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没记错的话,10年前的【贻笑大方】是我完整看过的最后一部国产电视剧,其实这些年我几乎就没看。一是因为从高中开始我就在电脑前的时间多,电视前的时间少了;再就是因为自从看了【东京爱情故事】和【六人行】之后,就无法再对国产剧产生任何的兴趣。前几天群里关于电视剧的优劣问题展开了讨论,为啥我们这一代人都不太喜欢看国产电视剧了?我想通过简单介绍一下美国、日本和国内电视产业的特点,差距就不言自明了。
流行文化的基石:电视台体系
美国电视台主要分为无线公共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台,区别基本就是无线电视台靠广告收费,而有线电视台直接向用户收费,无线电视台的代表就是覆盖全国的四大老牌电视网:ABC、NBC、CBS、FOX,2006年UPN和华纳娱乐合并后的CW也加入进来,成为全美第五个公共电视网。公共电视台之间的竞争体现在新闻、剧集、综艺、体育等多方面,因此收视率几乎是决定胜负和收入的唯一标准,有收视,广告才值钱。相比之下,直接向用户收费的有线电视则可以给观众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比如HBO、CNN、ESPN、TNT、AMC等,以专业和高质量的新闻播报、体育直播、电影电视等内容吸引了大批特定用户。
日本电视体系比较特殊,根据《放送法》,只有NHK一家电视台能提供全国性电视节目,地位相当于日本的CCTV,同时NHK也是唯一的国有电视台,也不以营利为目的;其他电视台都受到地域限制,因此以东京地区为主要区域的几家大型商业电视台都以与各地方电视台联合的方式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电视网,目前由富士台、日视、朝日台、东京广播、东视五家大型电视台各自发起的新闻网和电视网,是除NHK之外日本观众最主要的信息来源。日本的地方性电视台多如牛毛,全部是民营或私营性质;只有少数收费的卫星电视台,如专门播放动画的ANIMAX、WOWOW等。
国内的就不用说太多,只有CCTV是覆盖全国的无线电视台,但是经过卫星电视的普及,全国各省级卫视和各种专业卫星频道都可以收看得到,只是需要收费;而在城市里能收看到的免费频道,应该只有央视一、二套、省级卫视综合频道和市电视台而已。可以说在国内,不交费是几乎没法看电视的,而对个人用户来说,交费收看的自由度也比较低。
天使与魔鬼:收视率大战
对于商业公共电视台来说,收视率是生存的根本,因此无论是新闻、财经、娱乐、体育、影视节目,各电视台之间都会为了收视率的高下使出浑身解数,通常所说的收视率都是指以家庭为单位的收视率,目前最常使用的方法则是使用仪器测量频道切换的抽样统计方法。美国的收视率统计一般以收看人数和收视比例作为收视率数字,比如美国人酷爱橄榄球,因此每年的所有电视节目收视冠军都铁定是超级碗的决赛,上个赛季的收视人数已经达到1.11亿人,占美国人口的1/3——当然这个数字是无法和我国的春晚相提并论的。
除了四大体育联赛外,美国电视台的收视竞赛还是主要集中在黄金时段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上,比如2010年【美国偶像周二版】的收视人数是2421万,收视率13.5,而排名第二的【与星共舞】观众人数2418万,收视率则是15,出现这种人数少收视率反而高的情况,是因为【与】播出的周一观众总人数要少于周二。相比之下日本电视节目只统计收视率的数字就直观得多。
因为美国的有线电视台种类繁多,内容精良,拥有很多固定观众,因此即使五大电视网的覆盖率都在95%以上,但节目的收视能达到10就该烧高香了,即使是已经算相当火爆的【生活大爆炸】,2010年的收视也只有8而已;而日本的电视台虽然多,但基本都属于五大电视网的范畴,因此播放的内容也都和大型电视台差不多,结果就是日本的观众很集中,收视率数字也相当惊人。比如NHK每年的大河剧,基本全年平均收视都在20以上,而木村拓哉主演的几部人气电视剧的平均收视则都高于30。
