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 “开天 辟地大地法” ―――在纽约大学中国中心对学术同行的演讲 演讲: 韩毓海,北京大学教授,纽约大学访问教授 现场口译:廖世奇,翻译家,纽约大 学教授 2008年11月18日 ,纽约百老汇 大街315号,纽约大学中国中心 3,横空出世莽昆仑 在西方世界,现代世界的发生同时也被从空间的角度理解为“海洋资本主义时代”的降临。卡尔 施密特,――也许是当代西方最有力量的思想家,曾分别从空间的革命、国际法、战争模式的变迁这三个角度,论述了所谓“西方现代性”的基础,指出西方现代性 的空间基础,就是1500年之后在西方世界形成的“海洋世界观”。 在《国家主权与自由的海洋》一文中,卡尔 施密特首先指出了海洋世界观的“空间革命”意义。他说:“16世纪时所谓的‘现代性’,正是源于这种(航海与地理大发现)的空间革命,而并非源于所谓的 ‘文艺复兴’对于那种19、20世纪大行其道的个体观念的倡导。” 其次,海洋时代的降临及其所导致的空间革命,带来的是西方“主权”概念和国际法的变迁,它仿佛意味着无边自由的海洋,淹没了陆地上的有限界限:“在 此之前,从空间秩序的视角来看,主权国家的概念乃是一个陆地的观念,即它是一个大陆国家的概念,国家是以领土划界,国家间的战争也是为了争夺领土。――而 只有从海洋这个方面出发,那种国家的、封闭的、有疆界的空间观念的对立面才显现出来。那种自由的、也就是摆脱了某种国家空间秩序的束缚、国家疆界无法穿越 的海洋,才成为了权威的国际政治和国际法的空间观念”[ix]。 第三,而随着主权概念和海洋国际法而发生的,乃是现代战争理论的变化。荷兰、英国和西班牙、葡萄牙之间为争夺海权而进行的战争,已不是传统意义上争 夺领土的战争,而是在宗教战争(基督新教与天主教之间)的面纱下进行的“争夺世界市场”和贸易垄断权的战争。 而且,这尤其意味着,现代海洋战争根本上不同 于传统意义上的陆地战争,这里的核心是,现代海战具有典型的“游击战争”的基本特点:即利用环境(海洋)为依托,采用先发制人、封锁、骚扰、制裁和突袭式 的海盗方式,以小型的、民间的武装采取行动,不以夺取对方领土,而只是以夺取敌方实际财富、夺取市场利益、封锁和垄断海洋贸易商道为目标。这一战争形式在 英国崛起的过程中表现的最为明显,与同时代的欧洲国家不同,英国甚至没有一个国家常备军,而只有一个军商合一的全民动员体制。但也正是凭借着这种海洋战争 体制,英国在19世纪崛起为世界霸权。 英国所采用的具有现代游击战争特征的海战的上述有效性,在掀开中国近代历史第一叶的鸦片战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中国历史学家胡绳在分析鸦片战 争英国的战略战术时,不是把清帝国的战败归结为英国的船坚炮利,而是归结为英国所采用的新型的、现代海洋游击战争的方式,他这样指出: “英国向南京进军的兵力不足七千人,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从英国本土航行到中国,至少要四个月。从印度到中国,至少要整一个月。以少数的兵力,以小击大,侵入一个遥远的大国,这本来是一种海盗式的劫掠行为。所以,他们虽然可以在漫长的中国海岸线上任意选取一点来进攻,但决不永久地占领,不敢分散兵 力,不敢过于深入,实际上,只能采取突袭取胜,心理战术进行讹诈。所以侵略军到了大沽口,并不登陆深入,而重新回到广州;占领了厦门、宁波和乍浦等地后, 不久又放弃;最后它进入长江,但并不占领什么地方,在南京城下讹诈的目的达到之后,即退出长江。”[x] 这种对战争的战略战术的分析是使得历史研究变得真正有力量的关键因素,但往往却是一般的历史学家所不擅长的。卡尔 施密特研究的出发点同样是战争、特别是毛泽东关于革命战争的理论,正是以此为基础,才形成了他对于现代西方海洋世界观的反思。 在著名的《游击战争理论》中,施密特惊讶地发现――实际上,最终击溃包括英国在内的帝国主义列强,并把他们从中国、随后是越南驱逐出去的,恰恰就是英国为代表的那种海洋战争模式在大陆上的创造性运用,――而这不过印证了拉岑霍夫一句伟大的格言:“一个不尊重其他国家在海上财产的海洋国家,其领土和公民的财 产一旦意外着陆,也将同样 无法得到尊重。”在这个意义上,英国实际上正是被另外一种海洋所淹没,这就是陆地上“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而毛泽东的战争理论,就是现代海洋战争理论和 海洋法被扩展到陆地、并被应用于大陆的典范:其穿插于无边界的战场的空间运用,它的声东击西的运动战、心理战技巧,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而不以 夺取一城一池为攻击目的的战争手段,――这些其实都属于现代海洋战争的逻辑,而唯一的、但也是根本的不同是,曾经作为帝国主义战争屏障和支撑的“无边海 洋”,现在变成了人民基于反抗而形成的广泛参与、同仇敌忾,即变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而毛泽东革命战争理论,就是这种“陆地上的海洋观”的集大成者。 