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出国大潮20年 -- 万维有奖征文  
庆祝万维读者网创建20周年(1998年4月17日~2018年4月17日)  
https://blog.creaders.net/u/13422/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少翁:二十年,弹指一挥间 2018-01-17 23:54:20


     万维读者网(Creadres.Net)20周年有奖征文稿件 


  引子

  二十年,可谓弹指一挥间!看到万维读者网推出“出国大潮二十年”征文题目,我怦然心动。笔者早年从事移民咨询服务,对国人出国大潮初期有参与经历与认知,后来也移民到加拿大,对加拿大社会有切身感受,回味往昔,感想颇多。拾遗点滴、趣事。


  涉足移民生意


  1994年8月,我的一个朋友从加拿大回到中国,他想在中国做加拿大移民生意,他认为我是比较理想的合作伙伴。当年,我对什么是移民全然不知。不过,办理出国这在当时是一件既时髦又有诱惑力的事,加上朋友的鼓动,我没有太多犹豫,就开始与他合作。我做主要的资金投入和负责在国内注册、组建公司。我的朋友负责移民专业评估和加拿大方面的事情,公司于1995年1月份正式注册。

  注册公司之前,我们的业务已经在运行中,并显示出有大量的移民客源。公司成立第一件事就是举办移民讲座。我们都不清楚如何做这种广告,我翻阅了国内许多报刊也没有找到类似的广告。我们索性自己构思,广告措辞很简单,规格也只有名片大小,但非常抢眼。可以说,在官方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上刊登加拿大移民留学广告,我们是仅有的第一个,时间是1995年1月24日。

  我们举办了两场讲座,分别在2月19日、3月11日。借用市图书馆的报告厅,可容纳150人。那时还不是免费讲座,每张票30元人民币,自己定价,油印机印出来,盖上公司印章,很快就出售一空。举办讲座公司就有收入。接下来不到两个月,受理签约50多个申请移民客户。

  那时的情形似乎这个生意的成败就全看我的那位朋友了。我的朋友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在多伦多大学留学读书,硕士学位。为了做移民生意,他下了很多工夫,也吃了不少苦。他通过给加拿大移民公司和西人律师打工并提供案子,积累自己的经验。在当年做移民生意的中国人圈子里是佼佼者。

  他做事比较谨慎,最初给西人律师做代理,不急于在加拿大注册移民公司。那时我们很想在国内发展自己的业务代理,但没有国外公司招牌,实际运做有很多难题。但在移民生意前景不确定的情况下,他不草率从事,这一点比较令人放心。尽管如此,他第一次返回加拿大就带走了20多份申请材料和数万美元,我总还有些不放心,甚至担心他乘坐飞机的安全。

  移民对我而言是全新业务,一方面以前从未接触过,另一方面也受英文限制,我那时基本不懂英文。不过,我一直在文宣部门工作,性格外向,善于交往。移民咨询与人打交道,做人的工作。从这一点上说,正是我的强项。

  还有一点很重要,我对读书人有一种偏爱。办移民业务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各样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有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理工、学医等不同专业的;获硕士、博士高学位以及海外留学归来的高知人才等。我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和发展关系。我虽对移民生意能不能赚钱心里没有底,但做移民生意能交读书人为友,这一点我比较乐意。

  我的合作伙伴告诉我,移民很赚钱,而且赚钱很快。他认识的一个企业家移民,在日本做中国劳务输出,短短几年赚了数十万美元。“他只有初中文化”,我的朋友说,“他能赚那么多美元,我们为什么不能?”他说这话时十分激动。

  我刚到加拿大时,一个朋友请我吃饭,席间对我说,他决定不再为别人打工了,回大陆做移民和留学生意。他也列举实例并感慨万分地说,移民很赚钱。他后来频繁往返加拿大和中国,也赚到一些钱了。

  还有一个朋友学计算机的,英文好,经常帮我收集英文网页上的移民信息,一天,他打电话给我,让我猜某个加拿大移民公司一年在全球的移民收入会是多少?我猜不出来,他告诉我是3000万美元,当然我无法考证。

  移民赚不赚钱,算自己的帐也是清楚的。但是赚钱多与少,对不同规模和不同经营方式的公司有很大差异。几乎做移民生意都重视收费方式,所谓“分阶段,先收费”。最后阶段收费都设定在面谈前,就是说,当客户去使馆见签证官时,成功与否不论,他应交的费用实际上都控制在移民公司手上。即使有些公司把最后阶段收费定在了申请者获得移民签证后,但大部分的款项还是已经被控制住。成本低,收费标准高,这是移民赚钱的诱人之处。

  极少公司采用后收费,即在申请人获得移民签证前一分钱都不先收。采用这种收费方式,公司必须做到高成功率和与客户始终保持融洽关系。这种方式对公司有很大经营风险。虽然同样也可赚到钱,但后收费给客户留下弹性空间,让客户掌握一定的付费主动权。同时,个别申请人会利用这种收费方式,在与使馆联系先收到移民签证或对出国想法发生改变时,部分甚至全部逃掉应该付给移民公司的费用,使移民公司蒙受经济损失。所以,后收费的方式,大多数移民公司不认同也做不到,不过,我做移民生意则属于这极少之一。


  移民成功第一例


  1996年初,加拿大寄来第一例成功者的移民签证。这个成功例子对公司客户有很大的鼓舞。说明申请加拿大移民这件事情是真实可信的。我通知这个客户带钱到公司取移民纸(俗称“绿卡”)。几天后,他来到公司,我将他的绿卡拿给他看,他接在手里,掩饰不住内心喜悦。因为他曾多次申请出国留学,结果都没有成功。我拿出公司和他签的协议。他也明白应该和我结算。但他犹豫一下说:

  “我今天没带钱来,因为存款还差几天到期”,他不舍地将绿卡递还给我。

  “你家里都知道了吧!”我没有去接绿卡。

  “当然,”他又重新翻看手里的绿卡。

  “这张纸是加拿大造币用的纸呢!”我指着绿卡的第一页对他说。

  我想:他是希望取回自己的绿卡。我并不担心他的付费。既然如此,何不今天让他带走绿卡,晚几天付钱给我也没什么。大家彼此信任,我相信客户,同样能得到客户信任的回报。想到这儿,我对他说:“你今天把绿卡带走吧,给我个收条,等你存款到期再送钱过来。”

  “这行吗!”他感到很意外,毕竟是客户生意关系,他也没打算取走绿卡。但他很快明白我不是和他说玩笑。他略做思考,然后对我说:

  “这样吧,既然信得过我,我今天带走它,这几天我就送钱来。”

  几天后,他把钱送来了。从做生意角度看,这样处理事情过于随意,严格讲也是未履行协议。信任也未必一定如此建立。做生意,讲规则与建立信任是统一的。不过,后来发生的事情,似乎老天有意给我一个信任的回报。

  数月后,我为这个客户送行,他是我送行的第一个成功客户,在公司的客户中也算是知名人士了。他乘周六晚上的火车去北京。周日下午的航班飞往加拿大。那个星期天,我照常到公司接待客户,下午2时左右,公司电话响了。我刚拿起电话,里面就传来这个客户焦急声音。他在电话中告诉我说,他的绿卡出现问题,边防检查站拒绝他出境。我脑子轰的一下:绿卡有问题?什么问题?假的?我一瞬间想了很多,如果绿卡真的有假,对公司,对客户,对我自己都是一场灾难。

  那时的加拿大移民纸原件非常少见。除了这个客户的以外,我事前从未见过是什么样的。这份移民纸又间接而非直接从使领馆寄来的,当时无从判断是真是假。但我很快弄明白了问题出在绿卡缺少一页。我没有任何解决办法,只有问加拿大方面。我当即与加拿大联系,证实了是加方出的差错,移民签证一共是5联,签发给申请人的是4联。但加方寄回国内的只有后面3页。加方立刻做紧急处理,将没有寄出的第1页速递到北京。

  客户那天没有走成。我周一早上赶去北京见他。邮件是星期五收到的,他的航班改期到周六。这次我一直送他出关,直到飞机起飞后才离开机场。送走了这个客户,我长长出一口气。发生这种事情,令我不得不冷静地思考移民这个我还不很熟悉的生意。耳边回响起客户说的一番话:“边检说签证缺少一页,我说不可能。你知道,我问过你的,你告诉我签证没有任何问题,你们是做移民的,是专家,我想你们也不会骗我。可是,边检非常坚决,我才怀疑是不是你们出了问题。真把我急坏了。家里和朋友都知道我出国了,这次要是再走不成――行了,不说了。其实我挺相信你的。那天你让我不交钱先拿走绿卡,就冲着这点,你能信任我,我为什么不能信任你!可我害怕,如果是你被加拿大的那边人骗了呢?


