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釣魚島的海域,以前,日本人的巡邏船經常去那裡“執法”,中國人眼開眼閉,只當沒有看見。以前,中國人漁船也經常去那裡捕魚,日本人也是眼開眼閉,巡邏船上的探照燈老是對準了台灣漁船,柿子挑軟的吃。 但是,自從中國漁船船長一捉一放之後,中日雙方在政治上的止損點就出來了,都到達了可承受損失的最大上限,必須出手來阻止虧損。因為此刻的任何船不是開在釣魚島的海域,而是開在兩國敏感的神經上,開在兩國各自當家人的政治前途上,再也虧損不起了,沒有辦法,沒有選擇,只能拼死吃河豚,即便是河豚,也只是口水仗的河豚。 不管是日本的巡邏船,還是中國的漁政船,雖然名稱不同,本質一樣,都是政治船。在茫茫大海上,船上的高音喇叭喊出的話,都是兩國當家人講給自己國家裡的人聽的,因為兩者勢均力敵,所以只能停留在口水仗上。如果強弱明顯,釣魚島就會變成另一個馬島,1982年的“馬島戰爭”以英國勝利告終。戰後,馬島實行“自治”,由總督代表英女王行使行政權,再也沒有船來船往的麻煩,甚至沒有口水仗的麻煩。 如果倒退半個多世紀,這邊漁政船上的高音喇叭聲過去,那邊的巡邏船上的槍炮已經過來了。另一個鄧管帶就會把自己的辮子繞在脖子上,開足馬力,撞向日船。英雄事跡可歌可泣,英雄氣概義薄雲天。但太陽旗往島上一插,撞沉的中國船被拖回日本,往船碼頭一停,大和民族的優越感必然在那裡得到喧囂和膨脹,再通過夜晚的美夢把資源貧乏的島國連向地大物博的內陸,這才是真正的夢寐以求啊!上帝讓中日這樣兩個民族不幸地成為鄰居,是開了一個大玩笑?還是在考驗相互的耐心?一個坐擁巨大資源而不知道節約,另一個資源匱乏而又如此強悍。假如不強悍,在歷史上早就被鄰近的內陸大國吞併了。 在歷史上,忽必烈為了威逼日本臣服,五次遣使,但五次被拒。忽必烈不得不通過武力來解決。於是有了兩次東征日本。 第一次,兩萬多人,九百艘船。第二次,十萬人,九千艘船。在第二次東征前,日本政府不但拒絕了元朝統治者臣服納貢的要求而且還處死了元朝的使節。東征的結果是蒙古軍屢戰屢敗,蒙古人戰無不勝的神話在海戰中破滅。當年日本人能夠在兇悍的蒙古軍的馬刀下死裡逃生,一是靠了他們的頑強,二是靠了天時和地利。 但是如今日本人面對的畢竟不是蒙古軍,他們知道利害關係,知道動武的後果,儘管他們在心底里不情願承認。所以在釣魚島的海域游弋的仍舊會是巡邏船,不會是軍艦。中國人也同樣如此,漁政船還是會一次次地到那裡去宣示主權,最多是把大一點、耐撞一點的漁政船開到那裡去。沒有哪一方願意承擔首先動武的風險。對日本來說,作為一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一旦首先動武,等於向全世界宣告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對中國來說,如果首先動武,等於改變了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立國之本。即便打勝了日本,也會面對更多的敵人。更何況日本的海軍不是那麼容易對付的,要對付過去,肯定要動用壓箱底的殺手鐧。假如這樣,必然會把自己變成眾矢之的。 一位民間保釣人士日前到中央軍委所在的八一大樓前請願,打出“對日亮劍”橫幅,呼籲中國軍方對日本進行軍事打擊。愚蠢呀!如今亮劍,可不是忽必烈舉起的蒙古馬刀,砍下去,不過是一個敵人的頭。而如今砍下去一刀,和對方腦袋一起滾地的,至少還包括自己的一條胳膊,甚至也會賠上自己的腦袋。。。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乎? 由於雙方都有忌諱,所以東邊無戰事,只有口水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