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多思的博客  
既然上帝赋予每人一个脑袋,或许就是为了鼓励人们独立思考......  
https://blog.creaders.net/u/3213/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大片的份量来自何方? 2010-03-05 06:00:53

2010年度的美国奥斯卡颁奖结果已经揭晓。在此,只想作为一个影迷,聊聊十年来的一些往事。

 

2000年,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之后,在大陆影坛引起了一波波震荡。霎那之间,武打题材的古装大片轮番上阵,大有与《卧虎藏龙》一决雌雄之势---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与《满城尽带黄金甲》;陈凯歌的《无极》;冯小刚的《功夫》与《夜宴》……但是,经过几番回合的争斗,这些大片似乎并没有明显地胜过《卧虎藏龙》。原因何在?这就是本文想要探讨的课题。

 

  

 

李安的思考

 

李安生于宝岛台湾的屏东,从纽约大学电影制作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之后,曾经六年没有机会导戏,只能在家照顾孩子。由于长期依靠妻子赚钱来养家活口,李安曾被人戏称为“吃软饭”的---他系着围裙,当了六年的“家庭主夫”,据说烹调手艺一流。直到1991年,李安才有机会正式执导。

 

《推手》(1991)描写一位大陆的太极拳教练来美之后的困惑,通过他与儿子以及洋媳妇之间的矛盾,细腻地描述了亲情之间的互动;《喜宴》(1993)描写一位同性恋的华裔男子为了满足父母的愿望,与来自大陆的女画家结婚。并以中国人特有的伦理观点审视同性恋问题;《饮食男女》(1994)描写台湾一位退休厨师与女儿们的亲情冲突,并运用烹调哲学将饮食文化与男女之情结合在一起。这大概也是李安系着围裙,忙于锅台六年的意外收获吧。

 

这三部小成本影片在台湾以及好些国际电影节上为李安带来一系列的大奖,它们的共同点特点就是关注普通人日常生活里的基本问题(比如夫妻关系、父子关系、父女关系、同性恋伙伴关系等等)。所以,即便我的一些老外同事们也都非常喜欢这些华语影片。

 

随后,以儒雅著称的李安进入好莱坞,开始导演一系列英语影片,主要影片有:

《理性与感性》(1995,荣获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金球奖最佳影片奖、最佳编剧奖);

《冰风暴》(1997,荣获法国坎城电影节最佳编剧奖;英国影艺学院最佳女配角奖);

《卧虎藏龙》(2000,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最佳音乐、最佳艺术指导奖;美国金球最佳导演、最佳外语片奖);

《断臂山》(2005,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改编等大奖;美国金球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大奖);

 

(李安导演的影片获奖实在太多,详情请见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5%AE%89

 

虽然这些作品的主题、题材与李安早先执导的低成本华语影片差异很大,但有一点却异常相似---依然充满了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关注,也就是说,每部影片的背后都有宏大的人文关怀在支撑。不妨看看其中几部影响较大的作品吧!

 

《冰风暴》(The Ice Storm)描写美国中产阶级家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升迁无望的男主人面临着中年危机;青春期孩子对父母的反叛心理;夫妻之间不可告人的秘密……此片被人称之为“温馨家庭背后的一丝寒意”;

 

《断臂山》(Brokeback Mountain)再度关注西方同性恋的话题;

 

即便是引来无数争议的《色•戒》,也是通过表层故事在探索一些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万维网”上著名网友西岸曾在昭君的博文底下留言写到,“李安的几乎每一部片子都是从唯美的角度,都是很好的片子,不论中外。人们对《色•戒》的看法多是负面,但我觉得绝大多数中国人看不懂张爱玲写那部书的意思,因为不是中国文化中的内容,但属于人性本能。李安忠实表现了原著精神。如果将《色•戒》排除故事背景和内容抽象出来的话,张爱玲要表现的是女人是需要‘被’男人爱的,大概只有李安真正看懂了……”查看张爱玲的小说原著,确实有一句著名的话语---“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看来,西老大的评介货真价实!

 

(引自 http://blog.creaders.net/dreamweaver/user_blog_diary.php?did=46554

 

再来看看李安的《卧虎藏龙》--撇开飞墙走壁的热闹,撇开竹林打斗的飘逸,撇开少男少女的热恋,背后蕴藏的依然是对人类共性的关注---李慕白(周润发扮演)心里的那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苦衷,想要隐退又不得不除暴安良的无奈;师妹俞秀莲(杨紫琼扮演)对李慕白那份欲说还休的爱慕暗恋……正是因为影片背后所蕴藏的这种对于人类共同情感的关注,导致这部非常东方化的影片照样获得大量西方观众的好评。我的那些老外同事一提起中国古装武打大片,首先想到的就是《卧虎藏龙》。

 