由于《游击战争理论》的研究,施密特真正触及到了什么叫“毛泽东式的空间视野”,从而成为通过上述“空间革命”的角度,对毛的思想做出最具爆炸性理 解的西方学者,在他看来,如果说西方关于现代世界的构想,是1500年以降从“海洋”这个特定空间的发现与开拓中产生的话,那么,正是海洋看起来是一个整 一的、不变的、中立的、自由的或者中性的空间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现代世界既被看作一个1500年以降,西方各民族走向海洋的过程,同时也被视为各民族、各 区域在历史中合并为“同一个世界”空间的过程。 但是,与上述“海洋世界观”完全不同,施密特认为,毛所代表的却是既不同于单纯的“海洋法则”,但同时又不同于孤立的“大地法则”的新的空间法则, 施密特因而把毛的空间思想称为一种“新的大地法”。因为在毛泽东看来:现代人类现代历史并不是一个“陆地被海洋所战胜和覆盖”的过程,而是陆地――即毛所 说的伟大的“昆仑”――通过自身的裂变和消融,重新划分出陆地与海洋秩序的过程。 在一首题为“昆仑”的词里,毛泽东先是表达了“夏日消融”的时间运动下,大地――“昆仑”解体,一个“海洋时代”、或者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到来的洪荒景象: “横空出世莽昆仑, 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 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融,江河横溢, 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 谁人曾与评说?” 显然,――在这里, 人们看到的并不是海洋的运动最终覆盖了陆地,而是大地昆仑自身的运动(夏日消融),重新划分了海洋和陆地,陆权与海权。或者说,与整一的海洋不同,大地的 运动总是升起为陆地和下沉为海洋,并把世界分割为不同的地形地貌。正如河流和山脉把土地联系起来又分隔开来。因而,所谓大地的法则,描述的乃是这些不同区 域、不同空间之间的互相矛盾、依赖、渗透和联系,描述的是由此所建立起来的结构的互动关系。 而词的下阙这样写到: “而今我谓昆仑, 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 将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 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 环球同此凉热”。 施密特认为,在这里“倚天抽宝剑”的,就是一种“新的大地法”――与海洋时代相比,它既是真实的现代世界逻辑,也是中国革命的逻辑,更是一切现代革 命战争背后所依赖的空间观念。而这种新的大地法的核心在于:“将海洋的逻辑内在于大地”,“将海洋法则内在于大地”,这里的前提就是将“大地”理解为在不 断消融、凝聚中变化着的雪山“昆仑”。――套用鲁迅式的说法就是:海洋不过是死去、变化的昆仑,是“昆仑的的精魂”。 正是这一崭新的“大地法”瓦解了海洋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普遍进程,把一个普适主义的资本主义全球化世界,改造为一个矛盾运动的结构空间。 1958年 12月21日 ,毛泽东在《对自己所作诗词的批注》中解释《昆仑》这首诗词说:“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 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到了。” 正是从“新大地法”的视野去看海洋和海洋资本主义世界,西方和现代世界就成为一个正在生成和不断瓦解的多重空间,而绝不是一个整体。正如毛的如下论 断:西方内部存在着资产阶级与劳动者之间的矛盾,存在着白人殖民者与其他人种殖民者(如日本)之间的矛盾,也存在着同一种族的帝国主义之间的利益矛盾,正是这种多重的、彼此矛盾、联系、互动的空间关系,构成了毛泽东“矛盾论的世界观”。 也是按照这样的植根于理解大地的法则, 在1937年的《矛盾论》中,毛泽东解释说:先进的欧美与落后的中国作为矛盾的双方,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对立的,而是互相依存的(正如海洋对于大地的 根深蒂固的依附),这是由于欧美向世界扩张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一个欧美越来越依赖殖民地的过程,而且,毛还进一步说,这种矛盾又是互相转化的,历史不是启 蒙主义者所理解的时间的直线进步,而是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空间的矛盾互动中的彼此转化。 