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有人问对改变国籍的看法。通过交谈,觉得很多人把对国家的认同等同于对民族的认同,认为变了国籍就等于背叛民族。果真如此吗?我们说的爱国,究其根源,实际上爱的是什么? 国家,一般指国家机器,即政府,军队,警察,法院,人大,国务院,各级行政机关等。它是提供,维护国民生命安全,提供教育,医疗,以及基本生存环境的机构。总不能把爱国理解成是爱国家机器吧?它是尊重,顺从,依赖的对象,不是爱的对象。 从一般的情感而言,在爱国的含义里,恐怕更多的是爱曾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那里祖祖辈辈在那里生息的亲人,爱从小耳熏目染,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传统,爱在那里安居乐业的亲朋好友。其实这些严格地讲也说不上是爱,是我们精神生活的依据,是我们情感的寄托,是我的文化烙印,是我是我的必要条件。与其说爱国,不如说爱这些民族的特征。 而国籍是对国家所提供的这些服务享受的权利。国籍是可以选择的,而国籍的选择可以理解成是对自己生存条件的选择,而不等同于文化特征上的变化,也不能把国籍的放弃等同于对民族的抛弃。你的文化特征已经在你的生长环境中定型。不可能随着国籍的变化而变化。即便你想卖身投靠,你想脱胎换骨,也是极难办到的。 可为什么我们总下意识地把国籍作为爱国的条件呢?可能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民族文化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屈从于国家机器了。都在其中维持,发展。由国家管理着,掌控着,代表着,影响着。这就容易使我们有错觉,认为国家即民族,即文化。其实可不是那样。我可以不爱国家,但我爱那片土地上的中华文化和继承那些文化的人们。这又有什么错吗? 说到爱国,总要加上爱家乡,其实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讲,家乡是很少有人去爱的。因为那里大多很穷,人们最大的愿望之一就是有朝一日走出那里鬼地方。 华侨们的爱国情绪,从根本上讲就是一种趋利行为。大都是人从自身利益出发考量的结果。企盼祖国强大简直可以说是一种本能,因为这实实在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他们以及他们后代在居住国的待遇和地位。 中国人喜欢骂人,尤其喜欢明里骂比自己弱的人,暗地里骂比自己强的人。还喜欢骂比自己多有了点东西的人,或钱财,或地位,学问,或出国机会等。以前,出国的人少,要有些或大或小的本事才行。而那些当初加入高福利国家国籍的人,更令有些人羡慕。这用不着否定,辩解。是事实。我们走出国门时,面对国内的喧噪和贫穷,都让我们感到自己的幸运,偷着笑过。如今情况好似倒过来了。国内的人大把大把地花钱,大口大口地吃肉,大碗大碗地喝酒,以前不屑一顾的瘪三成了百万富翁,居然养起了二奶。老子翻身的时候到了,当初的沾沾自喜,如今要背个卖国的罪名,推着搡着死活也不许你爱国,连爱民族的权利也不给你,这可以看成是一种因果报应。 不过有一点儿我想说,就是虽然现在国内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我们当年的判断有误一样,留在国内的人们又有几人曾是抱定信心的? 都是凡人,相煎何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