所以说,大片的份量不是来自大场面、大制作、大导演或名演员,更不是来自那些花花绿绿的场景与万众簇拥的人海战术。大片的份量来自于对于人类共性的关注与思考(也就是所谓的“人文关怀”)。有了这种真情实感的依托,影片才能呈现出一种无言的凝重与厚实,不至于仅有外表的热闹而变得浅薄。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选择

 

好莱坞有一种“演而优则导”的风气--著名演员常常热衷于“改行”当导演。近年来最著名的例子大概就是梅尔·吉布森(Mel Colm-Cille Gerard Gibson)与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

 

早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以扮演西部牛仔而著名,但充其量也就是一位身手矫捷、拔枪飞快的酷哥帅兄而已。到了1992年,这位糟老头子执导了《不可饶恕》(Unforgiven),一举夺得最佳影片与最佳导演奖等四项奥斯卡大奖。称他糟老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看看他在《廊桥遗梦》里的动作举止,实在是不敢恭维!

 

《不可饶恕》讲述一个极其简单的故事---面对小镇上的执法不公,一个早先的神勇牛仔、一个退出江湖十多年的糟老头重新出山,除恶安良,为小镇居民复仇申冤。影片里的糟老头就是由导演影片的糟老头自己扮演。

 

这是一部再简单不过的影片,无非就是好人坏人、除恶行善而已。但令人叫绝的是,在“糟老头”还不是那么“糟”的时候,他就买断了这一剧本。也就是说,当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还身手矫健、风华正茂的时候就看中了这一剧本。可见那时候的他就清楚地明白---虽然自己屡屡扮演银幕上打不死的英雄好汉,但与所有的凡夫俗子一样,自己必定要退出江湖,必定无法永远扮演英俊牛仔,必定无法避免地走向衰老。这才是最最普通的人之常理,也是最最平凡的人类共性。而《不可饶恕》的魅力也就在于描写一位落魄牛仔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就此来看,不得不钦佩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慧眼独具。

 

自从执导《不可饶恕》之后,这位糟老头竟然一发不可止。请看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近几年的作品与获奖记录:

 

2003年,《神秘之河》(Mystic River),由于一起疑案,引发了三位童年好友之间的猜疑与反目,整部影片充满了艺术张力。也展示了对人类本性的思考。该片荣获2004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男配角奖。

 

2004年,《百万宝贝》(Million Dollar Baby)讲述一位落泊的拳击教练,训练一位即将超龄的女拳击手。在高强度的训练中,彼此共同分享希望、实现梦想。不仅在比赛场上战胜了对手,也在生活里医治各自的心灵创伤。该片荣获2005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等奖项。

 

2006年,《父辈的旗帜》(Flags of Our Fathers)与《硫磺岛家书》(Letters from Iwo Jima),两部影片共同组合构成关于二战之中“硫磺岛战役”的电影二部曲。其中《父辈的旗帜》以美方角度来描述该战役,《硫磺岛家书》则从一个日本士兵的视角来看待战事。该片荣获7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提名;并荣获当年金球奖最佳导演奖。

 

2008年,《老爷车》(Gran Torino)叙述一名生性孤僻、脾气古怪的退伍老军人与裔邻居逐渐建立友好关系,并共同对抗地方恶势力。

 

2008年,《换子疑云》(Changeling)改编自1928年洛杉矶一起真实事件,描写一名与失踪儿子重聚的单亲妈妈同城市当局对峙。影片探讨了女性无权、政治腐败、孩童危险及暴行的负面影响等议题。

 

2010年,《成事在人》(Invictus)依据传记改编而成,描写1995南非举行世界杯橄榄球赛期间,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如何与国家橄榄球队队长法兰索瓦·皮纳尔同心协力,联手凝聚国人的向心力,让刚刚摆脱种族隔离制度不久又面临分裂的南非能够团结一致。在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与最佳导演候选名单上,《成事在人》(Invictus)与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榜上无名,但我相信,这些都无损于这位七旬老人的才华与声誉。

 

在《成事在人》里扮演橄榄球队队长的演员麦克戴蒙(Matthew Paige Damon)曾经说过:“这是一则很美丽、很激励人心的故事,投射出希望的光芒,让我们看见人类本质的最好一面及人类的潜能,更难以置信的是竟然实现了”。

 

这段话语非常浓缩地概括了影片的主题,同时也非常精彩地描述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挑选剧本、拍摄影片时的一贯选择---给予观众“希望的光芒”;描写“人类本质的最好一面”;主人公往往是处于底层社会或属于弱势群体(尤其需要一个老人的角色,以便让导演本人“过把瘾”),却又常常发挥“人类的潜能”;经过主人公们超乎寻常的努力,让美好理想“难以置信”的“实现”。

 

