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例绝学:文明迄今为止的所有的挣扎都是在绝对与范例之间
- 哲学的总结二
思维和物质,是人类与“一切和非一切同一”的根本,英语就是“something and something else”。一切或something, 指的是物质部分,就是普拉特格拉的“万物”部分。绝对,就是普氏说的人。当年毛泽东说,“人定胜天”。在某种情况下也是对的。因为他表述的是人的“绝对”部分,既真理。根据范例绝学,思维和意识的绝对性与“非一切”的本质的绝对性是一致的。
从普罗泰格拉以降,人类的文明史,本质上看,就是不断挣扎于自身思维和意识的绝对性质,与人身体作为物质存在和周围的世界,的需要和限制之间的关系调整中。也可以看成是“something”和“something else”之间的矛盾关系和调整之中。
something, 如果是物质的部分,不是时空中的实体,就是与思维有关的部分,既思维形式或思维内容有关。物质部分,最后发展为科学的对象。思维中的两个部分,一直是在“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的两个方面摇摆。前者如柏拉图,胡赛尔;后者如苏格拉底,德莫克利特等。也有将思维的两个方面都包括进来的,如康德和黑格尔。他们两人之间的不同是,前者是“分开吃”,后者是“一勺绘了”,简单地比喻就是如此。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克尔郭凯尔,叔本华和尼采的东西。他们属于哲学研究的“意识派”vs. “逻辑派”(都是我起的名字)。这三人都强调“真理的活生生性质”,都反对“逻辑派”的所谓“干瘪教条”,所以他们很难入座“大哲学家”的位置。其实,他们也是同样如“逻辑派”,既都掌握了“绝对”的性质。不过他们不是掌握了哲学的“逻辑思维”方面,而属于出于“意识的无限性和绝对性”部分。他们通过自己感受到的生活,用哲理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因为意识自身也有无限性和绝对性。当这种“绝对无限”部分遇到物质部分,既“something”的部分时,必然表现为相对,有限,所以造成了他们对人生深感失望,造成了希望破灭感,使他们都成为“消极”人生派的赞成者,后来被称为“存在主义”的先驱。
当哲学在绝对和范例之间作挣扎时,即使哲学家自身也很难看到自己的处境。只有跳出这种挣扎环节,回顾起来,才会感受到文明自己走过道路,才会有清晰的认识。这也是范例绝学对文明前进的贡献之一。
不论是在物质层级,思维层次,还是意识层次,这些层次所涉及的对象都属于”某物“或”something”的阶段。只有等到“something else”出现,前者才能看清自己和对象的所有关系(一个不可言说只可意会的“对象”)。这就是恰在时候,范例绝学出现的意义:只有哲学完全“running through it full course, could only the Absolutology come to into being。”- 这也是哲学发展到最后阶段的“逻辑的必然规律”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