痛。许多事情要考虑到那一生命共同体的家底历史现状,不应忽略了与他人相比起跑线的差异。”我猜想他意思是说,因为我们的祖国母亲经历了长期的凌辱,与世界强国的起跑线有着巨大差异,所以不能超之过急,在进行批评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和说话场合。 我完全理解“流溪河”的良好用心,但是,假如一个母亲有着众多儿女,他们性别不同、性格各异,每个人说话办事的方式方法可能完全不同。不能因为自己的个性比较温和委婉,就期盼其他兄弟姐妹也采取与自己完全一致的做法。与此同时,更不能因此而误解其他兄弟姐妹的善良本意。 我坚信,绝大多数华裔在中文网上所写的一切都是为了让“祖国母亲”变得更加美好。我也坚信,即便很多华裔在中文网上对中国文化的落后与愚昧提出批评或批判,也是出于“情之切,爱之深”眷恋真情,也是出于“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善良之心。所以,假如有的言辞过于偏颇或过于激烈,我们还是应该将它们视为良药,而非毒药。 我完全认可“家长和子女对自家人内的批评与外人的批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这一观点。但是我觉得对于未成年的孩子与不太懂事的子女或许应该鼓励多于批评,而对于成年的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则应坦诚相告,因为他们应该已经具备接受任何批判的承受能力。这就好比在美国看病,不管诊断结果多么残酷,医生通常都会将诊断结果直截了当地告知病患,而不必隐瞒或遮掩。当然,也要注意环境场合。 3,施行“批判式思维”的层次 “流溪河”留言写到“在实践中人们对何谓批判式思维认知还是有不少差别。批判式思维的层次是蛮高的,还包含独立性,非一味肯定或否定,同时也要包容(乃至吸收)不同于自己的观点。”对此,我举双手赞成。 在我的《漫谈》一文上传之后不久,“落基山人”撰写了《也谈批判精神》一文。我在该文底下留言写道“在现实生活里,要真正保持批判精神确实很不容易。一方面不能人云亦云,随大流;另一方面,也不能故意对着干,偏要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这里就要涉及到‘真诚’---至少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时,从内心出发感觉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而不是为了附庸风雅或标新立异。即使将来被证明自己的看法是错误的,也可以真心诚意地接受他人的正确观点。这种改正同样也是心悦诚服的,也是绝对真诚的。”对此,落基山人也表示了共识--“同意,真诚是非常重要的。独立思考也就是真诚”。 (引自 http://blog.creaders.net/shengleiwu/user_blog_diary.php?did=56169) 更加令人欣喜与感动的是,针对我的《漫谈》,署名aa881的网友在万维网“教育学术”专栏里先后写了三篇评论,其中《什么是学术批判精神:从一只故事谈起》一文里对“什么是真正的学术批判精神”作出了精彩的定义。请容许我粘贴如下: 第一,它是真诚的,只服从真理,而不参杂任何其它东西,比如,地位啦,金钱啦,利益啦,等等; 第二,它是勇敢的,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不怕打击,不怕排斥,不拍压制,不怕孤立,忠实于真理; 第三,它是独立的,不人云亦云,不鹦鹉学舌,不从众心理,不盲目跟风,不赶时髦,不崇拜权威,不迷信书本,不分土洋,一切都经过自己头脑的辨析; 第四,它是开放的,不轻易肯定,也不轻易否定,重视现有的一切,接受不同意见,明白科学是阶梯式前进的; 第五,它是直接了当的,不转弯抹角,不兜圈子,好简洁,直接,相信真理是简单的; 决不搞繁琐哲学,不搞花里胡哨的东西。 (引自 http://bbs.creaders.net/education/bbsviewer.php?trd_id=453332) 六,提高“批判式思维”的承受能力与民族自信心 我常常在想,在探讨中国存在的一些问题时,好些华裔采取的是与西方民众类似的“批判式思维”,也是出于对同一“生命共同体”的认同与眷恋,为什么华裔的“批判式思维”经常遭受同一“生命共同体”内其他个体的指责,甚至谩骂,而西方的知识分子就没有这方面的顾忌呢? 我曾读过“万维网”上著名网友西岸的一篇文章叫做“宫爆犹太菜”。他介绍了一个非常走红的说美国单口相声的犹太节目。“全场大概90%以上都是犹太”,在那个节目里“对白种人的讽刺也是常见的内容,但多数是关于犹太人自己的,从过度精明到占小便宜什么的……” (引自http://bbs.creaders.net/life/bbsviewer.php?trd_id=435146 http://bbs.creaders.net/life/bbsviewer.php?trd_id=435399) 犹太民族是对世界科学文化贡献最大的民族之一,对此大概没有人会表示怀疑。照例说,犹太民族应该具有足够的民族自尊与自豪。但是,他们对自身的嘲讽丝毫没有因此而减弱,这种文化现象很值得我们华裔反思。 