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发展的7个阶段
在万维网上讨论哲学,虽然很少有专业人士卷入,但我认为没有太大的问题。因为
<论范例>被我寄给哲学专业人士,得到的同样是“没反应”,这是预料之中的:在
新事物出现面前,人人平等。
我说过,西方哲学在过去的二个半世纪以来,对中国的读书人都极为难以理解。4个
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如鲁迅,胡适,冯有兰,陈寅恪。他们最终都转向搞了“东
方学”。其他如新儒家的代表人物,金岳林,贺麟等,他们只是懂一些自己有关的
领域,如逻辑(还不包括哥德尔的成果),黑格尔某些思想,但都缺乏对西方哲学的
系统了解。这个理解,是理解哲学的本质:说出来的哲学是银,做出来的哲学是金。
哲学家首先是“行动的巨人”,而不是仅仅是学术。因为哲学的本质是“追求真理”。
这就是为什么苏格拉底生前没有留下一个字,他的学生柏拉图(尽管是个“红二代”
)立志为老师树碑立传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二十世纪的维特根思坦,一个学工科的
机械系学生,搞哲学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仍然是二十世纪的哲学大家。他们
的共同点是:除了见解之外,作为哲学家的人格的伟大。
相比中国的上述读书人,或者缺乏对西方哲学体系的“整体理解”;或者视学术为
“身外之物”,既,自己的行为,根本不像一个真正的哲学家所为。(同理,这也是
人们谈论谁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时,海德格尔倍受争议,而维特根思坦有目
共赌的原因)。中国的读书人的“阴阳”思想应用的过分了,到了撕开“言与行”的
地步。搞出个“知行统一观”。我的回答是,有人也许将来会搞个“吃饭消化统一
观”出来。这是学术的庸俗化,人格的庸俗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糟粕部分,必须得
到清理。
西方哲学的思想,对中国读书人的困难之处,在于它根本不是中国文化中的东西,
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格格不入。也就是说,对开始学习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已经
接触越深的人,一般来讲,越难理解西方哲学。但反过来,当人们首先理解了西方
哲学,再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像学过微积分的人再回头需要温习“九九乘法表”
一样的感觉。这是人类的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造成,而不是个人褒贬的主观意愿
问题。中国文化五千年来,没有接触过西方文化的东西,直到二个半世纪以前才开
始了解他们,所以必须有个认识过程 - 这是中国人作为集体的认识成长的必经之路,
既,从“感性为主”的民族,上升为“理性成熟”的民族。走在这个过程前头的必
然是中国的知识分子。试想,如果中国的知识分子都不能理解西方的理性思想的结
晶,哲学,广大普遍民众何时才能变得理性起来?但对认识成长过程要“揠苗助长”
又不行,正像一个母亲从怀孕到生产是个自然过程一样,任何对认识的强制,只能
带来认识成长过程的反叛,导致认识行为的“流产” - 一概拒绝西方哲学。
抱着这个目的,我想通俗地将人的认识过程归结为7个阶段。它们是:一,对个别的
感觉;二,对一般的感觉;三,对个别的理解;四,对一般的理解;五,对新事物
的感觉;六,对新事物的理解;七,对整体的全面理解。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