有人曾经“嘲笑”好多美国大片的主题往往十分简单,也有人曾经“断言”荣获奥斯卡奖项的秘诀就是关注普通人。这种“嘲笑”与“预言”其实都非常确切。在我看来,所谓大片通常需要两个层面--没有外部的热闹就无法吸引众多不同群体的观众走进影院,也就无所谓大片。但是,假如仅有外表的热闹,大片生命力也将非常短暂。所以大片还需一个简约又通俗的主题。比如,《泰坦尼克》表现的就是艺术作品永恒的主题“爱”;《阿凡达》则是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呼唤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说到底,大片的主题不需要复杂和艰深,否则,走进剧场的老少观众也会望而生却、提前退席。反之,就拿我早先曾经推荐的日本影片《入殓师》来说吧,虽然不是大片,但关注的依然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难题--生与死。于是,低成本的小制作也照样可以变得厚重。

 

 

 

张艺谋的苦恼

 

因为成功地执导奥运开幕式,张艺谋几乎已成为中国的“国宝”。但是,据说张艺谋最最苦恼的就是无法找到合适与理想的剧本。看看他最近创作的影片便可略知一二---《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对曹禺《雷雨》的改变;《三枪拍案惊奇》则是买来了美国好莱坞影片《血迷宫》的构想。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没有优秀的剧本,何来优秀的影片呢?假如“国宝”级导演在剧本选择上都是如此的捉襟见肘,那么其他导演也就更不用去说了。问题是有多少剧作家在安心从事优秀剧本的创作呢?

 

著名导演张艺谋说过一句名言:武侠片是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这话固然不错,问题在于你往这个筐里装的货色不同,也就决定了这个“筐”的份量---李安的作品专门关注小人物,体现一种人文关怀;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作品专门关注普通人,尤其关注下层社会的弱势群体。为了满足自己的演出嗜好,他的影片主人公往往是弱势的老男人……与这些导演所不同的是,国产大片似乎更加喜欢展示皇宫贵族之豪华、帝王将相之奢侈、达官贵人之权势、三宫六妃之淫荡……

 

不妨看看“山寨”版的评论---

 

《无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十面埋伏》--“一个警察,一个卧底,一个‘小姐’的故事,只是故事背景发生在唐朝而已”;

《满城尽带黄金甲》--“母子兄妹乱伦,虐情轼兄杀子”。影片里“波涛汹涌”,被人戏称为“两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或许“山寨”版的评论不足为训,那么再来看看学院派专家们的评论---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崔卫平接受采访时说“这几年(中国导演)拍出来的《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和《夜宴》都是勾心斗角,鸡零狗碎的东西。”

  

拍过《南京!南京!》的导演陆川用崇敬的语气展开自我批评,因为《阿凡达》让他意识到:我们电影的情怀和简单的美好距离有多远;我们和清澈的纯真距离有多远;我们和炙热的梦想距离有多远;一直在扭曲阴暗扯淡的纠结的庸俗中奔走狂欢的我们,距离到真诚,还有多远!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郝建认为:“我们(存在着)美感欣赏和人道主义欣赏的饥渴。你一天到晚看主旋律电影,看英雄啊看孔子啊,看存天理灭人欲,看颜回跳进湖里救书简,为了保护国家财产啊,这个我们从文革就受这个教育了。它的基本伦理跟好莱坞就不一样的。”

 

(引自 http://news.creaders.net/headline/newsViewer.php?nid=421679&id=962842&dcid=27

 

在离开《实话实说》之后,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专心制作纪录片《电影传奇》,所以对中国电影有着深切的了解。他认为“我国电影最需要的是‘真诚’。”崔永元直言中国的艺术家们普遍存在着浮躁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之下,就是拥有高超的技术,也拍不出什么好片子。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但我现在看不到多少真诚的片子。”

 

(引自 http://news.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news&MsgID=1029759

 

震撼人心的大片需要真诚的人文关怀来支撑---这就是中国影视界有识人士的共识!

 

有一句话叫做“有什么样的民众群体,就会有什么样的领袖”。将它稍作修改,可以变成“有什么样的观众群体,就会有什么样的导演”。编剧导演本身也是观众群体的一员,他们与观众生活在同一社会现实之中。观众们不妨扪心自问:自己在日常生活里是否在关注普通人的疾苦?是否尊重每一个个体生命?假如观众自身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么也就不要简单地责怪导演。我在《笑声过后--浅析春晚小品的选材》一文里也曾分析过,央视春晚的好多小品或相声都以“骗”字为主要题材,其原因“无论是艺术家们的想象力过于贫乏单一,还是现实生活里确实充识着太多的欺骗行为,都不是我所希望看到的”。

 

结束语

 

言归正传,看到《卧虎藏龙》的成功于是也想拍摄武打古装大片,这种想法没有丝毫过错。学习借鉴大片的制作技术也并非难事。即便要掌握《阿凡达》那种3D拍摄技术也不会非常艰难。但大片的份量仅仅依靠大场面?大制作?大牌演员?人海战术吗?这种对于大片份量的误解不仅发生在中国影片之中,同样也存在于西方影片之中,不少好莱坞巨片昙花一现也就是因为忽略了大片的“份量”来自何方?

