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多思的博客  
既然上帝赋予每人一个脑袋,或许就是为了鼓励人们独立思考......  
https://blog.creaders.net/u/3213/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漫谈“批判式思维”与“建设性思考” 2010-02-26 07:43:04

在《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三)》里,我曾引用昭君博客上李开复先生给女儿的信,其中提到了“批判式思维”。当时言犹未尽,现在再补充几句。

 

首先,再度引用那封信中的一段话语---“不要被教条所束缚,任何问题都没有一个唯一的简单的答案。还记得当我帮助你高中的辩论课程时,我总是让你站在你不认可的那一方来辩论吗?我这么做的理由就是希望你能够理解:看待一个问题不应该非黑即白,而是有很多方法和角度。当你意识到这点的时候,你就会成为一个很好的解决问题者。这就是‘批判的思维’——你的一生都会需要的最重要的思考方式,这也意味着你还需要包容和支持不同于你的其他观点。我永远记得我去找我的博士导师提出了一个新论题,他告诉我:‘我不同意你,但我支持你。’多年后,我认识到这不仅仅是包容,而是一种批判式思考,更是令人折服的领导风格,现在这也变成了我的一部分。我希望这也能成为你的一部分。”

(引自 http://blog.creaders.net/dreamweaver/user_blog_diary.php?did=51562

 

李开复先生的信件里建议女儿树立一种“批判式思维”,就是希望女儿不要简单地接收现有或现存的答案,同时也要包容和支持不同于自己的观点。这些话语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一,“批判式思维”应该是社会前进的原动力

 

据说,在“文革”期间,好多冤假错案的形成就是因为这样一条罪状--“对现实不满”。现实是什么?现实是“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现实是 “毛主席亲自领导的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因此“对现实不满”就意味着对党的不满,对社会主义的不满,对文化大革命的不满,对伟大领袖的不满。 “对现实不满”就是反党、反华、反共、反人民,这样的人当然只能“死无葬身之地”……值得庆幸的是,现在已经很少再用“对现实不满”来作为定罪的标准了。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就是建立在“对现实不满”之上的。按照达尔文进化论的解释,人类的祖先是从猿进化过来的。我们暂且不去讨论达尔文进化论的真伪,只是假设早先的猿“安居乐业”,满足于在树上生存与四肢行走的“现状”,人类或许也就无法诞生。正因为那些人类的祖先“不满现状”,执意下地行走,执意使用前肢并创造工具,人类才得以演变诞生。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差异恐怕也就在于是否能够对于生存现状持有一种“批判式思维”。

 

撇开达尔文进化论的真伪不说,看看人类的发展历史,几乎所有的创造发明(包括众多的诺贝尔奖)都是对现存事实采取了“批判式思维”。就拿我们生活中最常见、最常用的事物来说吧,3M代替了“随身听”(walkman);DVD Play取代了录像机;手机战胜了“大哥大”......所以说,想要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就应该大力提倡“对现实不满”,鼓励树立“批判式思维”。

 

二,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上最具“批判式思维”的阶层

所谓知识分子就应该是社会上知识比较丰富、思想比较最敏感、又比较具有前瞻眼光的人士。他们的思考往往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方向。所以,持有“批判式思维”应该是知识分子的天职。

 

“万维网”上昭君女士曾在星辰的翅膀的博客里所写到“我个人认为,唱赞歌不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找出问题,引起关注和讨论,才是关心这个社会的真正体现”。昭君女士在吾丁的博客也曾留言写到“我认为他这种对自己文化的反思很可贵。认同自己的文化的同时,也能看到它的缺点,并且乐于学习其他的文化中的优点和精髓,这正是我们许多人努力做的。”

(引自 http://blog.creaders.net/dreamweaver/user_blog_diary.php?did=55141

 

在枫苑梦客的博客里,转载了金南川的文章《知识分子的责任》,其中写到“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社会的知识与良心的守护者,你肩负着更大的历史责任。你应该是社会的良心,是社会的最敏感神经。面对着黑暗与不义,你不应该选择沉默,你的选择应该是批判、抗议和愤怒。独立是你发言的姿态,而异议和批判则是你体现独立的方式。坚持自由、权利和人道主义的终极关怀,永远是你的价值核心。你应该是那些弱势群体的天然的代言人,遇到侵害到弱者权利的事情你应该义无反顾地进行严厉的批判......知识分子的工作永远是异议和批判,充当时代的‘牛虻’,刺激其不停的进行自我反省与改进。知识分子相信,真诚的批判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永远是缺乏的。社会缺乏的不是颂歌,而是批判。任何一个社会衰败的原因不是夜莺太多,而是有太多的喜鹊的聒噪。因此知识分子知道自己不是唱诗班和时代的应声虫,坚信唱颂歌不是夜莺的工作,而自己是不屑于作喜鹊的工作的。真诚的批判是知识分子对时代最好的贡献,因为真正的知识分子相信:一句真诚且富有建设性的批判抵得上千万句的颂歌!”

 

通过以上文字,我们可以意识到,社会对“知识分子”的需求也就是期盼他们能够对现实持有“批判式思维”。假如对现存的一切都采取肯定、颂扬、称赞甚至吹捧的态度,那么还需要什么知识更新或时代创新呢?

