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像唐人街
来到海外,有一个要去的地方就是唐人街,特别是对来海外生活、当地语言又不太会说的国人来说更是如此,几乎成为生活必经的一个环节。
唐人街既像家乡,又不像家乡,但却有中国味。一间接着一间的店铺,敞开的店门,东西满满的摆到了室外的人行通道上,凌空悬挂着一排排红色中文促销广告幡旗。外表感觉二个字 — 热闹;里面透露二个字 — 便宜。
所以即便是在大冬天,除了餐厅,唐人街的店铺也没有暖气,敞开的大门都是为了摆放更多的东西。既然不能关门,没有暖气就显得理直气壮了,何况暖气又不能吃,还不如多摆点东西供你挑选,精明吧?而且到处的幡旗广告加上价格优惠标签都增添了火爆的气氛,相信能为店内的寒气加一点热火的温度。
卖干菜干海鲜类的最多,蔬菜店也多,都是相互紧挨着,卖同样的东西,摆同样的阵势,价格大战紧锣密鼓。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深度内卷。你卖的便宜,我卖的比你更便宜;你卖干虾,我也卖干虾;你卖鱿鱼它奶奶,我就卖鱿鱼它大爷。针锋相对,以牙还牙!最后大家都是微利,于是就在其他方面用计。比如一捆菠菜,外面看起来好像不错,买回家一打开就中计了:里面都是蔫的、夹杂腐烂的和短小的菠菜细杆,水分充足压秤。你在这家店铺买了东西,最好不要去下家比较价格,一比你就输了。价格可以给的更低,还给你支招,再买一点,这样平均下来就不会亏那么多,记得下次来一定要到这里买。都是套路,不跌几跤绝对不行。
唐人街总有几间中国饭店,可奇怪的是不那么多,不知为什么。走进去吃饭,总有不少当地的洋人来品尝中国美食。这种店其实并不是地道的中国味道,因为要迎合当地洋人,太纯正的中国味道往往不是洋人的最爱,要做改良,改成西式中国菜。
海外唐人街一定是最后的爱国阵地,而且也爱党,因为爱国就理所当然爱党。为何海外偷渡客千幸万苦,甚至九死一生地来到海外唐人街,可爱国爱党更加浓厚?听起来好像很懵圈,其实用中国逻辑解释就恍然大悟了。在国内受苦受难,那是家事。孩子多,父母难免顾此失彼;而在海外唐人街这样埋头苦干,面对的是外人。外人剥削,性质不同。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钱。中国驻外机构首先关注的自然是唐人街,侨领也会在唐人街活动。政治对中国是大事,资金援助那是大大的。为何港台却不行呢?首先海外华人来自大陆的压倒多数,侨领为了生意,也会不遗余力地整合当地华人社团,港台是民主体制,资金的使用多有掣肘,所以唐人街基本都是爱国爱党的堡垒。
不要在唐人街挑战他们的爱国意志,它与当年偷渡一样坚定,你一定会很难看,多半会被怼的人仰马翻。海外爱国造势也是从唐人街开始,那里都是一片中国红。
背街或不远的街面上很多流浪者聚集,地面上垃圾不少,特别是背街的垃圾桶处时常会跳出一只巨大的老鼠。所以唐人街也是脏乱差的代名词。来海外生活的国人一旦适应了当地,就会远离唐人街,以后就很少来了。但这无妨,国人一波又一波地来到海外,涌向这里,前赴后继。在国内一直是韭菜,来到海外怎么也得过渡一下,再割几茬。
很想画一幅画,画画唐人街,一个独特风景。可惜绘画不行,就写一幅画说说唐人街吧……
画像 唐人街 饱蘸不朽的墨汁 一只千年的九州毫笔 早已写满了华夏边陲之地 又挥洒到千山万水的西洋之滨 像是一条笔划收尾时不经意的漏底
是谁捡回了那支笔? 一行褴褛、漂洋过海的觅食人群 从未舞墨、迷离涂抹 依稀画出了一个故乡华夏的记忆 他乡的唐人街、魂的继续
虽然天庭离得很远 头上还留下一根不愿舍弃的辫子 游离于社会的边缘之外 却刻出一股水滴石穿的坚韧 写下一个夹缝里的生计
拿锄头的手 或是掷渔网的臂 在几条不太长的小小路段 画下了白菜、小鱼、干货和菜馆 还有精明的店员 永不疲倦的小农耕耘
看似简单省钱的素描 好像杂乱粗糙 里面却有缜密算计的心思 尽显神州的奇妙 还有难以为继的花样和把戏
什么才是中华的文化之景? 是皇宫还是闹市 是城里还是乡下 或者是富饶江南 穷乡僻壤? 哪些包含在唐人街之里?
一个五脏俱全的一隅 自得其乐的天地 走不出去的世界 每一寸都占得满满荡荡 无处下笔的场景 也许还有地主的宽容和默许
似乎当年的匆忙奔走还在继续 街道的背面有太多的脚印 抛下一片狼籍 堆满混杂的颜色 各种各样的不同画笔 涂写出了一个不雅的角落
唯独缺少了北方邻居的那支粗笔 寒气如刀的笔峰 从未画过唐人街的一扇窗棂 如今的神州与之磋商画艺 不知是否想过当年那里 也有过唐人街模糊的风雨?
高歌一曲、把盏一壶 把旧笔浸满新墨 画出一个金光闪闪的中华牌坊 辫子换成折扇和花鼓 舞成一个不朽的九州神韵
同一类人、诉说相似的故事 涂写相似的模样 每个唐人街的背后 有多少沧桑的改变? 唯有不变的是 年年望乡而又不愿回去的心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