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与精神关系的范例哲学解释(edited) 在大陆共产党“红太阳”照耀下长大的人,对共产党的政治课都是熟悉的。所以很多人后来到国外,对自己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某些思想,如共产党灌输的哲学教条,往往没有得到澄清,有时还认为是对的,拿出来跟别人争论。这其中之一,就是共产党的“唯心/唯物主义”的划分。共产党说,凡是承认物质产生精神的,就是唯物主义者。凡是认为相反,既精神产生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当然没有人愿意当唯心主义了,那不跟凭主观想象胡说八道是一个词了?所以大家多认为是“物质产生精神”,自己要作唯物主义者。还有一种说法是,如果一个人受到的思辨训练较少,刚刚接触哲学,他往往是一个唯物主义着。当他懂得多了些哲学,思考的多了,他就多半会变成一个唯心主义着。这个问题的涉及是深远的,它直接来源于黑格尔的思想。而黑格尔又是跟笛卡尔,斯宾诺莎,康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巴门尼德,毕达哥来斯等,从古希腊以来的哲学有直接的联系。 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用黑格尔的例子。一颗橡树硕大枝叶茂盛,来源与它的种子。也就是说,橡树的成熟后的样子,不是随便长成的,正像一个成人的身体不是被胡乱操纵长成的。在橡树的种子里,既,基因中,橡树后天的形状也经在那时就设计好了。种子入土以后的岁月,只是适当的空前,水分,营养等外界的条件合适的问题了。而在种子基因里的这种设计,既生长密码,“code”,能不能找到呢?答案是找不到的,或者不是人类的密码的样子。从这方面看,这种设计只能是一种精神的东西。所以这种设计,产生了树叶,枝干,花朵,等。这不就是精神产生物质吗?所以,当黑格尔说,他所谓的“世界精神”,经过了“逻辑阶段”,“自然外化阶段”,最后进入人的头脑中,既“精神阶段”,来完成整个世界精神的旅程,来形成绝对真理的过程。听起来似乎瞒有道理。这也许是黑格尔的学说一直流传之今的原因。再比如,一个三角型三内角之和等于180度,在现实中如何都画不出来。而只有证明时,从逻辑上才能发现。而一切现实的三角形,都是根据三角型三内角是180度的定义为标准而产生的。这不说明是理论产生了实际,精神产生了物质吗?但如果我们再往深究,我们就会发现,“精神产生物质”的认识仍然有问题。比如,再拿橡树种子为例。我们如何知道在橡树的种子里,所有今后的形状的设计是“全部先定”好的呢?有没有可能,橡树的种子在前百年进化中,最初设计和现在的设计是一样的呢?根据我们已经有的关于生物进化的知识,显然不是这样的。那么,究竟精神产生物质,还是物质产生精神,唯物与唯心,到底谁对呢? 从范例哲学的角度看,两种说法都有不足。范例哲学的尝试回答是这样。在范例的本体论中,绝对作为背景,是一切现象和事物的根本来源。当我们说谁产生谁时,明显潜在的前提是,我们已经将物质与精神分成了二个事物。也就是说,它们是经过“一分为二”的事物,是具体的事物了。从范例的观点看,对具体的事物,不可以笼统地说,是物质产生精神,还是精神产生物质。范例哲学的世界观,认为世界实际上被分为两个部分: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在宏观世界,根本的性质是,“物质产生运动”,既是牛顿定律的天下。在微观世界,一切则相反,这个性质是,“运动产生物质”,既是量子力学和思维运动(范例本体的思在范畴)的天下。 在作出对我们世界的基本区分之后,我们再来看“一分为二”。我们注意到有两种情形:二为二个单独的两个事物,和二为二种事物的性质但任然归于一个事物。第一种情况的例子有,男女,鸡蛋等。第二种,被思维抽象分开后的事物是仍然是单独的个体事物,既,被分开的是事物的二种性质,而不是单独的两个事物。如形式/内容,精神/物质等。 检验物质和精神,或柏拉图的理念和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的关系,我们注意到,它属于第二类的情形,既一个单独事物的二种抽象性质。这样,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在作了两个世界的划分后,其因果的关系是明显的。在微观世界里,根据“运动产生物质”的本质,是精神(理念)产生物质;在宏观世界里,根据物质产生运动的本质,是物质产生精神(理念)。举例,可以是生物进化的(人)的历史,也可以是人造的新事物,如汽车。 另外一种分别为两个单独事物的情形。根据范例的方法论,互相联系发生作用的双方,是“2+1”的关系。“2”,就是可以事物作为一个整体后分为二个部分:一分为二。当康德和黑格尔提出现象界的概念时,现象界就已经包括了精神与物质共同的存在,如范例本体论的定在与存在的关系。这在中国的古老哲学也早已存在。但这两个分开的部分,犹如“形式与内容”,都不可以单独地存在,而必须互相作用,互相影响。这就是“2+1”。哲学上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经验主义,理性主义。生活中有阴阳,有男女,有天地。不应该只是看到将整体分为二个最大的部分就完了,而更重要的,是看到双方的联系,互相的制约,变化甚至转化。这就是范例哲学所要强调的范例哲学的方法论:“2+1”。 乔母思基半个世纪以来,仅仅强调语言的一般形式语法方面,试图从此找到理解人类语言的普遍规律,但这条单一的路线到今天看来失败了。计算机的人工智能模拟,也是同样,以为仅仅用算法语言形式,可以模拟思维,因而也可模拟人的意识,到今天也明显失败了。更不用说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只强调斗争一方,没有合作,更是根本错误因而遭到了抛弃。范例哲学的方法论,首先“一分为二”,然后在“二中找一”,而不是“合二为一”。找一,就是“加一”,就是发现二大根本部分的同一性。这就是范例哲学方法论的核心。 结论: 1无中生有(本体) 2一分为二(阴阳/道) 3微观与宏观世界的划分 4二生三(万物/后代)有因果关系 5任何逻辑的东西,都有微观世界背景 6任何微观世界的内容都有现实性,必须出现在宏观世界 7任何宏观世界都是现实的东西 8任何现实都出现时间/空间中 此图解统一了阴阳二分的二种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