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战魁:道解中美博弈及亚太如何破局(5)
[2]美国面临的问题
美国是一个建国只有二百多年的国家。欧洲开启的大航海时代,充满着掠夺与殖民扩张。当时的探险者,基本都是海盗出身,有资本的还是皇家雇佣海盗。美洲大陆被发现的时候,美洲印第安土著约2000万人口,西班牙殖民者为了掠夺金银、土地、奴隶对其进行种族灭绝,主要通过散播天花、霍乱之类传染病的方式,短短65年,印第安人仅剩下23万。金银有了,土地有了,殖民者还要在这片土地上创造更多的财富,但对印第安人进行种族灭绝以后,奴隶不够了。这时殖民者们又将目光投向非洲,于是非洲黑人源源不断地被掠来成为他们的奴隶。
在美洲被发现的时代,那里并不是蛮荒的未开化的原始面貌。西班牙殖民者到墨西哥的时候,印第安人的生活井井有条,令他们惊讶地感到那里甚至比西班牙还繁荣①【①可参考《征服新西班牙信史》等西方资料。】。而转瞬之间,人亡族灭。
紧接着英国取代西班牙的第一大殖民强国地位,并向美洲殖民。北美十三州就是英国最早在美洲建立的殖民地。
信奉“丛林法则”的欧洲殖民者的海盗文化,以掠夺更多的土地、财富和奴隶为荣耀,是没办法跟其讲道德、讲文明的。无论是在其本土,还是在其海外殖民地,都很难孕生出较中华古文明更优越的文化体系。
中国之所以能够于上古时期就建立起了智慧文明社会,全赖当时的智者圣人,是他们世世代代不断地见证和始终传承自然道德观。进入农耕文明时期,同样能够从中窥见上古智慧文明的痕迹,这一切也都根源于上古智慧文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不断流传。而现在世界所知道的中华古文明文化,已经是上古智慧文明社会逐渐衰败的产物了。
西方各国没有中国这样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等条件,没有上古智慧文明文化连续不断传承的历史背景,自然无法形成像中国这样的智慧文化底蕴。
比如,“以民为本”的思想在《尚书》中就有明确记载:“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史事,在其中也不难看出时人的战争观,必须师出有名,有道伐无道,统治者是不能随便发动战争的。
中国从古至今的各种兵法,无不着重强调“师出有名,用兵当慎”的用兵原则。虽然中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出现过恃强好战的暴君和不义之战,但无一不被后人所唾弃,因为这不可能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所认同。
直到明朝时期,中国一直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郑和的船队到达过南亚诸国,远至非洲,没有带去血腥的殖民,反而对一些贫穷的国家给予了资助,彰显“天朝上国,礼仪之邦,德昭天下,四海来服”的以德服人的风范。那时中国的商人与印度、波斯、阿拉伯的商人,在海上一直保持着和平的商业往来。
与信奉丛林法则、崇尚力量和强势、凸显个人意识的海洋殖民文化相比,农耕社会建立起来的文化要深厚、平和得多,认为只有未开化的蛮夷才仅靠武力抢夺、靠暴力侵占。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兴衰几易,但古老的智慧教育文化却始终潜移默化地起着引导和规范的作用。如今中国再次崛起,仍然会以和平的方式崛起,这是由上古智慧文明形成的文化底蕴与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所决定的。
1776年,《独立宣言》宣告美利坚合众国的独立。1783年,美国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彻底终结了英国的殖民。
在依靠不光彩的手段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的任务以后,经过跌宕起伏的发展进程,美国的农业、工业、商业以及科技、文化等方面都快速地发展了起来,最终成为世界第一大超级帝国。
《独立宣言》阐明:一切人生而平等,具有追求幸福与自由的天赋权利。它带给人们无限希望,然而在美国这片土地上,还是没有终止对黑奴的奴役和殖民性的扩张,对印第安人的绝种政策还在继续。
即使是这样,美国在不断修正的过程中以自由开放的姿态迎来了快速的发展,进取创新,成为一个科技发达的国家,这仍然离不开《独立宣言》倡导的美国精神,离不开“民有、民享、民治”的理念。只不过,要达到理想中真正的平等自由,还任重道远。因为它缺少历史的磨砺与文化的沉积,缺少智慧教育文化的引导,仍然有意无意地展现出强势的、唯我独尊的傲慢,而凸显个人自由与开放的意识又难免会形成过度的放纵,没有较为合理合度的衡量参照标准。现今美国存在的很多复杂矛盾与疑难问题的因缘皆在于此。
欧洲的文艺复兴,给西方文学、哲学、艺术、政治、科学、宗教等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终结了中世纪“黑暗时代”的神学、神我、神权对人性的压制,倡导个性解放,追求人性自由。但是,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矫枉过正的一面,从禁欲又偏向了另一个极端——纵欲,助长了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无政府主义,而性解放则发展成了性泛滥……
美国这个拥有大量欧洲移民的国家,文化、科技等方面很大程度上继承于欧洲,也必然会受其固有的社会意识形态、狭隘的思想观念、僵化的思维参照模式与陈旧的生活习气的影响。
比如,对强势的认同,崇拜个人英雄,冒险求胜;追求超出人的生命本能需求的感官享受,产生过度纵欲的性观念;受到西方哲学的逻辑辩证观影响,形成非是即非、非黑即白的较为偏执的是非观、价值观、平等观,等等。
在这样的思想观念指导下,“冷战”结束后的美国,滋生出独霸全球的妄想,到处插手别国内政,蓄意挑起地区争端,刻意打压与自己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依此来谋求建立以本国为中心、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只要观其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关系,如何演绎“丛林法则”便能一目了然,这是欧洲海洋殖民文化的扩张性显现出的强权霸道习气使然。