  时机与运气


  我有一个客户算得上是炒股票的行家。与其他炒股人不同,他每年给自己定收入标准,适合自己情况,不高也不低。他没有大的本钱,也没有大的奢望,他炒股的原则是求胜算。累计收入也比较可观。每次他来公司问他的案子情况,我也顺便问问他股票做的怎么样。他说他从来对自己买的股票都非常熟悉,然后就是看准时机,他说他一直运气不错。殊不知,移民生意也讲时机和运气。

  从1995年初到年底,我们几乎接的案子全部投档到加拿大驻美国领馆。生意目的很明确。当时投件到美国有可能获得免面谈。我们的第一个成功客户就是投件到美国获得的免面谈。果然,在第一批递交的20例申请中,领馆很快发出受理回执,接着又陆续发出11个免面谈通知和体检表。只有9例被要求等候安排面谈,相当于超过一半的申请被免面谈处理。按照当时领馆的通知,最多半年时间就可以发出移民签证。当时真是大喜过望,应了我的合伙人的那句话:移民很赚钱,赚钱很快。很多接到免面谈通知的客户忙着体检、办护照和准备美金。一下子也把公司生意带动起来了。

  可是仅一个月时间,我们开始陆续收到领馆发来的免面谈被取消的通知,申请人还要照常去面谈,我几乎不能相信,领馆说话怎么也会出尔反尔!日后才懂得面谈与不面谈都是签证官的权力,申请人和移民公司只有服从,没有任何可说道的。不幸的是11个客户竟无一幸免,生意陷入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刚刚用来宣传公司多么多么专业和有能力争取免面谈的那些实例,转眼间成为颇费口舌解释和说服的工作对像,也使公司最能吸引客源的免面谈宣传法宝黯然失色,可谓运气不佳。

  移民生意单就获得移民签证而言,说容易时做起来非常简单,说难时绞尽脑汁也办不成。这都取决于申请人的基本条件。年龄、教育背景、职业、工作经验和英文能力不错的申请人,本人申请同样会成功。移民公司受理这样的案子可谓非常运气。很多经历了移民申请过程的人,过后都有一种感觉,申请移民似乎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可在没捅破之前,那就是厚厚的一堵墙。要不移民公司怎么能赚到钱呢!

  申请人想申请也有运气问题。一是能不能衡量出自己的申请条件;二是能不能找到对他讲实话的移民公司。有了这两条,也就看准了时机。早期做移民生意的,对拿不准的申请做尝试性投案子的绝非少数。成功了,既积累了移民经验,又可以赚到钱。不成功,也有教训可总结。所说的资深移民专家或顾问,即便曾有较多案例经验,但也还会有己所不知。因此,他们就需要有案子做新的尝试。尝试实验并不是坏事,移民公司会很用心去做。


  难以置信的申请


  我经手的独立移民申请案例中,有些成功令人难以置信。

  时间最短的面谈:那是1997年5月,我陪同一对年轻夫妇进北京,他们将出席使馆为他们安排的面谈。这对夫妇是大学同学,都是学计算机专业的。丈夫的英文比较好,托福成绩考过600多分,所以做主申请人。这个客户是我比较看重的。那还是第一次讲座时,我注意到前排位置上坐着一个年轻人,看上去十足的大学生,带一副眼镜,瘦瘦的。他给我最深印象的是他听讲座时特有的专注程度。讲座一结束,他在现场递交了他的个人简历。不久决定委托我们办理。我们后来接触的比较密切,因为他英文好,公司很多重要的英文资料,我都请他帮我翻译。他的计算机专业能力也非常出色,多么复杂的专业问题,他都能深入浅出地把原理讲给你。他的申请也是先投到了美国,竟没有免面谈,又从美国转回北京,从1995年4月递交申请算起,足足等了两年。

  这个客户准备面谈的细致程度是绝无仅有的,我后来指导客户准备面谈资料,很多思路都是从他那里借鉴的。移民生意就是这样,客户比移民公司更重视申请的成功。他不仅要付钱给你,请你帮他做你同样希望的事情。他还无偿地奉献经验给你,帮你赚后面移民人的钱。他的面谈时间是在上午8点30分。他们按要求时间进入使馆,将所有准备的资料递交进去。他们等候面谈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整11点时,签证官出来请他们。但很快他们就被送了出来。看他们轻松的样子我知道是通过了。我们都同时看一下手表,不到11点10分。他回想面谈的过程非常简单、轻松,似乎就是在履行一个通过的签字手续。

  无条件免面谈:在较早的申请中,使领馆做出免面谈决定并不附加一定要先参加一个规定的英文考试,我们早期投件在美国和香港的申请都有这种免面谈实例。

  那是1998年年初,一个客户经朋友介绍来找我,决定委托我帮助他申请。那时我已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他也是学计算机的,年龄、教育背景和英语都相对不错。最主要的是他有一个非常好的专业经历,但问题是他要在对单位绝对保密的情况下完成申请。因此他不能提供雇主的证明。他征求我的意见,要不要找一个其他的计算机公司帮助他开证明,他有很多朋友在电脑公司工作。

  我曾注意过在北京使馆发出的文件中有这样的话:对于有些申请人要求他们先提供雇主证明有时是困难的,除非是特别需要的,雇主证明可以在面谈后提交。我认为他不应该抛开真实的经历,也不应该回避真实的雇主。我给他的建议是完全独立的个人递交申请,提交所有可以证明他真实工作经历的旁证材料,比如他与雇主签订的工作合同。然后,我又和他一起商量,以他个人名义给签证官写一封信,说明为什么不便提交雇主证明。投件三个月后,他意外收到北京使馆寄来的他一家人的体检表,他获得的是无任何附加条件免面谈。

  周期最短的申请:移民申请周期一直受关注。使馆每年要完成移民计划;申请

  人想给自己一个时间计划;移民公司想快成功,快赚钱。但是,决定周期长短,一看移民申请的量,数量大,工作量大,使馆人力有限,审理周期就长。二看使馆的工作节奏和措施,比如通过英文考试的方法,免去申请人等候面谈,就大大加快了审理速度。个别案例发生的周期长,通常都有自身原因,可能个人的,代理公司的,也可能是使馆的。

  北京使馆1999年实施一种快速审理程序,申请人自递交申请即可发传真给北京使馆提出快速审理请求。写清楚姓名、出生日、在北京使馆的个人档案号码,以及使馆直接与申请人联系的方法。使馆从面谈通知发出到面谈,给申请人做准备的时间最短会只有5天,申请人必须携带材料出席面谈。这项快速审理也需要排队。它的机会取决于按正常排期应该前来面谈的人临时推期的多或少。

  在我处理的申请快速审理客户中,有一例是2000年4月10日在北京使馆递交申请,他的面谈时间被安排在5月25日。他的移民签证是8月11日发出的。这样的审理速度对以往的许多客户恐怕连想都没有想过。


  为什么移民加拿大?


  你为什么要移民加拿大?签证官在面谈时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有一回,我辅导一个客户也这样问他。平时这个客户和我很熟,彼此说话也比较随便。他是一个善于表现自己的人。但见他这时左思右想,欲言又止,挺明白的一个人竟然说话结结巴巴。我问他这个问题挺难回答吗?他说他不知道从哪儿说好。实际上是他心里有了障碍。我说算了,我们就随便聊吧。他立刻恢复常态,说话也实实在在,状态挺好的。

  我在加拿大看电视节目,随便一个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主持人话筒一递过去,这个被采访者的言谈举止既轻松又随便。加拿大当地人从小就生活在一个相对独立、自由、平等、开放,没有思想禁锢的社会环境下。

  在加拿大,你处处可以感受到西方社会有钱的至尊,没钱的无奈。你看得见豪宅名车,你也看得见街头乞丐。不过,大家心里都明明白白,你真有本事,你就能赚到很多钱,你没有本事,你也就别有奢望。

  西方社会价值观,孩子是独立的人,不是家庭和父母的附属物,你把中国对孩子的传统观念和管教方式搬到加拿大来一定是行不通的。但完全放松孩子,对那些在东方文化教育背景熏陶下成长的孩子也是不利的,这是一个需要用心把握的尺度。

  语言、文化和社会生活背景的差异几乎给所有新移民都带来烦恼和困惑。两个陌生的中国人碰面,只要用同一种语言说话,三言两语,就能找到一个沟通的话题。我在语言学校学英文时,班里学员多来自东欧、南亚和南美。大家除了课堂上做些英文学习交流。真正的沟通都是在使用本族语之间。有一天,班里来一个新学员,当他用英文自我介绍说:I am Chinese。大家都惊奇地发出嘘声。我也很奇怪,因为他不是亚州人的长相。原来,他是新疆维吾尔族人,的确也是中国人。他能讲普通话,我说新疆的哈密瓜很甜,他说东北有大白菜,我们俩是真正可以沟通的。

