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與哲學(9) - “我的本體”(A)
生為中國人,我卻憎惡中國人身上的許多東西。近年來,我愈發感到,這個“首惡”,
就是中國人身上的“二重性”。
我認為,中國文化的主角,“陰陽”,導致了這種“二重性”。什麼“君子與小人,
虎與猴,賢淑與痞子,言與行,陽奉陰違”,等等,都與這個“陰陽文化”有關係。
二重性,其實就是沒什麼“底線”。因為,潛藏的“另一面”是背後,屬於本性的
東西,只有暴露與否的時間問題。二重性與本體,有什麼關係呢?答:對本體的無
知。無知不是罪,偏見卻令人討厭。人可以簡單,不可虛偽。在中國“禮”的外表
下,失去了“誠實”- 這種人的本性,是中國人最大的悲哀。
回到本體的問題上來。在萬維許多網友的推動下(包括我),喜歡哲學,或喜歡“談
論哲學”的人,好像越來越多了。這不僅是因為西方哲學是中國人五千年不知道的
東西,更恐怕“愈是談大眾不懂的東西,就越是時髦”,成了一種風氣。據說,幾
百年前歐洲的上流社會就是這樣的。當年牛頓和萊不尼茲,分別單獨在歐洲大陸和
英倫島上,幾乎同時發明了微積分後,歐洲的好事者們就為“誰是微積分真正的發
明人?”鬧的不可開交,以至這兩位天才都最終捲入進這場為虛名的爭吵。正所謂,
名人也免不了“為名所累”吧。
眼下,中國的暴發戶們被世人成為“土豪”,鄙視之情溢於言表。所以談論哲學是
一種時髦,因為面子心裡,中國人以當“貴族”為榮。高深的東西往往需要淺薄的
表象,為其開路來擴大影響 - 一種新的“一與二”的關係。但我發覺,很多人可以
談論哲學,即“什麼是哲學?”的問題,但很少有人談哲學的“本體”是什麼?看
來對本體的理解還是有些難的。所以我談下我的理解。
哲學的本體,是我在論範例一書中所說的“絕學”的專門領域。本體之難,難在中
國文化五千年無人談過。此言絕非故作驚人之語。為什麼這樣說呢?古人談論“有
關本體”的話,這句就到頭了:“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式”等(不談是否後人杜
撰的問題)。
能否用“無”的概念,來定義“至大無外”的東西?嚴格地說,是不妥當的。因為,“無”的概念,從
詞源定義的角度看,是與“有”相對而生的,即來自有。而有,是有某物”的存在,無,是對
其的否定。“虛無”是無的概念定義的延伸,其背後是“實有”,即只是個條件出
現與否的問題。有是第一位,無是第二位。正像“二出於一”一樣,數數總要從
一開始,然後過度到二。從這個意義上說,否定是不能脫離“某物”的概念,
無來自有。所以這也是一般認為,薩特的哲學比海德格爾缺乏深意的原因
(見"Being And Nothingness")。哪什麼是我理解的哲學本體呢?
它又是如何被發現的呢?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