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兩個人或以上,就會涉及到人際交往。人類生活在世上最重要的特質之一,就是需要“扎堆”,是需要社交的動物(social animals).
要想更順暢地與人交往,就要“知己知彼”。
“知己”意味着了解並接受自己的優勢與弱點。意味着發揮自己的優勢。比如,如果你有能力解開一個數學難題,去發揮去顯示這種能力。只要有本事,不管是什麼樣的本事,都可以讓你站起來,受到注目與尊敬。
對於自己的缺點,有兩種可能性。
一種是很難改變或控制的,接受之。比如自己的身高和長相。雖然不易改變,但是可以修飾,如培養自己的氣質與內涵等。
另一種是可以學會可以改善的。就象大部分人天生不懂數理化,但可以學會。“怎麼與人相處”也是一門學問,也是可以學會改善的。人類高度發達的大腦,讓我們有潛能學會那些幫助我們生活得快樂平和樂觀一點的知識,技巧和習慣。
有些人天生善於交際,但可能不善於靜下來圍棋;而有些人天生不善與人交往,卻聰明異常,有獨特的天賦。象愛因斯坦,莫扎特,愛迪生。。。他們不善交往,卻對人類的歷史作出過重大的貢獻。
所以說,上帝是公平的,一個人的優缺點是平衡的。關鍵是要了解自己,接受自己,發揮自己,改善自己。有首歌唱得好:“只有自己愛自己,別人才會愛你”。
而“知彼”,就是:
1。理解並接受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尤其是思想觀,價值觀,生活習慣方面。要是每個人都一模一樣,這個世界會多無聊多無趣呀。
所以不強求所有的人都按你的想法做,都按你期望的方式對待你,都與你一致,都接受讚賞尊重你。所以不會因為有些人或群體不接納你而受到傷害。
人與人之間的不同,並不證明誰對誰錯,誰高誰低,誰上誰下。比如說,自己不善於社交言談,可能在群體中不引人注目,不出眾,不popular,但並不說明你整個人就比別人差。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果成就自己獨特的人品和才能,你就不會被掩沒。
不同,是自然界的原則;而“同”或者與你“臭味相投”,是有福,是額外。所以與人相處,要“求同存異”。
2。根據自己的喜愛需求,自己的特點,找到並融入與自己“臭味相投”,互相幫襯和接納的親友圈。
所以不為在某些圈子裡受到排擠而煩惱,也不在意某些人對自己的輕視或挑釁,因為不是一條道上的人。更不強求取悅所有的人和群體,各人有各人的所屬。
有些人做了惡事,自會有惡報。世事就是這樣循環平衡着的。
3。理解與接受別人的優缺點,尤其是別人與自己的“不同”。
可能你的數學需要John的幫助,而你可以幫助John,通過做他的朋友,接受他,支持他,甚至保護他,如果他不善言談與交往。甚至做一個心靈更加強大的人,無條件地幫助哪些需要幫助的人,那些因為不善交際而受人欺負的人。
4。無論你怎麼做,有些人都會忽視你,奚落你,拒絕你,甚至欺負你。你是很難改變他們的,除非他們自己想改變。怎樣去調節自己不受之影響與傷害呢? (隨後的篇文會逐漸介紹)
5。引起公眾的關注。
無論自己是善於或不善於與人相處,但被人忽視,拒絕,孤立,欺負,對不公正對待的憤怒,對不知怎樣討人喜歡的躊躇羞愧。。。這些感覺是讓人痛苦難過的。
有些人在傷害別人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所以要引起公眾的關注,更加敏感些,小心些,不要隨便傷害別人。心有所不欲,勿施於人;同時,能夠更加接受與自己不同的人(或者說你覺得“怪”的人),而不要瞧不起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弱或有缺陷的人。
“與人相處”的能力,被視為人類的第六感官,與聽,看,味,嗅,觸一樣重要,也叫做“社交感應”(Tony Attwood,1998)。包含:
1。怎樣與人交流
2。怎樣與人相處
3。怎樣感受別人的情緒來調節人際關係
其實這些知識與技巧是從小就需要學習加強的,尤其是在這方面比較弱的話。可惜我們的學校大多只注重智商(IQ)的培養,而忽視情商(EQ)的教育。
對於天生善於人際關係的人,可能這種特質與生俱來;而對另外一些人就是挑戰。缺乏與人交往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他們發揮自己的潛能,甚至因為受到別人的排斥,沒有朋友而抑鬱。
在這裡介紹的知識,主要是針對兒童和青年人,以及操心他們的家長(包括老師和社區,可以幫助孩子們學到這些知識)。但任何時候學習都不晚,尤其是強化自己較弱的方面。
因為人際關係的好壞是決定人生是否健康,快樂,平和,成功的重要因素。我們需要這方面的知識來幫助自己實現目標。
學會與人交往,並養成習慣;知道在什麼時候,什麼場合怎麼說怎麼做;讓你周圍的人,你喜歡的人喜歡你,接受你。今後會陸續介紹這方面的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