对国内的电视台来说,收视率的争夺是近几年才开始被重视起来,而因为国内可选择的全国性电视台太多,除了央视春晚和新闻联播外的节目收视率差距都不太明显,最大的问题是现在国内缺乏专业权威的统计机构,再加上电视节目制作体系的独特性,使得收视率在国内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电视剧是怎样炼成的
美国是电视普及率最高,也是竞争最激烈的电视市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无论是无线台还是有线台,都在争夺观众的战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拥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美国的电视台很早开始就注重用户的细分,针对不同年龄、收入、类型的观众制作各类节目,尤其是对于有线台来说,为了稳固现有用户,拉拢更多同质用户,对于节目水准的要求极为严格,因此去收购挑选节目就远不如自己量体裁衣,拍摄自己需要的节目。比如HBO、AMC这些影视频道的电视剧大多都是自己拍摄的高水准制作,而Discovery、NGC这些专业频道的大部分纪录片也都是自行制作的。相比之下无线台的要求会稍低些,除FOX的剧集基本是自己制作外,ABC、NBC、CBS大多都是委托如时代华纳等制片公司制作剧集。
日本的情况则正好相反,虽然主要电视台都是公共频道,但无论是综艺还是电视剧,几乎都是由电视台自行一手操办的,电视台旗下有专门拍摄电视剧的摄制组,很多经纪公司也都和电视台保持了良好关系,大多数艺人都可以优先供指定电视台调用。因为拥有电视台的强力班底,日剧的制作水准也是相当精良;另一个特点是,不同于美剧英剧每年一季的频率,除覆盖全年的大河剧之外,其他日剧都只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一季播出,因此日剧的长度基本是在10-12集之间,节奏快、剧情紧凑,每季剧集的竞争压力也相当大。
国内的综艺节目是电视台自行拍摄的,但电视剧制作则和电视台几乎是脱离的,全国各影视基地和影视公司投资拍摄剧集后,再卖到全国各地的电视台播出,因为同质化现象相当严重,就是经常会出现全国二十几个卫视在播出同一个热门剧这样的场面,使得各电视台都没什么特点可言,到近年来也只有湖南卫视等少数几个电视台在剧集的选择和宣传上做的比较到位。电视剧制作和电视台分离虽然使得市场选择比较自由,但随之而来的还有种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未完待续)
PS:电视产业是个很复杂的话题,即使尽量写的简略,也还是涉及到很多东西,估计字太多了大家看着也头疼,今天就先到这里,关于美日中三国电视剧的演员、编剧等话题,咱们明天再继续。
收视率:残酷的生存法则
前面已经说过,收视率是电视台生存发展的命脉,因此如何让口味越来越挑剔的观众在黄金时段收看自己的节目而不换台,是对美国公共电视台最大的挑战。
凡是追新番美剧的朋友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新季各电视台开播的剧集里,可能只有一半左右能坚持到最后,其他的都会在播出十集左右的时候草草收尾,统称“腰斩”。是公共电视台对付收视低迷剧集的无情手段。如果剧集一直能保持高昂的人气,就可以持续下去,比如著名的【法律与秩序】就播出了整整20年,而在2010年终结之后,其衍生剧集还将继续播出,算是美剧常青树的极端特例了。而一旦观众开始厌倦某剧,那么电视台的铡刀就会无情的落下,比如前两年一度很火的【英雄】,第一季表现良好,第二季开始跑偏,终于在第三季被腰斩。
