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日下午美南華人寫作協會邀請作家陳瑞琳(左1)、張天潤(左2)、石麗東(左3)及葉豐(左4)4人在中華演藝學院向聽眾介紹魯迅的作品,站立者為主持人劉虛心。 | 美南華人寫作協會探討魯迅作品 【大紀元12月8日訊】(大紀元記者金沙休斯頓報導)12月2日下午美南華人寫作協會邀請作家陳瑞琳、張天潤、石麗東及葉豐4人在「中華演藝學院」舉行魯迅作品研討會,向聽眾介紹魯迅的作品,包括小說和雜文,並在結尾放映由魯迅的短篇小說拍攝成的電影「祝福」。 研討會由陳瑞琳開始,也由陳瑞琳總結。張天潤提到魯迅在創作「阿Q正傳」之後的10年不再有新的作品,只有大量的雜文,不是熱諷就是冷嘲,既罵人也被罵,成為當時中國文壇第一的罵人高手。張認為魯迅受到當時文人的詬病和攻擊,在忍無可忍的情形下還擊,但是他寫的罵人文章比罵他的文章更好,才流傳下來。張舉出5篇罵人的文章,其中2篇罵魯迅,3篇魯迅回罵。 石麗東表示魯迅作品在大陸和台灣受到非常不同的待遇。他的作品在大陸進入教科書,人人必讀,台灣的作家卻有不少人從來沒有讀過魯迅的作品。如此待遇造成中國文學上的斷層。魯迅的小說和散文結構異常嚴謹,「阿Q正傳」和「祝福」是中國現代文學最重要的小說代表。而阿Q的精神是人在無可奈何之下對自己的寬慰,但是儘管他受盡欺侮,也沒有忘記欺負弱小,一有機會就逮著小尼姑發洩怨氣,而他一聽說哪裏有革命就往哪裏去,參加革命的動機不是有什麼抱負,而是藉機搶劫財物。 葉豐提到魯迅的作品「狂人日記」、「藥」和「傷逝」。「狂人日記」借用精神病人的口說出作者的感觸﹔「藥」中的華、夏兩家的遭遇,似乎代表兩個中國,其中華母、夏母指的就是華夏。「傷逝」寫的是一對青年人因對文學的熱愛而結合,卻因不敵財米油鹽而分開。葉豐說,魯迅的作品篇幅短,信息多,描寫文字少,如國畫中的白描,人物對話絕不雷同。作品暴露社會的黑暗,但是總是在絕望裡面有希望。 陳瑞琳總結說,她的第一個文學研究就是魯迅。她知道一位教師在文革時教第一堂課,講的就是魯迅,馬上被打成右派,20多年後被允許回到講臺,第一次上臺講的又是魯迅,可見對於魯迅作品的熱愛。魯迅的每篇小說都很短,但是內涵都很深厚,每一篇都可以拍成電影。在散文方面,陳瑞琳認為,「野草」是魯迅一生中寫的最好的一本散文集,最能代表他自己。 魯迅原名周樹人,生於清朝末年一個很好的家庭中,10多歲時參加秀才考試,家裏在送給主考官的信裡放了銀票,不料事發遭到禁考。他形容當時的情況說,這是一個想做奴才都不可得的時代。父死財散,他從王子變成乞丐,在處理父喪時受盡冷眼。18歲去日本求學,被家裏騙回去成親,他對女方沒有感情,婚姻孤獨,寫下「孤獨者」、「藥」等作品。他一直到45歲才知道愛情,與徐廣平相戀,過了10年清貧卻快樂的日子。1936年魯迅病逝。 魯迅的一生對於舊社會的打擊不遺餘力,作品被毛澤東力捧,文章被大量選進教科書。然而編者引導學生學習他的思想理念時,對他文章所作的引申和解釋,如某篇親蘇,某篇反帝,某篇在顯示勞動人民的特色,某篇在批判資產階級的人性論……隨著當時政治情勢的需要,作各種「變動不拘」的詮釋。 於是,魯迅成了「為階級鬥爭服務」的工具。 陳瑞琳表示,文革時有人問毛澤東,如果魯迅在世,將得到什麼樣的待遇﹖毛回答,如果他(魯迅)夠聰明,他會閉上嘴,如果不夠聰明,會,毛做個砍頭的手勢。毛表示,沒有得勢以前,利用文人的口,得勢以後,就要閉上文人的口。 一位聽眾在研討會結束後表示,舊社會再不好,魯迅還有說話寫作,諷刺謾罵的機會。而在中共的統治下,他們絕對不會給魯迅任何說話的機會,更不可能產生另外一個魯迅。@ (http://www.) 12/8/2006 1:24:31 PM 本文網址: http://www./b5/6/12/8/n1549960.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