万维网上有一篇题为《加拿大的胸襟》的博文,其中描写了温哥华冬季奥运开幕式上的一个巨大失误---有一根火炬支架没有升起。而在闭幕式上,一个装扮成修理工的“小丑”则“试图”将“失误”的柱子缓缓竖起。全场观众掌声雷动。对于“开幕式上那么尴尬的一件事,竟用如此幽默、如此精彩的方式化解了”。博主感慨地写到“嘲笑别人没啥稀奇,敢于嘲笑自己,并且是在如此的场合,实在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面对失误,加拿大没有推诿、硬撑、不承认,而是在第一时间就承认出了错,并在最后将之变为一个让人莞尔的节目,这要有十分宽广的胸怀才能做得到。实在是佩服加拿大人的胸襟”。 (引自 http://blog.creaders.net/clkzss/user_blog_diary.php?did=56833) 一位自嘲为“两分钱”(twocentsworth)的网友常常提供价值远远超越“两分钱”价值的宝贵思考。在伊萍的《重审“中庸之道”》一文底下“两分钱”留言写道“我真想不通。为什么堂堂‘中庸之道’的人民对‘异己’的意见和慨念常常有很极端的反应?我小时候接受了东方文化的熏陶,长大以后又吸取西方文明的影响。渐渐的,一种感觉萌芽起来:从我爸爸开始,我就觉得中国很爱骂人;很自以为是;对外国人(或外地人)给自己的批评有很大的防卫性反应。比起西方人,中国人对民族和文化的问题很有敏感。意大利人,犹太人常常遭受嘲笑,但他们通常对这些嘲笑置之不顾。这可能是一个民族有自信和自尊的表现吧。” (引自http://blog.creaders.net/hangzhoublogger/user_blog_diary.php?did=55684) 综上所述,一个人,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敢于对自身的毛病进行批判或自嘲,正是具备了足够自信的表现。在这些方面,中国文化与中华民族真的需要更多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正如网友伊萍在《加拿大的胸襟》一文留言所说“嘲笑别人,批评别人,不需要勇气,也对自己没有任何意义。只有敢于嘲笑自己,敢于批评自己,才需要勇气,才能使自己进步。” 原谅我再度引用中国国防大学刘明福教授的文章—“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美国衰落论;从未消失过。其中有8次高潮,包括:朝鲜战争后,苏联人造卫星升空后,越南战争后,20世纪70年代滞胀后,苏联扩张和日本大国崛起后,冷战结束后,‘9.11事件’后,金融危机后……一次又一次提出‘美国衰落论’的,正是美国人自己……几乎在每次‘美国衰落论’之后,都是美国的一次改变、一次转机、一次提升。美国的‘衰落歌’,是美国的‘警钟歌’,也是美国的‘冲锋号’。美国衰落论,并没有唱衰美国,而是一次又一次地给美国带来动力和凝聚力。这是美国人的忧患意识,是美国人善用忧患意识的艺术。”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论调集中表现在‘四论’上:‘中国崛起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在这四论中,人们最爱听的是‘中国崛起论’,最不爱听的是‘中国崩溃论’,认为它不仅是在诬蔑中国,简直就是在诅咒中国。正在崛起的伟大的中国,怎么会崩溃呢?其实,在这四论中,‘中国崩溃论’是最有价值的。所谓忧患意识,最大的患,无非就是崩溃。防患于未然,就是防患于崩溃。有了这方面的充分准备,才真正能够做到有备无患。” (引自 http://news.wenxuecity.com/messages/201002/news-gb2312-1024953.html) 从刘明福教授的这段话语里还可以引申出这样一种思考---在“生命共同体”内施行 “批判式思维”,远比大唱赞歌要困难与艰辛!因为这种反思性的“批判式思维”很容易被“认为它不仅是在诬蔑中国,简直就是在诅咒中国。”所以,更加需要“生命共同体”里其他个体的理解与支持。假如在一个普普通通的海外中文网站里,处于同一“生命共同体”的华裔都无法和睦相处,海外华裔的团结奋斗从而谈起?融入主流社会从何谈?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又从何谈起呢? 结束语 以上仅是撰写《漫谈》一文之后,网友留言为我带来的思考。非常感谢所有留言的网友,尤其感谢“流溪河”网友! 我非常赞赏“流溪河”的观点---“海外华人对中国的社会良知与责任感,应向更高层面延伸”。我更加赞成“思考”的倡导---“作为海外华人,特别是旅美华人,我们应当成为两个伟大国家之间沟通的桥梁,而不是‘逢中必反’或‘逢美必反’的极端主义分子。” 最后,深深感谢有毅力、有耐心看完此文的所有读者,对于我的观点,真诚地欢迎批评指正。 相关文章: 多思:漫谈“批判式思维”与“建设性思考” 枫苑梦客:2010冬奥会与加拿大人的爱国主义 山哥:我为何不支持中国当局打压古狗? aa881: 什么是学术批判精神:从一只故事谈起 落基山人:也谈批判精神 多思:“多元组合”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