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211、985高校的一些思考
我国大学设立211、985、中西部提升、中西部基础、卓越工程师计划等,这是不是还是走“计划经济”的老套路。为什么不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阳光大道?
设置211和985大学的好处:
好处:一、可以集中优势资源,让一部分富起来,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的套路,211大学112所,985大学39所,两类学校有很多既是211,也是985,因此中国所谓的”重点”高校可能最多也超不过112所。
这在全国2000多所各类高校中仅为20分之1的样子。这是不是太少了?
日本有各类高校777所,其中大部分是私立大学,可能为570多所,国立和公立大学的数量加起来可能比中国的211大学多出50多所。日本人口大约1.3亿,我们的人口保守估计13亿,这样的人口与资源配置大家觉得合适么?
日本人在65年间诺贝尔奖22人,我们在65年间4人(两个文学奖,两个和平奖),两国相差是不是有点太悬殊了?(5倍多)
好处:二、集中资源办211、985,可以尽快取得立竿见影的突破,这会让人看得见成绩,这种思路是不是有点类似“形象工程”?
这样的形象工程除了把北大和清华等少数高校的世界排名提前了一些,能够逼着这些高校给我们鼓捣出哪怕一枚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奖牌么?(在北大和清华的老师可以说说,目前这些高校的成绩有哪些是诺贝尔奖这个级别的,清华的杨振宁先生的不能算数,人家是long long time ago,once upon time ...搞出来的!)
我们在等5年?15年?还是25年?
设置211和985大学需要论证的地方:
“重点”高校数目是不是太少?这样可能不利于整体教育发展。资源过于集中,不能顾及绝大多数受教育者所能享受高等教育的品质,您觉得这样是不是值得忧虑?
再者说,这个样子的教育布局能不能真正体现教育公平?全国人纳税供养很少的一部分人享受较为优质的高等教育,您觉得这合适么?
最近,又出现一个趋势,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生入学时,大家倾向于接收211高校学生,这是不是也不很公平?
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既提高了中国高教的总体水平,又体现了教育公平,不人为制造三六九等的,和就业招生方面的不公平?
我们是取消211和985这样的模式,还是增加投入,进一步把211扩大为212或213或214...? 或者干脆就硬性规定,211的不能又是985的,985的为重中之重,相当于日本国立大学,211、212、213...为重点大学,相当于日本的公立大学?
剩下的千多所大学如何办?都去搞职业教育?不是说我们的企业要转型么?由制造业大国向创新型国家转型,如果65年里,或者说30年里,我们连1块儿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牌牌儿也拿不到,我们的创新体现在哪里?体现在基础科研领域?技术工程领域?还是停留在“口号”?东面的日本在2000年到现在,几乎相当于1块儿自然科学奖牌儿/年!您为此上火么?着急么?
还有,我们的私立大学都是什么成色?只是迎合颁发文凭的市场需要么?
中国的高等教育真的到了需要全民论证的时候了!您说是不是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