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甲骨文大字典》 馬天麟
堯舜中華甲骨文研究院 中華甲骨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又保存最完美的象形文字,距今已有3500年左右的歷史。它之所以能長久以來得以完好保存,恰恰是因為中國的殷代祖先將其社會生活中最早使用的表意文字刻寫在能長期保存的龜甲和獸骨上。自秦始皇統一中國文字後,再加上造紙和文字書寫的工具和方法得到更新發展,中國最早的甲骨文字已被社會所遺忘。直到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王懿榮在一個很偶然的情況下發現了藥材龜甲上的先古刻寫文字,中外考古研究者對中華甲骨文字的探索才進入了一個暫新的時期。 1928年中國考古工作者開始對河南安陽殷墟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其間甲骨文考釋工作成績顯著。由孫海波先生採集編印的《甲骨文編》,由金祥恒先生編著的《續甲骨文編》,由李孝定先生編著的《甲骨文字集譯》,由郭沫若先生主編,胡厚宣先生總編輯的《甲骨文合集》,由徐中舒先生主編的《甲骨文字典》,刘兴隆先生所编的《新编甲骨文字典》以及刘钊 先生主编《新甲骨文编》先後問世。 迄今為止,徐中舒先生主編的《甲骨文字典》摹集了前人甲骨文研究成果於一典,立案所發現的甲骨文字約4500個,探討識認解譯的甲骨文字約1450個左右,奠定了一百年來中華甲骨文字研究的里程碑,並為後人繼續深入研究開發甲骨文字解譯工作開啟了一把相當有價值的鑰匙。繼後,劉興隆先生又出版了《新編甲骨文字典》一書,補充解讀了一些《甲骨文字典》裏遺留未解的甲骨文原字。使基本被解讀的甲骨文字上升為1500字左右,而解讀後的相關會意漢字達到1730字左右。杖患幢阋源1730個左右的可識別的甲骨文單字來表達現今如此豐富的中華文字內容,仍是十分困難的。這就是如今從事甲骨書法繪畫藝術家如此寡見的主要理由。但甲骨文字畢竟是中華文字的根源體。不容置疑,從邏輯上分析,現代漢字都能在甲骨文字中或多或少地找到一些相關的資訊和間接的聯繫,當然實質性的工作,難度是可想而知的。為了努力弘揚中華文字的根文化和由此引出的中華民族象徵,我們從神那兒領受了巨大的智慧,花了整整五年時間,潛心編著了這部《實用甲骨文大字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