 

三,美国的活力与创造力借助于“批判式思维”在美国的强大根基

 

打开美国的电视或报刊杂志,几乎全是对现政府的批判、对现各级领导人的责问、对现有政策的质询,对现总统的批评、指责、谩骂或调侃。美国总统每年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之后,电视台请来的嘉宾往往就是对立党派的人士,他们的言辞也都是对总统发表国情咨文进行反驳、指责、补充或抨击。有几个美国的知识分子敢于说自己与奥巴马政府“保持一致”?有几个美国的老百姓会说自己“坚决拥护”奥巴马政府?在民意调查过程之中,老百姓对于现政府和现状的满意度低于百分之五十的情况比比皆是……这种“批判式思维”在美国可以说是根深蒂固。

 

即便发生了像911这样的大事,全国民众都对恐怖分子同仇敌忾,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激情也异常浓郁。照样有电影导演敢于拍摄纪录片,对政府部门的调查结果表示质疑和反驳。但没有人会怀疑他们对美国的热爱与忠诚,没有人会咒骂他们是“卖国贼”或“美奸”。这就足以说明“批判式思维”的社会根基在美国是何等强大。

 

中国国防大学教授刘明福曾经撰文《美国走上世界霸主60多年,8次唱响“美国衰落论”》。他在文中写到“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美国衰落论;从未消失过。其中有8次高潮,包括:朝鲜战争后,苏联人造卫星升空后,越南战争后,20世纪70年代滞胀后,苏联扩张和日本大国崛起后,冷战结束后,‘9.11事件’后,金融危机后。”非常有意思的是“一次又一次提出‘美国衰落论’的,正是美国人自己……几乎在每次‘美国衰落论’之后,都是美国的一次改变、一次转机、一次提升。美国的‘衰落歌’,是美国的‘警钟歌’,也是美国的‘冲锋号’。美国衰落论,并没有唱衰美国,而是一次又一次地给美国带来动力和凝聚力。这是美国人的忧患意识,是美国人善用忧患意识的艺术。”

 

回想起来,美国社会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恐怕与美国永远都拥有一大批持有“批判思维”的知识分子有着密切关系。也正因为各行各业的人士都很擅长“批判式思维”,正因为美国普通民众都能理解并容许“批判式思维”的盛行,所以才导致并推动了美国社会巨大的创新精神。

 

四,“批判式思维”在中国的局限与徘徊

 

遗憾的是,自从反右运动之后,中国知识分子在持“批判式思维”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徘徊,甚至倒退。比如,鲁迅曾经写过《阿Q正传》,表现出他对民族文化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以至被誉为民族的脊梁。假如现今再有人对中国政府的某些举措提出批评,再对民族文化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定会被认为是“崇洋媚外”、“卖国”或者被带上“汉奸”的帽子。是否因为现在已经是“太平盛世”,所以就不需要“批判式思维”的存在?是否因为大家都已经过上了“好日子”,所以只需将“批判式思维”的锋芒一致对外呢?

 

假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知识分子对于他们所生存的社会环境缺乏“批判式思维”,那么整个社会也就可能停止不前,甚至发生倒退!假如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知识分子对他们祖国的某些落后现状提出批评,就会被误判为“崇洋媚外”或“汉奸”,这是整个国家与民族的灾难与悲哀。

 

持“批判式思维”的前提与根基就是保持思想的独立性。对此,枫苑梦客还写下 “由钱学森最后系统谈话想到的“一文,其中写到“大学要有创新精神才能自立于世界大学之林,而创新精神的培养则需要自由的环境,需要有独立人格的学者群体。而这些却是当代中国最缺乏的。在一个思想压抑、处处有关卡、禁区的环境中,不可能迸发出探索创新的思想火花。思想控制和行政干预使得大学失去了作为学术组织的自主性与独立性,知识分子也失去了心无旁骛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独立品格。独立性是知识分子最可宝贵的财产,失去了独立性,知识分子就失去了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

(引自 http://blog.creaders.net/zqingzhi/user_blog_diary.php?did=50181

 

我相信还是中国国防大学教授的言辞比我的文字更有说服力。还是上面提到的刘明福教授,在同一篇文章里还曾写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论调,集中表现在‘四论’上:‘中国崛起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在这四论中,人们最爱听的是‘中国崛起论’,最不爱听的是‘中国崩溃论’,认为它不仅是在诬蔑中国,简直就是在诅咒中国。正在崛起的伟大的中国,怎么会崩溃呢?其实,在这四论中,‘中国崩溃论’是最有价值的。所谓忧患意识,最大的患,无非就是崩溃。防患于未然,就是防患于崩溃。有了这方面的充分准备,才真正能够做到有备无患。”

(引自 http://news.wenxuecity.com/messages/201002/news-gb2312-1024953.html

 

特别令人值得深思的是,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之中,包括在一些已经出国甚至加入外国国籍的华裔心目中,不能容许对中国的政府与政策,也不能容许对中国的民族文化采取“批判式思维”的立场。这种现象与美国平民百姓非常能够容忍“批判式思维”形成了鲜美的对比。

 

伊萍在《中国文科教育的误失》一文的留言里写到,好些华裔之所以对“批判式思维”产生误解,可能有着两方面的因素,“第一是有些中国人分不清政府、国家、人民的界限;第二中国人有时还分不清人身攻击和批评的界限,喜欢用谩骂的方式来批评,把谩骂与批评等同。”也就是说,他们不明白,政府与政党的存在就是为国家服务、为平民百姓谋幸福。民众对政党和政府的批评监督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还有的时候,一旦有人对中国存在的问题持有“批判式思维”,就会有人诉说外国存在同样的弊端。对此,我曾经在夕子的“老外公司的猫腻”一文底下留言“这就带来两个疑问---首先,中国存在的问题与外国存在的问题是否是同一回事?是否具有可比性?其次,即使外国确实存在某些问题,是否中国也就应该理所当然地存在同样的问题?就好比,美国建国二百多年了,至今还没有实现全民医疗保险,是否中国的全民医疗保险也就应该等上二百年之后再去建立呢?”