在中国近古历史上最强盛、最开放的唐朝,无论是文化、科技,还是经济、军事,皆居世界之首,站在世界的巅顶,但对外交往,体现的主要是和平的文化、商业交流,希望四海来服。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能够认同我的大国地位,而不是仅逞匹夫之勇——以武力称霸世界。只有像元朝时期蒙古那样的游牧民族,才会因自己的强大而任铁蹄践踏四方。
纵观中国的历史,以农耕为主的中华民族与周边草原游牧民族发生地区性冲突几乎没有间断过。游牧民族的生活、生产都没有农耕民族稳定,一场大雪,可能就会使牧民吃不上饭,继而掀起一场侵略战争。历朝历代,“边患”都是中国的大问题。因此,中华民族的内战、外战并不少,包括民族之间的冲突。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对战争的态度,绝对与四方扫荡、灭绝种族的蒙古铁骑、欧洲殖民者不同。
无论是发展文明文化,还是传宗接代,中国自古就非常看重传承。所以,即使你是战争中的正义一方,灭人一族也是极大的罪过。就算你做不到“攻其国,爱其民”,但也不能绝其族,断人宗祀是最缺德的。所以说“兴灭国,继绝世”(《论语?尧曰》)是个很了不起的思想境界。
甚至对于战争本身,也不能“美战”,要想到有战争就有伤亡,战争的破坏力极大,恃强好战是不人道的。《道德经》讲:“夫佳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惔为上,故不美。若美之,是乐杀人。夫乐杀者,不可得意于天下。……杀人众多,以悲哀莅之;战胜,以哀礼处之。”所以,即使“不得已而用之”,打胜了也不能矜功自喜。这是警戒世人,不要无谓地挑起战争,那实在是太罪过了。
周边民族行寇盗之事,来烧杀抢夺,即使我打赢了你,还要讲究一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捍蔽”①【①这是唐太宗与群臣商议怎么处理突厥降众时大臣温彦博的提议,并被唐太宗采纳。】(《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可不是说你要么灭国亡种,要么必须改成我们的风俗或信奉我们的哪个教,而是我不但尊重你的风俗,关注民生,还要保护你。
在蒙古掌权的元朝,把社会中的人分为十个等级,读书人是倒数第二位,比最后一位的乞丐地位高一点,还不如第八位的娼妓。他们认为什么文化、道德都比不得拳头硬。当年蒙古铁骑入侵了世界那么多国家,但是这种武力占领可能长久吗?“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所以老子说:“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如今中国发展得越来越好了,开始强盛了,欧美的一些人难免以己度人,幻想中国哪天也会像他们一样靠耀武扬威称霸世界。这是小人之心。
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超级帝国,具有强大的科技、军事与经济实力。向全世界强势推销美式的资本主义“民主自由”价值观,但自己都不去遵守平等、博爱、民主、自由的要求,对外政策依然以自我为中心,满世界挥舞着大棒,强硬地实行单边主义,在外交、人权、经贸等方面都搞双重标准,一切都围绕着自我的特权地位与利益服务,为此不惜损害他国利益,甚至绕过联合国决议发动战争,绕开当事国签署损害其领土主权的条约,等等。
南非反种族压迫的德斯蒙德?图图教主曾说:“白人传教士刚到非洲时,他们手里有《圣经》,我们(黑人)手里有土地。传教士说:‘让我们祈祷吧!’于是我们闭目祈祷。可是到我们睁开眼时,发现情况颠倒过来了:我们手里有了《圣经》,他们手里有了土地。”言犹在耳,希望这种情况不要在21世纪继续下去。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现今的美国,推崇纵意纵欲式的个性自由的享乐观与利益至上的民主社会的价值观。虽然有坦诚包容的一面,但信仰的却是唯我独尊的偏执的人生观,主观上追求竞争、创新与合作,客观上则表现为自负、保守与独断。
貌似强大的美国,与西方发达诸国一样,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与科学文化的发展方向仍不明朗,不知道如何发展才能于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做到真正地保障人的身心健康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因此,西方人同样处在盲目、躁动、不安的境况下,以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来维系生活。
美国与中国都有自身优秀的品质,也面临着不同的现实问题。讲到中国的品质,不能忽略中国传承了数万年的古智慧文明史;讲到美国的品质,也要注重奔放、进取、创新精神为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动力。
只不过美国只有二百多年的建国史,所以稚嫩的美国在展现强权政治与军事干预外交的时候,还会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显现出西方游牧民族骨子里散发出来的物竞天择的那种野性与冲动。
现在世界的东西方,就像拴在同一条绳上的蚂蚱,都在为全球经济危机的束缚而困扰,都受到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极大影响,都怕自己成为“零和”游戏的牺牲者。那么,人类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文化的发展、国际关系的发展,路在何方?人类应该自觉遵循什么样的伦理道德观念与行为活动准则?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互通有无、互惠互利地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要怎样实现?
我们可以从中国古老的智慧教育文化中去寻找一条“利而不害”的人类和平发展之路。
(待续)
【注】本文摘自刘战魁先生著《道德经全解》第三卷《第二十二讲》(Liu Zhankui, Dao De Jing: A Complete Commentary,Book 3, ISBN: 978-1927072127), Awakening Light Press, 2013 年9月版。有著者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