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老子及其著述的《道德经》与中华民族的繁盛兴衰、中华文化的传承不息结下了不解之缘。宗教和民间的神话中传说中把老子奉为天上的神仙——太上老君,道教祖师,把《道德经》奉为“天书”——玄奥难解;而不懂智慧文化的文人又把老子诬为消极论、阴谋家、权谋论、诡辩者,甚至把儒、道对立等等… 到底应该怎样重新认识老子及其《道德经》呢?
**********************************************************
我们所熟知的老子《道德经》,不仅开创了中国有史料记载以来的古代哲学思想之先河,而且其哲学思想被后人敬尊为道家智慧文化之鼻祖。它的这种哲学思想体系,不仅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还对我国两千多年来的智慧教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古人认识到了道德五千言存在的重要性,而且其中的本质内涵和精髓要义即使是在经历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演变之后,也同样可以为今天的人类作贡献。《道德经》在世界哲学思想史上也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全球发行量第二位的被译成外文的世界名著。
从《史记》记载看老子其人:“老子者,楚苦(音‘怙’)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大约生活于公元前600年~470年左右。老子出生在楚国苦县(今周口地区鹿邑县)。在老子的一生中,曾经做过周朝的守藏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工作地在今天的洛阳一带。长期在这一地区生活和工作的人,语言表达的本身也会因当地习俗而形成简洁明了的特征。更重要的是,老子不仅文史渊博,而且还是一位继承了上古智慧文明文化之精髓——自然道德观的伟大实践家,是一位见证了宇宙自然的绝对真理——“道”的圣人。
作为古代传播智慧真理的人,老子给我们留下了道德五千言的著述。老子著述的这部经典在诞生之初并没有名称,据现今可考的史料,战国末期的韩非子称其为《周书》,秦末《吕氏春秋·注》称其为《至上经》,至汉代才被称为《老子》,而后因其博大精深的智慧思想,被好黄老之道的汉景帝改“子”为“经”,才被尊称为《道德经》。
我国考古工作者于1993年发现了一座战国中期的楚墓,其中就有刻于竹简的《老子》,而且这个楚墓的主人收集了甲、乙、丙多个不同的版本。在长沙马王堆这座西汉墓中,考古工作者也发现了两种不同的帛书版本。通过不同历史时期发现的各种版本可以看出,《老子》在社会上流传的广泛性和深受人们喜欢的程度是不言而喻的。
(待续)
【注】本文摘自刘战魁先生著《道德经全解》第一卷《第一讲》(Liu Zhankui, Dao De Jing: A Complete Commentary,Book 1, ISBN: 978-1927072103), Awakening Light Press, 2013年9月版。有著者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