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弓长贝占郎的博客  
将人世间的情趣一张张贴上 ......  
https://blog.creaders.net/u/33393/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关中平原消失的麦客,是一幅悲壮火红的史诗 2024-06-01 16:57:59

2024-06-01 07:17·三千墨

在上世纪末,每到五月中下旬,麦子变黄的时候,关中平原上就会出现这样一个群体:他们背着化肥袋子当做行李袋,拿着镰拐子和镰刃子,头上戴着草帽。


他们大多来自甘肃的陇东、靖西和陕西的商县,这些地方山多地少,土地贫瘠;在那个年代,物质基础贫乏,这些地方的百姓以粗粮为主,经常缺吃少穿,偶尔还要挨饿,衣服也是补丁落补丁,补了又补。

他们去关中割麦是养家糊口、补贴家用是唯一选择,也给关中的家庭解决了夏收的问题。陕西人热情好客,待麦客如家人,以家中最好的吃食招待他们,好多甘肃人和关中人都成了朋友,也有人家,结为儿女亲家。


赶麦场

由于我国地缘辽阔,气候差异较大,麦熟有时间差,东边的麦子熟的较早。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大多数地方都是道路不全,交通不便,出行条件非常有限。麦客们通常从西边或扒火车、或骑自行车、或是徒步,在潼关一带落脚。


他们告别妻儿老小,一路风餐露宿。遇到天气好的时候,即使烈日当空,最起码有活干有饭吃;如果遇到下雨天,麦客们只能挤在房檐下或破屋里,渴了就喝雨水,饿了雨水就着干馍馍当做一顿饭。

他们从陕西潼关一带开始,白天割麦,晚上借着月光向西赶几十里路。一直到能看见第二天的活,这就是人们说的“赶麦场”,也是一代“麦客”的辛酸。


端午节前后,关中地区正是酷热的时候。麦客早上在主家吃完饭,基本上天还没亮就开始下地割麦。尤其是中午,“太阳当空照”,花儿却不会对着笑;在大太阳的照射下,地面有五六十度的高温,麦客们为了节约时间,中午吃饭都是在地里解决。吃完午饭,身体又是一撅三道弯,干起来不吱声,继续挥汗如雨。

麦客割麦的速度和劳动强度,当地人可能根本比不了。他们一天割十七、八个小时,咬着牙挺着干,很多人兜里揣着止痛片,以透支生命的方式去换取微薄的薪酬。


能吃苦不是因为他们喜欢吃苦,而是要抓住这为数不多的吃苦机会,才能养家糊口。镰刀割钝了,换个刀片继续割,还得忍受麦芒扎手。小麦灰也会随着偶尔才能飘来的风,戏谑的贴在汗流浃背的汉子身上,弄的浑身奇痒难受!

也有父亲带着长期缺乏营养而瘦弱的儿子割麦,十五六岁的孩子,干个一天,第二天右胳膊肿的就割不动了。父亲无奈,只能把眼泪汪汪的儿子先送回家。


走一路,割一路。随着麦子成熟的时间差,麦客们从东往西,蓝田、长安、户县、周至都留着了他们“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的身影,最后辗转到家。回去后,后背晒的要脱一层皮,那一代人经历的生活艰苦是真的苦。

扒火车的传说

90年代的每年五月下旬到六月初, 甘肃、宁夏一带大量的麦客远赴陕西关中一带割麦补贴家用,这也是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赚钱机会。


麦黄的时候,陇南方向过来的荷载40人的大巴车到这个时候一车能挤100多人,一车接这一车的麦客不停的在火车站附近下车,天水火车站广场附近就是麦客的天下,人山人海好比前几年的春运。

他们中乡亲、兄妹、夫妻、父子相携同行,由于麦客集中“东征”,少说三五万,多则有十来万,正常公路运力严重不足。又路途遥远,步行也不现实。于是,麦客还需要练就扒火车技能,这里的扒火车不只是阿三客运火车上挂满人的画面,更多的是扒上拉煤的集装箱火车。


从天水甚至兰州一带来的麦客,几乎全搭陇海线向东的列车;先助跑,再一跃扒上去,不管客车货车总是挂满了人。

当时的铁道部门尽力疏导,毕竟赶不过麦客东征的传统,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为了安全专门发几趟闷罐车,拉麦客到宝鸡,车费象征性地收几毛钱或者干脆不收。就这样,麦客们或浩浩荡荡,或三三两两,突然有一天就挤满了关中的车站和集镇。


麦客趴火车,死不丟手。扒火车也有失败的案例,火车从身上碾压过去,高温让血管封堵,然后就不断的哀嚎,不断的惨叫,最后含恨闭目;压断腿脚的也不在少数,出门在外不容易,下苦人还没吃到白面膜、油泼面就先成了残废,甚至客死他乡,可歌可泣。


衣食行

麦客出门在外,可没有旅馆或酒店住宿,都是“天为被、地做床”。他们为了减轻负重,会带上一件棉衣,晚上既可以御寒,也可以当做枕头用。在东行的路途中,他们带着又黑又硬的干馍,还有一个500mI装过罐头的玻璃瓶当水杯。喝凉水,啃干馍,这就是在还没有揽到活解决温饱的方式。