 

最后,热忱推荐“万维网”上吾丁的精彩文章“技术的关键不是技术”。文中写到“有些人很着急,总想一夜之间赶上别人,于是追着别人要技术,而且动辄要‘核心技术’……问题恰恰在于:就算我把‘我的’技术给了你,‘你’又能怎么样……进而言之,有了技术并不能保证你的产品质量,说到底,使用技术的还是人----能够发明技术的人,同时也是能够制造优秀产品的人……反过来说,如果你没有能力发明技术,就算把别人的技术给了你,你仍然造不出好产品……

 

伊萍在上述博文后的留言更为发人深省---“有深度!中国学什么都学表面,一直不明白其实最重要的是人,是人的思想。如果把人,或者说人的思想关起来,中国就只有永远跟在别人后面学。”

 

(引自 http://blog.creaders.net/oldfox6516/user_blog_diary.php?did=55144)

 

物质产品的制作是这样,精神产品的创作也是如此。记不得哪位文学巨匠(好像是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就是人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文坛曾经遭遇多次政治浩劫--反右、反“写中间人物”、反“精神污染”、反“资产阶级自由化”……而我个人觉得,对于大陆文坛最最“伤筋动骨”的就是“反人道主义”。

 

纵观世界上能够流芳百世的艺术精品,哪一部不是在关注普通人?哪一部能够离开人道主义的轨迹?同样,大片的份量也就是来自人文关怀,来自对人类共性的关注,来自人道主义的真诚情怀。假如忽视了对人道主义的追求与关注,大片的份量来自何方?

 

 

相关文章:

 

笑声过后--浅析春晚小品的选材

 

日本影片《入殓师》带来的震撼

 

南韩影片《太极旗飘扬》带来的反思

 

 

 

 

浏览(3409) (2) 评论(32)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3-08 10:17:40
懒姑娘,或许你应该改名叫“傻姑娘”。因为你不知道开设博客的多种好处,请看“蓝色天空的”的“开博感言”---“一来活动手脚,二来灵活头脑,三来练习文字,四来结交朋友,五来预防衰老”。

我之所以那么“勤快”就是为了防止患“老年痴呆症”!嘻嘻!
回复 | 0
作者:懒姑娘 留言时间:2010-03-08 09:38:38
真佩服你,有时间赚银子,有时间码字,有时间看那么多电影.看也就看了,还能写出那么多感想......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3-08 05:35:31
只作评论不写文章,我觉得你的留言大概代表了绝大多数观众的爱好与观点---花钱去影院不就是图个“好看”与“愉快”吗?真的不必要“去想太多,愉快就好”。假如有些影片真的做到“寓教于乐”,那也未尝不可。但是正如你所说的那样,“一个成天忙于工作、育儿、家务中的人”,哪里愿意花钱去接受教育?我也绝对不喜欢看那些很艰深、很苦涩的影片。对于国内那几个导演的作品,我也完全赞同你的评价。

你说李安的电影“还是拍给西洋人看的”,绝对正确!他本来就是为西方电影制片公司“打工”,当然要考虑电影的票房与观众层面。这也是绝大多数好莱坞导演的现实处境。

或许就因为你“只写评论不写文章”,所以注意力集中,你的评论也就写得异常精彩。谢谢你的留言与精彩评论!
回复 | 0
作者:只作评论不写文章 留言时间:2010-03-07 21:47:59
李安的电影,个人不是特别欣赏,但看上去不少西洋人比较喜欢?“推手”看过,“卧龙”、“断背”、“色戒”也看过。除了最后一部,其他的总觉得还是拍给西洋人看的。题材还是走偏锋。中国人在美国、气功、轻功、同性恋、床上功。有人说李说故事的能力在好赖污里算是上乘的,个人不太敢同意。李的电影单薄,缺乏震撼力(当然了,题材所限也是个原因)。
国内的几个导演偶尔也有灵光一现的时候。如今他们的作品简直是在丢丑,不看也罢。张艺谋是个摄影出身,几乎每部电影的画面构图都相当出色,但想做个称职的导演,仅仅画面好看哪里够格啊。冯小刚相比之下还好些?但作品(e.g.,“天下无贼”,“非诚勿扰”)的风格实在有些怪异,一会儿不顾一切地喜、闹,一会儿似乎又变成了正剧,一会儿简直又是个悲剧,想把那些戏塞到一部电影里,再有才的导演恐怕也做不到。结果只能是前后风格不一,让人无所适从。
Eastwood的前期电影拍得也比较单调,甚至“好人”击毙“坏人”的过程都十分简单,基本是一枪了结,没有难度,没有惊心动魄。“不可饶恕”的得奖是不是有点给他那一类片子画个句号的意思?他最近的电影倒的确有点新的味道。
作为一个观众,作为一个成天忙于工作、育儿、家务中的人,我喜欢“avator”一类的电影(顺便说一句,这份想象力、这种大手笔也恐怕只有美国人、好赖污才有)。好看,实在好看。看这一类电影,我觉得不需要去想太多,愉快就好。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3-07 15:13:24
怡然,欢迎你的光顾!很遗憾,我没有看过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所以无法评介此片。但是我绝对赞同你的观点--“奥斯卡奖除了是对影片艺术感染力,美感欣赏价值的肯定以外,也还有其他方面的考量”。