  我的一个英文非常好的朋友告诉我,他与本地出生的同事进行工作交流和正常生活接触没有语言障碍。但他们却无法加入到当地人之间本地化的交流中去。因为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正因为如此,新移民来到加拿大后,如果你是个好奇心很强的人,眼前随时都会有新鲜有趣的事情发生,只怕你看不到,也怕你体会不出来。当地的电视节目琳琅满目,本地人看得津津乐道。你无论如何都不会像欣赏春节晚会节目那样有滋有味,这就是加拿大。

  现在再问,你为什么移民加拿大,一个成熟和有见解的人,他的回答一定不仅仅为了应付面谈。而是对加拿大有较多了解。因为,移民加拿大不是一场儿戏,是可能改写自己、子女和家庭生活足迹或命运的重大选择。加拿大移民政策的本质,签证官审核判断标准,都是给予那些真正为加拿大社会所需,通常所说的个人适应能力强的符合加拿大移民条件的申请人获得通过。而对于不具备条件且心理素质很弱的人,签证官不给他通过或许还是帮了他。


  移民讲座


  举办讲座是移民宣传的重要方式,也是申请移民获得信息的主渠道。那时,移民加拿大是件非常新鲜的事。人们普遍的想法是:这可能吗?在人们观念中,海外有亲戚是出国的先决条件,没有亲戚还能到国外定居,简直不可思议。所以,好奇心也会吸引很多人前来听讲座,更何况想出国的人。那时讲座也名副其实,主讲人会从最基本的问题讲起,听的人都非常认真,有的人还带去小录音机录下讲课的内容。每个听讲座人都可以学到一些移民知识,了解到出国的信息。因为那时大家都相对处于封闭状态。

  后来,移民公司接踵而来,有加拿大本土的,有来自香港的。这时的讲座,无论规模大小,都比较注意在专业性上下工夫。也更讲究形式。讲座前,先播放介绍加拿大的电视录像片。讲座中,配有现代化的幻灯投影。主席台前面有时坐上一排人,真正的西人面孔出现在讲台上。主讲人的身份、地位也是衡量讲座水平的重要标致。讲座地点通常都选择在比较舒适和专业的会议大厅。场面布置也很气派。这时的讲座掀起了人们更高的出国热,执着的人会接连听几个公司的讲座,然后再决定选择那个公司做代理。人们仍可以通过讲座,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对移民公司来说,这是在中国市场立足的一个非常重要时期。虽然很多公司都做了相当的投入,有的却没有站住脚,悄然退缩了。有的则坚持不懈,不仅争得一席之地。还纷纷在中国多个城市建立起自己的据点。

  后来,移民公司不时举办讲座,有大型的,也有小型的。对移民感兴趣的人仍会去参加。不过,参加者不再像以往那样单纯和简单,听讲座的也什么样人都有。看上去数百人参加,但其中不乏打算自己申请者,或即使打算委托移民公司的,心里也已有了选择的等。听众的水平大大提高,不再对常识性问题一无所知,很多现场提问都非常到位。所以,这时举办讲座,主办者常常要把成功客户拉到讲台上做示范。讲课也很注意讲人们最爱听的,其他公司没有讲到的问题。

  讲座针对对象,开始由独立技术移民转向有钱做生意的人。透过讲座,人们可以看到移民公司综合实力的较量:资深的律师和顾问;数目可观的成功案例;豪华的会议场所;高档次的写字楼;重金的宣传广告;遍及各地的分支机构等等。不过,申请人普遍感兴趣移民公司的高额收费大辐下跌。

  这些变化表明,许多谋求出国发展人士,对加拿大移民已有较多认识,对申请过程也有较清晰的了解;也比较容易听到周围人介绍在加拿大的真实见闻。因此,很多人在对移民问题的考虑和处理上,都有了自己更大的选择空间。对移民公司而言,这个变化也说明一种现实:市场竞争将会更透明、更有序化地进行。正如移民公司受理客户是有标准,有选择的一样,市场发展也必将给移民公司定标准,有筛选。决定移民公司未来命运的正是它现在服务的客户。

  再后来,国家规范移民、留学市场,从业者要取得办理出国、留学条件和资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讲座形式不再受追捧。


  朋友推荐“一本书”


  一次回国,我的一个也将要移民加拿大的朋友。很热情地向我推荐一本书,告诉我是一本介绍中国人在加拿大成功发展的书。他肯定地说,你一定会喜欢这本书,也一定会对你有帮助。不久,他就送了这本书给我,书名是《我在东西方的奋斗》。副题是:从MBA到外交官、新华商。

  我读书的习惯是,先要找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内容读,感觉一下,有兴趣看下去的书,再读序言或作者自序,留意一下作者介绍,然后,还要反复看几遍书中的目录,通过各章节的目录,对全书内容有个总体感觉和印象,这样,读里面的细节时,脑子总会伴随一个全书的整体概念。拿到这本书时,原本事情较多,心想不妨忙里偷闲,有时间翻一翻。等时间充裕了,再好好看一看。可是,随便翻看几页后,被书中写的内容吸引住,接下去往下看,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作者在书中写他上中学时发生的一件事,几乎与我当年经历的事情一模一样。

  书中第56页写到:“大概是初三,发生了一件对我影响非常大的事件。这个事件留下的痛苦回忆影响了我的整个高中时代,甚至包括后来的下乡插队。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我们学校的图书馆每星期只开放很少的时间,每人限借一本书,但能够借的只有《艳阳天》、《金光大道》以及配合各种政治运动的书,非常有限。而实际上,馆内还有不少文革前出版的书,这些书都是非常好的精神食粮,却被明令禁止外借。被求知欲燃烧的我们不甘心忍受这种文化上的禁锢,于是在一个明亮的夜晚,我和读书会的其他两个同学撬开了学校图书馆的门-------”偷书,接下来写被人抓住,后面事情就不堪回首了。

  我和作者一样,也是中学初三那年,也是被求知欲望点燃,也和同学夜晚去撬学校图书馆,我们是撬窗户。我幸运没有在那个夜晚被抓住。不幸的是后来被人揭发出来,同样,也是站在全年级同学前面,接受大批判。当时受到的精神打击也非常之大。在一本书中发现与自己极其相似的经历,会使你对这本书和作者产生强烈的兴趣。虽然我事情很多,还是把读这本书也当成一件事,用近半个月时间读完了这本书,看的很细心,也占用一些工作上的时间。读这样的书我认为很值,也可以说是工作需要。

  这是一部记叙作者真实经历和体验的书,采用自传体写法,作者叫王耀辉,1958年生,1982年毕业于广州外语学院,获英美文学学士学位,后任职国家对外经贸部,1984年赴加拿大。书的封面印有作者肖像,旁边还有这样的话:

  —— 他是中国大陆最早一批获MBA学位的留学生

  —— 他是当代少见的黄皮肤的西方外交官

  —— 是跨世纪的一代知识型的新华商

  这本书很值得一读。它与一般传记不同,作者不是所谓的名人,是一个很普通的中国人,但他是能把东西文化差异对接而又在国际商业舞台上游刃有余的成功者。作者与我们同处在一个社会历史年代,有着和我们相同的人生经历曲折。读书中的这些内容,很多人或许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但作者并非仅仅为了让你知道他的人生经历。也不是要像名人写传记那样给自己树碑。他是为读者打开自己心历的路程:把他对社会的认识,把他对生活的感受,把他对成功的理解,把他对失败的总结,把他正思考的问题,把他已想好的答案,把他自己的智慧,把他对未来的设计等等,都细细讲给你听。诚如作者在《后记》写到的:我只希望把自己在海内海外有限的学习、工作和奋斗的经历做一个回顾,也许能够与读者朋友分享和共勉。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作者在书中的每章开篇,都呈现给读者一句世界名言。或来自文学巨匠,或出自伟人之口,句句名言都不无匠心。此外,书中也不乏精辟之句和神来之笔,足见作者的文学修养和功力。发现一本好书,就像找到一座知识金矿。我很感谢朋友把这座金知识矿告诉了我。


  换位思考


  我在移民生意中,非常看重一种思维方式,就是换位思考。对所有前来咨询的客户,我都试图把自己换成对方,这样思考问题,可以帮助我不断调整自己认识的偏差。因为,只有站在客户立场上,才能了解客户的真实心理,才知道自己怎样做更符合客观实际,也更能取信客户,与客户形成心理默契。

  1998年春天,一个充满青春朝气的女孩来公司咨询。她是历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英文非常出色。但我第一印象最深的是,她来咨询时,对技术移民评分方法已有相当了解,对自己应以什么职业申请也非常清楚,加上出色的英文。她也曾走访过多家有名的移民公司。在我看来,她个人申请的可能性很大,即使选择移民公司,我也不敢断言一定选择我的公司。不过,她几次来公司咨询,我都是热心接待她。以我换位思考的习惯,她是否会成为公司的客户,不是我为她提供咨询服务的前提。我认为,她虽对移民了解很多,可还是来找我,说明这个时候她还需要有人帮助。如果换成是我,我也会和她一样的。至于为她做多次咨询,是不是一定委托我申请,这是她自己的选择。

