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天道》中,丁元英是个超级音响发烧友。因为丁元英对小提琴家穆特"还可以"的评价,另一位音响发烧友冯世杰跟丁元英争上了,一定要丁元英说出个道道来。在冯的心里,穆特无疑是小提琴女神,说她"还可以"那简直是亵渎。当然冯世杰其实并非真要和丁元英过不去,他是想给丁元英留下"音响发烧友"印象,从而结交丁元英。丁元英对于《流浪者之歌》这首曲子的三个版本的评价是这样的:穆特的琴声表现的是悲伤、悲凉、悲戚,弗雷德里曼则是悲愤、悲壮和悲怆。穆特多了一些宫廷贵妇的哀怨,少了一些吉普赛人流浪不屈的精神。海菲兹虽为大师,但因为太注意技巧严谨,反而染上了一丝匠气,少了一点虔诚。结论是:穆特是心到手不到,海菲兹是手到心不到,弗雷德里曼则是手到心到。
不知有多少观众认可这一番评论,本人不敢苟同,至少是对海菲兹的评论,尽管原作中没说海菲茨的演绎是少了悲怆呢还是少了悲凉。其实作曲家萨拉沙蒂本人恐怕也说不清这首曲子应该哀多些呢还是怆多些。当然,到了演奏者手中,还有一个能否"得心应手"的问题。对于海菲茨这样的大师,"手到"应该没什么问题。也许是因为海菲兹演奏时肢体语言比较少,情绪比较内敛,所以给观众的感觉可能有点"冷",似乎感情不够投入。但不能因此而认为海菲茨的音乐缺乏感情,"心"没到。其实"心"到与否更多取决于听者的感受。
至于演奏者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有人觉得过多的表情和肢体动作会影响听众对音乐的专注。也有人觉得适当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可以为音乐增色,增强舞台效果。在当今视频流行的娱乐时代,夸张一些通常是有助吸引观众的。
就个人而言,在众多的版本中,我最欣赏海菲茨演绎的《流浪者之歌》,特别是第三段慢板 plus lent,力度和速度把握得特别好,让人感受到一种略带压抑的悲怆和凄凉。当然,主观感觉因人而异,您如果感兴趣,不妨试听下面链接的三个不同版本 (每段时长2分钟),亲自感受一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lDfz96bEO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U0-m97XcA8
https://youtu.be/E1JmR719FY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