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指算来,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有十八年了。十八年的光阴不能算短,占据了我迄今生命旅程的近半时光。现在回想起父亲的影像,还是那个一米八二的瘦高个子,穿着驼色对襟,磨得已经起毛儿的毛衫,深蓝色的卡吉布裤子,忙里忙外的为我们姊妹三人奔波的样子。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中国北方一个中等城市,那时的父亲是如此的盼望着有个儿子,而我们姊妹三人没有兄弟的事实成了父亲终身的遗憾。于是在我这个第三个女儿来到这个世上不到半年,父母便把我和二姐送到了更北方的姑姑家。姑姑的丈夫和两个孩子早年病死了,剩下姑姑孤身一人。我在六岁头上和姑姑,二姐一起回到父母身边生活。可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儿时的记忆却是从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后开始的,与姑姑生活的那几年,我没有任何的印象。 父亲在我们刚回来的那段时间是快乐的。我记得有次和姐姐们在父母的双人床上玩耍,不小心从高高的床底部的挡板上仰面朝天的摔下来,当时只记得自己的脑袋瓜子“嗡嗡”做响,听不见也看不见家人的呼喊和面孔。父亲以为我从此摔傻掉了,急急忙忙抱着我去医院。后来我慢慢的恢复了意识,医生说有些轻微的脑震荡,休息一下就好了,可回家后父亲老是不放心,每隔一回儿就来摸摸我的头,然后伸出三个手指问:“这是几个?”我便故意的回答:“5个”。父亲便会对已经很内疚的姐姐们怒吼道:“看,都是你们惹的祸!”我便在被窝里窃喜这“官报私仇”的效果。 我回到父母身边的第二年,姑姑在我家的阳台上,在家里没有人的时候上吊自杀了。我至今没有彻底搞清楚姑姑自杀的原因,隐约感觉是和我母亲的摩擦,还有和邻居的鸡毛蒜皮的冲突等。用现在的说法,姑姑很可能是患了忧郁症,自己已经没有了真正家人的陪伴,她感到生活没有意义了。 姑姑的去世对父亲的打击非常的大。在七十年代,还是人言可畏的时代,父亲一方面感到没有照顾好自己的姐姐,另一方面对姐姐的离世感到深深的悲痛。从那以后,父亲变得少言寡语,不再是那个整天乐颠颠的,把我托在手上看我是否摔傻的乐天派,脾气也变得越来越烦躁,直到去世前,达到无缘无故发火的暴躁的顶峰。 后来我上小学,中学以至高中,都是和父亲的悉心调教和殷切的关怀分不开。 父亲是我们那个城市唯一一所大学的副教授,经常以搞科研为名在学校的教研室度过无数的周末和假日。因为要利用一切时间看书,温习功课的原因,于是我便成了陪伴父亲度过那些搞科研的日子的小伙伴。父亲把我带到他空荡荡的教研室,我在一旁温书,他在边上搞科研。然后在我看书到一半时间的时候,不知从哪里给我变出一个苹果,让我惊喜不已。后来父亲找遍了我们全城最好的中学教师,成立补习班给我们几个教工子弟补课,让我在竞争激烈的会考中得益非浅。于是,我每次期考的好成绩都会令父亲感到无比骄傲,我时而成绩的不如意也让父亲为我无比的担心,上火。直到我后来顺利的考进了全国某知名的重点大学,父亲殷切盼望的心情才可以稍稍的放松下来。 上大学之前的我对父亲是崇拜的,觉得他是我的一片天,无所不能。但上了大学以后,我的见识广了,看到其他同学的父母呼风唤雨的样子,觉得在北方那个小城的教书匠的父亲是如此的卑微和不值一提。以至于在我读大三的某一天,大姐忽然打电话过来,哭着说父亲得了脑溢血,昏倒在家的时候,我竟然有些无动于衷,进而产生出一股厌烦和埋怨的情绪,心里想还没怎么样,就得了那么重的病,需要让人无休无止的照顾了。 父亲在生病两年后的一个暑假去世。当时的我是如此平静的接受了这一切变故。那个暑假过后,我竟然若无其事的回到学校读我的研究生去了,没有对我的身边的任何朋友和同学提起父亲去世的事。以至以后的几年里,我把失去父亲的悲痛深深的埋在心里,不去触及。更是很少与朋友们提起我的父亲,仿佛那是我上辈子的事,与现在的自己无关。 后来我出国了,经过了异地他乡的洗礼,从穷学生渐渐奋斗成接近自己的理想的生活状态。然后在发现钱不是万能的,平平凡凡,从从容容才是生活真谛以后,我开始反思对父亲的态度。发现父亲不是一个完美的人(这世上又有谁是呢?),但他竭尽了自己的能力,把他能做到的最好的生活和教育提供给了我们三个,含辛茹苦的抚养我们成人,在应该得到回报的时候,静悄悄的离开了我们,没有留任何的拖累给我们。 今天回想起来,真应该在父亲病重的床前多陪陪他,拉着父亲的因打了太多的点滴而布满针孔的手和父亲说说心里话,问问他那么多年的辛苦生活里面有什么遗憾和不如意,还有哪些开心和值得骄傲的过往。。。 哎,落笔至此,我已哽噎无语。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我不禁要问:人的一生可以承受多少这样的遗憾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