 

追究为什么中国文化对“批判式思维”容易产生误解或误读,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课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很多,不是此文所要讨论的主要课题。

 

五,具备“建设性思考”是“批判式思考”的补充与后续

 

提倡“批判式思维”绝对不等于全盘否定前人的成功。历史的进程早已证明,只有沿着巨人的肩膀攀延上升,才能达到新的高度。所以,仅仅具备“批判式思维”而不足以创新,很容易沦为愤世妒俗的“愤青”。在提倡“批判式思维”的同时还应提倡“建设性思考”。遗憾的是,无论坚持“批判式思维”,还是倡导“建设性思考”,似乎都不是华裔的强项。

 

米笑先生在《原来香港人是这样看大陆移民的》一文里提到一位香港移民对大陆移民的一系列看法,其中之一就是“发现问题多(提出建议少)---大陆人特别能发现问题。什么事搞砸了,马上会找到很多原因。但是对于如何解决问题,建议极少……其实,发现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解决问题才是咱脱颖而出的机会,是展示责任心和水平的机会”。

 

昭君女士在《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三)》里留言“我一直感觉,美国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是许多中国孩子欠缺的(当然这不是说中国孩子里就没有这样的,但总体来说,中国孩子太习惯于‘依赖书本和权威’) 这当然和文化有关,但也和中国教育的鼓励‘comformity and obedience’很有关系。”

 

我猜想,一定会有不少华裔家长赞同昭君女士与米笑先生的看法。中国的传统教育比较注重基础教育。为学生们打下坚实基础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如果在学校教学与整个社会风气之中,过于强调服从与统一,就会严重削弱“批判式思维”的健康成长。

 

伊萍的文章已经对《中国文科教育的误失》做了精彩的论述,这里不再重复。署名aa881的网友在评介伊萍文章时认为,这绝对不仅仅是文科教育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整个的社会教育。他写到“这样教育出来的人,把一切现成的权威的东西,都当成不容置疑的事实来信奉,毫无批评、思辨、置疑、反思的能力。学校书本里学了达尔文理论,就当作铁的真理,全盘接受,没有丝毫批判思维;大学课本里,或者科学杂志上读到了宇宙大爆炸理论,就囫囵吞枣、五体投地;教科书上怎么说,权威怎么说,洋人怎么说,主流舆论怎么说,那就是真理,不可动摇的信条。这样教育出来的人,对待科学、理论、思想所抱的态度,基本上和中学生对流行文化所持的态度完全一样,盲从、跟风、迷信、随大流、赶时髦,没有丝毫独立的思想……” 

(引自 http://bbs.creaders.net/education/bbsviewer.php?trd_id=451253)

 

六,“建设性思考”的“土壤”在美国得天独厚

 

常常听到或看到很多老中指责美国的中小学教育进度太慢、程度太浅、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太差等等。我完全赞成这些指责。美国的教育确实存在很多很多的问题,而且急需认真对待,及时解决。但是,为什么尽管如此,在科学发明创造方面,美国依然独占鳌头呢?回顾自美国崛起以来,世界的绝大多数发明创造都在美国诞生。看看这篇文章,就能加深了解美国社会鼓励“批判式思维”、又擅长“建设性思考”的丰硕成果了。

(引自 http://news.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news&MsgID=988842

 

有人也许会说,很多发明创造都是来自移民居美国的外国人。对此我也完全赞同。那么再问一句,为什么这么多外国的优秀人才能够在美国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呢?除了因为美国的经济实力雄厚、物质生活富裕之外,除了因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在接纳外来人才方面比较宽容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呢?

 

我认为这一“土壤”就是美国的教育观念比较开放,不注重死记硬背,而是比较注重独立思考,尤其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独创性与想象力。也就是说,比较注重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批判式思维”与“建设性的思考”。

 

在美国,从小学低年级开始,老师布置的作业就不单单是解答习题,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去收集材料,完成一个个专题项目(project)。在老师批改孩子们的作业时,也不是强求统一,更不是强调必须符合“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孩子们大胆设想,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能得高分。在这些过程之中,不强求统一与没有现成标准答案就是容许和鼓励孩子们坚持“批判式思维”;而在孩子们收集资料并“自圆其说”的过程中,就是在完成一次次的“建设性思考”。尽管孩子们最早“自身创建”的那些“学说”或许尽是些“奇谈怪论”,但正是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大胆创新精神。在提倡“建设性的思考”这一方面,美国的文化环境真是得天独厚。

 

“万维网”上一位署名pzzdm的网友曾经留下这样一段评论---“我在常青藤之一的大学当过助教,知道他们的水平。平心而论,跟中国名校的大学生各有春秋。中国学生大多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动手和动脑能力可能差一些。美国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很明显。有些学生能力很强,牛B得很,甚至直接去当教授也可以胜任。而大部分学生则很一般。”

(引自 http://bbs.creaders.net/education/bbsviewer.php?btrd_id=1018048&btrd_trd_id=442343

 

为什么美国学生之中会出现这样的两极分化?原因恐怕在于如何看待和利用美国的教育模式。假如仅仅满足于当一个“好学生”--课堂上认真听讲,回家按时完成作业,那么你就必然很一般;反之,假如你能够充分利用和发挥美国教育方面的宽松,大量学习课外知识。在完成一个个专题(project)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批判式思维”与“建设性思考”,那么就可能成为“直接去当教授也可以胜任”的牛B学生。

 

小结

 

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大批中国青年来美国留学或定居,他们本身或许已经错过了发明创造的最佳年龄与最佳时机,但他们的第二代或第三代则前程远大---这些家长本身的素质决定了对孩子基础教育的重视,而这些孩子又是在美国鼓励发明创新的文化氛围中长大。假如能够充分利用美国教育的优势,坚持美国社会所提倡的“批判式思维”与“建设性思考”,这样的后代必然是大有可为、前途无量!





