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友誼屋”,民間贈送習近平的大禮
姜維平
習近平訪美在即,為營造寬鬆友好的氣氛,中美雙方都在不斷地釋放善意,比如,中國把維權人士郭玉閃的刑拘改為“取保候審”,而美國第一次引渡了紅色通緝令上有名的女貪官楊秀珠的表弟楊進軍,等等,但我觀察,以美方為議,最好的令人感動的應是另一條新聞,據報道, 9月17日,愛荷華州小城馬斯卡廷,Bonnie街2911號,一個普通的美國民居,一個普通的早晨。一個輕鬆、簡樸的儀式在這裡舉行,使得整個街區充滿了溫馨、友好的氣氛。習近平主席訪美前夕,馬斯卡廷市長霍普金斯宣布,將這個習近平曾經居住的地方設立為紀念館,命名為“中美友誼屋”,免費向公眾開放。市長、總領事、社區居民代表以及當年房東的兒子蓋伊·德沃切克共同托起紅絲帶,用一把超大的木剪刀,為友誼屋的開放剪彩,大家歡呼鼓掌。
瀏覽網上新聞,有關習近平的太多,令人目不暇接,這一條有點特點,一是它是屬於民間的,基層的,有關小城市的新鮮事,但他很能勾住習近平最脆弱的地方,無疑地,他這個人有點戀舊,有點太重舊情,你看他到訪美國西雅圖的第一天,即9月22日,將前往迎接他的,是由兩位前州長等人組成的代表團,一個是克里斯,格雷瓜爾(Christine Cregoire),一個是駱家輝(Cary Locke),我想,他也許知道在美國,官員一退休,就是普通國民一個,啥權也沒了,但他不在乎,看重的是記憶里的舊情;而在23日,他又要去塔克馬市的林肯高中(Lincoln high school)重溫故地,1983年,他還是福州市地方官時,曾到訪過該校,可見他與胡錦濤在耶魯大學演講,江澤民在哈佛大學演講,鄧小平接受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的榮譽學位都不一樣,也就是說,馬斯卡廷的美國人很能抓住習近平的軟肋,建一個“中美友誼屋”恰逢其時。
這篇圖文並茂的文章寫道:習主席住過的房間裡,擺上了他的大照片。1985年5月,時任河北正定縣委書記習近平率石玉米深加工考察團訪問愛荷華,短暫借宿於馬斯卡廷的普通家庭中。蓋伊站在他當年的臥室里介紹說,他和哥哥都在念大學,只有父母和妹妹在家,家裡有空地方,所以就被安排接待了習主席。“屋裡的家具、陳設沒有改變,廚房、客廳還是老樣子。”蓋伊說,“只是,你們可以看到,我的房間很小,但當時習主席是和翻譯兩個人一起住在這間屋裡的。我後來得知後還很驚訝,其實地下室還有我哥哥的睡房可以住”。
這條新聞至少旁證了習近平當時出國訪問時,儘管是縣太爺,還是比較清廉,入鄉隨俗的,比較一下,與其幾乎同時從北京下放到大連金縣的薄熙來不是這樣,他的官架子大得很,排場也了不起,記得他出訪任何國家都是絕對要住高檔酒店的,第一次去香港招商,他就把隨團的《大連日報》記者楊某某趕出飯堂,因為他吃飯時嘴舌發出品味的呱呱音響,他是絕對不可能和隨員或他人同居一室的,所以,習能戰勝薄而攀上中國最高權力層不是偶然的,老外蓋伊是不會說謊的,我想,當時的習近平做夢也不會料到,有一天自己會離開這間小屋而回來,並且還是以國家最高領導人的身份,甚至它住過的小地方,還被包裝成了所謂的“中美友誼屋”。
我仔細查看了這些照片,覺得老美也挺精明的,也很有生意頭腦,“中文友誼屋”不那麼簡單。近年來,我喜歡四處遊逛,賣書法作品賺得小錢幾乎都花在道上了,走了美國不少的地方,但這個叫“馬斯卡廷”的從來沒聽說過,這表明它的知名度太低,估計商業方面也不發達,由於美國經濟不景氣,工作很難找,民眾大都沒錢,像這樣的一棟獨立屋,投個四五十萬美金穩拿到產權,現在,不知道是房東自己創意的,還是被什麼商人買下包裝的,反正很有生意頭腦,假如沒有習近平曾住過的舊聞,不論它賣還是租,都不值幾個錢,但如今則身價百倍了。雖然,新聞強調它是免費對外開放的,但試想,每一個來看熱鬧的中國人,不可能不消費吧,比如,不收門票,但賣紀念品,飲料食品什麼的,也有不小,不斷的收入,而且,這個景點將可能帶動附近的地方經濟,媒體這麼一報道,會有不少人感興趣的,尤其是拿了美國10年簽證來往不斷的人里,“大款”,“大腕”,“大范”多得很呢,他們有的可能會過來遊覽和拍照,回國吹吹牛也是管用的。
無疑地,藉助於習近平訪美,馬斯卡廷市一舉兩得,對中美友誼交往是一個形象化的促進和展示,對美國的生意是一個機會和提升,對戀舊的習近平是一種暖心,但我認為,習近平面對人們的一種肯定和崇拜,切不可沾沾自喜,這是因為每個人不可能跳出歷史的局限,而過高地評價自我,除了他往昔比較嚴格要求自己之外,還因為80年代中期,由胡趙領導的中共比較廉潔,那時的社會風氣比較好,既使是驕橫的薄熙來仰仗其父薄一波的淫威,盛氣凌人,他也不得不下到基層,也做了一些對金縣人民有益的好事,這些大連人從來都是認同的,所以,就習近平來說,不要沉醉於這些拍馬屁的回憶里,而要思索更大的事業:中國人民希望美國經濟好一些,別信用卡總透支;美國人民希望中國變得民主與法制,別動輒抓人判刑,總之,“中美友誼屋”的含義深刻,它的啟示意義遠超過舊事的本身,但願每一個中國人都對其有一點悟性。
2015年9月20日於多倫多。
姜維平博客9月20日首發,其它媒體轉發請註明出處。更多文章請看姜維平個人網站:www.jiangweiping.com 轉載請註明出處。直接聯繫作者,郵箱:jwpjiang@gmail.com pwj1955@gmail.com weiping55@hot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