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裳”字怎么读? |
|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裳”字怎么读?
《水经·江水注》的名文并非出自郦道元之手
《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片断二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历来都节引郦道元《水经·江水注》中的一段名文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但是,这段描写长江三峡优美的文字并非出自郦道元之手,而是出自南朝刘宋作家盛弘之之手。
《太平御览》卷五十三地部“峡”门云:
盛弘之《荆州记》曰:旧云,自二[1]峡取蜀,数千里中,恒是一山,此盖好大之言也。唯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日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云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一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为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到(同“倒”)影。绝巘多生柽柏,悬泉瀑布飞其间。清荣峻茂,良多雅趣。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岫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又曰:南崖有重岭叠起,最大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此崖既大,加以江湍萦纡,回途经宿,犹望见之。行者歌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日三夜,黄牛如故。[2]
《水经注》卷三四分别引用了盛弘之《荆州记》中的这两段文字,其中仅有个别文字稍有不同,但郦道元并未注明材料的来源,这是不少读者误将其归入郦氏名下的原因之一。
其中,前一段妙文,《艺文类聚》卷七《山部上·总载山》亦有采录:
盛弘之《荆州记》曰……又曰:宜都宜昌县三峡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绝处。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3]
刘孝标《世说新语·黜免篇注》曰:
《荆州记》曰:峡长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绝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常有高猿长啸,属引清远。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泪裳。[4]
《太平寰宇记》卷一四八也有载录,惜其未明作者,但据其文字,当亦为盛氏所作无疑:
沿峡二十里有新崩滩至巫峡,因山名也,首尾一百六十里。旧云:自三峡取蜀,数千里恒是一山,此盖好大之言也。唯三峡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缺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日月。所谓高山寻云,怒湍流水,绝非人境。
后一段文字,《艺文类聚》卷七《山部上·总载山》引为:
盛弘之《荆州记》曰:宜都西陵峡中,有黄牛山。江湍纡回,途经信宿,犹望见之。行者语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日三暮,黄牛如故。[5]
《通典·州郡部》卷一八三 “峡州”之“夷陵”条引曰:
汉旧县也,吴之西陵。有黄牛山。高崖间有石,色如人牵牛。人黑牛黄,故名之。湍险纡回,行者歌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这段引文也没有注明为盛氏所作,但我们同样可以认定此文必为盛氏所作无疑。
从上述诸书记载来看,《水经注》卷三四那段久负盛名的《江水注》为盛弘之《荆州记》所写,当是确凿无疑的了;盛弘之对晋宋山水散文的巨大贡献同样是无可置疑的了。
因为郦道元是北魏人,生活于南北分裂时期,一生并未到达过三峡,他写作《水经注》抄录盛弘之的《荆州记》并不未过,何况当时人们并未有明确的版权意识,所以,郦道元并不用担心抄袭之名。但是,盛弘之对三峡山水描写的贡献不可抹杀。
[1]“二”,疑为“三”之讹。
[2] 《太平御览》卷五十三地部259页,中华书局,1960。
[3] 《艺文类聚》卷七12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世说新语·黜免》“桓公入蜀”条下刘孝标注引文,461页,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
[5]《艺文类聚》卷七122页。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