所谓的腰斩并不是指剧情发展中硬生生被砍掉,因为美国的电视剧都是一边拍一边播,拍摄进度会比播出时间提前2-3周,因此编剧可以通过观众的反应来及时进行调整,以保持人气;即使回天乏术眼看要被砍掉,也还有两集左右的时间来编个马马虎虎的结局。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在电视剧的竞争中显得尤为残酷,但这一规则带来的直接结果则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让热播剧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水准。而边拍边播的机制不但有助于针对市场反应的即时调整,也使得无论剧集命运如何,都不会出现拍出来的播不了这种浪费情况。
收视率的竞争在日剧之间也同样激烈,虽然一般日剧的播放周期只有三个月,一般会在11-12集,但一旦出现收视率连续低迷的情况,也会被无情的砍掉,很多只有8、9集的日剧,如果不是因为突发情况的原因,一般都属于被“腰斩”之列;比如去年富士台夏季月九【月之恋人】,虽然是由日剧天王木村拓哉领衔,但自第二话开始就一蹶不振,收视一度低于15,最后只能在第8话就惨淡收场。
而如前所述,收视率之所以在国内不受重视,也是因为国内电视剧都是拍好了之后卖给电视台,不存在边拍边播的情况,因此观众的反应对剧情没有任何影响,再说国产热播剧不管在哪个台都看得到,所以基本上是想怎么拍就怎么拍,至于有没有人看,就要看卖不卖得出去了。
分众的关键:电视剧的类型
根据广电总局的统计,2010年国产电视剧总数1.48万集,共405部,数量稳居世界第一(美国年产量约8千集);然而这1.48万之中能够播出的只有8000集,其中只有3000集能进黄金时段,而能称得上“热播”的仅有600集。可以说国内电视剧市场严重供过于求,近一半的电视剧投资都浪费在了那些无法播出的剧集上,而4/5的剧集都无法收回成本。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剧无法播出?电视剧的类型选择是重要因素之一,美国电视台非常重视观众的细分,因此在剧集的题材选择和搭配上非常注意,美国人酷爱的刑侦类、科幻类、医疗类和家庭喜剧类剧集每季都不可或缺,而其他针对有色人种、同性恋、家庭主妇、青少年等群体受众的剧集也会分别安排在恰当的时段播出。合理的分类和题材选择让不同人群的收视需求得到了满足。
日剧的主要类型中,刑侦类和医疗类也是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还包括日本人比较关注的职场类、情感类等类型,指定时段播放针对固定受众的剧集,这一手段也成功的养成了观众的收视惯性,比如富士台的月九剧往往拥有豪华的偶像阵容,吸引年轻群体。
与美日相比,国内拍摄电视剧因为过于独立,缺少计划性,跟风问题严重,【还珠格格】引发的清宫戏热潮、【士兵突击】引发了军旅戏热潮、【潜伏】又引发了谍战剧热潮……每年会出现大量同一题材的剧集,这种严重同质化的情况必然使得大部分剧集根本无法播出,而国产剧集的类型划分也一直处于混乱和失衡的状态,唯一表现稳定的类型电视剧,应该就是我国独有的“献礼片”了。
导演还是编剧?这是个问题
能引发题材热潮的剧集,都是很好的故事,只是精品的比例实在是低,这和我国电视剧界普遍存在的导演中心制是密切相关的。
我国的电影拍摄体制是从好莱坞学来的,导演中心制是其中的核心,就是全片的调度协调基本都由导演一人控制,因此电影的个人风格会比较浓烈,这不是坏事。不太好的是电视剧拍摄体制也是导演中心制,这就让编剧的地位在电视剧体制中的地位被弱化到了边缘,从而直接影响到了大部分剧的质量。
美剧的核心无疑是编剧,大部分美剧都是唯编剧马首是瞻,首先是因为编剧控制剧情走向,对收视率的影响至关重要;而一旦剧组发生诸如演员受伤、怀孕、生病等突发情况,也要靠编剧力挽狂澜,改写剧本走向解决麻烦;更不用说很多金牌编剧的名字就是收视率的保障。在导演方面则是配备机动性的导演组,分集导演的人选是经常更换的。日剧中编剧的地位也非常重要,但是和以原创为主的美剧有所不同的是,日剧改编自知名动漫、小说的比例比较高,因此原作者和名编剧都在卡司里占据重要的地位,如果再加上几位优秀的演员就可称为豪华阵容,至于导演哪位,就不太重要了。
