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萬維讀者網 -- 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首  頁 新  聞 視  頻 博  客 論  壇 分類廣告 購  物
搜索>> 發表日誌 控制面板 個人相冊 給我留言
幫助 退出
 
道沖不盈的博客  
天上一流星,人間一過客。  
網絡日誌正文
《道德經》原文有哪些重要底本流傳? 2013-10-26 15:43:18

如何重新認識老子及《道德經》的智慧?(2)

劉 戰 魁

    《老子》或稱《道德經》這部古智慧經典,迄今已誕生了兩千五百多年。期間有一百八十多個版本流行於世,還有一千多種註解,可謂是層出不窮。下面將《道德經》流傳過程中的一些重要版本大致作個簡單介紹。

    其一,郭店楚簡(甲、乙、丙)本,亦簡稱楚簡本、簡本。1993年,湖北荊門市郭店一號楚墓出土了一批竹簡,其中有《老子》殘文,今依竹簡不同形制分為甲、乙、丙三組,此三組所載內容絕大部分不重複。據考證,此墓年代當為戰國中期,簡上文字有戰國時期楚國文字的特點。此簡本是現今發現的最早的《老子》傳抄本,惜墓穴多次被盜,竹簡已經散亂、損壞,殘缺不全,現存《老子》三組僅有2046字。

    簡本《老子》甲、乙、丙三組,竹簡形制不同,於不同時期抄傳,所宗底本也應是不相同的。其內容大體與帛書本等古本及今本相近或相同,但文字有較多差異,文辭風格有戰國時期楚地方言的特點;不分道經、德經,不分章,但有點狀、鈎狀等符號似斷句隔段之用,順序與今本多有不同。

    其二,馬王堆帛書(甲、乙)本,亦簡稱帛書本。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中有《老子》兩種抄本,現分名甲本、乙本。據考證,馬王堆漢墓群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家族墓地,利蒼葬於二號墓,其妻辛追葬於一號墓,三號墓所葬為其子。帛書《老子》甲本以篆書抄寫,無避諱;乙本以隸書抄寫,避“邦”字(避漢高祖劉邦諱),可見二者抄寫年代不同,但皆不晚於漢初。

    帛書《老子》甲、乙本,規模與結構相似,以“德篇”與“道篇”分上下二篇,但不分章。乙本雖分兩篇,但文句間無間隔符號標註,卷末注“德”3041字,“道”2426字,合計5467字;甲本標有點狀符號,似劃分段落的標誌,卷末殘損,無德篇、道篇字樣,但行文結構與乙本相同。甲、乙二本,句型、虛詞、古今字、通假字等多有不同,文句內容與順序亦有不同,然殘損處互補,可現大體完整的原文面貌。如果說《老子》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抄本是簡本,那麼帛書本則是最早的相對完整的抄本。

    帛書本與今本相比,二者總體差異要較簡本與今本之間的差異小,但帛書德篇在前,今本道篇所對應的內容卻在前;帛書甲本中以點標示段落的劃分與今本所劃章節亦有差異,且帛書虛詞較多,古今字、異體字、通假字等亦多有與今本不同者。

    帛書甲、乙本所抄年代不同,各自所宗底本亦不一,且“在當時只不過是一般的學習讀本,皆非善本。書中不僅有衍文脫字、誤字誤句,而且使用假借字也極不慎重。”(高明《帛書老子校注·序》)

    其三,嚴遵《老子指歸》(又稱《道德真經指歸》、《道德指歸》),簡稱嚴本。嚴遵,漢成帝時人,著有《老子指歸》、《老子注》,皆非如簡本、帛書本那樣僅是對《老子》原文的抄錄,而是《老子》的註解本。

    《老子注》亡佚,《老子指歸》分“論德篇”和“論道篇”,其中“論道篇”亡佚,如今所見為後人輯錄所成。嚴遵分《老子》為七十二章,以每章首數字為章名,註解多引《周易》語,其中誤解處不少。自清初始,人多疑其為偽作。《漢書·藝文志》未錄其書,然班固於《漢書·王貢兩龔鮑傳》中記載其人其事,稱其確有註解《老子》之作。

    其四,河上公《老子道德經》(《老子河上公章句》),簡稱河上公本、河上本。“河上丈人,不知何國人,自隱姓名,居河之湄,著老子章句,號河上丈人,亦稱河上公。”(皇甫謐《高士傳》)河上公,亦稱河上丈人,居齊地琅琊一帶,莫知名姓,莫知所注《老子》何時而成,後人一說為兩漢時期之作,一說晚於王弼本,取前說者多。