据说奥斯卡奖是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数百名委员投票评选的,这就无法避免受到这些委员们自身的思想观念与政治观点的严重影响。他们的关注焦点也完全可能“不仅仅是艺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其实,包括诺贝尔奖等等,凡是由“人”来决定的奖项都不可避免地携带这方面的弊端。

前几天我的一位老外同事看完温哥华冬季奥运会之后对我说了一番话,他认为所有由评委打分决定的比赛都不能算作体育比赛,只能算作艺术表演。理由是由“人”来打分就不可能绝对公平合理,都不可避免地沾染“人为”的因素,我觉得他的话语有点儿绝对,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再次感谢你的评论!
回复 | 0
作者:怡然 留言时间:2010-03-07 13:27:13
多思:
非常赞同你的大片的份量来自于对人类共性的关注与思考,以及对每一种生命个体的人文关怀。
这里想稍稍表达一点不同意见。奥斯卡奖除了是对影片艺术感染力,美感欣赏价值的肯定以外,也还有其他方面的考量,比如价值导向(包括政治方面),商业运作等等。比如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和《梅兰芳》,在艺术表现力上,都堪称上乘之作,《霸王别姬》当年也曾来参加奥斯卡评奖,无缘问鼎,扫兴而归。
所以个人觉得奥斯卡奖虽然是一个艺术评奖,但关注的却也不仅仅是艺术。
谢谢你在奥斯卡颁奖之际写下此长篇文章,与大家分享。好文!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3-07 12:29:18
欧阳瑞,千万不必客气,没有必要那么认真。写博客本来就是玩,再说我也完全可以理解你的初衷。

我比较喜欢李安早期的那几部低成本华语影片。我也挺喜欢《卧虎藏龙》,但是我不太喜欢其中少男少女热恋的那段情节,我个人感觉那段情节与整部影片的风格不太协调,有点儿“蛇足”的意思。或许就像信济留言中说的那样“艺术作品单纯追求真情很难在受众中求得共鸣,所以才不得不加入一些蛇足因素。”尤其是拍摄这样的古装武打片,没有这样的情节或许就会失去一部分观众。

非常高兴能够与你再度交流,谢谢!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3-07 12:27:54
顶顶牛,你真的是“顶牛顶牛”啊!因为你发表的高见我还是第一次听见,估计是我孤陋寡闻吧!不过回想起来倒也是,鲁迅不是说过吗?阅读同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李安来自台湾,假如他的作品包含这一隐秘的主题也毫不足怪。

另外,你发出的疑问--“Do we mainlanders really love Taiwan or we just want the land?”足以发人深省,震耳发聩!谢谢你的高见。
回复 | 0
作者:欧海瑞 留言时间:2010-03-07 10:18:33
多思,谢谢你的评论。
我说“饮食男女”是好的,是我用词不当。这好的,这里不和坏的对应,我的本意是说我喜欢的。谢谢你指出这点。
回复 | 0
作者:顶顶牛 留言时间:2010-03-07 07:58:07
李安的色戒, 不仅仅表达女人是需要‘被’男人爱的, 女人的爱被人做了爱国工具和被出卖, 还隐晦地表达了台湾夹在中国大陆和日本美国之间的无奈. 问题是要占有女人/台湾的人/国是不是真的爱还是得不到就"核ping?". Do we mainlanders really love Taiwan or we just want the land, and can't bear to get rejected, like losing a beautiful ex-girlfriend to our nemesis?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3-07 07:05:35
欧阳瑞,非常感谢你的再度来访,也非常荣幸能够与你围绕这些话题进行探讨,因为探讨的过程也是促使我理清思考脉络的过程。

我完全赞同你的观点--“张爱玲作为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作家,这样写不会有过多的人去指责她。但李安则不同......”