与之相比,国产剧往往以导演为中心构建剧组,剧本基本是一次性从作者手中买断,也就是说编剧不仅不算作剧组成员,无法享受发行利润,甚至往往无法参与拍摄过程,很多本来很有潜质的剧本,就这么毁在了某些自以为是的导演手上。编剧地位的低下导致其工作本身得不到重视,对编剧的遴选和培养也缺乏良好环境和机制,偶尔有宁财神这样的成名编剧,就被晕轮效应过分利用,待遇又产生了两极分化,国产剧的剧本就这样步入了每况愈下的恶性循环。
争议的焦点:演员的困惑
在好莱坞,电影演员的地位通常要比电视演员高些,收入上也是如此,但即使这样能出演电视剧也是相当难得的,类似【生活大爆炸】中Penny这样,从全国各地来到好莱坞,怀揣着明星梦一面打工一面寻求试镜机会的年轻人在20万以上,而有机会进入剧组的只有不到十分之一,可见竞争的激烈;即使只是跑龙套的,能出演剧集都具备相当的表演功底。而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的百老汇舞台,则为电影电视界提供了久经考验的演艺人才——在舞台上是没有NG的,很多好莱坞明星都出身于舞台剧表演。
如果说美国演员是在自由竞争中的胜出者,日本演员则普遍属于商业体制的产物——尤其是在80年代以后。以杰尼斯事务所为代表的经纪公司,开创了明星包装的工业体系;说实话,日本的年轻人长得好看的不多,因此只要是比较漂亮的男孩女孩,加以包装培训就可以成为偶像明星。现在日本当红的年轻男星中半数以上都出身杰尼斯,国民偶像SMAP组合是其中的翘楚,女星也是从小就签约各大经纪和唱片公司,锻炼气质、唱功和演技,当然偶像明星主要是脸蛋漂亮,没有演技可言的花瓶不在少数,但是长期培养造就的专业素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缺陷,因此看日剧很少会遇到让人觉得虚假做作的艺人,反而是色艺双绝的演员,数量相当可观。
国内的好演员很多,不过近年来呈现青黄不接的态势,因为出身舞台,经验丰富的演员年纪都大了,而今年来传统舞台剧式微,科班出身的演员水平又相当有限;粗制滥造的剧组到处招募闲散人员滥竽充数;怀着明星梦的年轻人大多只能充当一天30元+两顿盒饭的群众演员聊以度日(王宝强倒是包装出来的一个特例,不过其表演和人品相当值得商榷)。关于国产剧的表演,大家都是有目共睹得了,没必要多说。
拍摄、配乐、后期及其他
这些虽然基本属于技术问题,但是仍然是决定剧集质量优劣的重要元素,美剧中刑侦类、科幻类之所以受欢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剧集的拍摄和剪辑手法和同类型的电影没什么区别,通过技术手段体现的节奏感和紧张感非常容易吸引观众;日剧在技术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但在配乐上有独到之处,各电视台旗下都有签约音乐人负责剧集的配乐工作,如梶浦由记、长冈成贡、菅野佑悟等知名音乐人都担任过多部剧集的配乐;利用流行歌手的人气带动主题歌的关注度也是日剧推广的常用手段;感人的剧情+煽情的配乐,使得情感类日剧赚取了观众无数的眼泪。
国产电视剧目前在技术方面的表现只能算差强人意,大部分剧集都缺乏镜头的运动感;剪辑手法刻板而平淡;配乐和歌曲犹如鸡肋,食之无味;至于混音、服装、布景等技术部分也都是马马虎虎,很多细节部分的后期处理也马马虎虎,穿帮频繁出现。有的时候会让人怀疑拍片的人态度很有问题。
上面说了这么多,看起来都是在说国产电视剧的负面,其实我们这些年中产生了一些好的电视剧,我们也有好的导演、好的编剧、好的演员、好的后期、好的渠道……我们还有为数十亿的好观众,然而这些好的因素难以有机的结合起来,无法源源不断的创造好的电视作品,为什么?归根到底一是工业体制的不成熟,再就是从业人员态度的不端正。我不是砖家叫兽,无法给这个产业指出什么发展道路,只是希望大家都能看到我们和先进国家的差距,作为观众的眼光先雪亮起来,需求的高度上去了,市场的水准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