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7 6 场,我们通常很熟悉,可是认真地想来却又觉得理解的不完整,总有些地方似懂非懂的,下面的段落是维基的解释,应该算是比较清晰完整的吧,可是,读下来还是觉得好像有什么地方没有理解清楚。 在物理里,场(英语:Field)是一个以时空为变数的物理量。空间中弥漫着的基本相互作用被命名为“场”。场可以分为标量场、矢量场和张量场等,依据场在时空中每一点的值是标量、矢量还是张量而定。例如,经典重力场是一个矢量场:标示引力场在时空中每一个的值需要三个量,此即为引力场在每一点的引力场矢量分量。更进一步地,在每一范畴(标量、矢量、张量)之中,场还可以分为“经典场”和“量子场”两种,依据场的值是数字或量子算符而定。 、、、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C%BA_(%E7%89%A9%E7%90%86) 令人们迷惑的是,场是存在的,却不可视,它不是可见的空间存在,可以心领神会却无法真实地可视、可察,最直观的理解就是磁场了,但是,也有不完整的地方。 从维基的描述我们可以大致地描述一下场的特征:场是物质的,是空间的相互作用、矢量与张量,因标量内含于矢量之中就不做描述了。 上述的描绘是经典的陈述,不过,对于场的特性我们需要做一个逻辑补充,它是与场的稳定性紧密相关的:矢量的闭合,场,均是矢量闭合的,因此也是稳定的,但是,一旦有任何一个新的场介入,矢量闭合将会重构。 场是一种空间的相互作用,它有方向及强度,体现为矢量,通常,它们可以用张量的诸线性关系来换算,刻画矢量。 场的稳定是以其闭合为前提的,对立的两极是成对出现的,如:磁铁,从N到S,在自然界,我们无法的到单极的场,如:单独的N,或者单独的S;在人文邻域,我们可以得到单极,如:单相思。 在现实的意义上,也许我们可以把场理解为特定结构的某种功能,体现为输出与反馈,如,需求与需求的满足。 需求(N)与需求的满足(S)形成闭环,从需求(N)出发到需求的满足(S),当N未被满足时,N是以发散地方式扩散,直到被满足,形成N—S闭环,否则,N就将以各种可能不断地测试着可以触及的可能。 由于‘场是物质的’,所以,场的闭合,也就是满足需求,是需要资源的,我们人类冲突的起源均源于此。 当N真的找不到任何可以满足的方式时此结构的这项功能就会出现衰退,衰退很可能会波及到此结构的存在,如:恐龙的灭绝。 关于需求矢量,我们最直观的例子就是磁铁了,两个矢量成直线排列,两极相异则吸附为一体,相同,则表现为相斥的力量,被概括为‘异性相吸,同性相斥’。 这只是一个特例,一般而言,需求矢量彼此之间是成角度的而且通常角度是固化不可调的,两种不同的矢量融合是体现为矢量的叠加,分解与合成: 两种成角度矢量是可以复合的,通常,两个矢量的出发点也不会一致。 如,我们的人体。 我们的个体结构有饮食的需求,我们会以各种食物来满足我们的自身需求,当食物资源无法满足需求时,我们就会尝试找到新的食物资源,人类的生活区域的扩展;当合法的方式无法满足我们的饮食需求时,我们就会尝试以不法的方式取得,如坑蒙拐骗及战争。 从社会学角度看,男女比例的失调将引发危险的社会问题,导致性失调引发的社会冲突;从结构上看,两性的匹配彼此构造了需求的满足,当不匹配时,那部分失衡的需求就要自发的找到它们的满足方式,扩展生活区域,或者,非法的性行为、性交易,而这些行为则足以破坏社会的稳定,单身的男性总是充满了张力,令人不安,全方位的。 当需求(N)不被满足时,当N—S无法构成闭环时,需求就会成为问题,需求如何被满足?我们就必需小心地看待需求的走向。 需求是结构的功能,是物质的,满足是需要资源的,因此解决需求过剩有两个途径:弱化结构的功能,及增加供给。 当两个结构类似的需求矢量相遇时,有趣的过程就会发生了。 首先,为什么是‘结构类似的需求矢量’?我们不会与狗争食,因为我们与狗的结构不同,争执的对象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我们的同类,因为我们同构。 这似乎提示我们,需求匹配的的条件是结构同构的前提下子结构互补,如,人类的婚姻。 