好莱坞的改编形式非常多样,这里不妨举两部影片为例。一部是根据同名音乐剧拍摄的《西区的故事》,描写纽约街头两个帮派之间的争斗,其中两位年轻恋人分别来自两个对立帮派。据说这个故事情节与主题思想就是来源了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另一部是动画片《狮子王》(后来又改编成音乐剧),据说它的故事框架则借助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也不知道莎士比亚在天之灵如何看待后人的这些“胡作非为”。

不管怎么说,假如李安仅仅想要表现张爱玲想要表现的主题--“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完全可以借助许多不同的故事情节。我也不知道李安为何非要如此“忠实”于张爱玲的原著,为此还连累了汤唯这位弱女子。对于这些问题,只能去“请教”李安本人了。

对于你认为李安的片子只有《饮食男女》是“好的”这一观点,我不太苟同。我觉得仅仅用“好的”、“不好的”或“坏的”来评价一部艺术作品,似乎过于简单直白。我比较倾向使用我认为是“成功的”、“不成功的”、“失败的”,或者是我“喜欢的”、“不喜欢的”这样的字眼。请原谅我的坦诚与直率。

再度感谢你的留言激发了我的思考!谢谢!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3-07 05:22:46
信济兄,非常非常赞同你的留言--“在一个价值混乱、人心浮躁的时代,真情不如矫情,矫情不如色情,色情不如无情。艺术作品单纯追求真情很难在受众中求得共鸣......那些导演们其实也是勉为其难”。

另外,我也非常赞同“震撼人心也有多种方式”的观点。只是在以上这种社会氛围之中,像你这样对儒家学派如此精通、如此有研究的人才,确实也是很难施展才华。真要推进周公、孔子的诗教传统,确实不易啊!
回复 | 0
作者:欧海瑞 留言时间:2010-03-06 19:45:05
多思,我赞同你的这段论述:”也就是说,假如不是通过《色•戒》那种严酷的时代背景与冷酷的故事情节,而是通过琼瑶作品或现代韩剧那种温馨浪漫的故事,张爱玲想要表达的主题(“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或许就比较容易被观众读者接受并理解了“。

张爱玲作为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作家,这样写不会有过多的人去指责她。但李安则不同,在抗日战争过去50年后,在纪念抗日战争50年之际,据说是为了纪念抗战拍的这个片子,却是要为了表现那种”人性”的,“超俗”的,“超现实”的爱,这种爱再深,它依附的载体不合适。我想这是很多人不接受的原因所在。

李安的电影,本人认为只有“饮食男女”是好的。
回复 | 0
作者:信济 留言时间:2010-03-06 19:09:37
多思兄好文章。
赞同您对大片的定义。当然,震撼人心也有多种方式。
在一个价值混乱、人心浮躁的时代,真情不如矫情,矫情不如色情,色情不如无情。艺术作品单纯追求真情很难在受众中求得共鸣,所以才不得不加入一些蛇足因素,好像真情不足以单独成立一样,那些导演们其实也是勉为其难。
周公、孔子的诗教传统,要恢复也真是不易啊。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3-06 19:02:47
欧阳瑞,你“说得好极了”!我完全赞同你的观点---假如一部艺术作品完全“排除故事背景和内容”,那么这部作品就不是艺术作品,而只是抽象的学术论文或哲理思考了。遗憾的是,这段评论是网友西岸先生写的,我无法替代他来解答你的问题。只能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粗浅理解。

我猜想(只是猜想而言),或许李安和张爱玲确实想表达“女人是需要‘被’男人爱的”这样一个主题。而表现这一主题总需要借助特定的故事情节与艺术形象,总需要特定的艺术构思才能寄托他们想要表述的主题思想。但《色•戒》这样的故事实在是过于严峻而冷酷,使得李安或张爱玲想要表述的主题思想完全被故事情节所吞没所遮掩了。于是,绝大多数的观众或读者将自己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个女子与一个汉奸的不伦之恋这样一个外部躯壳之上,根本无暇注意李安或张爱玲的初衷。

于是,西岸先生就提出“大概只有李安真正看懂了”,于是西岸先生就大胆假设“如果将《色•戒》排除故事背景和内容抽象出来的话,张爱玲要表现的是女人是需要‘被’男人爱的……”

也就是说,假如不是通过《色•戒》那种严酷的时代背景与冷酷的故事情节,而是通过琼瑶作品或现代韩剧那种温馨浪漫的故事,张爱玲想要表达的主题(“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或许就比较容易被观众读者接受并理解了,这仅我个人粗浅的认识。
回复 | 0
作者:欧海瑞 留言时间:2010-03-06 18:27:54
“如果将《色•戒》排除故事背景和内容抽象出来的话,张爱玲要表现的是女人是需要‘被’男人爱的,大概只有李安真正看懂了……”

说得好极了,但问题是一个作品,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它能排除故事背景和内容吗?它能抽象地表现一个爱吗?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3-06 13:24:14
Here's mine:

http://blog.creaders.net/dreamweaver/user_blog_diary.php?did=56638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3-06 08:31:03
昭君,欧阳的书评真是太棒了!不仅详尽地介绍了那本书的大致内容,而且进行了有系统与有条理的归纳总结。一二三四,有条不紊,深入浅出,让我这种“丈二和尚摸不着脑袋”的人也对“左脑与右脑”的概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真的要好好感谢欧阳的劳动与分享!建议有兴趣有时间的读者都去看看欧阳锋的精彩书评,绝对值得一读!!!

