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的悲欢人生 中共的早期领袖中,瞿秋白的命运是很让人同情的。首先秋白是个悲剧人物,而悲剧总是格外感人的。其次则是因为那篇<<多余的话>>了,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秋白,他的随波逐流,他的软弱和伤感;结尾那句"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也很合我们小资的胃口。 秋白是江苏常州人,和张太雷、恽代英一起被称作“常州三杰”,都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瞿姓是个小姓,秋白这一支世居湖北黄梅,宋代南迁至虞山,也就是江苏常熟了。明末常熟有大学士瞿式侣,在桂林抗击清军,最后为国捐躯,不知道是不是秋白的祖先。秋白1899年1月29日生于常州城东南角青果巷八桂堂,秋白头发上生有双旋,所以父母为他取名双。秋白的父亲瞿世玮生性淡泊,不治产业,经济上依赖其大哥瞿世琥的接济。辛亥革命后,瞿世琥弃官闲居杭州,停止了对弟弟的资助。于是秋白家陷入经济困境,从此靠典当、借债度日,这一幕与鲁迅的童年何其相似啊!秋白的母亲金璇不堪忍受,终于在1915年农历正月初五服毒自尽。秋白就在这样的凄风苦雨中,开始了四处漂泊。 1917年春,秋白辗转到了北京。本来是要考北京大学的,但是付不起学费,所以转而参加普通文官考试,结果又没有考取。于是考入“不要学费又要出身”的俄文专修馆,学习俄文。其间秋白积极参加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当时的中国,或许是俄语人才太缺了,所以秋白有机会在1920年代表北京和上海两家报纸到苏联采访,从此与苏俄结缘,也决定了秋白一生的命运。秋白在莫斯科生活了两年多,参加了1921年的共产国际三大,并且两次见到了列宁,这在中共领袖中算是很老的资格了。1921年5月由张太雷介绍加入俄共,1922年春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底,陈独秀代表中国共产党到莫斯科,瞿秋白担任他的翻译,得到陈独秀的赏识。秋白于23年回国,以一介书生进入中共核心圈。 秋白以二十多岁的青年成为领袖,革命的激情或者说冲动自然是难免的。秋白主掌中共一年多,先后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及秋收起义,中共完成了向暴力革命的转变。这些就不细说了。我想说的是秋白先后遇到的几位知己。 1923年夏,于右任、邓中夏创办上海大学,秋白应邀担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就在这里秋白遇到了两位红颜知己,都是上海大学的女学生,可见师生恋的吸引力啊。秋白的第一位爱人王剑虹, 是女作家丁玲的好友。丁玲用现在的话说,也是很奇葩的。她和杨开慧是同学,和秋白的弟弟景白有不一般的友谊,作家沈从文和丁玲为此有过一段笔墨官司,这里就不细说了。秋白和王剑虹1923年结合, 结婚仅7个月,王剑虹就因患肺结核而去世。秋白在给丁玲的信中表白说“自己的心也随剑虹而去” ,秋白的心自然是会回来的,可是他的健康却牺牲在这段爱情里,秋白很不幸也感染了肺结核,这在当时基本是不治之症。 秋白的第二位爱人是杨之华,两个人的相识相爱是一段浪漫佳话。杨之华自然是“美人如玉”了,20岁就和浙江开明士绅沈玄庐的儿子沈剑龙结婚。 1922年杨之华一个人跑到上海,考上了上海大学社会学系,这样就遇到了秋白。 两个人是才子佳人,自然就相爱了。可是杨之华已经是“罗敷有夫” 了,怎么办呢?幸运的是,之华的丈夫沈剑龙非常大度,也很欣赏秋白的人品与才华,有意成全他们。结果是在报上同时刊登三条启事:一是沈剑龙与杨之华离婚启事,二是瞿秋白与杨之华结婚启事,三是瞿秋白与沈剑龙结为好友启事。秋白和之华在上海举行结婚仪式时,沈剑龙亲临祝贺, 并且送给秋白一张六寸照片——沈剑龙剃光了头,身穿袈裟,手棒一束鲜花,照片上写着“鲜花献佛”四个字,意即他不配杨之华,他把她献给瞿秋白。沈剑龙的风度实在是很让人敬佩啊。 秋白的第三位知己就是鲁迅了。秋白在三十年代初退出中共核心圈, 大概有三年的时间在上海养病,度过了一段难得的悠闲时光。其间与鲁迅过从甚密,秋白曾到鲁迅家中避难过,鲁迅也把秋白看作知己,曾写过“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一联赠予。据说鲁迅很是欣赏杨之华, 以至夫人许广平不无妒意。 秋白在34年初奉命离开上海,来到中央苏区首府瑞金。不久就是红军军事上反围剿失败,不得不开始长征。秋白以多病之躯,几次要求随军长征,终于还是被留在即将沦陷的瑞金,可以说是被抛弃了,借刀杀人的味道很浓。然后就是四处逃难和被俘。秋白于36年6月就义于福建长汀,临终遗言:“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 我有时想,如果秋白能在狱中等到西安事变,那么他会不会坐上那架载着叶挺的失事飞机呢?如果他能等到新中国建立,他能逃得过文革吗?也许他的命运不会强过李达吧。这样看来,秋白终究还是要以悲剧命运结束啊。 秋白在自己的家乡有一座纪念馆。十多年前, 我曾经一时兴起,和领导一起去拜访过。从繁华的延陵西路上拐进条小巷,走进一所旧式的院子。里面有些文字介绍和秋白的照片,那篇<<多余的话>>只是一带而过。周围静悄悄的,除了我们没有别人。这样的寂寞,或许是秋白喜欢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