 

浏览(2869) (2) 评论(44)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水柔石刚 留言时间:2010-03-30 11:40:03
实在太热闹了,我也赞同批判性思维和建设性思维互补,比方我们站在企业领导者的角度来看,更希望对公司不好的地方提出批判,但还得有解决的建议办法,才能改进进步。批判性思考的是事因,建设性思考地是结果。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3-04 05:27:16
网友欧阳峰在他的博客里对我此文也作了一些评论,考虑到他的评论概括了我的疏漏,因此转贴如下:

看了你关于批评性和建设性的文章,十分欣赏。因为那里留言那么多,我就不凑热闹了。我觉得批评和建设其实是一致的。没有建设的批评就太廉价,没有批评的建设也最多是小修小补。也许都归为“独立性”的两个方面很确切一些。在美国的教育中,从小学做项目就要强调“独立性”,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至于是不是站得住脚倒不是很讲究。这个的确与中国有很大不同。说到知识分子的批判传统,我觉得也是在野和执政双方制衡的传统的表现。在野的不批评当局,就是没有尽到责任。唱赞歌的话要被笑话的。谢谢你提出了那么发人深省的好题目。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3-02 05:05:58
在“万维网”的“教育学术”论坛里,署名aa881的网友先后发表了两篇文章,题目分别是“和中国人谈批判性思维-回答多思”与“什么是学术批判精神:从一只故事谈起”。

他的文字给我带来很多思考。考虑到他文章的内容与我的博文有关,考虑到读者或许同样关注这一话题,于是就将两篇文章转贴在下:

“和中国人谈批判性思维-回答多思”---

多思写了篇“批判性思维和建设性思维”的文章,受启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题目,再来讲几句。

批判性思维的关键是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不随大流,不赶时髦,不唯权威,不唯书本,说的俗一点,就是用自己的大脑思考。批判不等于批判性思维,如果这种批判是盲从盲目的结果的话。文革是有史以来人类经历的最大的社会批判吧,把众多社会精英打倒在地,把数千年文化付之一炬,树立毛泽东的绝对权威,他的话就是真理,谁反对他,就把谁批倒批臭。无数的红卫兵,“批判精神”可谓强矣,打砸抢, 杀人放火,无所不为。 显然,这不是我们说的“批判性思维”,因为文革其实是人类历史上最盲目盲从,最丧失理性的时期。国人中很多人好批判传统文化,批中医,批汉字,象言真轻之类,他们有批判性思维吗?显然没有,相反,他们是最奴化,最僵化,最盲目,最愚蠢的代表,因为在他们的所谓批判中,没有一点独立思想的成分,而是盲目地跟随对中华文化毫无所知的洋人偏见后面亦步亦趋。

批判性思维的实质是质疑,而不是简单的否定。真正的科学人士是质疑的,他们从不迷信权威和书本,更不会迷信洋人。质疑不等同于简单的否定,而是一种思维挑战的表现。中国人在这个问题上犯的通病就是非黑即白,这是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所以,谁只要质疑什么,就认为在否定什么,而不知道,质疑是过程,否定是可能的结果之一,质疑也可能导致肯定,在更高层面上的肯定。

批判性思维决不是随便就能培养的能力,而是长期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狼孩回到社会后,再也不能培养起人的生活习性,同样,在僵化的教育和社会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接受马列共产教育的大陆中国人, 是很难理解和形成批判性思维。尽管如此,谈论这个话题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是在黑暗里给出一把火炬,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置身的黑暗,和光亮的存在,至于能否走出黑暗,就取决于个体的修炼了。

“什么是学术批判精神:从一只故事谈起”----

皇帝来到了,但是这天情况不同往常,看见皇上,重大臣无不惊得目瞪口呆, 只听皇帝得意地说到,我的衣服怎么样,美不美呀?大家不知道如何回答,这时,宰相带头说道,皇上的服装太美了,美轮美奂啊,从古至今少有的华服啊。重大臣听了,缓过神来,众口一词地附和着称赞皇上的美服, 尽管不少人心里犯嘀咕,但是一则碍于众口一词的赞誉,再则,心里想,皇上的服装本不同于大众,应该是不同寻常的。就在这时,一个小孩看到了,端详了一会儿,直冲着皇上嚷道,皇上,你们怎么赤身裸体,不着一物呀???

什么是真正的学术批判精神?

第一,它是真诚的,只服从真理,而不参杂任何其它东西,比如,地位啦, 金钱啦,利益啦,等等;

第二,它是勇敢的,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不怕打击,不怕排斥,不拍压制,不怕孤立,忠实于真理;

第三,它是独立的,不人云亦云,不鹦鹉学舌,不从众心理,不盲目跟风,不赶时髦,不崇拜权威,不迷信书本,不分土洋,一切都经过自己头脑的辨析;

第四,它是开放的,不轻易肯定,也不轻易否定,重视现有的一切,接受不同意见,明白科学是阶梯式前进的;

第五,它是直接了当的,不转弯抹角,不兜圈子,好简洁,直接,相信真理是简单的; 决不搞繁琐哲学,不搞花里胡哨的东西。

这就是皇帝新装的新解。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3-01 07:00:24
思考,能够与你这样喜欢思考的网友经常交流是我的荣幸,还望以后多加指点!
回复 | 0
作者:思考 留言时间:2010-03-01 05:17:29
很同意你在文中的见解,希望今后有更多机会和你探讨。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3-01 04:52:52
思考,感谢你再度来访。我也非常赞赏你推荐的山哥的博文《我为何不支持中国当局打压古狗?》。我早已在他博客底下留言,表示了我的支持与赞同。

我一再说过,此文只是一个思考提纲,如果展开来谈,还有许多内容可写,那就超出了我的能力。因为好多问题连我自己也都没有想清楚,还有待我自己加以深入思考。或许今后还会围绕类似话题再写一些文章,一方面整理自己的思路,另一方面也是与大家共同探讨。

但不管怎么说,我们都应该遵循“流溪河”的倡议--“海外华人对中国的社会良知与责任感,应向更高层面延伸”。同时更应该遵循“思考”你的倡导---“作为海外华人,特别是旅美华人,我们应当成为两个伟大国家之间沟通的桥梁,而不是‘逢中必反’或‘逢美必反’的极端主义分子。”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吧!
回复 | 0
作者:思考 留言时间:2010-02-28 18:13:57
多思,看了你和流溪河之间的对话,想就你们间的讨论在谈一些看法。什么是批判式思维,你们和其他几位都提到了建设性思维,并且都认同海外华人对中国的社会良知与责任感,也应向更高层面延伸。这里我想起前几天读的山哥的博克《我为何不支持中国当局打压古狗?》。山哥以一个知识分子正义感和责任感提出“古狗之争,当然有明显的中美两国,古狗和百度两大互联网巨头之间实际利益之争,但也有封闭与开放两种思维方式之争。我们很多热爱中国的华人朋友们,看到了第一方面的问题,却忽视了第二方面的问题。而后者或许比前者意义更加深远。”以“铁杆保华派”自居的山哥,在这个问题上把政府的利益,国家利益,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看得异常清晰,并提出了我个人也认为是正确的立场。

