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星期前,跟谭岳网友关于欣赏古典音乐有过一点小抬杠。谭岳网友谦谦君子,宅心仁厚,不跟我一般见识。反而我自己不知好歹,在这个问题上一直非常的纠结。不吐不快。胡侃几句。
看热闹和看门道的定义:
我上网查了查,是这么说的:看热闹时,不需要感情,也不需要理智,只需要有一颗平常心,便能获得听觉视觉和心理上的满足。门道是指做事的诀窍和方法。因此内行人看事情看方法看本质,外行人看事情只能看看外表,看看热闹。
那么,古典音乐爱好者欣赏古典音乐是看热闹的多还是看门道的多?这个问题必须有一个条件限制。比如,中国人,日本人,西人等等。我跟谭岳网友的分歧在:我认为,中国人(大陆)绝大多数的古典音乐爱好者是看热闹的。而西人大多数的古典音乐爱好者是看门道的。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大致有:
1。文化的因素。音乐和语言文字一样是一种表达的工具。要理解它就必须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比如一首诗,你可能认识诗里的每个字,但是你能理解诗的意境,诗的思想内容吗?又比如哲学,你能认识一部经典哲学著作里的每一个字,但是你能理解,参透其中的哲理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中国人常说的一个Myth“音乐是国际性的语言”,让我特别的反感。好像你听得懂中国音乐你就听得懂其它国家民族的音乐似的。
2。社会环境的因素。一个人的行为,感知能力和性格特征和他的成长环境紧密相关。在土共统治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思维方式都是扭曲的。艺术政治化。表达人性的文艺作品通通用政治观点来解读。比如,一谈到肖邦的作品,就莫名其妙地把肖邦的爱国精神扯在一起。一谈到贝多芬,就怎么怎么地。从来没有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欣赏他们的作品。曾经有一个现象让我非常的迷惑,对日本,韩国非常鄙视的中国人却哈韩,哈日起来。韩剧流行的程度怎么也无法让我把韩国人诘为“高丽棒子”的中国人联系在一起。因为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几部韩国电影。老实说,韩国电影的故事情节,拍摄技巧并没有什么独到的高明的地方。可是他们的电影都是实实在在反映人性的作品。我估计这是中国人哈韩剧的唯一理由。中国的文艺作品缺乏人性,造成中国人对人性的极端饥渴和向往。但是中国人本身却因为处在独裁政治的环境里而无所作为。
3。教育的因素。大多数人的知识是靠教育来获得和积累的。古典音乐的欣赏能力也需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教育途径来提高。在西方国家,古典音乐的普及教育丰富多样。特别是我们有幸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各种资讯垂手可得。比如,澳洲广播公司的ABC FM,英国的Classic FM,不但播放高质量的古典音乐,而且音乐知识的普及,名家访谈,听众在愉快的享受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对音乐的各方面有了全方位的理解。
。。。。。。
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喜欢的节目:
ABC FM: Keys to Music
Classic FM
古典音乐爱好者进阶课程:Professor Wright introduces "Listening to Music"
如何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即便你觉得对命运交响曲很熟悉,不妨再看看这个节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而言之,要识别中国人古典音乐爱好者是否看热闹的其实很简单。
1。言必提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黄河钢琴协奏曲,黄河大合唱等的,
2。一上来就侃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这样的巨著的,
3。什么“永远的肖邦”之类的只知一两个作曲家的作品的,
4。说来说去就那么几个中国的演奏者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