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高伐林的博文 “中国读者是否能接受哈金的《南京安魂曲》” 当时没有时间评论,本想会淡忘,却不料此后几天如鲠在喉,憋屈得很。今天只好放弃周末晚间的休息,上来一吐为快。 高伐林的博文字里行间流露着对哈金的崇拜佩服之情,“作者得有多强的决心和艺术魄力,才能驾驭这样复杂的境况和人物的内心!。。。而一位作家的水平高低,正在于妥帖地、令人信服地写出艰难选择的内心历程。”评价自己喜爱的作家,是个人的权利,别人无权干涉。就像本人认为高伐林的文章隽永不足,缺乏想象力一样。也只是个人喜好而已,不代表大家。本文不是为高伐林而作。 本文要谈的是哈金。此人本名叫金雪飞, 56年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英语系毕业。6.4后留在美国。用英文写作。获奖作品高文有介绍,不再赘述。 哈金属于那类很会用西方人的价值观念或宗教情怀来描写中国故事的人。 他的书指明是写给洋人看的。所以名气在洋人那里要远比在中国人当中大。也正因为如此,此类作品不容易被中国人喜爱, 甚至让人反感。原因就是这类人的作品带有令人反胃的cheese味道。 哈金这部《南京安魂曲》(英文-Nanjing Requiem)。就是这样一部作品。此书名里的Requiem通常教堂为死者安魂的弥撒曲。用在这里就带有了强烈的西方宗教情怀,书主要讲述的是美国女牧师明妮·魏特林 (Minnie Vautrin)在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在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俗称金陵女子大学)收容南京难民,拯救了上万名南京妇女免受侵华日军杀戮和奸淫这样一个历史事件。看完此书,不得不感叹唯有西方仁慈的宗教情怀和价值观念才能拯救了中国土地上的渺小的灵魂。不过此书冷峻的笔调显示出哈金在描写自己的国民生灵涂炭,惨遭蹂躏这样的历史大悲剧时能够超脱情感,置身度外。这种能力是一个优秀的历史学家所必须具备的,可以使他/她客观看待历史事件。可哈金不是历史学家,他是靠贩卖人生情感为生的小说作者。 他此书中体现的近似无动于衷的旁观者的理性让美国批评家都称奇: “Massacres on this scale seem to demand a grand verbal gesture. Measured against this imperative, Jin’s direct style feels somewhat lacking. Yet, Nanjing Requiem’s restraint is deliberate, and its narrative simplicity proves not a fault, but an achievement. In Jin’s understanding, only a detached, objective tone was suitable for the project at hand: that of translating history into fiction. “ – Courtney Fiske. (http://www.openlettersmonthly.com/) 只有看了高伐林引用《南方周末》对哈金的采访才能让读者有机会窥视哈金的内心真实想法。他觉得中国人很可怜, “窝囊,很窝囊。其实南京他们就不应该防,” 那些犯下如此滔天大罪的日本人,哈金认为他们也很有人性的,南京大屠杀是战争仇恨的结果, “在紫金山打的时候日本伤亡不少;他们本来以为上海一打就破的,结果打了三个月死伤不少。” 南京大屠杀的最高指挥官松井石根 “知道那些残酷的事情后,他也哭了。他回日本以后,在伊豆山建了一座观音像和观音堂,纪念南京这些被杀的人。” “《南京安魂曲》中宗教精神超过了个人恩怨,日本平民也受苦,他们的儿子孙子没了父亲爷爷,战争给人造成的无奈和损害太大了。我们到最后还是应该超越种族的经验。” 一个受害者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还替施暴者找出暴行的合理性,认同南京人也有作的不对的地方, 南京大屠杀给予日本人的伤害也很大。这就是典型的窝囊了。 没想到南京大屠杀75年后的今天,还会出现哈金这样的窝囊文人,让人感叹: “窝囊,很窝囊。。。” 高伐林博文连接: http://blog.creaders.net/Gao-falin/user_blog_diary.php?did=984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