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旅行的危险与宗教统一之路
(原载:2013年7月29日香港《成报》)
火星旅行的危险与宗教统一之路
根据奥巴马政府公布的太空战略,美国将以火星为太空探索的新目的地,计划到本世纪30年代中期将宇航员送至火星轨道。美国富豪、太空旅行家丹尼斯•蒂托 2月27日宣布,出资10亿美元,资助一对男女宇航员2018年赴火星旅行,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国家航空航天局正与蒂托的“火星灵感基金会”讨论联合推动2018年的火星之旅,NASA给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拨款130万美元作为研究经费,开发出一种可穿戴的心理感应装置,用于火星旅程。
倘若火星之旅成行,技术要求之高人类技术难免力不从心,即使抵达火星,也只能在船舱裡面向外瞭望那酷热的荒原,走出船舱是450度高温,隔热和供氧措施不当,很快就变成一具乾尸。火星地面2000公里深处有十万居民,旅行者在火星遇到危急,火星人不敢贸然走出地面救援。技术难度而言,人类的火星之旅近似一条不归路。
1947年罗斯维尔事件,3个火星人驾驶常规动力飞船在美国执行任务的时候出现故障,两个驾驶员在飞碟内身亡,另外一个在地面上窒息身亡,这三个火星驾驶员随后转世為美国人。1908年通古斯爆炸是织女星来地球上办差的核动力飞碟在蒙古上空发生故障,滑翔至俄罗斯通古斯半空爆炸,当时飞碟上6个飞行员身体和灵魂一起消失。现在天界的飞行器利用反物质动力,人站在下面显得很渺小。六道的飞碟无论军用和经济用途,都隶属天界管辖。地球人到火星,不带氧气罩,很快窒息,火星地面高温也是个难题。
气息生命赖以生存的空气,也在催化著一切气息生命,化新生为腐朽,殊与真空大异。冥界者在真空中生存,气息生命在空气中生存,水下生物之众难以准确统计,惰性气体中安居生灵肯定有优于空气者。从地球空气的作用与局限认识到,上天无意使人间生命长生不老。《永世契约》397页。
2013年正月初三天帝詔见火星男孩:“去广州找到紫微,4月30号之前务必找到,带他来火星,我要与他交谈。”2天时间验证火星男孩身份,研究制止核战方略之同时,也在研究去火星的问题。当时提供给我两个方案:一是灵魂去,超过三个小时未归,身体就会逐渐浮肿,需要把身子放在医院养护,也麻烦。第二是肉体去,跑得太快身体会崩裂,适宜的速度,完事要6年时间,天界会在特製的房间裡面製造人间的空气,回来头髮鬍子可能全白,驾云而归。6年的生命歷程,我可以在人间做很多事,回復天帝几个“帝定夺”。把《永世契约》送至天帝,天帝转交给佛祖和耶穌,天帝说按照书中计划走,佛祖没有反对意见,尤其是耶穌,讚扬有加。天帝已经嘱托耶穌协助,那时候会是国际新闻,大家拭目以待。
火星之前在六大星系叫晶球,从名字可以看出,那是个美丽的地方,海洋不及地球之大,河流纵横,四季如春。天帝掌管的六道裡面有四条同类大龙,其中一条就在晶球,地球上也有一条,居于南海,2010年曾经在西安上空出现。晶球发生了氢化核战,由此变成了火星,火星的功能被转移到了地球,继之,月球成了地球的卫星。这在天界是个麻烦工程。
1945年广岛和长崎核爆死亡的那麼多日本人,去冥王星报道的一个都没有,也就是说核爆受害者的灵魂都被烧没了。天帝竭力避免人类重蹈火星覆辙。2013年3月北韩核危机出现,人类不得不重视下一次核危机到来。长久和平国家、和平世界,《永世契约》之外,别无良图。在《圣经》和佛经文化之下积累起来的系列危机,还想指望基督教和佛教文化来解决,太可笑了。下面阐述信仰争端的危害。
曾经在香港找了一家廉价旅馆住下,旅馆老闆看到我拿著一本金色版《永世契约》,老闆问是什麼书,我让他拿去看,老闆说:“你不要看这些书”,他反而给我拿了几本李洪志的大作,我问李洪志是不是最大的佛最大的神,得到的回答是:“听到你直呼师傅名字很不舒服,要说你师傅;我们认為师傅是宇宙中最大的神佛,也是最后的救世主”。我说:“把你师傅叫过来,我把《永世契约》的作者叫来,一起论道,看看谁胜谁败。”
由此想到了歷史上宗教曇花一现者甚眾和新兴宗教层出不穷。道教之外的宗教,鲜见不美化自己和歪曲、污蔑、贬损、丑化、詆毁,继之是排斥异己。基督教和佛教,歷经2000餘年传播,都有邪教表现。《永世契约》513、518页。
世界混乱,根源一是宗教信仰背景之下的政权霸佔和抢夺,二是疆域争端。《永约》福音传播,某些佛教徒说是叛逆,某些基督徒说是异端。你们言论是自由的,说我是叛逆也行,说异端也好,姑且说你们高尚正统,世界危机重重,让你们来处理,处理不了就邪教治罪,会请你去火狱裡面呆著去。佛祖教育大家很基本的立身原则:不虚言、不妄语,作為传教士的某些法师和基督教牧师,似乎都学不会,长的是一副妄自尊大嘴脸。
每个宗教都妄自尊大,世界就会群体冲突,继之是战争。从行政科学上研判,没有一个宗教能够解除多国危机。世界长久和平之需,要有统一的文明规则和司法制度。结束世界乱局,务必真理共识,强化联合国文教署职能,统辖一切宗教。邪教归国际法庭和国际刑警组织调教。
|