  我们有过几次接触后,又有一次她来找我咨询,但在咨询过程中出乎我的意外,她向我提出了也只有她这样的人才能提出的一个请求:

  她用一双试探的眼睛望着我,“可不可以把您的那本资料给我翻一下?”她把目光移到了我办公桌摆放的一个厚厚的大绿本上,那是加拿大技术移民职业定义分类,是移民公司做生意的必备之书。从纯粹生意角度,我可以婉言回绝。因为,不是公司签约的客户和来做一般咨询的人,涉及不到要了解这本书的内容,更何况她的情况,又要自己翻看。这在以前客户咨询中从没有过的。不过我还是毫不犹豫,马上满足了她的愿望。

  “可以,”我将NOC递给她。她非常高兴。很迅速就翻到了她要找的那一页。

  “我能复印这张吗?”她再提要求,这次说话声音稍有迟疑。

  我很欣赏她执著的个性。我没有简单说可以,但我却说:你英文好,可以抄下来,也能加深记忆。她立刻明白我并不拒绝她拿走这样的资料,我们之间的心里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她这时一边抄写,一边不停地和我说话。她告诉我,她曾到一家很有名的移民公司咨询,她也提出这个请求,结果被拒绝了。我心里说:鬼丫头,人家做的是生意,怎么会你想看什么就看什么。

  她这次离开公司,第一次向我表示说,她决定在我公司申请了。她怕我不信,还特意留给我她的联系电话。的确,她来咨询几次,从未留下过与她联系的方法。但我对她的话并不十分认真。我以前有过类似经验,咨询者看上去很心诚,表明决定委托公司申请,但这不一定是他们真实想法,无非是想吊公司的胃口,达到自己咨询的目的。而这次这个女孩可不是说着玩,她不久送来了她的全部资料,并与公司正式签了协议。

  她也顺利申请成功。后来的事实证明,她委托公司申请是必要的。因为她在申请后期结婚,又随丈夫去了日本,后期有很多事情,包括递交她丈夫的申请费和落地费,都是公司替她垫付的。此外,通过申办移民建立的彼此信任,延续到我们后来的许多交往之中。

  ……

 

  我的“第二故乡”


  1998年11月4日,我在必须Landing剩下几天,乘坐美西北航空客机,途径美国旧金山飞往多伦多。原本11月3日航班,因北京下一场大雪,改为次日。记得当飞机从北京机场腾空一瞬间,我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一种故乡啊,别了的酸楚。从机窗远眺祖国大地,很不是滋味。当飞机在多伦多上空就要降落时,我透过机窗向下看,已是灯火阑珊时,一切显得那么宁静。我内心却平静不下来,思绪中,从小被灌输的万恶资本主义社会,竟成为自己生活现实,…….。

  我喜欢加拿大,已然成为我第二故乡,加拿大不仅有美丽大自然、火红的枫叶,广袤富饶的国土,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加拿大社会的“以人为本”。

  在加拿大,所有与人紧密相关的职业,如医生、教师、律师等,对从业者都有很高的学识要求。因为从业者都是直接服务于人的。同样一些行业如图书馆、博物馆等,也因为服务于人的特定内容和高标准,而非一般教育程度者所可以从事的。

  加拿大的城市、村镇建设,都是以人的生活和需要为中心来设计的。我的一位加拿大西人朋友,初来乍到中国,曾迷惑不解地问我:白天看见街上有那么多的中国人,晚上都跑到哪儿去住了?他分不清中国人的工作和生活区域。就像我刚到多伦多时,我也曾奇怪,加拿大人白天都去哪儿上班?因为多伦多整个就如同一座大别墅区。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直接的、最根本的对像,一切从人出发。可以说,地球上存在各种各样的资源,人却是第一位资源。没有人的资源,一切都无从谈起。加拿大是传统移民国家,由于它地广人稀,每年都从世界各地吸收大量新移民,以解决国内人口资源的不足。因此,以人为本,也成为加拿大的立国需要。

  加拿大社会遵从以人为本,首先取得了社会对人认识的普遍认同。比如纳税人概念。在加拿大提纳税人,无异于是在说加拿大居民。加拿大的国家税收制度,使任何一个在加拿大居住的居民,都理所当然地成为纳税人。所以,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做什么工作,也无论你目前有工作做,还是已经失业了,都不会改变别人看你或你看别人的纳税人形象。在加拿大社会,纳税人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达到了全社会对人认识的更高层次。记得美国发生911恐怖事件,加拿大社会的普遍反映是,一方面强烈谴责这一人间悲剧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对美国政府乃至国际社会打击恐怖主义,保持了相当的理性思维。正如一位殉难者的妻子,在她悼念自己的丈夫时所说:她并不希望以同样的手段惩罚肇事者。因为肇事者和她的丈夫同样都是人。死去的已无法生还,为什么还要剥夺活着的生命?唤起那些夺走他人生命的人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远比摧毁他们的肉体更重要。

  加拿大人彬彬有礼,诚信,极其富同情心。有一次,我不小心在路上滑倒,路人不约而同走过来,问我是否需要帮助,我很受感动。加拿大人却不大理解中国式的见义勇为。为什么在中国,那些本应该由警察做的事情,却让普通市民冒生死危险。他们的道理很简单,人的生命是第一要义,无论行为本身的意义是什么,如果后果可能危及到人的生命,就不会为社会鼓励和赞同。看起来这有悖于国内所倡导的精神,但是,对人的生命无比关心,足以看出加拿大对人的重视程度。

  加拿大对人的重视,还体现在为人的生活和发展,提供完善的社会福利、良好的教育和人文关怀。国内招商引资把劳动力廉价作为优势,虽说有利于商业投资,但影响社会对人的认识与评价,即“人不值钱”。加拿大人工是很贵的。国内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加拿大做同样的专业工作。工资水平比国内都高,加上良好的社会福利制度。因此,从人需要关怀和肯定的评价,而社会能多大程度的给予这一点看,同样的一个人付出了同样的劳动和努力,在加拿大更能获得社会的肯定与回报。

  加拿大重视人、关心人,为人着想的程度几乎无处不在,以至随处可见。举一个例子,加拿大许多Supermarket(超市)都有一种成90度角开启的自动门,我第一次见到它十分地意外,并体会到它给人的方便。在国内,我见到的自动门多是重叠式和旋转式。加拿大也有这两种形式的自动门。但是,当面对90度角开启的门,又要给人以方便的时候,为满足人的两种需要兼得,加拿大人一定会去完成新的设计。

  可以说,一切以人为本,如果这成为社会的一个基本理念,并体现于人的生活各个方面,必然给人心理以重要影响和作用。从而使人对自身的认识达到一个无比自信的高度与境界。


  “学英文”拾趣


  新移民到加拿大,从下飞机那一刻开始,眼睛看到的,耳边听到的,几乎都是英文。原来英文好的,自然派上了用场。英文一般的,得到了习练英文机会。只有英文较差或不会的,大多不知所措。不过,偶尔听旁边人说话,听出几句简单却是自己熟悉的英文句子,常能鼓起学英文的勇气。我就属于这后种。

  初到加拿大,我选择了在多伦多市落地,就在我住地附近,有一所多市最大的学习英文学校。新移民叫它Bloor 777。因为它的位置是在Bloor街777号。这所学校还是多市教育局所在地,地面五层楼建筑,面向朝北,学校正对着Bloor街,街的北面紧连大片公园绿地,在学校的后身,还有一块面积很大的草坪。当初我就在这里报名学英文。

  报名非常简便,我带着护照和移民纸,通过一个英文测试,主要是用英文交谈,问些个人情况。那天,我的英语水平被测定为二级。总共有八级,级别越高,水平越高。我当时要求从一级学起,我觉得自己应该从最基础开始。学习时间给你有两种选择,一种是Full time(白天),另一种是Part time(晚上)。我选择了Full time。上午9点上课,下午3点放学。午间休息一小时,学校有餐厅和提供午餐,图书馆也在午休期间开放。

  原则上,学校不限制你学多久。在这种学校学英文,主要是实用性语言训练,真正系统和专业地学英文知识,还应该去更正规的语言学校。所以,很多人只为提高英文适应性能力才来这种学校。大都采取集中时间,或利用没工作的空挡时间参加学习。因为还要去找工作或有生意安排等,都不会学的时间太久,甚至断断续续的。学生来去也都很自由。以前学习是免费的,现在,学校开始像征性收学生一点费用。

