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冬天格外得暖和,也格外得短。这是我们1995年自米兰横跨大西洋搬迁到多伦多后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暖冬。刚刚三月中旬,院子里的迎春花就在阴寒的春雨里发出了嫩嫩的黄芽。心中很忐忑,怕一场倒春寒把这些嫩芽给冻回去。记得十年前签下买房合约那天,也是迎春花盛开的时候。黄色的迎春,红色和白色的牡丹,还有紫色的玫瑰点缀了一园春色。树上几只全身通红的小鸟,发出似乎与她体型不那么相符的高昂而不失圆润的啼鸣,而跑来跑去的各类松鼠野兔似乎就从来没有把我们看成是他们的异类。这也许就是我们一直在找寻的闲静平和的生活环境吧。 这是个离多伦多二十几公里的湖滨小镇。一进入这个社区,很容易让我想起幼年时常去的北京天坛公园,到处可以看见百年的老树。一条小溪蜿蜒从中穿过,溪边的小径铺着厚厚的落叶,为浣熊和臭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偶尔还可以看见北美小狼和梅花鹿。房子稀稀,人也稀稀。我们很喜欢这片闹市里的幽静,所以,花了大约一年多的时间才终于在这个小区里找到了一个理想的房子。在房子的前门,一边是一棵两个人才可以怀抱的大橡树,另一边是一棵参天的雪松,橡树的树冠是园园的,雪松的树冠是尖尖的,两棵树就就象哼哈二将那样端庄地站立在那里。在侧院角落里是一棵硕大的,像蘑菇一样的枫树,把绿荫撒满一院子。而房子的后面则是一排笔直柏树,形成了一道天然的树墙把院子围住。沿街道两旁种的是山海棠树和北美紫荆树。在春天里,当红色海棠花和白色的紫荆花盛开时,整个街道充满淡淡的花香。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可是维护好这一片荫凉却要比种树花费更大的精力。搬到这里后,一到周末我便成了园丁,在园子里修整草坪,剪枝施肥。其实,这是我很喜欢做的事情,但是园丁不是无师自通的,尽管我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可效果并不理想。几年后,园里的花反而不如刚刚搬来时开得那么好了。两颗有几十年花龄的迎春树,在我们刚搬来的时候还开得满树黄花,可是这几年却只长叶不开花了。去年,我姐姐和姐夫到我们这里来疗养,我们一起下很大的决心对它们动了大手术,把近二分之一的壅枝全部剪除,培了土也施了肥,每周按时浇水,慢慢地养了一夏又一冬,这几棵迎春花终于又要盛开了。种花种树本不来是一件难事,但是要种好却很不容易。也许,最大的问题是我这个不称职的园丁没有用心投入,也没有狠心放弃,所以才常常事倍而功半。我从没有奢望能把园子整理得多么漂亮,所期望的不过是让我能够从冗杂的日常事务之余,把身心统统扔到大自然中,从而得到一时片刻真正的放松。这恐怕更合乎我的性格,凡做事情必尽心也尽力,并不太在意结果如何。可有时侯,想随意又很在意;很在意,却每每又不如意。渔不在鱼,而在渔鱼,没有心无旁骛的淡定,就做不成姜太公,终是俗人而已。从没有想像过会在异国它乡能过一种如此悠闲得近似于隐居的生活。少了城市喧嚣,少了名利场上诱惑;少了商场里的利益之争,也少了官场中的敷衍应酬。留下的只剩下了平淡的生活,一餐一饭思之得来不易,温饱之余不忘居安思危。做好一个妻子的丈夫,当好一个女儿的父亲,也是一种人生的追求。 人云:“生活就是生出来,活下去”。如果真是这样,人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欲望。其实到了知天命之年,才知道理想也好,欲望也罢,不过是让生活不要过于单调乏味而已。可以算是遥想吧,30年毕竟不是弹指一挥之间。77级大学生是名副其实的百里挑一。我有幸作为这个群体里的一员,在毕业时候也曾踌躇满志过。后来又在北京环保科研院读书工作了五年,也算是院里的“嫡系部队”的一员,研究生还没有毕业就参加了几个国家的重点研究项目。没日没夜地苦干,用了两年多时间参加了国家科委的京津水资源管理政策研究,为国务院做了一个技术咨询报告,结果是把南水北调的方案推迟整整了20年。尽管20年后,旧事重提,水还是要调,但那已是今非昔比了。当年国家没钱调水,才会出钱请大家出主意,制定技术政策来解决问题。现在国家有钱了,谁当官谁做主,也就不需要技术咨询了。既然人定可以胜天,调水就调吧,只要还有水可调。尽管我这个环境工程师早已改行,但从骨子里讲,我还是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我从不相信人可以与天争,更不相信会乐在其中。与人斗,倒是必然的,可又非我所长。既然无法争,不愿斗,那就顺其自然吧。顺其自然,首先是顺其大自然。但现在顺其自然,要顺的是人之自然,也就是人之所在。为官者,官之;为商者,商之;为学者,学之。富者,穷其富;穷着,乐其穷。一言以蔽之,“祥和”。好在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非曲直还要待后人去品评吧。 我始终相信人总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的,当年做学生的时候为此还有过很多争论。可是有时候却偏偏是“主观为社会,客观为自己”。两年多的苦干无意中打开一扇通向未来的大门,同项目组的一个同事曾戏称项目结束后他可以玩“帽子戏法”了,戴红帽子可以当官,戴黄帽子可以经商,或戴黑帽子可以当博士做学问,几个帽子一起戴也不是不能,就看你有多大的志向了。我选择的是做去西天取经的“苦行僧”。诞生在中国那个特定历史背景下的77级大学生在中国特定的发展阶段的确具有那种无限的发展潜力和生存空间,可是一旦脱离了中国特有的国情,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安泰俄斯脱离了土地,那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优越便会荡然无存。 