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转贴的杨屏文章《基辅餐厅之感概》有一位留言道:“老毛之前的中国人留学是不打工的,徐志摩,林微音,季羡林那是一心体验罪恶资本主义生活的,老毛30年后的中国人才进餐馆洗盘子。”不知这位留言的祖上是不是像徐志摩,林微音,季羡林祖上那么有钱或者是能拿到不薄的官银。否则若祖上是那占人口80%的文盲,根据美国排华法案到美国当猪仔都没有资格。根据《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民国教育史》1949年中国的文盲率大约是80%,这已经包括了那些只认识几百个汉字的人和今天只能列为半文盲的人。另外民国也有出国留学打工的:邓小平。他们已经是出自那20%非文盲家境不错的家庭,出国还要社会各界捐款才能成行。 8、90年代出国留学打工的,多多少少是因为中国国内和外面的巨大收入差别。公派出国的都由国家在国内培训恶补外语,置装,出国后每月都能从使馆拿到一笔生活费,打工不过是为了回去时多买几大件改善国内家庭生活。像我这样的自费出国,国外无亲无友,更是靠打工为生完成学业,好在我有幸得到了工作许可,从来没有在中餐馆打过工,而是和洋人青年在各行各业打工。 美国学生打工更是普遍,这是在中餐馆打工看不到的,也许这造成了一些人以为上学打工是中国特色。其实这次美国大选,学贷也是选民关心的一个话题,高额学贷及利息给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造成了极大负担,迫使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学业之余谋求各种打工生涯。 这位如此留言让我觉得大概还没摆脱"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类传统桎梏。徐志摩,林微音,季羡林那个时代就更是如此了,大户人家的少爷小姐怎能降低身段干下等人的活?也许中餐馆那些港台老板的嘴脸,大概伤了不少刷盘子的中国留学生的心。还记得我唯一一次到中餐馆面试,老板娘知道我在读博后以恩赐的口吻教训说:来我们这里打工要放下身架。得知我有工作许可后,就说现在人手还够。免去了我体验华人资本主义的机会。 个人觉得,学生打工对西方社会的影响是正面的,是他们走出书斋了解社会的第一步,避免日后"何不食肉糜“的笑话。我就知道一些著名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他们上学时都有打工经历,而且一回忆起来兴致勃勃。 再看当今的中国留学生,还有多少到中餐馆刷盘子的吗?看看他们中一些人挥霍父母的钱财,整天扎在中国留学生的小圈子里,甚至打架斗殴坐班房,这是进步呢还是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