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5月为精神心理疾病复发率最高的时期。春天的气候也会使30%的正常人情绪波动较大、容易烦躁不安,发生伤人、酗酒等事件。春季的心理问 题就像一场流行感冒,会感染许多易感人群。春季更要做好心理防护。 民间有句话叫“菜花黄,痴子忙”,说的是油菜花飘香的4月,一些精神疾病患者病情会达到高峰,出现忙乱、亢奋甚至躁狂现象。有统计显示,约有 1/3—1/2精神分裂症的初次发作是在春季,而约一半躁狂症也是在春天发作,一些青年躁狂症患者会出现言语举止轻浮,寻衅滋事等症状,在民间也称“桃花癫”。 春天万物复苏,随着日照时间延长,空气的电离程度高,人体内分泌激素和神经递质都会发生相应变化,如松果体褪黑激素分泌减少,体内单胺类(如肾 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神经递质增加,从而诱发躁狂或精神分裂症,也使正常人的情绪更加高涨甚至躁动。也由此,使得春季成为各种心理问题的高峰时 期。因此,对于如何预防春季心理问题的发生,做到“五好”十分关键。 睡子午觉,保证好睡眠 保证自己充足而高质量的睡眠,是预防各种心理疾病的先期条件。一旦出现难以入睡、睡眠时间缩短、总是早醒或昼夜颠倒等情况,就需要引起重视。这 样的情况如果连续超过两周不能自行缓解,就需要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及时就诊,查找原因,及时治疗。为了养成就寝和起床的良好习惯,我们提倡睡“子午觉”,即 23:00以前入睡;午休最好在11:00-13:00休息,一般控制在20-30分钟为宜。 舒缓压力,保持好心情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是预防各种心理疾病的有力保障。当发现自己情绪低落或反常,消极自卑或者烦躁易怒,甚至有些厌世的情况出现时,要及时寻求家人或朋友的帮助,舒缓情绪、减轻压力。如果严重情绪超过两周未能自行缓解,请在家人陪同下到专业机构就诊。如果自己的家人或朋友出现上述这些问题时,应 主动与其沟通,了解他(她)的想法,并注意观察是否出现生活懒散、敏感多疑、自言自语、侧耳倾听等情况,如有应立即就医。 自我欣赏,养成好心态 培养良好的心理习惯,可以有效地促进身心健康。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懂得适度地自我欣赏;其次,脚踏实地,对不能改变的事情学会欣然接受;第三,每天给自己一份阳光心态,淡然面对得失;第四,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受挫之后懂得自我安慰;第五,用坚持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有永不言败的人生态度;第六,能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不钻牛角尖;第七,养成“一日三省”的习惯,将宽容放在第一位。 参加活动,培养好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爱好是一种带意识特点的心理倾向,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兴趣爱好不但可以丰富日常生活,也可以帮助人们扩大人际交往,增加与人交流的机会,比如绘画、编织、手工制作、读书、跳舞、听音乐等。同时,兴趣爱好还可以转移对自我心态的过度关注,降低对心理异常情况的感受,从而减少不适症状对行为及情绪的影响。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活动,提高自我肯定和自信心。 清淡口味,多吃好食物 研究证实,食物中的一些成分,可以通过改变血液中某些神经递质的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情绪。因此日常生活中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合理均衡饮食是非常重要的。在面对各种情绪问题时,我们不妨针对性地选择一些食物来辅助缓解我们的情绪。如:蛋白质可以提高警觉能力,对情绪有积极作用,诸如鱼、禽、肉、蛋是这类的代表,奶和豆腐也是不错的选择;碳水化合物可以帮助缓解压力,让心情稳定而愉快;清淡的饮食可以使人性情温和,而闷热的天气里食用过多的“肉类”,会增加烦躁。当然,完全把自己的情绪交给食物来控制是不可行的,面对不良情绪,自我控制是重要的一方面。 好睡眠、好心情、好习惯、好兴趣、好食物,做到这5个方面,相当于打了一剂心理预防针,能够确保自己舒心度过春季,享受健康、快乐生活。 摘自凯风健康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