一晃在国外已生活了25年多了,有人把出国留学比作洋插队,我倒觉得更象一种自我流放,把自己流放到一个陌生的土地上,抛离了自己熟悉的一切,而新的一切又要从头做起。“父母在不远游”,可是,当年走出家门离开年迈的母亲的时候,谁又会想象我们在国外度过的岁月竟然几乎和在国内度过的岁月一样得长!谁在故乡热土没有自己的父母兄妹和亲朋好友?在一生可以为自己作主的几次机会里,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选择了放弃。放弃了过去所有的一切,是希望以后生活得更精彩一些。我很欣赏当年一位朋友在他考取了李政道的留美博士生时说过的一句话,他说当他被录取的时候,他觉得他所得到的是那么无所谓,因为他为了达到他的目标而经历的一切更让他感到满足,这好比一个登山运动员在攀登险峰时绝不仅仅为了那峰顶的无限风光。 我相信当年提着一只简单的旅行箱,只身一人飞过千山万水到欧美去求学的同窗学友中有报效祖国之心的并不乏其人。那时是在三十而立的年龄,谁不知道我们的安身立命的根本何在?他乡虽好,可那毕竟不是生我养我的热土。走遍天下交遍友,而知心知己的却依然是儿时的玩伴。不论我们走到哪里,日想梦思的还是熟悉的故乡北京。可是,当战车的隆隆声踏破故乡初夏黎明的时候,也踏碎了不知多少海外游子的归乡梦。我们可以回归贫穷的自由,却不甘回归自由的贫穷。在我可以再一次选择是回国还是定居在意大利时,我选择了把自己流放到另一个陌生的国度。离开一个刚刚熟悉的地方,又一次跨过万水千山到了另一个陌生的地方,不是为了仅仅体验异国风情,而是寻找无拘无束的新生活。 17年前,当飞机降落在多伦多皮尔逊国际机场时,我们是一片陌生,举目无亲。没有亲人来接机,也没有朋友来指点迷津。走出机场大门时,已是初夏的黄昏,身边只有妻子和两岁的女儿,再有就是几件随身的行李。尽管事事未料,从下飞机的那一刻起,我就有一种到了新的家乡的感觉。为了找到第一份理想的工作,曾经投递了无数简历,经历过形形色色的面试。一年后,我已经开始面试来找工作的求职者了。再过一年,我便有了自己的咨询公司,签了第一个项目合同。我们接的项目有无线通讯,供应链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就是没有和环境保护有关项目。上大学时,我很侥幸地成为北京市招生和扩招之后,又补招的六个考生之一。在那场历史酷劫之后,以我的家庭出身能上大学已经是天大的幸事了。在即感恩又心存侥幸心理下,我接受了那个难得的上学机会。也接受了分配给我的,我却毫无了解的专业。大学四年寒窗生活为的是一个“科班出身”的背景,所以,毕业时想做的就是一个好的土木环境工程师。说来惭愧,大学毕业三十年,做和自己专业有关工作的时间满打满算也不过四分之一。唯一不愧是,不管在那里,也不管做什么,始终不变的是认认真真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更为了对得起历史给我们身上留下的“77级”这个无形的烙印。 应该感谢母校,四年大学学习为我们打下了坚实基础;也应该感谢北京环科院,给我在中科院,社科院,清华北大走读,和在研究所做研究生机会,三年的研究生生活让我茅塞顿开。而在院里内工作的几年又使我有机会接触到国内的顶级教授和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和他们一起工作,让我眼界大开。有了在国内前三十年生活的经历和积累才能让我后来在陌生的国度,耐住寂寞,在寂寞的教室和实验室里重新为自己积蓄能力,为在一个不公平的竞争中“活下去”而重头再来。从中国到意大利,从读书到工作;又从欧洲跨大西洋到北美,就像两次登山,第一次是为了完成学业,第二次是为了更为自由的生活空间。我曾经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是否为所得到的而欢愉,或为曾经失去的而后悔过?“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当一切都过去后,可以沉淀下来的只有两度漂洋过海的回忆。在国外生活久了,刚刚出国时的那种在专业上,语言上和文化上的失落已近渐渐的淡去了。但是,要完完全全地融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却不是我们这代人可以办到的。三十年无神论的教育已经对我的世界观造成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尽管参观了那末多辉煌灿烂的教堂,也参加很多神圣得让人有些窒息的宗教仪式,可是对宗教的信仰至今难以接受。咖啡喝多了,到头来,待人接客的还是一杯清淡幽香的铁观音。已过知天命之年,可以珍惜的是一时一刻的平常生活,以及和妻子女儿在一起的天伦之乐。还有就是享受难得的一时半刻的孤独。在孤独里,读自己想读的书,做自己想做的事。人无欲乃刚,如果说还有什么欲望,那就当好一回园丁。好的园丁在于他的丰富的经验,在于他可以把丰富的经验化成一园姹紫嫣红。 窗外,又飘雪花了,是预料中的最后一场春雪。薄薄的雪花,夹在蒙蒙的雨丝中。迎春花的嫩黄已经慢慢变成了金黄色,绿绿的芽发了出来。周围的树枝也挂上了淡淡的绿色,那种翠翠的绿。冬去春来,春雨中的迎春花给人留下冬天的回忆和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在变和不变中又完成了一年一度的交替。不知道我们还可以经历多少个寒暑春秋,属于我们的只是平平淡淡的每一天。生命是有限的,平淡才是永恒。 写于2012年三月,为纪念大学毕业三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