在多重世界空间之间的矛盾、依赖和互动中,正像1500年以降的中 国逐步由先进演变为落后,欧洲则由落后演变为先进一样,20世纪以降,先进的欧美也完全有可能逐渐转化为落后,而落后的中国当然也有可能转化为先进。 现代世界的运动正是这样,如夏日消融的昆仑――旧秩序解体了,新的历史阶段和新的矛盾、联系、秩序却因而形成了。 毛泽东说:在这些尚存的资本主义部分非更加依赖殖民地半殖民地便不能过活的时代,--在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一天一天从社会帝国主义的社会民主党的影响 下解放出来并宣布他们赞助殖民地半殖民地解放运动的时代,任何半殖民地国家,如果发生了反对帝国主义,即反对国际资产阶级,反对国际资本主义的革命,它就 不再是属于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而成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二十世纪人类历史的核心是战争与革命。以战争和武力的方式创造并维持一个不平等、不平衡的世界结构,这是资本积累的根本前提,同时,这个不平等和不 平衡的结构又为世界革命准备了条件。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现代复兴正是通过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而完成的,这包括推翻美国长期支持的国民党官僚军阀政 权,驱逐日本军国主义出中国的革命战争,以及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战争。这些艰苦卓绝的斗争,使得毛泽东成为当今世界无可争议的、“倚天抽宝剑”的战争理论 家。 今天,类似西点军校这样的机构,一直把毛的著作作为高级教材,不仅仅是西点,正如卡尔.施密特所说:“毛泽东是当代革命战争最伟大的实践者,同时也是当代 最著名的战争理论家,他的作品是当今西方所有重要军事学校的必读教材”[xi]。 一位叫高亨的中国古文字学大师,曾用“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来描述毛的“气魄”,但是“气魄”是个太难于翻译为英文的中国词汇,因此,更为准确和理论 化的描述则是施密特关于“新的大地法”的论断。按照这种划时代的描述,毛泽东的革命战争理论实际上是上述空间革命理论的最集中体现。 因而,中国革命的逻辑不能被简单地视为:大地对海洋的斗争,中国对西方的斗争,因为它所遵循的既不是单纯的大陆法则,也不是单纯的海洋法则,而是将海洋法则应用于大陆法 则,所谓“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应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就现代战争理论而言――就是指将肇始于海洋的游击战,运用于大陆上的革命战争,它导致了现代战 争理论的重大革命,翻转了由海洋帝国主义支配的现代世界的强弱对比,将漫长的19世纪引入了我们的20世纪和21世纪。 今天,我们特别需要从政治哲学的高度去理解现代人类历史运动,并从政治哲学的高度去理解毛的思想。这种政治哲学告诉我们:现代历史的运动所依据的, 不是单纯的陆地法则或者海洋法则,也不是陆地法则与海洋法则的永无休止的对立,而是将海洋的法则内在于陆地的法则,作为这种空间革命的哲学基础,作为一种 新的“大地法”,它就是毛泽东思想所指引的世界空间革命。 而下面我将要说明:这个伟大的空间思想为什么立足于、也必然指向一块“面向四海转动”的辽阔大陆 ――这就是毛所谓“小小寰球”的题中之意。 在这种世界历史的现代运动――或者说政治哲学意义上的“世界革命”的视野中,旧有的边界消失了,但是,在旧的国家、贸易、文化边界消失地方,将会产生新的 边界、新的联合。正如一块大陆在海洋中消失了,意味着另外一块大陆的升起,这个过程循环往复,永远不会停止。 因此,所谓的“海洋时代”只不过是“夏日消融的大陆”自我运动的表现形式,而海洋时代的意义,也不仅仅在于消失一切边界,相反,它只是消除旧有的边 界,从而为新的边界、新的陆权和海权的兴起准备条件。 现代世界不是一个在自由竞争、自我解构、自我危机中不断消失、消解的无意义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重组 的历史结构。在这种结构运动中,消除边界是为了形成新的边界――而这就是作为“最终的善”的历史的意志之体现的“新的大地法”――以它磅礴的力量阻止着 “人或为鱼鳖”的世界末日的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