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计毁誉 一心为国(《加拿大都市报》2014-1-17)
石夫
以色列是加拿大的友好国家。最近以色列前总理沙龙中风昏迷8年后逝世,享年85岁。我国朝野对这个曾经的风云人物评价不低。联邦总理哈珀称赞沙龙具有领导才干和远见卓识,是“现代以色列的缔造者和忠诚的捍卫者之一”。加拿大看重两国之间“建立在共同价值观、共同利益,以及坚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联系”基础上的关系。前自由党总理克里田(Jean Chrétien)称赞沙龙是“果断的人”,“全心全意致力于改善国家的生存条件”。新民主党外交事务发言人德瓦尔(Paul Dewar)赞扬沙龙“毕生贡献给自己的国家”。
以色列小国寡民,人口760万,只有台湾的三分之一;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只相当于台湾的百分之六十。1948年以来,以色列在极其不利的地缘政治条件下,之所以能屡次挫败强敌,成为中东地区最发达的国家,有赖于一批杰出的谋国、治国、卫国人才。沙龙就是其中佼佼者。他1948年参加以色列独立战争,经历了1956苏伊士运河战争、1967年“六天战争”、1973年“赎罪日战争”、1982年黎巴嫩战争等全部五次中东战争,战功卓著,从少尉排长升到少将军区司令(以军只有总参谋长授中将军衔)。
“赎罪日战争”初期,以色列军在埃及军突袭下陷于被动。沙龙率领两个装甲师一举突破埃军防线,攻入苏伊士运河西岸,彻底扭转战局。最后迫使埃及承认以色列,两国从死敌变成和平相处的邻国。此役使沙龙成为拯救国家的英雄,声望达到顶点。
随后沙龙从政,担任过农业部长、建设和住宅部长、总理等要职。在部长任内,他是在以色列占领的加沙和约旦河西岸建设犹太人定居点的主要策划者,主持兴建了大批定居点。但正如沙龙在战争中往往出奇制胜,他在政坛也多谋善变。其中最著名的事迹就是,2005年他在总理任上突然下令以军单方面撤出1967年即已占领的加沙地区,并拆毁所有定居点,强制迁走全部9,000名犹太人。
此举看似率性唐突,其实体现了他“以土地换和平”的远大战略眼光。他的目的是为了化解仇恨和狂热,使两个民族走上和平道路,并声言“为了以色列的将来,我承担责任。”沙龙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不惜自我否定——否定自己开疆拓土的战功,否定建设定居点的政绩。这体现了一个政治领袖、战争英雄为国家、民族而谋,不计个人功业毁誉的大格局、大胸怀。
相形之下,中共党国却未见自我否定的政治人物。如邓“总设计师”,只因是恶名昭彰的“反右运动”的具体主事者,便为了一己之私,蛮横坚持反右“必要”,问题只在扩大化,坚决不准平反,只予以所谓“改正”。结果按官方55万右派(实际远不只此数),全国仅留下近百人坚持不予“改正”,以佐证反右的“必要性”。
在巴勒斯坦人心目中,沙龙是阿拉伯民族的死敌。尤其1982年黎巴嫩战争中,他涉嫌纵容黎巴嫩基督教民兵,在贝鲁特两个难民营屠杀数百名巴勒斯坦人,留下一大劣迹。为此他受到国际社会和以色列国内舆论谴责,被撤销国防部长职务。由此看来,沙龙的“土地换和平”并非心血来潮,而是痛定思痛后的大彻大悟。遗憾的是,他不久便中风,一躺8年,为以色列国家谋求长治久安的宏愿,至今尚未实现。现在他死了,正如我国前总理马田所说,“沙龙整个军事和政治生涯中饱受争议的行为”,“都将留待历史裁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