在到达目的地后,麦客找个屋檐或破旧的商铺,席地而卧,在清冷寂静的夜晚舔舐一天的疲惫。

在关中平原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善待麦客,胜似烧香。麦客、麦客,这个词语的“客”字不就是客人的意思嘛。关中人从不亏待麦客,宝鸡岐山一带村里每家每户在马上割麦的时候都会割肉,爛臊子。如果谁家给麦客吃的不好,干拌面里面没臊子肉,都会被村里人笑话,而且那时候家里老人嘴上常说不能亏了下苦人,有时候走的时候还给带上几个白面馍。


关中平原气候适宜,雨水丰富,相对富饶,吃食种类也多。白面馒头、白面花卷、红豆麦仁、油饼子、鸡蛋拌汤、油泼面、蘸水面、臊子面、洋柿子面等等,对于土地贫瘠、干旱少雨的甘肃人来说,看到这些都是两眼放光。他们特别能吃饭,也特别能吃苦。

麦客只要遇到主家,主家是绝对不会吝啬。每天给一包烟,管三顿饭,不欠工钱。即使自家人平常吃的是粗粮,给甘肃麦客也是拿出最好的吃食。如果非要问为什么,关中人经常讲的这句口头禅里就有答案:千万不能苦下苦人,麦客是一年中的南飞雁,特别辛苦不能怠慢!


麦客临走的时候,再给带上干粮,还有给些旧衣服,送上大路。关中人的麦田离不开甘肃人洒下的汗水啊!一代人的经历和记忆慢慢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陕甘一家亲

秦腔是源于陕西,但甘肃人也特别喜欢那个调调。现在,“三意社”等陕西艺术社团,经常在甘肃那片广袤辽阔的土地上演绎着一段段故事。陕甘两地自古就是一衣带水的邻居,秦人秦风的文化认同也并不分彼此。


“家中有粮、心中不慌”,那个年代,特别重视粮食收成。但是,机械化程度低,成片成片的金黄色麦田只能一镰一镰的收割。

那时候家长心里着急呀,小麦收割就那么几天,最怕的就是下连阴雨或者是刮下山风,会造成大量减产甚至颗粒无收,真的是龙口夺食!错过好天气了小麦场辗不出来就会出麦芽,不好吃不好卖!


当年的甘肃麦客为关中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以他们的勤劳和汗水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和尊重。时代造就了一代人的辛酸苦辣,也赢得了勤劳善良的美誉, 为一代坚苦奋斗而养家糊口的劳动者致敬!

麦黄时气温40℃左右,太阳当头照着,往下一蹲,连空气都是热的;没有一点风,汗水一滴一滴往下淌。陕西人给麦客招待好吃食,送衣服。甘肃麦客也体谅主家,干活卖力。


那是一个用脚丈量距离的年代,也是一个用心换心的年代!关中人不亏侍下苦人、善待麦客是祖训,是祖先留下的传统,都是土里刨食的人互相敬重!

最后语

农民,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群人。他们勤劳,朴实,坚韧,他们任劳任怨。对于上天摊派给他们的一种命运,既便感到无奈,也会像牛一样脚踏实地前进。这是几千来中国历史,中国社会的缩影。它让我们感到这个民族生活的艰辛和命运的沉重。让人唏嘘感慨,悲泣不已!


在那个贫苦的年代,人人以勤劳善良为美德,起早贪黑,风餐露宿,不辞辛劳,挥汗如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因为那一代人的努力建设,得以逐步走向繁荣富强,才有了我们现在的丰富的物质生活。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在八九十年代,关中麦客就是一幅悲壮火红的史诗。他们用身影和汗水谱写的壮歌依旧在关中上空回荡!

距离现在也就 30 年岁月,但有一种怅然若失又恍如隔世的感觉。留住历史、留住记忆,也就是留住了这个民族的魂。致敬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每个人!



浏览(1971) (8) 评论(1)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treebird 留言时间:2024-06-01 19:10:27

震撼!九十年代末期!女性麦客!坚韧的生命力!谢谢分享珍贵的纪录。

仿佛一幅不同形式的法国名画「拾麦穗」,一幅静,一幅动。

这样的文章胜于挖坟鞭尸帝王的哭诉,要有益的多,国家要强盛,民族要进步是必然。因为我佩服他/她们,到决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那样的苦难历程。

回复 | 0
我的名片
弓长贝占郎
注册日期: 2023-11-01
访问总量: 3,436,942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1986年终于收到伊丽莎白女王写给
· 《父母爱情》的配角比主角更真实
· 二战结束后的日本
· 川普表态:俄乌停火并准备谈判
· 秋海棠之殇:中国孤军在库伦战败
· 杭州旧影
· 八国联军中的一个德国士兵拍摄的
分类目录
【人世间的情趣】
· 1986年终于收到伊丽莎白女王写给
· 《父母爱情》的配角比主角更真实
· 二战结束后的日本
· 川普表态:俄乌停火并准备谈判
· 秋海棠之殇:中国孤军在库伦战败
· 杭州旧影
· 八国联军中的一个德国士兵拍摄的
· 琼瑶乘鹤西去,遗书和生前最后影
· 100多年前美国原来是这样
· 几代人心中的“杨子荣”走了---著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