回到抽象的场。 场,是结构的某项功能的体现,它有本能的、自闭的趋势,N—S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无法得到单极的功能,N及S;N是主动的,自发的,需要匹配相应的S,当N不被满足时,N将下意识地不断尝试,体现为矢量,在不同方向上,不同强度的探索;矢量间彼此的关系则以张量换算,线性地转换,其结果,要么找到它的满足方式,要么消亡,但,因为N是某种结构的功能,当N不被满足时,一定会危及到结构的稳定,不同的只是强度而已,危及是一定的。 满足方式的探寻一般而言是外向性的,而其内向性则体现为自噬。 这似乎不太好理解,实际上不难理解,如,自慰,性在失去配偶的的时候的自我满足行为,这似乎不太道德,但至少不太光彩,但是,我们应该面对它,正视它,它也是需求满足的一种方式,尽管具有自噬的特征,但它似乎却是道德的,因为它没有波及他人。
满足方式的探寻一般而言是外向性的,而其内向性则体现为自噬。 这似乎不太好理解,实际上不难理解,如,自慰,性在失去配偶的的时候的自我满足行为,这似乎不太道德,但至少不太光彩,但是,我们应该面对它,正视它,它也是需求满足的一种方式,尽管具有自噬的特征,但它似乎却是道德的,因为它没有波及他人。 个人的自慰行为,于社会就是自噬,如我们所见的‘割韭菜’与内卷,资本需求的的自我满足,它已经违背资本最基本的道德:‘满足他人需要,取得资本的回报’,及帕累托最优原则,在封闭环境中的欺诈与剥削,是极不道德的商业方式,与冷漠,也可能是无能的政府。 ‘割韭菜’、内卷直接的结果就是人们彼此猜忌、抑制消费的意愿,更干脆的是躺平,我认为,不出三年的时间我们就会见到倒闭的幼儿园,接下来就是小学与中学,大约15年的时间,我们将见到倒闭的大学(倒就倒吧,反正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从场的角度看,专制,强权,似乎不应该那么被人厌恶,需求被制约、被规划,越是强权,需求就越是有序,这有什么不好呢?
逻辑上、直观上我们看不出有什么不好,可是,经历过纳粹,经历过社会主义的人都可以清晰地体会到它的不便之处。 被规划的需求一定会忽略与无视个体需求,是整齐划一的群体特征,没有个性的画面,因此一定会体现为个体与整体的冲突;在整体面前,个体特征显得那么孱弱、苍白,通常它们会被抑制,也许这些个体需求会因此而消失、被整体同化,但是,问题还有另一面:被抑制的需求逆势成长,个体---整体,成长---压抑,组成了一个彼此强化的循环,构成了一个正反馈结构,反馈结构的终点是系统的崩溃,一方被彻底地摧毁,如:纳粹的长消过程。 个体的成长是自发的,而压抑其成长却是需要耗能的,在正反馈结构中,压抑所耗日增,直到其体系无法维系,如:维稳陷阱,越维越乱,越乱越维,最后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需求矢量 需求是结构的功能,是物质的,在多样化的世界中,这些结构通过需求(场)彼此相互作用,只要有需求不被满足,没有被匹配,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处在变化中。 因此,从广义的角度看,变化是永恒的,不变只是相对的,是暂时的,矢量的匹配也会迁移的。 在开放系统下,一组矢量,矢量间彼此匹配,达成一个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 因为任何一个恒定的需求矢量其需求总是有限的,在开放系统下,可以通过空间的拓展取得资源从而到达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这个平衡状态是以这组需求矢量及最终的约束条件为前提的。 一旦,约束条件改变,或者,任何一个矢量构成发生迁移,或者有新的矢量介入,都会对这个平衡构成威胁。 如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一个稳定的画面,而现代化的工业社会则充满了冲击与动荡。更直观的例子是贪官的标配:女人与银子。 