说起海外华人对中国社会的责任感,今天正好看到温家宝总理星期六就毒奶粉等假冒伪劣产品的问题的谈话,他说,“这个教训应该说是很深刻的,不是一个企业,也不是一个地方,是我们整个民族应该汲取的。”在这里我想问作为中华民族一员广大海外网友一个问题,大家是否记得在三鹿奶粉事件被揭露的一年之前,美国各大媒体报道市场上销售的宠物饲料发现有三聚氰胺造成宠物死亡的事件,并把矛头指向中国的原材料供应商。当时中国国家质检局定了调子,说这是境外敌对势力掀起的又一股反华浪潮。海外的中文报章网站几乎也是一边倒的支持这一论调,我碰到两位在药厂工作的国内的MD美国的博士,非常肯定地告诉大家,这一定是美国媒体造谣,三聚氰胺根本就不会进入宠物食品。在这里,我们不容置疑的是,美国的宠物饲料制造商见利忘义,采购廉价的原材料又疏忽产品的质量控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抗议美国媒体造谣的呼声显然盖过了对产品质量置疑的呼声。一年后以后,三聚氰胺又出现了,这回不是在美国是在中国,这回不是在饲料里是奶粉里,这回死的不是小猫小狗,是无辜的孩子。我没有看到就这一事件海外人士的深刻反省。我想问的是那些持媒体反华观点的人,他们言行是爱国,还是爱自己的面子。我再想问一句,是中国的形象重要,还是中国人民的生命重要。
这里我想循着流溪河和多思的倡议,尝试把“海外华人对中国的社会良知与责任感,也应向更高层面延伸。”首先应该承认普适价值的存在,在以上的讨论中只提了两点: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类知情权的尊重。这两点都是的背后都是承认人的平等。这个题目太大,想听大家更多的建设性意见。第二,作为海外华人,特别是旅美华人,我们应当成为两个伟大国家之间沟通的桥梁,而不是“逢中必反”或“逢美必反”的极端主义分子(而使两个国家走向更深刻的对立)。借用网友无忧的一句话,多念一些美国的好,少说一些中国的坏。
回复 | 0
作者:流溪河 留言时间:2010-02-28 13:31:19
我不想陷入英文是否正宗的讨论。确实,criticizing thinking 我不曾见他人用过,是我对社会(包括长期与美国同事之间打交道)观察中归纳出来的,称为非正宗英文讲法我接受也不介意。真正的critical thinking本质包含正面思考的部份,而criticizing他者事物的心态(mindset)是较狭义的(在工作与人际关系中容易带来负面效应)。
回复 | 0
作者:twocentsworth 留言时间:2010-02-28 12:38:12
多思,不敢当。希望以后再有效劳的机会。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2-28 12:16:53
twocentsworth,感谢你这位热心的英文教师,真的是大长见识!看来你的中文与英文一样的“顶呱呱”噢!哈哈哈!
回复 | 0
作者:twocentsworth 留言时间:2010-02-28 11:56:36
如果大家不介意,允许我来贡献两分钱。

“criticizing thinking” 在英语文法上不是个很正确的词语。 如果是说“being critical” 和 “critical thinking” 有何不同, 那就没错了。

“being critical” 中文译为 “好批评(即指责)他人”。 例如 “when he says me I’m sloppy, he is BEING CRITICAL.”

“critical thing” 译为“有批判性的思维” , “he applies critical thinking to any pronouncement from the Voice of America.”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2-28 10:46:27
流溪河,谢谢你的再度回访。对于我来说,你提出的好些问题都挺深刻,也挺深奥!比如“批判式思维的功利有效性”,以及“生命共同体利益”等等,我几乎从未听说,更是从未去探讨,都值得我进一步去学习思考。至于criticizing thinking与critical thinking的差异,我就更是不着边际,因为我的英文真的很烂。但是,我依然非常赞同你的补充---“海外华人对中国的社会良知与责任感,也应向更高层面延伸”。共勉!
回复 | 0
作者:流溪河 留言时间:2010-02-28 10:18:17
多思,谢谢你的回复,你确实是一个认真思考者。

交流有助于沟通。你我在此议题上的看法,在许多方面是一致的。不过我对批判式思维的功利有效性有多一层思考,既生命共同体利益关联度。若是身在其外,有些批判(评)式思维容易成为站着说话不腰痛。许多事情要考虑到那一生命共同体的家底历史现状,不应忽略了与他人相比起跑线的差异。记得你提到过家庭教育。家长对自己儿女的教育是鼓励多于批评(家庭各成员之间相处也是如此)。家长和子女对自家人内的批评与外人的批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

在此申明,我是赞同批判式思维。但我认为建设性思考更不容易。海外华人对中国的社会良知与责任感,也应向更高层面延伸。

又,批评式思维(criticizing thinking)与批判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在中文里意思较模糊接近,在英文里差异还是蛮大的。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2-28 05:49:26
twocentsworth,绝对赞同你的观点---"不要对所有不了解的语言和观点存有偏见"。
回复 | 0
作者:twocentsworth 留言时间:2010-02-28 05:42:11
多思,
领教。 谢谢。仅有一个建议。 请各位不要对所有不了解的语言和观点存有偏见。以免有“排外”之嫌。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2-28 05:40:25
twocentsworth,首先,我真的很羡慕你能够那么流利地使用英文,我常常“梦想”能够用英文做梦、用英文吵架、用英文骂人......可惜的是,即便是这些可怜的“白日梦”也还是在用中文做:-)