  我第一天去上课,多伦多刚好下过一场大雪,老师发每个学生一张复印的看图说话,上面都与雪相关。学习方式就是Talking,教室的墙壁上,贴着许多色彩鲜明、图文并茂,看上面不同字体和字迹,就知道是以前班上学员的作业标本。教室使用的是普通的圆型和方型桌,学员就三三两两围坐在桌旁。学员来自不同国家,大都是新移民。除了讲英文,教室不准讲其他的语言。不同国家的人发音和口音有差异,有时听起来更不容易。

  教室前方是黑板,侧面有个讲台,Lynn就站在讲台旁边,她是我们的老师。看上去50岁左右样子,个子不高,身体发胖,一头洋发,正宗的加拿大人。经常使人难以忍俊的是她说话时的面部表情。每一个细微动作都像是在表演,而绝无做作。上她的课是一种快乐。以至我中断一段学习后再来学校,一定坚持还听她的课。

  Lynn在课堂上Talking,常会把内容转到她亲身经历的事件上去,听起来更是生动活泼。遗憾的是我不能完全听懂。Lynn用左手写字,书写流畅,字体很有特点。在一次课间休息,大家让她换成右手写字给大家看,她故意做出为难样子,然后像幼儿园顽皮的孩子,掂起脚,举胳膊在黑板上,那种拿笔的姿态和写出的字,看上去都非常的滑稽。学校倡导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英文方式,因此,Lynn不断地组织和带领我们开展活动。如参观、购物、唱歌、看电影、制作西餐,以及同学间游戏等。她非常积极地参与其中,担当着重要的教学角色,深受大家的喜爱和尊重。

  我断续学了不到半年时间。这种环境下学习英文,原来基础如何对学习影响很大。基础好,有单词量,学习不吃力,提高快。基础差,听不懂老师说什么,也很耽误事。尤其在完全的英文环境下交流,老师一句中文都不会,有几回我急了,不得不在课间休息时,找学校里懂中文的老师讨个明白。这期间,我最大学习收获是,激发了想说英文的欲望。

  起初,我在街上练习打听问路,专找西人面孔:"Excuse me , Where’s the City Hall ?"  其实,我知道City Hall就在前面不远处。我常变换自己所处地点。要问的地方也很随意。当地人都非常热心地告诉你。有一回,有个老妇人还要送我去我问的地方,我立刻表示不必了,她哪里知道,我只是希望和她Talking。后来,我又去逛大商场、去书店,专挑闲着没事干的服务员,以买东西为由,找机会讲英文。有一次在鞋店,我经历了一件有趣的事。

  那是刚上完一堂购物课。放学后,我直接去了Dufferin Mall。那是一家很大的购物中心。我在商店寻找交谈对像。在几处卖鞋的挡口。那里人少,比较清净,我立刻走进第一家。

  "Hello, Sir. Can I help you ?" 店员微笑向我打招呼。

  "I want to buy loafers "。我已看见货架上有,但还是明知故问。“Where are the loafers ?

  店员指给我看,非常热情地介绍着,我也试穿了几双,反复问来问去,虽然对方的话不全懂,但纯正的英文发音听起来也满舒服。最后,我还是摇摇头。

  “That's OK ”,店员表示没关系。这句英文的发音,"That's"几乎省略掉了,变成近似“OK”,当然不是“OK”的一种极其简练的本地发音。

  在加拿大购物,无论你怎样挑剔,都不用担心自己买不买,顾客真正是上帝。我走进了另一家,同样是一番Practice ,也同样满意地离去。接下去是第三个挡口。

  "Do you have any loafers ? " 这句型不知重复多少遍了,我说出它已相当地熟练。

  "No," 我面前的店员是位先生,他非常干脆的回答。

  我一楞,心想,怎么用了个否定词?我瞪大眼睛,那“Loafers”明明就摆放在他身旁的货架上。

  "Loafers !"我重复这个词,以为他没听清楚我的发音。

  "Sorry ",他摇摇头,一副非常抱歉样子。我真想指着货架上的Loafers 问他,"What are those ?" 一想,还是算了,遇到这种情况,我的英文水平也问不清楚。再说,人家会不理解,你既然看到了还问个啥。我只好离开那里,心里也搞不懂是咋回事,是差在什么地方了。

  大约走出10多米远,身后一位女士喊着匆匆追过来,见我转过身来,对我就是一句 " Really Sorry ." 我被她领回鞋店。店员同样不好意思的样子。追我回来的是鞋店老板,她刚才听到了我和店员的对话。这时,她指给我货架上摆放的一排Loafers 。

  原来那店员也是个新移民,从波兰来的,欧洲人。但在我眼里也是个洋人。向许多新移民一样,他才来鞋店打工不久,虽然懂英文,但对许多种鞋子的英文名称也叫不上来。的确,鞋子都摆在那里,顾客看好哪个买哪个就是。店员不一定非要知道叫什么。我后来问几个英文相当不错的朋友,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是Loafers。

  返回鞋店后,女老板亲自招呼我,满口都是本地发音。我一边选看各种鞋子,一边用英文和她聊天,编些自己用英文也能说出来的话。不知不觉,原本是为Practise 而来,但还是看中了一双鞋,我很喜欢,就把它买了下来。产地是意大利制造,但可不是Loafers。


  “主流社会”一瞥


  记得1999年圣诞节期间,Yonge街一家剧院,将演出一场歌剧,内容是西方鬼节的故事,该剧已上演599场,将要演出的是第600场,也是该剧目从此最后一场演出。因为是西人文化活动,我很想实际感受一下西人社会是怎样一个氛围。但是,我没有票,也不知道去哪里买,那晚,只好到剧场堵票,碰运气。

  演出前一个小时,我就守候在剧场门口。半小时后,观众开始入场。人流不断,我像置身于外国某些电影场景那样,周围晃动着洋头发,洋眼睛。先生衣冠楚楚,小姐浓妆艳抹。那天很冷的,但从豪华轿车上下来的女士,都身着华丽且十分袒露的晚装,在男士陪伴下款款走来。个别拖长裙的,有仆人在她身后轻步尾随,小心翼翼地提起拖地部分。平时想得出的洋人面孔,在这时都看得很真切。

  我希望有人退票,还特意手里攥着一张纸币,那样子足以让人看出我是在等票。我也在寻找华人面孔,心想若碰上个说汉语的,或许更可找到进场机会。偶尔见到几个左顾右盼的单身,手上拿着入场券,我自然凑上前去一问,其实都是在等人。直到入场结束,没有人退票,也没看到一个同族面孔。清一色的白人社会。我还奇怪,加拿大是个移民国家,那些有色人种哪儿去了?我更觉得中国移民人数也不少,不乏有钱的富人,怎么在这样的场合里却也都看不见。

  虽然我没能看演出,这本来也不是我的目的。不过,置身于当地“主流”人群之中,想来也是挺有趣的。

  可我也在想,连西人社会中最平常的公众活动,都没能自由地加入进去,谈融入主流社会未免有些滑稽。那场歌剧演出的鬼节故事,其实非为我所喜爱或肯去欣赏,似乎也就没必要为融入“主流”而去接受它。但这却不合乎“融入”主流社会的要求,你要“融入”主流社会,就不应拒绝或排斥主流文化,不喜欢,也要变得喜欢。不欣赏,也要学会欣赏。说白了,要融入主流社会,必须接受主流文化,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困难的。

  我对“融入”主流社会的理解,不应被动式的接受和加入,更应着眼于增强自身实力。你要以实力去和主流社会对话。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人格上,证明自己是优秀、出类拔萃的,值得社会尊重的,你必然为社会的人群所接受,成为主流社会的一分子。


  “图书馆”印象


  我刚到加拿大时,朋友介绍要办各种卡,与社会保险卡(SIN)、银行卡、健康卡、驾照并列其中的还有图书卡。图书卡是免费的。在加拿大,有图书卡非常普遍。所以,原本在国内印象很淡的图书馆,来到加拿大后,却在脑海里有了一个重要位置。

  我去的第一个图书馆,在Bloor.St 和Dufferin.St交界处。那是一座敦实的大厅式建筑,近似于正方体,墙体呈灰白色。从地面起一层结构,但高度有三层楼不止。对称两侧的是高大窗户,正中位置有一扇门,门却不大,尤其衬托在高大窗户中间。门开在高台阶上,因为整座建筑高出水平地面。从外观上看,整个建筑给人以厚重,却不失之清新、典雅的感觉。尤其那高台阶上不时开启的门,我第一眼望去,就不由产生了求“知”欲。

  走进图书馆,顶棚高高的,门口正对着的是服务台。服务台两侧和后身,都是读者区域。所有图书都开架摆放,分门别类,供读者自由查找和翻阅。每个读者区域都留出空间,摆放着书桌和椅子,供读者学习时使用。像所有图书馆一样,那里也有计算机、复印机。读者可以上网学习和查询信息。图书馆有些资料是不准带出的。所以,有了复印机帮助,你可以将资料复印带走。那天去图书馆,我看到了一群欢蹦乱跳的孩子进来,转眼间就不见了。原来,在图书馆的半地下,还有个很大的地下室,那里是儿童的天地。地上铺着地毯,灯光通明。里面有各种儿童读物和玩具。在加拿大的图书馆,儿童图书占有重要一席。

