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 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 姜维平 再过两天时间,已经抵达瑞典的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将于10日出席诺贝尔颁奖典礼。这是一件值得海内外华人关注和深感自豪的大事,媒体报道说,当地时间12月7日下午,屠呦呦在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用中文做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的礼物》的演讲。我反复阅读了几遍这篇演讲的中文稿,认为她全部演讲中最重要的思想精髓就体现在这样一段:学科交叉为研究发现成功提供了准备。这是我刚到中药研究所的照片,左侧是著名生药学家楼之岑,他指导我鉴别药材。从1959年到1962年,我参加西医学习中医班,系统学习了中医药知识。化学家路易˙帕斯特说过“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古语说:凡是过去,皆为序曲。然而,序曲就是一种准备。当抗疟项目给我机遇的时候,西学中的序曲为我从事青蒿素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准备。 由此可见,已经获得巨大成绩的屠呦呦,很有感恩之心和团队合作精神,她把老师楼先生的照片放在伴随演讲的视频上,以唤起人们对先贤前辈的回忆,并强调中西医学科交叉对她的深刻影响,还用化学家路易帕斯特的富有哲理的辞句,概括和总结自己艰难跋涉的成功之路,虽然,她对“序曲”的表述,多在技术和工艺方面,但在我看来,她是出于谦虚,我的理解是:机会是特别垂青有准备的人,但这“准备”是指一个人的自我牺牲精神,当她摘取诺贝尔奖的时候,更多的人羡慕的是她的名利,这一切在聚光灯下被无限地放大,已经扭曲和变异,我相信她不在乎这些,她追求的是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真正的伟大的中医师“悬壶济世”的精神,事业和梦想。 屠呦呦在演讲中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她还回忆了中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的漫长历程,她说,在困境面前需要坚持不懈。七十年代中国的科研条件比较差,为供应足够的青蒿有效部位用于临床,我们曾用水缸作为提取容器。由于缺乏通风设备,又接触大量有机溶剂,导致一些科研人员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影响。为了尽快上临床,在动物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我和科研团队成员自身服用有效部位提取物,以确保临床病人的安全。当青蒿素片剂临床试用效果不理想时,经过努力坚持,深入探究原因,最终查明是崩解度的问题。改用青蒿素单体胶囊,从而及时证实了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由此我看到了两个宝贵的细节:一是“水缸”,一是“自身”。由于当时科研和临床的物质条件所限,她们因陋就简,用“水缸”做提取容器,并且还勇敢地学习“神农尝百草”的精神,在自身上实验医药疗效,这充份显示了她们为了解救他人而具备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感人至深,虽然,由于演讲的篇幅所限,她回顾以往寥寥数语,没有具体事例,可以想见,相当多的人在实验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她自己更在其中,我做为一个媒体的记者,曾在医疗领域采访过许多中医,也受益不浅,故感触良多,屠呦呦之类的中医,是蜡烛一样燃烧自己而照亮别人的楷模,是中国巨变时代的大英雄。 我想,包括她自己在内的一些科研人员,从未想过要得什么诺贝尔奖,想赚什么钱,她们在无私奉献的时候,只想解救那些病痛的可怜的人们,真正的具有思想境界的中医师都是这样的,有一些人不知不觉地出了名,发了点财,有的一生默默无闻,穷困僚倒,真的难以想象地天壤之别,命运不同。由屠呦呦,我想起大连的著名中医师何宏邦,80年代末,我在新华社办的《暸望》杂志曾写过有关他的文章,他现在已过世多年,但音容笑貌和丰功伟绩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里,他是大连中心医院的脾胃专家,他把祖传秘方加以改进,从中医药中选取了治疗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的良方,解救了无数个惧怕胃癌的患者,我也是其中的一个,但他从未想过赚钱发财,过世后留下了一系列药方,自己却一名不文,2006年,笔者从监狱获释后曾懈逅他的一个弟子,他用师傅的秘方办私人医院,在大连赚了数千万元,他经常请我喝酒,因为他知道我与其师的交情,就不时地表白他的成功和财富,每当我喝大了就想哭,我想起何宏邦生前对我讲的话:“悬壶济世”是什么意思,就是把装药或煎药的“壶”双手举过头顶,献给那些被病痛折磨的人们,这些人不论富人和穷人。医生不是一种生意,而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坦率地讲,何宏邦的思想境界与屠呦呦一样高远,而他的徒弟医术不亚于其师,但精神品格与其却不在一个层次上。与其责怪他的务实,不如臧否这个年代的扭曲。 近些年来,中医界在海内外的名声受到一些影响,其中不乏屠呦呦,何宏邦这样的大好人,但不少的所谓“中医师”也变得更象商人而“金钱至上”,“见利忘义”,有极少数完全堕落成以“中医”治病为幌子敛财诈骗的坏人,特别是一些对中医一知半解的人,跑到海外装腔作势,利用“老外”不懂中文,一些监管部门因文化背景不同,一时无法审查鉴别真假的弱点,巧妙地钻西方法律的空子,不仅办医院,而且办协会,自我标榜,欺世盗名,互相抵毁,拆台和内斗,搞得声名狼藉,但其中不少人大发横财,却不知道他们根本没有屠呦呦概括的那种“准备”,即“自我献身精神”。这是他们致命的“尾巴”。 毫无疑问,有“尾巴”的人不是医生,诺贝尔医学奖之所以垂青屠呦呦,就是因为她是一个真正地继承了中国传统中医“悬壶济世”精神的伟人,现在,疟疾对于世界公共卫生依然是个严重挑战,在减少疟疾病例与死亡方面,全球人类急需和期待屠呦呦这样的人,据称,全球97个国家与地区的33亿人口仍在遭遇疟疾的威胁,其中12亿人生活在高危区域,这些区域的患病率有可能高于1/1000。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全球疟疾患者约为1亿9千8百万,疟疾导致的死亡人数约为58万,其中78%是5岁以下的儿童。90%的疟疾死亡病例发生在重灾区非洲。70% 的非洲疟疾患者应用青蒿素复方药物治(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ies, ACTs)。但是,得不到ACTs 治疗的疟疾患儿仍达5千6百万到6千9百万之多。可见,把这项奖励授予屠呦呦,恰逢其时,名至实归。 2015年12月7日于多伦多大学梅西学院。 自由亚洲电台12月8日首发,姜维平博客12月8日转发,其它媒体转发请注明出处。更多文章请看姜维平个人网站:www.jiangweiping.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直接联系作者,邮箱:jwpjiang@gmail.com pwj1955@gmail.com weiping55@hot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