不过,我猜想很多来中文网浏览的读者恐怕都与我一样----英文程度还远不如你。所以,我倒是建议你在可能的情况之下尽量使用中文留言,或许对你来说可能有点儿勉为其难,却会有助于更多读者理解你的观点--这应该符合你的本意。否则,对于“精英教育的误区”的讨论也可能无意之中误入“精英化”的误区---恐怕这也不是你所期盼发生的事情吧:-)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2-28 05:16:45
流溪河,首先,非常非常感谢你的留言。

既然我极其推崇“批判式思维”,当然也极其赞同任何读者对于我的文章与观点持有“批判式思维”的立场。由于你留言涉及的话题比较多,请容我按照你留言的顺序一一答复。

1,你在留言中写到“在实践中人们对何谓批判式思维认知还是有不少差别……同时也要包容(乃至吸收)不同于自己的观点。”我绝对赞成你的这一见解。我在文章开头部分完整地引用了李开复先生给女儿的话语,其中李先生写到“批判的思维”是“你的一生都会需要的最重要的思考方式,这也意味着你还需要包容和支持不同于你的其他观点。”对此,我也要写到,李先生“就是希望女儿不要简单地接收现有或现存的答案,同时也要包容和支持不同于自己的观点。”

其次,我也极其赞同你的观点--“批判式思维的层次是满高的,非一味肯定或否定”。昨天,看了我的博文之后,落基山人发表了博文“也谈批判精神”

(http://blog.creaders.net/shengleiwu/user_blog_diary.php?did=56169)

我在他博文底下留言写到“在现实生活里,要真正保持批判精神确实很不容易。一方面不能人云亦云,随大流;另一方面,也不能故意对着干,偏要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这里又要涉及到‘真诚’---至少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时,从内心出发感觉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而不是为了附庸风雅或标新立异。即使将来被证明自己的看法是错误的,也可以真心诚意地接受他人的正确观点。这种改正同样也是心悦诚服的,也是绝对真诚的。”

我想上述留言大概已经表达了我对你观点的赞同。

2,你在留言中写到“有些人的‘批判式思维’是单向的,多针对中国的事物(还给不同于己见者戴帽子),极少针对美国西方的事物。 但凡西方(几乎什么)都好,似乎本身就有违于批判式思维的精神”。

这段话语极其准确地描写了一些中文网里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也极其反感“但凡西方(几乎什么)都好”。这种观点和立场本身就是极其偏颇与荒谬的。连西方人都在声嘶力竭地批判自己的政府和文化,我们东方人何必去崇拜迷信呢?

但是,我觉得应该补充说明一点。我猜想你所指的现象主要是在中文网里,而中文网所面对的主要读者大概都是华裔或能够阅读中文的老外。既然如此,就存在一个“目的”与“功利”的问题。

我坚信,绝大多数的华裔在中文网上所写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中国变得更加美好,为了让中国文化更加灿烂辉煌。即便是批评或批判西方的事物,也是为了引以为戒,让自己更加清醒,而不是借助批评或批判西方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优越感。也就是说,在中文媒体或网络上对西方进行的批评不是为了西方,而是为了我们自身。孔子说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说要想把工作完成,应该先把工具准备好。在中文网上要做的“事”就是“为了让中国变得更加美好”,在中文网上批判或批评西方只是为了做好“让中国更加美好”这件“事”所要利用的“器”。而在这种区分“事”与“器”方面,西方文化早已经领先我们中国文化---面对自己的政府与本国文化里的糟粕或丑陋,西方人在西方媒体与西方网络上早已骂得痛快淋漓。更何况,何须我们中文网再去大骂西方。假如是为了西方文化更加美好灿烂,尽可去西方人的网络或媒体里去参与他们对西方文化与政府的鞭挞。对此,我在文章里所引用了国防大学教授的文章,他尖锐地指着,“一次又一次提出‘美国衰落论’的,正是美国人自己。”

在这里,我还想强调的是对“批判”或“批评”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我在伊萍我文章底下曾经留言“中国有许多非常好的格言或俗语,比如‘打是亲,骂是爱’,比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些话语都很正确,但持有‘中国式的思维’的人只是将这样的格言用于自己的孩子或小辈,却不能用于对自己的国家和政府;西方社会则截然相反……西方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总是一味地赞扬和鼓励。而对于自己国家、政府、党派领导人等等,西方人则是极其苛刻,绝对没有好脸色。即便如此,没有人会怀疑他们对自己国家的热爱,没有人会误会他们对自己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我相信,很多时候华裔在中文网上发布对中国文化的批评或批判,正是出于“情之切,爱之深”,是出于“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们同样遵循了优秀的中国文化传统,同样是出于“打是亲,骂是爱”以及“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良好用心。即便他们的言辞可能过于偏颇或激烈,还是应该将它们视为良药,而非毒药。在这一点上,我确实非常感慨并羡慕 “‘批判式思维’的社会根基在美国是何等强大”。与此同时,我也在深入反思,为什么“华裔的学生、学者、知识分子在探讨中国政府的政策时,或许也会对一些民族文化里的某些弊端采取‘批判性思维’,他们和西方民众与知识分子采取了同样的立场和态度,也是出于一种对自己祖国的眷恋和热爱,为什么就不能被人所理解或接受呢?”在这一点上,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真的存在巨大的差异。

3, 我在使用“中国”这个字眼时,不仅包含大陆,同时也包括台湾和香港。但是我没有去过台湾,对台湾的了解当然不多,但是我绝对相信你的判断---“台湾的舆论许多是满偏见的”。正因为如此,所以我在给“思考”的留言中写道“对于目前的两岸局面,我确实深感忧虑,原因就在于两岸的老百姓都积极地站在自己政府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丝毫没有显示出超越历史恩怨,超越不同意识形态的超人智慧。”假如你去阅读我写的“南韩影片《太极旗飘扬》带来的反思”一文,相信你能够看到我的忧虑与思考。

至于你说到“不要以为只有大陆的民众被误导。我看台湾,美国西方的民众对中国(大陆)有很多人也是被误导”。对此,我举双手赞成,想要纠正这些问题,只能去西方或台湾的媒体与网络上大声疾呼,只能等待或借助台湾或西方的知识分子高举起他们自身的“批判性思维”的大旗了。而不能因为西方民众也在被误导,所以中国民众被误导就不足为奇。

原谅我再度引用我在文章里的一段话语,针对有人对中国存在的问题持有“批判式思维”之后,就会有人诉说外国存在同样的弊端。这就带来两个疑问--- “首先,中国存在的问题与外国存在的问题是否是同一回事?是否具有可比性?其次,即使外国确实存在某些问题,是否中国也就应该理所当然地存在同样的问题?就好比,美国建国二百多年了,至今还没有实现全民医疗保险,是否中国的全民医疗保险也就应该等上二百年之后再去建立呢?”