  那儿的工作人员,温文而雅,彬彬有礼。我知道的,在加拿大做图书管理员工作,都要有硕士学位。一般情况下,读者选好了想借的书,交给工作人员过目,还要将图书卡交给对方,工作人员通过划卡,将你要借的书名和书的编号输进计算机。这些程序完成后,机器自动会打印出一张小票,上面有借书和还书日期,通常借书周期是20天。这张小票是留给你的。如果书没有看完,你还可以续借。但必须在还书日期前办理续借。通常只允许续借两次。每次还是20天。超过还书日期还书,超出的时间就要按日付费了。

  多伦多公共图书馆很多,分布在各不同生活区域。我除了经常去Dufferin,还去过其它一些图书馆,有规模更大的,也有稍小的。但无论大小,所有图书馆都是计算机联网。在任何一个图书馆借的书,可以随便在一个图书馆还。图书馆的计算机系统,能帮助你查询你想借的书。有一次,我想借的书在书架上没有找到。工作人员就将书的名字输进计算机,几天后打来电话,通知我去取书。

  我每次去图书馆,都找两类书看,一类是学英文的书籍。书架上标明的是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ESL),意思是“英语为第二语言”课程。这类图书内容很丰富,一般都配有磁带。另一类是中文书籍,内容也比较丰富。但文学、娱乐、健康等消遣性读物居多,当然少不了港台出版和发行的政治、历史书籍以及人物传记。大陆的书籍不多。多半是些旅游名胜,烹饪和传统艺术一类。

  所有图书馆内,都提供了多种语言文字的书籍、杂志、报纸、光盘、录音和录像带。有关社区服务和事项的资料,也可以在图书馆找到,你可以免费取走。其实,每次去图书馆,我都不免要遗憾。因为,真正的书籍海洋是英文。看着那些数不胜数,封面设计精美的英文书籍,也只好望“书”兴叹。

  事实上,在加拿大居住和生活,无论是否喜欢看书,也无论去不去借书,图书馆就在你生活的周围。就向你走在一条商业街上,不管是否想购物,商店总是开在那里。这也正是加拿大社会,包括西方许多经济发达国家,重视教育,崇尚知识的具体体现。当然,加拿大发达的公共图书事业,良好的图书馆基础建设,都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也与国家财力投入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小心“犯规”


  这是一件我多年不忘的事。

  一个夜晚,我去看一个朋友,回家途中,我骑一辆单车,沿着Dundas. St,W由西向东,在通过Dovercourt街口约有30米处,忽听身后警笛响,一辆警车疾速开过来,在我前面偏右方向停下,车上下来两个西人警察,身材高大,向我走来。我张望左右,没有任何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Sir",警察在叫我。这是我常听到的称呼。接下去的一句话,我听不懂警察说的是什么。但从对方表情、手势以及个别单词中,我很快明白,好像是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他们要查看我的证件。

  "OK, No problem ",我的英文脱口而出。我想,我应当配合警察。这么晚的时间,警察有责任查看过路行人。我也听朋友说过的。

  警察主要查看我的驾照。在加拿大,驾照有本人照片,相当于中国的居民身份证。其中的一个警察,拿着我的驾照回到了车上。另一个警察开始问我什么,一连串的话。

  乖乖,他以为我完全听得懂。我也劝自己别急,就当是一次练英文的机会。警察看我只是听,不回答他的问题,态度开始急燥。我因为搞不懂,当然也有些急。这时,那车上的警察又下来,仔细查看我的自行车。我纳闷,那样子好像我的自行车是刚窃来的。

  我实在无法听懂警察说什么,情急之下解释自己,便脱口对警察说:

  " Sorry,I don't understand English,Do you know Chinese?" 我相信自己出口的英文很流利。

  "No Chinese, No, No, No".一连几个No。我看得出,两个警察已相当的不耐烦。他们不再理睬我,都回到了车上,可我的驾照还在他们手上。我想跟过去,他们一摆手,示意不要过来,我也听朋友说过,警察叫你不要动,一定别动。

  片刻,警察喊我过去,摇开车窗玻璃,将驾照同几张纸递给我,又说句什么,车开走了。

  我忽然意识到可能是罚单,也想不出为啥挨罚。借路灯看,共有三张,初略心算那上面的阿拉伯数字,加一起能有30多加币,罚的还不算多。虽然心里能承受,但总有糊里糊涂的感觉。

  回到家里细看罚单,心里咯噔一下,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哪里是30多加币,分明是325加币。相当2000元人民币。我犯了什么法?心里腾起一股火气。摊开罚单,开始翻查词典,弄明白了一个大概,三张黄色罚单,一张罚闯红灯,185元,另一张罚自行车没有铃,105元,还有一张罚没有车灯,35元。在三张罚单备注上,是警察手写的内容,注明了罚款依据出处。再多的英文内容,就搞不懂了。

  仔细回想。在通过Dovercourt街时,黄灯正在闪,但黄灯是可以行走的。我没意识自己违规。或许,变红灯的那一刻,我越线了?内心不承认自己犯规,却也解释不通,那两个警察干嘛要没事儿找事儿。理性的评判自己,遇上黄灯闪,下车等信号为好。对己对人都安全。说句良心话,我骑车不是没闯过红灯,只不过都没有被抓住。

  我继续想,糟糕的可能还是我当时讲的英文,一定帮了我的倒忙。我后来已有察觉。那两个警察并不相信我不懂英文。好像我在有意回避他们。当时我最有机会解释清楚,而恰恰语言无法沟通而被错过。可见,在正式或比较严肃的场合,英文无法交流的,不如一句不说,直接要求翻译。事已如此,我打算认罚,只是罚金太高。

  这件事给我上了一课。无论你有意还是无意,在加拿大,一定小心不要“犯规”。也许前三次“犯规”没有被发现,但第四次被抓住了,你付出的“代价”可能远远超过三次。最重要的是,在一个法制国家里,人们要有良好的守法意识。这都必须从生活小事做起,养成守法习惯,不能抱侥幸心理。尤其新移民到加拿大,不知道的事情很多,要克服身上的散漫。你必须学会适应守法的社会环境,同时,守法的环境也一定会改造你。

  后来,我每一次上街,快到十字路口时候,“红灯”意识总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伴随这种意识的出现,心理上也不断地在肯定、强化一个新自我:我是个守交通法规的人,守法必是有教养的,也必会受到人们尊重。


  海外“一景”


  当你走在街上,眼前数百米一片绿地,草绿树茂、松鼠觅食,你开始会以为是城市街心花园。等看清满园子里一块块矮到膝盖、高可及腰的整洁墓碑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墓地。加拿大墓地不像国内那样偏处一隅、庄严肃穆,而往往处于繁华闹市,门前是车辆不绝的公路,隔壁是人头涌动的超市甚至学校。有的墓地毗邻居民区,或是分布在居民区绿茵中。居民把墓地当成公园,在那里静坐,休息,聊天。

  墓地对中国人来说,沾上它不吉利。看到一片墓地、坟茔,就会想到死人,黑夜还怕有鬼出现,墓地与恐惧联系一起。因此,城市规划绝不会在居民区有块墓地。农村乡下,墓地也要远离生活居住地,人死了,葬在村外荒野。相比之下,加拿大墓地随处可见。就在你日常生活周围,你可以和那些安息了的人们近距离接触。通常,墓地与教堂一体,有一个教堂便会有虔诚的教徒安息在那里。

  可以说,在加拿大城市里,墓地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所以这样说它,是因为这里的每块墓地都美丽安逸,绿油油的草坪修剪的整齐干净,雪白的十字架在蓝天绿树的映衬下格外的引人注目。高低不同墓碑,错落有致,或竖或躺,每个墓碑上用不同字体刻写着碑文。我走入园中,漫步草坪上,在墓碑前静默,心灵被净化一般,感慨油然而生。我被周围静谧感染,伫立、闭上双眼,想象那地下长眠者的面容,他(她)生前的故事…。我仿佛看见那些逝者,他们正静静安歇于那里,聆听树林里的鸟鸣,观看着世间百态。

  我在哈利法克斯时,距住所不远地方,有一个面积很大、很美的公墓,延绵几公里,一条马路贯穿其中,马路两边是粗大茂密的枫树,树干挺立,树叶交错形成了一个高高的拱形。秋天的墓地是最美的,湛蓝的天,雪白的云彩,黄里透红的叶子和石碑前摆放的五颜六色的花环相互衬托,置身其中无一丝恐惧。墓地中央有一所漂亮的小房子,那是守墓人住的地方,他日夜守护着这些安歇了的灵魂。据说泰坦尼克号就是在哈利法克斯附近的水域沉落,尸体飘到了岸上,人们将他们安置到这个幽静的地方,不知道里边有没有传说中催人泪下的男主人公。不管怎样,他们的灵魂都会在这得到净化和安歇,因为,这是一个天堂般美丽的地方。