“完整大脑与后信息时代 《A Whole New Mind》读后”

http://blog.creaders.net/fouyang/user_blog_diary.php?did=56604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3-06 06:31:37
欧阳:我这还坑赤坑赤写呢,你那里已经贴出来了。那我就不用写啦,哈。真佩服你的博览群书!!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3-05 18:41:30
晓竹,谢谢鼓励!我也拜读了你写的那几篇影评,它们都已荣获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提名。很受启发!

欧阳,感谢你及时提供信息。一定去拜读昭君的博文,争取早日“扫盲”。
回复 | 0
作者:晓竹 留言时间:2010-03-05 17:26:24
写得很好,信息丰富,有思考,有分析。受教了。
回复 | 0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0-03-05 16:29:57
多思,昭君:

刚贴出“A Whole New Mind”的读后感,讲左半脑和右半脑的事儿。等着看昭君的好文!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3-05 13:32:52
海伦,不是我夸你,其实你的好些文章之所以有那么大的感染力,那么受欢迎,也是因为其中浸透了感恩、奋斗、坚持不懈等等人类所共同关注的人文关爱啊!
回复 | 0
作者:海伦 留言时间:2010-03-05 13:24:42
多思:“大片的份量也就是来自人文关怀,来自对人类共性的关注,来自人道主义的真诚情怀。”总结的太好了!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3-05 11:59:10
昭君,不必客气,应该感谢的是我,这篇博文的起因就是阅读了西老大在你博文底下的留言。你说得很对很对,伊斯特伍德还真是越老越“醇”。不仅不会“江郎才尽”,而且还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你看,他那么一个“糟老头”,也不常出来访谈、作秀、显摆,可他的作品还是屡屡得奖,不服不行噢。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3-05 11:42:33
白凡,你的留言既不“白”也不“凡”啊!还真的难住我了!

首先,我非常赞同你的说法,这不仅仅是几个编导的过错。这些大片的失落与“整个中国社会和文化界这些年浮躁的之风相关联”。我在《笑声过后--浅析央视春晚小品的选材》一文里也做了这方面的思考与调侃。我觉得问题不在于“中国文化界需要一次自我救赎”。而是有待于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这就期待政治改革、民主进程等等,等等。这些话题过于庞大,不是我所能驾驭的。

其次,你说的非常正确,“真诚深厚的对普通人的人文关怀,其实并不是什么新的理念”。只是真要将这种普通情怀注入自己的作品却不是很普通的事情。原因在于创作者心里是否已经具备这种人文主义的思考与人道主义的关怀?中国古代文人好像“心里有,笔下才有”的思考。用现代人的说法就是“你笔下的文字就是你心灵的一面镜子”,它必将反映出你内心的思考与情怀。

很抱歉,我还没有看过“梅兰芳”,所以不敢妄加评论。至于说到“好莱坞历来就是美国左派的大本营(另一大本营就是美国的大学)”,绝对正确!好莱坞的作品确实严重误导了世界各地的年轻人。比如,看了好莱坞的影片就以为美国现实社会也像美国电影里一样的奢侈腐朽。其实,离开东西海岸,美国现实社会相当保守。

但是,美国社会有一点很值得欣慰和鼓舞,那就是“多元组合”与“批判性思维”在美国社会的强大根基。我在《“多元组合”的魅力》以及《漫谈“批判性思维”与“建设性思考”》的博文里已经做了初步的论述。其中也谈到你留言中提到的Michael Moore的《Fahrenheit 9/11》。感谢你的留言引发了我的思考!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3-05 11:25:18
李安和Eastwood 都是我喜欢的导演,张艺谋么,早就不饭了,看看他那俗之又俗的
“三枪”,居然跑到柏林电影节去凑热闹,真让人感叹“今不如昔”。其实一个真
正有水平的导演,是不会“江郎才尽”的,比如伊斯特五德,就像多思在回复说的
那样,越老越“醇”。

欧阳, 是不是也在看“A whole new mind"? 我正在写一篇关于这个“左右脑”的
读后感呢,呵呵。

哦,多思,忘记谢谢你在我那里关于删除评论功能的留言了。这几天太忙,实在无瑕顾及博克。道歉!
回复 | 0
作者:白凡 留言时间:2010-03-05 11:16:29
多思,非常精彩的文学评论!

