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随着年龄的增长, 新年的感觉也好像越来越淡薄,不过心中还有那么一丝丝期盼:每年看着新年的临近,总想去寻找那些儿时的年味。 年是什么? 年是什么?年是一只怪兽,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只有除夕才爬上岸来。它一上岸,所到之处便是洪水泛滥。后来人们在家门口贴起红纸,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把“年”吓回逃回了海里。于是就有了除夕贴对联,挂彩灯,穿新衣,还要剁饺馅包饺子,晚上还要拢旺火、烧柴禾,这就是年了...... 什么是年味? 一、鞭炮 爆竹最初是巫术的一种工具,作用是驱辟妖魔鬼怪。最初的爆竹并不是象现在的鞭炮,而是真正的竹子,即焚烧竹子,发出噼叭之声,惊吓鬼怪。屠苏即屠苏酒,意为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元日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 二、桃符 桃符又称“桃版”,是春联的前身。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百鬼,故从汉代起即有用桃作厌胜之具的风习,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桃符转化成春联据说缘于五代后蜀之主孟昶。纸制的春联则是明、清才兴盛起来。今天的春联意在于渲染年节气氛,祝吉求祥,已经失去了旧时春联的驱辟作用,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三、年夜饭 除夕是团圆之夜,中国人难解一个团圆心结,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赶回家中吃年夜饭、守岁。除夕夜的家是一个格外温馨甜蜜的空间,在历史上甚至连监中的犯人也释放回家团聚。全家人团坐桌前,开始了“团年”、“守岁”的进程。先是一餐“团年饭”饭后阖家团坐守岁。 四、压岁钱 此时小辈儿人向父祖家长行礼辞岁,老人们则要分压岁钱。压岁钱也叫“押岁钱”“代岁钱”、“岁岁钱”,原是用来厌胜驱邪、帮助小孩子过年的,后世则多借此表示亲情爱意。 五、“消夜” 团年饭后还要“消夜”,一家人吃着点心,或嬉笑玩耍、或款言细雨,静待天明,这便是守岁。另外除夕夜还有镜听、照田蚕、卖痴呆、打灰堆等习俗,以此来占卜一年的吉凶休咎,祈愿新的一年小孩聪慧,万事如愿。 六、“破五” 在民俗信念中,初一到初四,是新年的狂欢日子,到了初五才恢复了平常的生活。初五也叫“破五”,这天的习俗活动是“送穷”,而对商家来说,初五这天商家开业。正月的活动一直到了十五,才渐渐平静…… 儿时的过年是终身难忘的,尽管那时的经济条件有限。小时候住的是前后三进的大院,家家户户过年时的那种热气腾腾、欢声笑语,至今仿佛还在眼前。 除夕晚最高兴的是:母亲已悄悄地把压岁钱放在我们的枕头底下了,新年穿的新衣服也已经整整齐齐地叠放在床边了。 儿时的年关,常常心头萦绕的是那厚重的年味。看着大街小巷里甩着爆竹奔跑着的孩子们,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回忆起自己儿时的年味。 儿时的年味,蕴含在丰富的活动里。春节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儿时的年味,渗透在朴实的邻里间。那时候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居住大院子多,张家、李家、王家没有贫富,大多融洽,互相帮助,有难同当。 儿时的年味,深藏在难忘的亲情中。古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过年祈盼一家人团团圆圆,最需要的亲情,亲情会温暖人的心智,使人永世难忘。人间亲情无非两种状态:团圆,体味欢乐;分离,牵挂思念。其实,儿时过年,最难忘的是那亲情,是那挥之不去的亲人之间的感情。 时代变了,或许现在再也找不到我们儿时的那种年味了,但我们仍将毫不动摇地传承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传承春节文化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