再次感谢你的留言,能够与你进行这样的交流与探讨,实在是我的荣幸!
回复 | 0
作者:twocentsworth 留言时间:2010-02-28 04:29:13
多思,
不谦虚!不是你的英文不好,而是你的中文思维太”polished”了。我和你恰恰相反,英文“顶呱呱”,中文“惨不忍睹“,可我不怕汉语高手嘲笑,打死也硬着头皮写出去。哈哈。
回复 | 0
作者:流溪河 留言时间:2010-02-27 23:30:42
多思,
欣赏你愿为一独立思考者。本着同一精神,与你交流一点想法。

相对许多网友的热情赞扬,我的看法多一些冷静。从哲学道理上说(philosophically),我赞同你对批判式思维的看法。但我观察,在实践中人们对何谓批判式思维认知还是有不少差别。批判式思维的层次是满高的,还包含独立性,非一味肯定或否定,同时也要包容(乃至吸收)不同于自己的观点。在我看来,有一种思维其实可归于批评式思维,而不少人把批评式思维当作批判式思维。有些人的“批判式思维”是单向的,多针对中国的事物(还给不同于己见者戴帽子),极少针对美国西方的事物。 但凡西方(几乎什么)都好,似乎本身就有违于批判式思维的精神。

附,看了你与一些网友的对话有感。有多少大陆来的华人批判式思维台湾对中国历史,大陆正向发展的偏颇教育宣传吗?我在台湾待过几个月,感觉台湾的舆论许多是满偏见的。不要以为只有大陆的民众被误导。我看台湾,美国西方的民众对中国(大陆)有很多人也是被误导。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2-27 14:09:46
思考,谢谢你的再度来访与留言。我的生活面很窄,接触面也很小。日常生活就是两点一线(家与办公室)。或许你不会相信,我甚至连没有手机都不需要。正因为如此,我也就特别喜欢通过上网与阅读他人的文章来补充自己的不足,我也非常注意大陆网络上的那些普通网民的留言,确实可以看到很多令人担忧和悲哀的倾向。

你说“见到太多七十年代后期以后出生的在美国读了PhD的中国学生学者,拒绝接受对许多历史事件有悖于官方口径的表述和解释。很令人担忧。”这一留言让我想起伊萍的博文(建议你关注伊萍最近的几篇文章),她在自己博文留言里曾经写到“我们公司有几位三十岁左右的中国‘新一代’,you will not believe how close minded they are.”她还写到“我平时就是觉得周围不少中国人,专业上很聪明的,可看社会问题观点非常可笑。以前认为他们可能天生脑袋里少根筋,但又奇怪为什么大陆人中比较多。”她最终得出的结论与你一样--“最近二十年来,国内教育更加成功的摧毁了一代人的独立思考的能力”。看来,你与她的很多看法都不谋而合了。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很多共同语言!

我的朋友也曾推荐我看龙应台的《大江大海1949》,只是还没有来得及去读。在“南韩影片《太极旗飘扬》带来的反思”一文里,我也谈到了“民族心灵中最黑暗的一面”。对于目前的两岸局面,我确实深感忧虑,原因就在于两岸的老百姓都积极地站在自己政府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丝毫没有显示出超越历史恩怨,超越不同意识形态的超人智慧。谢谢你的推荐!
回复 | 0
作者:思考 留言时间:2010-02-27 12:58:43
多思,谢谢你的建议,我读了《不知道真相,怎么能追求真理?》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我读了最近读了龙应台的《大江大海1949》,对长春围困特别有感触。南京大屠杀的三十万同胞值得纪念,长春围困中饿死的几十万同胞同样值得纪念。这一历史事实,以及国共两党对这一“兵不血刃”的占领的回避,难道不是反映出我们民族心灵中最黑暗的一面。

回到你提出的“批判式思考”和“建设性思考”命题,最近二十年来,国内教育更加成功的摧毁了一代人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见到太多七十年代后期以后出生的在美国读了PhD的中国学生学者,拒绝接受对许多历史事件有悖于官方口径的表述和解释。很令人担忧.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2-27 11:47:51
思考,看来我们会有很多共同语言。因为我们给自己取的网名都带有一个“思”字。我原先曾想取名为“多思考”。结果被告知已经有人取了那个名字,所以只能取名“多思”。

谢谢你的鼓励和参与。的确,在海外的中文网上,尤其在“万维网”上,经常可以看到很多非常有思想性的博文。在我文章里所引用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遗憾的是,假如有的文章没有机会上“万维导读”或“万维博客”,那些好文章往往就会被忽视。比如,我非常喜欢的一篇博文叫做“不知道真相,怎么能追求真理?”http://blog.creaders.net/clkzss/user_blog_diary.php?did=52927

可惜那篇文章以及那位作者都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灿烂文明与古老文化,但也曾有过十几亿人只依赖、只借助一个脑袋“思考”的惨痛教训。“不知道真相,怎么能追求真理?”一文里所讲述的教训我都曾经经历过。所以,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每个华人都应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让我们共同以自己的网名时刻告诫自己---思考!多思!多思考!再次感谢你的鼓励!
回复 | 0
作者:思考 留言时间:2010-02-27 11:29:21
多思,这篇文章以及您引用的其他几位的博克经常发表的文章让我感到很多鼓舞。能够以清晰的逻辑,普世的原则,站在无功利的立场上看待中华文化,看待中国目前的发展势态,在当今的华人社区当中真是难能可贵。谢谢! 希望看到等多的有深度的评论。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2-27 11:28:04
twocentsworth, 谢谢你的鼓励!请原谅,我的英语惨不忍睹,实在不敢与你用英语交流。感觉中你好像经常在“旅途”之中(或许人生本来就是一次旅途吧)。既然你经常外出,想必你一定见多识广。还望你多加指点!真心祝愿你旅途顺利!愉快!
回复 | 0
作者:twocentsworth 留言时间:2010-02-27 11:09:18
Duosi,
This is one of the best pieces of work (if not THE BEST) I've come across in these pages in a long while. I have been a silent admirer since I stumbled onto Wanwei. Congratulations!

