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弘治十二年(1499)科举考试结束后,在一场宴会上,当大家正在猜算谁会是本科会元之时,有一位仁兄意气风发之下说出了这么一句话:“我看诸位都不必再争了,我必是今科会元”。
好巧不巧,正是这么一句酒后吹牛皮的狂言,断送了他美好的未来。在场的所有人都听到了这句话,也不乏别有用心之人,这是一句让唐伯虎后悔终生的话,因为它不应该出现在不应该的时间和地点。更重要的是刚考完试,还没查卷,更没放榜呢。
你怎知?你怎如此的自信?莫不是提前知道了考题和答案?所以告黑状的别有用心之人,有了必胜的把柄。皇帝听闻之后,立即查试卷,事实果真和传言一样,这下事态严重了。很快这一事件就传微电影满城风雨,你这不是作弊是什么?难不成你有预知未来的能力?
其主要原因是当年的考卷异常的难,很多考生都写不出来交了白卷,其实以唐伯虎的才气,能够答出满分考卷是正常的。但好巧不巧,有时候命运就是如此之巧合,当时写出满分作文的有两个人,而其中一人就是通过考官提前购得考题,提前得知了答案。但更巧妙的是,在进京赶考前,唐伯虎与徐经在途中所结识,而后到考前两人还相交甚好。所以很难让世人相信,徐经没有在考前将考题告诉了唐伯虎(徐经有没有买题作弊这一点也是存在争议的)。不然很难解释得清,能拿满分的就只有他二人。
也是因此受牵连入狱,被贬为吏,永不录用,从此唐寅丧失进取心,游荡江湖,行走于妓院之间,埋没于诗画之间。唐寅晚年生活十分穷困,有时甚至依靠朋友的接济生活。
唐伯虎是个天才,自打小起全村人就一直这样形容他。这个世界上就是存在这么一种奇特的人,他们似乎不需要悬梁也不用刺骨,天资聪颖,读书也无需多用功,有着过目不忘的功能,从而学富五车、纵横古今。唐伯虎就是其中的一个,王阳明也是,但二者之间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
所以真实历史上的唐伯虎与我们在电视上看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他的人生没有多少起伏,高起低走,犹如夏日的天空,时而闪耀夺目,时而阴云密布。他的生涯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让人感叹不已。
在这一事件之后,他的声誉也瞬间跌到了谷底,那些曾经和他亲近的人也都纷纷离开了他,他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之地。之后唐寅丧失进取心,游荡江湖,行走于技院之间,埋没于诗画之间。
渐渐的,手中的钱越花越少,为了生存,他接受了宁王的再三邀请,给他当军师。而上班没几天,就意外撞破了宁王的谋反之心。他心想“不是吧,上个班而已,等下搞不好还要被杀头,要不得要不得”。想跑?来了还想跑?宁王怎么会放过他这一人才呢。
以唐伯虎的聪明才智,他想到了以装为由(装疯卖傻),走为上策。之后就投身于书画创作当中,其实是为了赚点钱好吃饭,靠贩卖字画为生。画多了,写多了自然有了感悟(为了赚钱的字画能水么?各位书友也可以试试这个方法),艺术性步步升高。
他的代表作《落花诗册》便是这一时期的杰作。这部作品见证了他内心的沉郁悲痛。在看到地上凋落的花瓣落英满布,联系起自己的坎坷遭遇,怅然不已,胸中块垒郁勃无由化解,乃借风云月露以排遣之。看似伤春,实乃抒写痛苦遭遇。不禁感慨自己的人生就像这落花一样,心中悲伤又苍凉。他用行书写了30首落花诗,全卷长度将近10米。这部作品的笔力偏向于凝重雄健,展现出郁勃难解之情,将情感与书法意境融合在一体。
在用笔上,他汲取了颜真卿的优点,点画圆融浓润、沉实丰劲。同时,他也没有摒弃自己流美飘逸的特色,笔势俊丽轻灵、婉转自如,字体端丽清健。这些特点使得《落花诗册》成为了一部垂怜之感的作品。
《落花诗册》全册共计30首诗,而在之后的日子里,他也常常想起这一遭遇就会写一遍落花诗,每次所录诗作的数量不同,内容不同,书法风格也不尽相同。所以才会出现落花诗墨迹的多个版本,且都为真迹的原因。
就所见的唐寅落花诗真迹有四本:即苏州市博物馆藏本(本文所展示的便是这一版)、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美术馆藏本、辽宁省博物馆藏本和中国美术馆藏本。
如今,《落花诗册》已成为一件珍贵的“艺术瑰宝”,其中有一件被收藏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据专家估价,这部作品的市场价值高达百亿。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故宫专家多次向普林斯顿大学发出购回意向,但均遭到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