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又一蛮夷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https://blog.creaders.net/u/3020/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口音 - 续 2010-12-28 11:16:11

口音 - 续

12/28/2011


口音这个话题上回好像没说完,再接着说几句。

中国基本上只有一种文字,可有许许多多的地方方言。方言到底有多少种和方言的产生原因要留给语言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们去讨论,可有一个原因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因为中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人们不愿离开故土,很少有流动和移民。反过来说,大规避、集中性的移民会改变一个地方的方言,这种例子古代有,今天也有。杭州话【1】和天津话【2】是历史上两个突出的例子,而深圳则是个现代的例子。当今的西部大开发,农民工进城和户籍制度的逐步取消等肯定会带来更大规模的,更为频繁的全国性人口流动,这会迫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日常生活中说普通话,否则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都会很不方便。

于是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长此以往,方言会消失吗?我也不知道,看多长时间了。以后要是从哈尔滨到海口就花两个小时,交通很方便而且没有任何限制的话,我觉得多数方言作为基本的口头交流工具长期存在的可能性不会很大。大家都说普通话肯定有很多好处,这是不言而喻的。可要是真的有一天方言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是好事吗?

我从小就喜欢听相声,特别爱听侯宝林,刘宝瑞等几位大师的段子。听三流演员的段子,总有一种被人咯吱的感觉,可听大师的段子,经常发出的是会心的一笑。因为爱听,所以在家里,车里经常放几段,儿子从小也就跟着一起听,虽然还不一定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幽默所在,可耳濡目染,对相声也有点儿感觉。

也是一次回北京度假,有一天从父母家里出来时,在电梯里碰上两个妇女在聊天,你一言我一语地聊得挺热乎。等下了电梯走到楼外边了,儿子对我说,你听见刚才那俩人聊天了吗,真跟说相声似的。儿子的这个发现使我想到了侯宝林的那段《戏剧与方言》,很多地方艺术都是从方言里直接升华出来的,没有北京话,哪有相声这种艺术呀。再往下推,没有东北话,就没有二人转;没有苏州话,就没有评弹;没有陕西话,就没有秦腔;没有安徽话,就没有黄梅戏; ……。

我喜欢听民歌、京剧和很多种北方曲艺,也喜欢许多南方的艺术,像评弹,越剧等,尽管听不太懂,但喜欢那调子。当然了,爱听不爱听是一回事,可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正是因为有多种方言和地方戏的存在,我们在听音乐和听戏时就有了很多的选择。

到美国后,常开着车到处乱跑。在高速公路上听着匣子开车飞驰,很是惬意。美国的电台覆盖面积很小,走一会儿就得换个台,听当地电台的节目。可要是听音乐的话,就算你从纽约开到洛杉矶,换了无数次台以后,能听到的音乐还是那么几种:古典,轻音乐,乡村,摇滚,爵士,快板等。走到哪,在听音乐上,没太大的区别,也基本上没有什么地区性音乐的选择。只要查查影响最大的 MTV 和 Grammy 音乐大奖的音乐类别【3】就不难证实这一点。

有人说美国是个文化沙漠,这话当然是太绝对了。可美国基本上没有方言,这句话应该基本上是对的。没有方言,就很难有地方戏和地方音乐,所以听众的选择就少。相比之下,这和中国的情形大不一样。

如果方言会消失,那地方戏和民歌也会随之消失,这种可能性让人想起来就不寒而栗,这事千万千万可别在我这辈子发生!!

放一段侯宝林当年的相声片段,说北京话的。听不听由你,可要是听得话,笑不笑可能就不由你了。



【1】杭州话是吴语的一种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杭州小片,具有吴语的一般特征,但受官话的影响很大,其人称代词、名词等中的官话成分相当大,成为吴语中的“异类”,有人甚至把它看成是官话方言岛。杭州话的特殊面貌肇始于南宋。随着宋室南迁,大量北人移居杭州,杭州的外来人口数量已经超过土著,其中以汴京(今开封)为最多。由于人口数量众多,加上政治、文化等因素的作用,移民所带来的北方话对杭州话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使它变成一种带有众多官话色彩的方言。清政府被推翻后,旗下营被迫解散,数量众多的旗人子弟和随军家属便混入杭州的普通百姓之中,他们浓重的北京“官话”,进一步使杭州话受到影响。

【2】有一种说法认为天津人是“燕王扫北”时从江苏、安徽移来的,因此天津话来源于苏、皖。“燕王扫北”即明成祖朱棣在登基之前被封为燕王,被明太祖朱元璋派往北京、天津一带戍边。同时他也带去了不少家乡及附近的人戍边屯垦,其中有大量的安徽人和苏北人。

【3】
MTV Video Music Awards:
Video of the Year,Best Male,Best Female,Best New Artist,Best Pop,
Best Rock, Best Hip-Hop,Best Dance,Best Collaboration,Breakthrough,
Best Directio,Best Choreography,Best Special Effects,Best Art Directiono,
Best Editing,Best Cinematography,MTV Video Vanguard Award


