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甲骨文的废墟中找回可读汉字(一) 马天麟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相当难的课题。从王懿荣偶然发现甲骨文存在之日起,到现在为止的百多年中,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精英已竭尽全力研究开发着这一神幻的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研究的成果表明人们对甲骨文的认知程度,仍然是极为有限,支离破碎,千疮百孔。 我个人认为,先前的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可能存在某些关键的问题。在认识论方面,研究工作者过度迷信一些专家权威的拍脑袋感悟,而不敢轻取一步,以致甲骨文的研究神秘化,最终成了少数几个专家权威的王权领地。在中國改革开放的年代里,人们经济头脑发育迅速,基础学术研究的视力渐渐衰退,社会对经济成果见效慢的研究,热情不高,这样便大大束缚了研究成果的进展。至于方法论上存在的缺陷,实际上是导致甲骨文研究裹足不前的一个重要的技术原因。甲骨文研究虽说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但也是一个社会知识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研究甲骨文的老先生一般都有很扎实的文科功底,但大多都严重缺乏自然科学知识,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往往也比较脆弱。 我们在周密考察原有的甲骨文字时,建议采用如下方法。 1. 仔细阅读疑难甲骨文字所在的原始文句。 2. 认真思考现有文献对其的解读。 3. 解析甲骨文字结构组成基本字素的特征可能性。 4. 提出疑难甲骨文字所对应的可读汉字。 5. 查考该可读汉字的今古基本解释和详细解释。 6. 审核确定该可读汉字的合理性。 解读甲骨文疑难字的系统框图: 从甲骨文疑难字解读现代汉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