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财富没有为人民带来自由 http://www.creaders.net 2013-05-21 13:27:27 万维读者网 万维读者网记者林孟编译报道:美国《彭博社》日前发表该社评论员米什拉(Pankaj Mishra)的文章说,一部现代史,就是源于英国和美国的自由、民主如何传布到全世界的故事。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化比西欧其余国家晚,都没有接受英美的自由主义传统。英美自由主义鼓励个人主义和自由放任的经济,对国家权力基本不信任。德国和日本的个人权利,则服从于国家进入现代世界的经济和军事需要。 但在中国,英美自由主义和民主受到更大的挑战。中国没有接受民主选举制度,却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在中国的全球化经济中,国家控制着制高点,这种情况不会很快改变。自由主义者在中国的领导层和智库学者中始终是少数。在20世界的大半时段,中国最大的挑战是生存和自强。 中国领导人首先必须尽快建立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系统地对国体动大手术,以便使中国公民变为顺民,在竞争激烈的世界建立一个安全、稳定的中心。中国领导人通过大规模教育、宣传,反复灌输民族主义和国家认同。个人对国家专制权力的挑战被无情地粉碎。即使邓小平让经济自由化时,也没有放弃控制,让中国的资源真正自主、安全地流动,并且还推迟扩大个人自由。习近平提出“中国梦”,鼓吹同样的强国使命,傲慢地反对广泛的民主改革诉求。 去年中国领导人的权力交接,催生了许多有关革命逼近的狂言。有人预言说,中共政权将在几十年内垮台。但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受益者——中产阶级似乎太支离破碎,不能形成有效的政治运动,单独触发一场革命。而对许多被经济增长抛下的中国人来说,身居北京的遥远中共官员可能比少数富裕阶层更值得信赖,因为后者的心思只用来为自己锦上添花。 中共借助社会福利的花言巧语,仍然垄断着大众政治合法性资源。中共现在也利用传统的论述,如新儒家学说等,来支持纪律、等级、和谐等价值观念。中共仍然有能力将中产阶级的政治骚乱转变成民族主义。总之,中国越来越多的私人自由,主要用在在消费和旅游方面,至少没有强烈的政治改革诉求。 很多评论者忽视中国自由主义者的困境,认为中国的生存和适应能力,证明了一种替代模式——由技术专家治国主义精英管理的一个发展中国家,比由个体组成的民族共同体社会强大。但中国的“模式”根本不具有普世价值,它只是中国特殊历史不可复制的产物。 于是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中国的模式可持续吗?它的失败对中国和世界意味着什么?当年日本和德国后起的现代化虽然大致取得了成功,但却没有使欧洲和亚洲走向和平。中国对邻国我行我素,对国内持不同政见者严加打压,都不是好兆头。如果中国精英认定自由民主是难以负担的奢侈品,就有可能重蹈德、日等国当年的覆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