浏览(1352) (0) 评论(12)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又一蛮夷 留言时间:2011-01-05 08:56:21
老冬儿:“和你一样惨”,也不尽然。他们要是骂咱们,咱们听不懂,那不等于骂他们自己吗,是不是:-)
回复 | 0
作者:老冬儿 留言时间:2011-01-03 20:53:00
到你这儿来补课。很喜欢这篇文章。若是万维博客上开个只准说方言的座谈会,我的遭遇会和你一样惨。:-)
回复 | 0
作者:又一蛮夷 留言时间:2010-12-29 19:42:44
“耳背,没听见”,不能吧,这种事儿不存在呀!
回复 | 0
作者:北雁高飞 留言时间:2010-12-29 12:24:08
二人转:“正月里来是新年啊,大年初一是头一天啊。家家团圆会啊......”

俺刚才和赵本山唱的二人转,用的是盖了帽的北京话,老精彩了。可惜,蛮老乡长耳朵有点背,没听见。:-)
回复 | 0
作者:又一蛮夷 留言时间:2010-12-29 12:02:39
这两天万维博客的服务器好像特忙,总上不去,估计也是听了相声,笑得喘不过气来了:-)

谷语草鸣:蛮夷讲话是越来越“贫”了,“贫"好象是北京特产,百度上应该有,我就不在这”贫“了。

恩湄:你的那位同事也没错,相声分京派,(天津)卫派。据说以前要是相生演员不在京津两地都说红了,就不能算是真正的角儿。就像唱京剧的要是不在北京和上海都唱出来,也不能算正经角儿一样。有些事很奇怪,不知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不过百度上说相声的起源地是从北京)。

西岸:谢谢补充。不知道有没有一个比较正式的定义,可我觉得方言和口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口音是比方言模糊得多的概念。
回复 | 0
作者:西岸 留言时间:2010-12-29 11:46:52
方言的消失是因为交流需求的增加,而人口流动的频繁使得交流增加,美国就是因为这个而文化平均化的,尽管口音还是存在。
具体在美国与这个观点对应的例子有Amish的例子,他们至今还是保留自己的语言,因为不流动。其实他们也都会说“相对标准的英文”(因为在21岁左右可以有一年的到外界生活的机会)。
波士顿的南区,爱尔兰口音是可以听出来的,新泽西有意大利口音,德州口音和南部口音也是很容易听出来的。至于美式英语,如今叫做American,被定义为加有黑人俚语的英语,更是明显与英国口音或澳大利亚口音区别。在美国区别英国口音,澳大利亚口音,和爱尔兰口音是很容易的,但对长期在美国生活的人来说,要是想分清楚东西伦敦的口音区别,牛津口音或利物浦口音,就是很难了。
回复 | 0
作者:恩湄 留言时间:2010-12-29 11:16:32
没有蛮夷,哪会知道口音还有这些道道呀?我一同事说,相声是天津人说的,给他上上课?
回复 | 0
作者:谷语草鸣 留言时间:2010-12-29 01:37:01
同意多思的评论,蛮夷讲话是越来越有“智类的幽默”啊!
回复 | 0
作者:又一蛮夷 留言时间:2010-12-28 20:11:52
“好了好了,我已经知道你的心理,可是我并没有答应你呀!”

多思:没有多思,哪会有这么精辟的分析:-)

华欢笑:别说我没警告过你,北京人听这段不笑的那肯定不是北京人。

百草:找个三、四十年代的三流电影看看就知道侯宝林学得是哪的话了,绝对正宗、略做艺术加工的国语。
回复 | 0
作者:百草园 留言时间:2010-12-28 17:21:37
呵呵,蛮夷真是层层细剥发言啊!听你贴的相声,笑s人了,这侯宝林学的是那地方的方言啊?得花大力气才能说话:)。
回复 | 0
作者:华欢笑 留言时间:2010-12-28 12:23:50
吃午饭时听的这段相声,嘴里的一口米饭差一点儿没喷出来。隔壁的 Debbie 问我怎么了,我随口告诉她,在听 Johnny Carson 说中国的相声。如果有可能,我真想坐侯宝林说的那辆三轮车从 Seattle 去北京。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12-28 11:31:01
蛮爷的杂文真是越写越老辣了!从地方口音引发出来这样一番感想---“没有北京话,哪有相声这种艺术呀。再往下推,没有东北话,就没有二人转;没有苏州话,就没有评弹;没有陕西话,就没有秦腔;没有安徽话,就没有黄梅戏 ……”这段话语似乎隐藏着这样一个哲理:复杂固然会造成不便,但复杂也会带来多样、造就繁荣!精彩!精辟!
回复 | 0
我的名片
又一蛮夷 ,15岁
来自: 美国
注册日期: 2009-10-28
访问总量: 292,913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