真诚深厚的对普通人的人文关怀、,其实并不是什么新的理念。只是被张艺谋陈凯歌之流在对所谓“打”和“大”的追求中失落了。这实际上与整个中国社会和文化界这些年浮躁的之风相关联。中国文化界需要一次自我救赎。听说在《无极》之后,陈凯歌有《梅兰芳》拍的不错,不知到底怎样?

另外有一个题外的问题,就是关于好莱坞的左倾倾向的问题。好莱坞历来就是美国左派的大本营(另一大本营就是美国的大学),比如同性恋,女权主义,激进环保主义,吸毒,堕胎,以及用电影宣传政治理念,如前两几年Michael Moore的《Fahrenheit 9/11》等等。 好莱坞的左倾倾向由于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加上明星效应的影响,对美国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影响非常大,多思兄是否有所思考呢?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3-05 10:51:44
北村,正在给欧阳回复留言,又收到你的留言。说实话,我对年轻时代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不怎么看好,充其量就是身板硬朗一些,动作利索一些而已。如今“老来俏”还真的让我“跌破眼镜”,这也就是我特意将他“提溜”出来的原因。

我觉得,他在“黄昏期”能够得奖连连就是因为他的影片总是在描写弱势群体。尤其因为他常常喜欢“过把瘾”,老在自己导演的影片里扮演一些“可怜巴巴”老人,结果反而“歪打正着”地撞上了“人文情怀”。听说他多次声称要“退出江湖”,可一旦友人向他推荐带有“老人”的感人故事,他就又会“重返江湖”。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糟老头”啊!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3-05 10:42:55
欧阳,你大概是学工科的吧?我则是学文科的。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不瞒你说,看到你写那些博文的题目《人类终将访问火星吗?》或者是《闲谈CCD》,我连大气都不敢出,更加不敢插嘴,生怕露馅。好在我写的东西都是人人都能够了解的。不过,你所说的“要拍出‘大片’,也离不开‘右半脑’的发达”。我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脑袋”,更不要说“左半脑”还是“右半脑”了。以后一定加紧“扫盲”:-)
回复 | 0
我的名片
多思
注册日期: 2009-12-14
访问总量: 328,848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秋日感恩
· 夏日梦想
· “爱”的“本质”
· 湖畔风情
· 闲话“左、右”
· 漫谈美国的电视广播
· 呼唤“真诚”
分类目录
【“制”在人为】
· 浅析美国的公共图书馆
· 浅析美国居民的“废物”处理
· 浅析美国的体育赛制
· 浅析美国的学校教育
【随笔漫谈】
· 漫谈美国的电视广播
· 漫谈“生命共同体”内的“批判式思
· 漫谈“批判式思维”与“建设性思考”
· 漫谈“融入主流社会”
【魅力四溢】
· 足球的魅力--兼谈决定胜负的各种
· 业余体育运动在美国民众心目中的
· “多元组合”的魅力
· “分享”的魅力
【奇谈怪想】
· “爱”的“本质”
· 闲话“左、右”
· 呼唤“真诚”
· 鉴赏“秘诀”
【杂感闲聊】
· 万维博客的“木村阳一”
· 从“外来词”说开去
· 闲聊“网络礼仪”
· “用脚趾头想”靠谱吗?
【艺海漫游】
· 浅谈音乐剧
· 大片的份量来自何方?
· 笑声过后--浅析春晚小品的选材
· 艺海漫游的“导航坐标”
【海外影视】
· 浅析美国影片产销的商业化倾向
· 南韩影片《太极旗飘扬》带来的反
· 日本影片《入殓师》带来的震撼
· 韩剧《爱丽丝》让人刮目相看
【热忱推荐】
· 热忱推荐电视剧《永不回头》
· 热忱推荐电视剧《情陷巴塞罗那》
· 热忱推荐几位“业余作家”
· 热忱推荐电视剧《小姨多鹤》
【养儿育女】
·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四)
·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三)
·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二)
·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一)
【自由代价】
· 自由的代价(三)日裔美籍国民纪
· 自由的代价(二)D-Day纪念园散
· 自由的代价(一)二战纪念园散记
· 找寻心灵的“自由”
【浮光掠影】
· 夏日梦想
· 湖畔风情
· 浮光掠影西雅图
· 浮光掠影看哈佛
【往事点滴】
· 秋日感恩
· 春光无限
· 怀念秋天
· 开博于母亲的提示
【他山之石】
· 巴非特与盖茨联合答问(ZT)
存档目录
2010-09-07 - 2010-09-28
2010-08-03 - 2010-08-31
2010-07-12 - 2010-07-27
2010-06-03 - 2010-06-10
2010-05-06 - 2010-05-27
2010-04-01 - 2010-04-30
2010-03-01 - 2010-03-26
2010-02-01 - 2010-02-26
2010-01-01 - 2010-01-29
2009-12-15 - 2009-12-29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