  我由此感慨,西方人不避讳生死话题,对人生与死很超脱、淡定。我甚至体味加拿大人友善,不但在活着的人之间,还友邻逝去的人,不会让逝去的亲人、朋友远离、冷落。加拿大人普遍有信仰,有不少人是基督徒,信仰上帝。美国更是基督教立国。“圣经”中记载,上帝创造了人类,始祖亚当、夏娃不听上帝的话,被蛇引诱偷吃善恶树上的果子,犯下悖逆上帝的原罪,被上帝逐出伊甸园。死是人悖逆上帝而受到惩罚,因为罪,人无可避免死。但对信仰上帝信徒来说,死既是人有原罪的结果,皈依上帝脱去罪身的人,出死入生,死就是一件幸事、好事,是信徒成为新人、新生命通往上帝天国获得永生的必由之路。

  反观中国(大陆),由于长期无神论教育,不少“中国人”没有信仰,什么都不信。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对生命的认识理解驻留在动物本能对性和食物的欲望上。所以,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没有信仰的“中国人”更喜欢“吃”,更津津乐道“性”。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厌恶谈论“死”,认为“晦气”、“不吉利”。死,令人讨厌、可怕。生与死,阴阳两隔。死,意味着一了百了,生前权势、地位、金钱、美女、富贵,都失去意义了,不再归自己,属于他人了。你就可以明白,在一些“中国人”眼里,墓地是什么,意味什么……

  有一年国内朋友旅游到哈利法克斯,我带他们各处转转,忽然想起说,带你们看国内没有的“一景”。他们都兴致勃勃,问我什么“一景”,我让他们猜猜,当然猜不出来。当我说是墓地,他们以为听错了,惊讶问我,墓地?墓地看什么,谁的墓地?还以为是大陆皇陵一类景点。我说,看过就知道了。

  我开车穿行市区里,或快或慢,提示他们看路边绿地,不时闪出一块块墓碑。他们也觉得新奇,不可思议。我们一路去了绿茵茂盛的最大公墓。看过回来,大家唏嘘不已。有一个朋友羡慕说:难怪加拿大这么好,这大片墓地在国内,不要说“人满为患”,买一块也得老贵了

  ……


  结语


  二十年时光荏苒,诚如征文者说,“海外生活,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有人风雪归故里,有人漏夜下西洋。离开或者留下,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我感慨有幸汇入出国大潮,得以扩展自己有限生命时空。你想啊,中国落后西方现代文明五十年、一百年,而你出国了,你就是当下国内的幸运儿,与没有出国人比,你提早进入数十年、百年后的中国现代化社会。

  必须说,现代化社会绝非你所看得见的高楼、高铁、高速路…从本质上说,是作为人的价值、尊严、权利,得到普世公认与尊重的人文现代化。我不止一次突发奇想,假如加拿大人一觉醒来,国家和社会一夜变成“中国大陆”,这些老外没有一个不蒙圈的。同样,假如美国人一觉醒来,白宫变成中南海,真不知美国人会成什么样子。


(Creaders.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更多精彩有奖征文请点击:http://www.creaders.net/events/zhengwen2018/

浏览(23403) (91) 评论(38)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少翁 回复 转个帖 留言时间:2018-01-23 09:29:33

谢谢您!

回复 | 0
作者:少翁 回复 fg20171230 留言时间:2018-01-23 09:23:21

谢谢,谨记。

回复 | 0
作者:转个帖 留言时间:2018-01-23 07:11:42

给少翁博点个赞。不奇怪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和结论。

参考http://blog.creaders.net/u/8994/201801/313228.html,珍惜云白风清的人们怎么会理解这样的思维呢?--“你们老外一到中国来,就老是抱怨这污染那污染的,我都不明白你们想啥呢。搁我看呢,这地界儿,哪儿哪儿闻着都是钱。”

回复 | 0
作者:fg20171230 回复 少翁 留言时间:2018-01-22 12:33:49

看得出来你是个老实人。

在国外打拚不容易,小有成就。写一些自己的故事,分享一下。大家都是过来人,可以理解。

但是拿自己都不太了解的信仰来“事说中国”就掉坑里了。

回复 | 3
作者:fg20171230 留言时间:2018-01-22 12:27:42

大概是这个网页有问题,我的评论发表了,也看的见。但是当我在回来的时候,有消失了。

回复 | 0
作者:少翁 回复 fg20171230 留言时间:2018-01-22 07:08:40

我没有删啊,不知什么评论?我都会认真看。

回复 | 0
作者:少翁 回复 fg20171230 留言时间:2018-01-22 07:07:13

谢谢您,我会。

回复 | 0
作者:fg20171230 留言时间:2018-01-21 14:06:45

我的质疑问题并不是要为难你,我只是为你或者有类似理念的人提供一个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的空间。

你既然心中充满“大爱”,又赞许“公民社会”和“自由”,擅掉我的评论就不合适了。

回复 | 0
作者:fg20171230 留言时间:2018-01-21 12:44:24

不要只是在教堂外面宣扬“基督大爱”,建议你每周都去参加教堂活动,至少坚持半年或者更长的时间。这样你才能真正体验一下什么是“基督大爱”。

我估计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你一下子就掉了下去了,不能自拔。就像一些法轮功学员那样,感到”如果没入此门,简直就是白活了一生“。

第二种可能就是,无论你怎样试图说服自己,都无法接受《圣经》的教义。你可以经常问自己:”我是不是在自己欺骗自己“。

到那个时候,再回来讨论“基督大爱”。我在这等着你,还有百问质疑,向你请教。

你不需要回答任何问题,我的问题只是给你提供一个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的空间。

回复 | 0
作者:少翁 回复 fg20171230 留言时间:2018-01-19 23:33:09

我在大陆受唯物主义教育,曾有的信念(信仰也罢)就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改革开放后,教会兴起,但我对教会基本没什么概念,也没兴趣。正是出国后,就像我写图书馆在加拿大有那么多,教堂也随处可见。我最直接感受,教会待人友善,并不出于人性的“虚伪”。

回复 | 2
作者:少翁 回复 fg20171230 留言时间:2018-01-19 23:28:01

看了您连续回帖, 感觉您对我文中有关信仰内容及表达,难以平和理解。您一连串的反问,都不是我擅长回答,更可能是回答不慎惹来更多问题的问题。我很高兴参加出国大潮20年征文活动,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回味出国大潮初期的人与事。我写文章无非表达自己的感受、体会。这与希特勒怎样,法轮功真善忍,克林顿什么的,没有直接或必然关系。我想这不是征文讨论目的。

回复 | 1
作者:少翁 回复 playboy888 留言时间:2018-01-19 17:08:35

我并不把出国咨询服务作为纯粹生意。“现在再问,你为什么移民加拿大,一个成熟和有见解的人,他的回答一定不仅仅为了应付面谈。而是对加拿大有较多了解。因为,移民加拿大不是一场儿戏,是可能改写自己、子女和家庭生活足迹或命运的重大选择”。

回复 | 0
作者:fg20171230 留言时间:2018-01-19 09:48:06

联合国儿童权利委员会于今年2月5日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主要就罗马天主教廷的娈童案谴责梵蒂冈的收养政策,认为「过去数十年里,许多天主教神父利用该政策,强奸和性骚扰了上万儿童」,并指称罗马教廷在性侵问题上的不作为。

这些主教们难道没有信仰吗?信仰之下的道德在那里?

回复 | 0
作者:fg20171230 留言时间:2018-01-19 09:43:20

当克林顿把手放在圣经上说:“我没有。。。。”的时候;当Trump 说:“Grab them by the p---y,”的时候,你认为他们是没有信仰吗?你以为他们的道德比普通人更高吗?

回复 | 0
作者:fg20171230 留言时间:2018-01-19 09:31:03

基督教信仰宣扬大爱,法轮功宣扬“真”,“善”,“忍”。那个更可信?

回复 | 0
作者:playboy888 留言时间:2018-01-19 07:27:50

你到加拿大后还要补习英语?这样的英语水平就敢去忽悠中国名校的博士,硕士办移民?