    河上本與王弼本,是流傳最廣、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兩個版本。河上本初載於《隋書·經籍志》,敦煌發現的六朝唐寫本(簡稱敦煌本)《老子河上公章句》已有分章。然其幾經抄傳,已非原貌,章節當為後人所劃分,二字章名為後人所加,文句亦被改動。現今《道德經》最普遍的八十一章的劃分方法,即源於改動後的河上本。

    河上本文句簡古,後人多認為景龍碑本、遂州碑本等乃宗河上一脈;其注簡明清晰,然解注偏於養生家言,多修身鍊氣之說。嚴遵本與河上本經文大體相近,然嚴遵本所傳不廣。

    其五,王弼《老子注》(又稱《道德真經注》),簡稱王弼本。王弼,三國曹魏山陽郡人,經學家、魏晉玄學家。王弼本初載於《隋書·經籍志》,是諸多《老子》古注中最著名的一個。無論是其所錄的《老子》原文,還是注釋,都對後世影響巨大。

    然今所見王弼本,因幾經抄傳與後人加工,已非原初面貌。宋代晁說之跋:“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言其無道經、德經之分;明末時,朱得之所見王弼本還未分章;到了清末,魏源所見王弼本有七十八章者。而今所見八十一章,是依流傳的河上本八十一章的模式調整過的。在抄傳過程中,王弼本並非僅篇章劃分為後人加工,文字內容也必然有所改變,早非原本。

    王弼本文筆曉暢,與河上本內容差異不多,然王弼本多虛詞,其注有魏晉玄談之風,後人多認為蘇轍、陸希聲、吳澄諸本皆宗王弼本一脈。現今所言《老子》通行本,即以王弼本、河上本為底本。

    其六,傅奕《道德經古本篇》,簡稱傅奕本。傅奕,唐初學者,得一《老子》傳世古本,據說此本是北齊時人開項羽妾塚所得,當為漢初古本。惜傅奕以其他幾個版本與此古本合校,頗多改動,亦多訛誤,且喜添“矣”、“也”等助詞,後人傳抄過程中又多添誤處,今已無法得見此古本原貌。傅奕本經文大體與王弼本相近。

    其七,景龍碑本。唐景龍二年(公元708年)易州龍興觀所立《道德經》碑,也簡稱景龍碑本、景龍本、碑本、易州本。此碑高五尺四寸,寬二尺五寸,額題:“大唐景龍二年正月易州龍興觀為國敬造道德經五千文”;經文分道經、德經二卷,分刻碑之兩面,陽面第一行首書“老子道經”字樣,陰面第一行首書“老子德經”字樣。

    考此碑本底本源流,近河上公本文辭簡古一脈,當以其他所傳古本、道家師承密本參校,擇其善中之善者,而不唯景龍年間各種流行版本。今觀此碑本字句精嚴古樸,當可知之。清代著名文獻學家、藏書家嚴可均亦言:“世間真舊本,必以景龍碑本為最。”

    歷朝歷代《道德經》各個版本流傳的途徑,大體可以分為官方、民間以及將《道德經》視為最高教義的道家(包括道教)內部這三路。對《道德經》善本的收集、文字校正以及刻印傳播,官方是有自身優勢的。尤其很多帝王對《道德經》都非常重視,要學習、傳播甚至御注《道德經》,也能夠調動得了這些人力和物力做這方面的工作,使得《道德經》諸多古本得以收集、保存並向民間推廣、流傳後世。與此同時,在民間,文人哲士、藏書家、私人印書作坊等,也對《道德經》古本的收集、保存和流傳起着重要的作用,連官方都常向民間尋訪古本。道家(包括道教)以《道德經》主旨為立教之本,是必學之經典,因此其內部傳承體系保存和流傳的寫本、注本很多,對《道德經》古本收集、研究的專注性和抄錄時態度的嚴謹性以及傳承的連續性,與民間和官方相比有自身特殊的優勢。

    (待續)

【注】本文摘自劉戰魁先生著《道德經全解》第一卷《第一講》(Liu Zhankui, Dao De Jing: A Complete Commentary,Book 1, ISBN: 978-1927072103), Awakening Light Press, 2013年9月版。有著者授權,轉載請註明出處。


瀏覽(387) (0) 評論(0)
發表評論
最新發布
· 劉戰魁著《道德經全解》第九卷出
· 劉戰魁著《道德經全解》第八卷簡
· 劉戰魁講評禪宗德山宣鑒大師開悟
· 劉戰魁解密圍棋中的上古智慧和象
· 氣、混元氣和混元氣場
· 為什麼說只有道沖之陰陽五行之象
· 為什麼說宇宙自然並不誕生於“大
 
關於本站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導航 | 隱私保護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