当了局长就可以想一想美丽的女处长了,当了部长就可以享受办公厅主任了,当了总书记,儿子也就学会两条腿走路了,官、商相辅相成,孙子也长本事了,可以搞私募基金、、、而这一切都是合法的! 扯远了,人都是是好人,这些配置都是权力的标配,放只狗在那里,这个畜生也会如此,比如,在罗马尼亚有个名为考布的上校,他只是一个狗东西的东西,齐奥赛斯库的狗,下级军官面之,按军规大概需要敬礼吧! 那些真正的军人,那些历经过二战的军人,情以何堪? 哦,我想起来了,我们也有军官,他们不是狗,却也羞得‘那些历经过二战的军人’无处容身,人家只唱歌,从床上爬起来就当上了将军,还有叫声‘爷爷’即可为将,尽管字写得很不堪。 C!又扯远了。 回到我的主题。 场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概念,它不仅仅是物理概念,它具有社会学,经济学的现实的注解与应用,它有助于我们思考,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缤纷的现实世界。 以场的视角解读需求 关于需求理论最为权威的著作是马斯洛于1943年《心理学评论》的论文〈人类动机的理论〉(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中所提出的理论框架。 马斯洛并于1954年的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理论,发表了著作《动机与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他的这种分层结构仍然是社会学研究、管理培训以及中等与高等教育心理课程的流行架构。 马斯洛理论概述如下: 需求井然有序,层次清晰。 它在现实的生活中有很好的模板与模型,可以解释很多社会学、管理学中的问题,解释不了的问题被已个案忽略,如:“嗟,来食!”;尽管马斯洛也承认各项需求间普遍存在的转换与替代,但是他的层次的划分被误读了,马斯洛忽略了约束条件对需求的制约关系,需求是一组约束条件下的选择,无层次。 如果,我们引入‘场’的概念,那么需求关系将呈现出不同的画面。 首先我们需要清楚什么是需求。 需求是结构的、内在的功能,它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下呈现的表象会有所不同,环境的迁移使结构在该环境中体现出不同的需求----需求的转换,实际上,马斯洛在他的理论中已经隐含了这个结论,只是被的需求结构误导了,马斯洛的这些需求之间的转换,本身就是因为外部环境的变迁所至,可惜,马斯洛没有向读者清楚地表明这一点;虽然遗憾,却也不奇怪,因为在他的体系中没有约束条件的概念。 我们个体本身是一个结构,这个结构的本身有一组内在的功能需求,我们可以把他们表述为一组需求矢量从1到x:N1、N2,、、、Nx,它们是平等地存在着。 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下个体体现出不同的需求组合,我们可以把马洛斯的五种需求是为这个模型的特解。 事实上,在我们真实的生活中,这五种需求也是同时并存的,所以才会有‘嗟,来食’,呲牙必报、仕为知己者亡、、、等常理难喻的故事。 成语所言,形势比人强,我想,说的就是条件对个体需求的约束的道理。 猫,是夜猫子,因为捕鼠,受食物所困,我家有一只猫,金吉拉,像一个绅士,很懂礼貌,见到人总是‘妙!’,算是打过召呼了,却从来不知鼠为何物,吃饼干与罐头,他也会‘打猎’,猎物是姐姐手中抛出去的干贝,他对餐桌上的食物连闻都不闻,熄灯而眠,对客人充满了好奇心。 为什么?从他的生长环境可以找到答案,他是一只备受宠爱的猫,衣食无忧,从未被惊扰过,所以然。 一只小猫,一个固化的生物结构,他的需求被简化为简单的生存需求,需求矢量,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体现出不同的生物习性。 我们离真像只是一只狗、一只猫的距离,巴普洛夫的狗及一只名为球球的金吉拉,只是我们如何解读它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