(I am writing this at the airport awaiting my flight. Writing in English is so much easier.)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2-27 06:51:29
含蓄,承蒙教授夸奖,不胜惶恐。说“全面深入”实在不敢当,真的只是一个思考提纲,记录了自己几个月来思考的轨迹,仅供各位参考。说实话,我真是写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所以才写了几个月)。倒不是因为怕人砸砖拍板,而是生怕言辞不周或考虑不全,误导他人。请看我的留言。
回复 | 0
作者:含蓄 留言时间:2010-02-27 06:05:30
非常欣赏这篇大作,它不仅全面深入地论述了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出了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向。它为这个网上论坛树立了正气,也为社会上更多的人指导了航向。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2-27 04:33:14
信济,感谢你的鼓励!你将“破与立”归纳成一种“中庸关系”,这还是我第一次听说,很有创意。我对儒家学说一窍不通,但细细一想很有道理。因为对“破与立”采取一种平衡与综合的态度--不破不立;破是为了立;没有破就无法立。你说的很对“大愚之世,则总是破有余而立不足。但时间、信心和耐心总会医治偏颇”。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02-27 04:27:56
乐维,感谢你的留言。自从阅读了你“美国为什么老犯同样错误”一文之后,经常去光顾你的博客,非常喜欢“我在美国做TA”系列。通过那些文字,加深了我对美国社会的了解。

北村,你与乐维的见解我都很赞成,你们对海外华裔的担忧也是我非常认同的--“对社会的奉献与社会活动能力恰是‘融入社会’的关键之一”。假如到了海外依然封闭自己,依然保持固有的思维模式,那么,“下一辈的人继续延续着上一辈人的足迹在走,穿新鞋走了老路”的现象一定层出不穷。这些都是我们所不希望看到的啊!
回复 | 0
作者:信济 留言时间:2010-02-27 00:02:24
强文。足见多思兄博采众长的能力。
破与立本应是一种中庸关系。大愚之世,则总是破有余而立不足。但时间、信心和耐心总会医治偏颇。
美国自立国起就有坚实的新教伦理基础,制度全听擘划,地理上又居温带孤洲,得天独厚,可谓全球无两,才有现在的规模。中国居四战之地,以残破之余,勉而图强,与美国的条件当然判若云泥,就如同当初的中原比不了当初的亚平宁半岛。但罗马帝国一去不返,而神州规模仍在,这背后超越机运的历史逻辑就启示爱国的同胞把信心和耐心拿出来,去做该做的努力。
回复 | 0
我的名片
多思
注册日期: 2009-12-14
访问总量: 325,814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秋日感恩
· 夏日梦想
· “爱”的“本质”
· 湖畔风情
· 闲话“左、右”
· 漫谈美国的电视广播
· 呼唤“真诚”
分类目录
【“制”在人为】
· 浅析美国的公共图书馆
· 浅析美国居民的“废物”处理
· 浅析美国的体育赛制
· 浅析美国的学校教育
【随笔漫谈】
· 漫谈美国的电视广播
· 漫谈“生命共同体”内的“批判式思
· 漫谈“批判式思维”与“建设性思考”
· 漫谈“融入主流社会”
【魅力四溢】
· 足球的魅力--兼谈决定胜负的各种
· 业余体育运动在美国民众心目中的
· “多元组合”的魅力
· “分享”的魅力
【奇谈怪想】
· “爱”的“本质”
· 闲话“左、右”
· 呼唤“真诚”
· 鉴赏“秘诀”
【杂感闲聊】
· 万维博客的“木村阳一”
· 从“外来词”说开去
· 闲聊“网络礼仪”
· “用脚趾头想”靠谱吗?
【艺海漫游】
· 浅谈音乐剧
· 大片的份量来自何方?
· 笑声过后--浅析春晚小品的选材
· 艺海漫游的“导航坐标”
【海外影视】
· 浅析美国影片产销的商业化倾向
· 南韩影片《太极旗飘扬》带来的反
· 日本影片《入殓师》带来的震撼
· 韩剧《爱丽丝》让人刮目相看
【热忱推荐】
· 热忱推荐电视剧《永不回头》
· 热忱推荐电视剧《情陷巴塞罗那》
· 热忱推荐几位“业余作家”
· 热忱推荐电视剧《小姨多鹤》
【养儿育女】
·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四)
·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三)
·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二)
· 给年轻家长的一点儿建议(一)
【自由代价】
· 自由的代价(三)日裔美籍国民纪
· 自由的代价(二)D-Day纪念园散
· 自由的代价(一)二战纪念园散记
· 找寻心灵的“自由”
【浮光掠影】
· 夏日梦想
· 湖畔风情
· 浮光掠影西雅图
· 浮光掠影看哈佛
【往事点滴】
· 秋日感恩
· 春光无限
· 怀念秋天
· 开博于母亲的提示
【他山之石】
· 巴非特与盖茨联合答问(ZT)
存档目录
2010-09-07 - 2010-09-28
2010-08-03 - 2010-08-31
2010-07-12 - 2010-07-27
2010-06-03 - 2010-06-10
2010-05-06 - 2010-05-27
2010-04-01 - 2010-04-30
2010-03-01 - 2010-03-26
2010-02-01 - 2010-02-26
2010-01-01 - 2010-01-29
2009-12-15 - 2009-12-29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