回复 | 1
作者:少翁 回复 花蜜蜂 留言时间:2018-01-18 21:53:06

我们可能不在一个话语平台上。或许我还没有资格谈基督教,但看过圣经,总有一些基本了解。比如说,基督教信仰让人谦卑、虚己,放弃而不是取要。上帝大爱是超越的,爱你的邻舍,无关因果。都不是国内三自教会的主题。国内教会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维护党对宗教事业的领导之类。有一年回大陆,赶上三八妇女节,去教会听听讲道,题目:历代妇女多圣贤,列出名字,路得、以斯贴、马利亚、花木兰、刘胡兰、江姐。

回复 | 2
作者:fg20171230 留言时间:2018-01-18 20:54:43

几年前,一位朋友的姐夫到美国探亲,然后留下来打工,我问朋友:那将来怎么办?她说:让他去加入法轮功队伍,就能移民。

我听了,下巴差点掉下来。

不是每个人都是为了“普士价值”,”公民社会“和自己的尊严才来到北美的。

回复 | 0
作者:fg20171230 留言时间:2018-01-18 20:45:58

美国国家体操队的队医,20年间,他借“治疗”的名义对女性运动员进行性侵犯,人数接近140人,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6岁。

了解过他的信仰吗?这是一个“公民社会”应有的吗?

个案说明不了任何问题,站在道德之高点也无济于事。

回复 | 0
作者:fg20171230 留言时间:2018-01-18 20:32:12

印度是“公民社会”吗?请问有多少中国人意愿去哪里体验一下那种“公民社会”的“自由”吗?

不难发现各国都有自己对“公民社会”解读,抽象的理论概念并不能解决任何社会问题。

回复 | 0
作者:fg20171230 留言时间:2018-01-18 20:16:25

希特勒的帝国宣传部长戈培尔,他在1929年写道: 德意志的信仰问题与基督是不可分的……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就如同一个没有呼吸的人。

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并不难。。。

回复 | 0
作者:花蜜蜂 回复 log_in 留言时间:2018-01-18 19:34:49

希特勒自己说是基督徒,希特勒就认为:不信教的人不可容忍,而且意味着堕落。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92402328.html

所以这文章作者的观点跟希特勒的观点不谋而合。

嘿嘿嘿!

回复 | 0
作者:花蜜蜂 回复 少翁 留言时间:2018-01-18 19:24:02

中国人信你说的那些洋教的,文革前就多得很,每周都有礼拜;

现在中国的教徒超过几千万,比欧洲许多国家信教的人总数还多;

还不说本土的儒释道信众,加起来超过亿万。政府也是扶持的;

每个佛教道教的寺庙院观,都有人长期住留。文科大学都有研究生研究员。宗教人士也有全国人民代表。表没有长期进行无神论教育。

不是只有你在国外才有教信才信教。

呵呵!

回复 | 0
作者:少翁 回复 log_in 留言时间:2018-01-18 17:50:10

谢谢您的回复,才有机会和您交流。我离开大陆那瞬间产生的酸楚,就是油然深处的故乡情结,哪有世俗人不思乡的。但赞美第二故乡,不是非此即彼。至少,我表达不是那个意思。谈到物质成果与精神文明,两者之间,当下大陆更多展现物质成果,这个我无可否认,但我更想说的是精神文明层面,也就是体现人文精神面貌的现代化。大陆的”党文化“真的是称不上精神文明,这个我就不多说了。我对信仰的肤浅认识,做人需要有一种内心敬畏,不管你信的是什么。人是一个小世界,你敬畏的掌管你内心世界。可怕的是人没有掌管。在有所信和无所信的人眼里,看到的世界不一样。

回复 | 0
作者:少翁 回复 fg20171230 留言时间:2018-01-18 17:19:37

我同样也有个疑问,“自由”建立在公民社会基础上。“中国”为什么要排斥“公民社会”?追求自由和摆脱贫困,二者并不矛盾。记得有个说法,一个只有两个孩子的家庭,相比一个有十几个孩子的家庭,生活状况要好许多,也更多不限于生活压迫的”自由“。而十几个孩子的家庭,常拿孩子”多“说贡献,你家孩子”自由“算个什么?我孩子比你多不少,我解决问题比你多,我对社会贡献比你大多了。我不认为人口多,解决贫困,与公民社会相排斥。

回复 | 1
作者:log_in 留言时间:2018-01-18 17:16:39

赞美你的第二故乡加拿大本没有问题,但同一篇文章里贬低你的真正故土国就没有必要了。不同国家和文化各有优缺点,你要是想写中国好的方面,照样可以码一大篇。

人的尊严,权力很重要,高楼,高铁,优良的基础设施和全面的工业基础也非常重要。加拿大主要靠优越的自然资源和跟美国紧密的经济联系,人均收入比中国高几倍,如果加拿大的人均降到目前的中国的水平,我看你就要靠喝西北风过日子,啥普世价值啊,尊严啊,优雅啊,就全悲催了。

你说的信仰就是所谓的洋教吧?依我看,不管基督教,穆斯林,还是其他乱七八糟的各种宗教,法轮功,甚至包括马列主义,共产主义说教,不管你是主动信被动信,都是洗脑的结果。区别是,有时候被洗了还毫不知情,萌萌的可爱。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先从基督教天主教盛行的国家打起来,然后祸害全世界的,希特勒大约是个基督徒吧?所以信仰这东西,并不能使你站在道德制高点上。

回复 | 0
作者:少翁 回复 fg20171230 留言时间:2018-01-18 16:50:01

很高兴与您交流。我文中表达意思,所以“归罪”于没有信仰,不是简单信什么,不信什么。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属拜金主义,为不少人所坚“信”,却被认为“没”信仰,只信“钱”。我当年走出国门,得到一位朋友很大帮助,发自内心去感谢他,他和我一样是华人,来自台湾地区。他却说不要谢我,谢上帝。我心想,上帝是谁?我当然谢你,你帮了我。后来发觉,他是说真的,不是随便说。我用世俗的“人之常情”方式,并不能真正答谢他,反倒我关注他的“信仰”…,才是他高兴看到的,作为我对他的回馈。他家人(妻子、孩子)都非常友善、懂礼貌,一家人有同样的“信仰”。我把有这种精神灵性或生命体验,看作有“信仰”。

回复 | 2
作者:fg20171230 留言时间:2018-01-18 12:05:52

有一位北大教授说:近五百年来没有对世界做出重大贡献,是因为中国没有“自由”。

我有个疑问:加拿大有没有“自由”? 澳大利亚有没有“自由”? 新西兰有没有“自由”?印度有没有“自由”? 中国的发展已经使超过7亿人摆脱了贫困,仅中国一个国家的脱贫人数就占全世界总数的四分之三,这难道不是对全人类的贡献吗?在你心目中有哪些有“自由”或者“普斯价值”的国家里哪个国家比中国对于世界的贡献大?

但你要下结论的时候,首先要想到,有没有充要条件,有没有反例,是不是可以被证伪,是否合乎逻辑。

回复 | 2
作者:fg20171230 留言时间:2018-01-18 11:35:05

我的一位朋友经常把“中国的事”归罪于“中国人没有信仰”。我问他,你心目中的信仰是不是宗教信仰?他说:“那当然!”我问他:包括基督教吗?他说:“那当然!”我问他:“摩门教呢?佛教呢?”他说:有信仰就比没信仰强”。我继续问他“伊斯兰教呢?法轮功呢?”他不说话了。 下结论容易,合乎逻辑才能以理服人。

回复 | 3
作者:少翁 回复 花蜜蜂 留言时间:2018-01-18 10:19:52

尊重您的意见,我不排除您说的,但确有什么都不“信”的国人,包括您说的那些内容。我对“信”的理解(浅识),其一,眼不见而信为信,见到才信不为信。其二,信必行,信而不行,不算信。其三,“信仰”是精神境界,譬如,佛教徒“慎独”(世俗),基督徒荣神益神(上帝国度)。

回复 | 2
我的名片
万维20周年征文
注册日期: 2017-11-29
访问总量: 1,316,699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出国大潮20年”征文获奖名单揭晓
· 江海:移民路上—收获爱,传递爱
· 海牛:海牛的出国梦--求色求财求
· 渔舟舟:留学·文化·都江堰
· 生命之轻:为了不开会而去国离家
· 洪瑶之:移民大潮里的老头老太
· 蒲公茵:快意人生,遇见更好的自
分类目录
【万维读者网20周年庆征文通告】
· “出国大潮20年”征文获奖名单揭晓
· 江海:移民路上—收获爱,传递爱
· 海牛:海牛的出国梦--求色求财求
· 渔舟舟:留学·文化·都江堰
· 生命之轻:为了不开会而去国离家
· 洪瑶之:移民大潮里的老头老太
· 蒲公茵:快意人生,遇见更好的自
· 邓思杰:人在移民路:时有清欢,
· 解滨:他们才是出国大潮的弄潮儿
· 三鲮:老骥伏枥——我的美国生活记
存档目录
2018-06-20 - 2018-06-22
2018-05-01 - 2018-05-23
2018-04-02 - 2018-04-30
2018-03-13 - 2018-03-29
2018-02-02 - 2018-02-28
2018-01-02 - 2018-01-30
2017-12-06 - 2017-12-29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